說說宋代書法的天真

2020-12-14 書法網

文/一者

由於每個朝代文化認識的不同,追去藝術的風格會各異,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富有時代氣息,在中國書法史上不同時代崇尚的藝術精神則以不同。與唐代「尚法」不同,宋代書家崇「尚意」,在宋四家中,創作充滿天真氣息的以蘇軾、米芾為代表,蘇軾提出了「詩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爛漫是吾師」的藝術主張。

書法史上很多書法論述就涉及宋人書法的天真,清劉墉《論書絕句》:

「蘇、黃佳氣本天真,姑射丰姿不染塵。筆軟墨豐皆入妙,無窮機軸出清新。」

劉埔說的「蘇、黃佳氣本天真」,這對於蘇軾書法的風格美來說,真是開門見山,一語中的,但對於黃庭堅來說,其行楷卻有些不合拍,倒是其草書,獨出性靈,痛快淋漓,略能表現出一些真率的風格之美。所以,清王澍《論書剩語》說:

「山谷老人書多戰掣筆, 亦甚有習氣」。

這也是論黃庭堅草書的天真一面。

清代書法家王文治有相應的論述,如《論書絕句》

「坡翁奇氣本超倫,揮灑縱橫欲絕塵。直到晚年師北海,更於平淡見天真。」

蘇軾(右)與米芾(左)像

蘇軾是一位天真爛漫之人,無論經受怎樣的痛苦,也沒有消沉,而是積極向前走,愛妾朝雲最了解他,說蘇軾「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的性格在他的詩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在《與上言上人書》中寫道:

「每飲村酒,醉後曳杖放腳,不知遠近,亦曠然天真。」

這是寫自己性格表現上的無拘無束,頹然沉酣,曠然天真。在藝術風格上,他作書主張不為俗拘,不為法縛,「不踐古人」 (《評草書》)而自出機杼。其《石蒼舒醉墨堂》詩云: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他不但主張書法無法,認為「把筆無定法」等等,而且強調信手,讚賞「信手自然,動有姿態」(《題魯公書草》)的書風,因而其書被稱為「信手書」。蘇軾的這些主張和創作實踐,如果深人一層看,都是通向「曠然天真」、「不問遠近」 之美的。李澤厚指出:

「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一種質樸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並把這一切提到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

蘇 軾的美學思想正是如此。

蘇軾《黃州寒食詩卷》局部

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代表作《黃州寒食詩卷》,全無雕蟲斧鑿之痕,亦無矯揉造作之態。在蘇軾筆下,通篇信手一揮,如「年」字之長,「秋」字之扁,「我」字之右側,「黃」字之左頃,「海」,「燕」等字之墨重,「自」、「雨」等字之筆瘦,形體不同的字異態而共處,顯現出沉酣盡情之趣、天真活潑之美。

在蘇軾的書法作品中,尺牘最為揮灑自如了。如《覆盆子帖》,《渡海帖》 、《人來得書帖》 、《新歲展慶帖》等,都是偶然欲書,一揮而就,當時井沒有把它當作書法藝術來創作,因而能寫得超然於律法之上,浮遊乎塵俗之表,酣暢真率,逸趣橫生,充分流露了胸中之意氣,是蘇軾倡導的「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的見證。

蘇軾《渡海帖》

蘇軾不為律法、世俗所拘,書跡不刻板拘謹,也無故作姿態,而是任心所至,縱筆所如,洋溢著一派自然平談、 天真爛漫的情調。可以說,意造無法,天真爛漫,這是蘇軾書藝風格美的主要特徵之一。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論用筆》中說:

「作書最要泯沒稜痕,不使筆筆在紙素成板刻樣。東坡詩論書法云:天真爛漫是吾師。 』此一句丹髓也。」

這一論述,可作對蘇軾書風的中評。

在宋代,天真爛漫不亞於蘇軾的就是米芾了。周星蓮《臨池管見》說:

「坡老筆挾風濤,天真爛漫:米痴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二公書橫絕一時,是一種豪傑之氣。」

表達了蘇、米二人不拘於法、不拘於俗的真趣。

最代表米芾天真的是八面出鋒的「刷字」。米芾作為個性極強的藝術家,有潔癖、石癖、書畫癖,生不拘小節, 被稱為米顛、米痴,這從本質上看,就是《莊子漁父》裡說的「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正因為如此,他的書畫理論批評,強調的標準是「天真」,「真意」之類。

米芾《蜀素帖》局部

《蜀素帖》是米芾天真風格的代表作之一。用筆不拘於中鋒,而常以側鋒取勢,以曳筆取態,體現了正側、偃仰、向背、藏露、轉折、頓挫、枯潤等的互補相生,顯得活潑跳蕩,不拘一格,表現出極大的隨機性。如「南」字的幾個橫向筆畫,「州」 字的幾個豎向筆畫,「清」字的三點水,「泉」字的捺筆,「輿」字的兩點,「古」字的橫筆、輕筆,「華」字的重筆等。所有那些信手揮寫的每一筆筆、每一字,無不是書家真率性靈的顯露。

米芾《李太師帖》

米芾的書法,無論是《苕溪詩》、《章侯帖》,還是《復官帖》、《李太師帖》等,都可發現其所謂「刷字」的特色,或者說,都可發現其用筆的「我獨有四面」,甚至「八面具備」。他的這些作品,「字裡行間洋溢著一派爛漫的真趣。他憑著他的美學理想和書藝功力,手應於心,人化於書,真乃『隨意落筆,皆得自然』(《海嶽名言》),米芾這種書藝風格美,是一種自然真率的美。清代高士奇在《題米芾蜀素帖》的給了米芾中肯的評價「出人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

相關焦點

  •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個性張揚,崇尚天真自然
    米芾個性張揚, 崇尚天真自然, 這在文人日趨學人化的北宋, 顯得特立獨行。在宋代文人中象米芾這樣推崇魏晉風流、以自然人性面對社會的不多, 這無疑是對傳統儒學的一種反叛。北宋文人對「晉宋間人」之接受主要是書法藝術理論及詩文風格上的認同, 還沒有用此來稱呼那種與「晉宋間人」相類的具有飄逸風度的當代人物。 可以說米芾是最接近「晉宋間人」的宋代文人。他生性率真, 言行舉止有異常人, 甚至得到了「米顛」的稱號。
  • 蘇軾奠基的「尚意」書法及理論,在宋代得到了廣泛的繼承和發展
    從書法美學的角度看,「尚意」並不僅僅是宋代書壇的一時之風,它甚至可以被作為書法審美的本質特徵來看待。早在東漢時期,蔡邕就從書法創作上提出重意,「欲書先散懷抱,任情致性」。南朝粱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更明確地提出重意;唐代孫過庭在其《書譜》中指出書法抒情達意之功能,「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故可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然而這種「尚意」的審美觀充分明朗化並成為一種風尚,仍是在宋代。宋代書法尚「意」,是對唐人書法尚「法」的一個創作理念上的更新。
  • 宋代書法家米芾名氣很大,書法風格鮮明,卻有大缺點
    米芾是宋代書法新風的代表人物。宋代書法是能與晉唐相提並論的。宋四家中,米芾同蘇軾黃庭堅三人的書法是北宋書法新風的代表,而米芾名氣主要得益於書法。米芾的書法使轉縱橫,窮極變化。本文的評論,基本上還是本人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中國美術史》撰寫宋代書法史的觀點。但今天重看這些大字,特別是《多景樓詩》,忽然悟到,米芾的有些大字同所用之筆是有很大關係的。
  • 米芾書法:天真自然之書風與揮灑個性之詩風
    與天真的性格相聯繫, 米芾認為書法就應該抒寫真性情, 不要矯揉造作, 他在《答紹彭書來論晉帖誤字》詩中的「意足我自足, 放筆一戲空」 ,充分表達了抒寫個人情懷的觀點。只要找到了書寫過程中的感覺, 能夠讓主體的情感充分展現, 就達到了目的。米芾又在《海嶽名言》中云:「心即貯之, 隨意落筆, 皆得自然, 備其古雅。」
  •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書法真跡,宋代蘇軾《覆盆子帖》
    蘇軾曾自謂「我書意造本無法, 點畫信手煩推求」,「書無意於佳乃佳」,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作書的狀態極為「隨意」,當然他的這種「隨意」得自於他堅實的基本功和對技巧的熟練掌握以及長期的修養和經驗積累, 同沒有基本功而信手塗抹有著本質的區別, 這是一種從「不自由」到「自由」的超脫, 在這樣心手兩暢的自由之境, 往往能帶給書法自然天成的意韻。
  • 米芾的書法有多好?看看他作品中的用筆特徵與章法就知道了
    這樣的書風在其作品中都有所表現,他二十九歲時於唐閻立本所繪《步攀圖》之後題名,其中書形瘦長,結體緊結,筆勢內趨,確有歐、褚、柳書法的特徵,但米芾書法水準向高境地轉換的契機是從魏晉書法中取得的。他學習晉的書法時也受到宋代《淳化閣帖》的比較大的影響。在學《淳化閣帖》的同時,他崇尚晉人的書法藝術,受到自然之風的影響,並且因蘇東坡的忠告而受東坡影響頗深。
  • 說說史上四位「奸臣」書法大家,技藝精湛,人品低劣
    這裡就介紹幾個德藝不配的書法大家。在我國歷代書法評價中,書品和人品是一個血肉相連的整體,人品歷來高於書品,書法是人的學識、才能、品質高度融合的體現。司馬光曾經說過:才勝德者,小人也,可見人品的重要。不過蔡京的書法卻自稱一格,堪稱大家。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書法不如蔡京。據說,一次蔡京問米芾:當今書法何人最好?米芾答:從唐柳公權之後,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問:其次呢?米芾說:當然是我。
  • 兩宋書法,鮮明的尚意之風
    縱觀宋代書法,以尚意為其時代特徵,它既不是簡單否定唐人,也不是簡單回歸晉人。禪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深刻影響了宋人的書法觀念。與此同時,詩人、詞人的加入,又給書法注入了抒情的意味。在強調抒情意趣的前提下,宋代書法家還很重視自身的修養,不僅胸次高,讀書多,見識廣,且詩詞、音樂方面的功力也為前人所不及。 宋代自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始建北宋至1279年南宋滅亡,歷時長達320年之久。北宋伊始,統治階層思想上漸興理學,使兩宋文化呈現出明顯的東方人文主義的時代特點。
  • 蘇軾的書法,出自何處?字裡行間,都是個性氣質
    宋人書法,因為脫卻科舉羈絆,某些方面與晉唐書法拉開了距離。尤其是社會功用中書法的弱化,導致有宋一朝正體的式微,隨之而起的是「變態」與「新質」並存的行草書。蘇軾是公認的「宋四家」之首,其書法的地位自然非同一般。但是蘇軾流傳下來的論書法的言語,最有名的是那句「吾書雖不佳」及「吾書意造本天真」。「吾書雖不佳」或許不是真心話,而是一種自謙或反語。這「不佳」是以傳統的路數所界定的一種標準,以筆法和晉人的標準去看蘇軾書法確實如是,是「不佳」。
  • 書法轉化到硬筆書法,我們從米芾行書《離騷經》作品欣賞開篇!
    硬筆書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廣泛應用,但是人們可能學習到的知識是關於實用性硬筆書法多,還沒有達到藝術性硬筆書法,那麼我們今天從欣賞古人的毛筆書法裡面,吸取古代的書寫特點,運用到藝術性硬筆書法的書寫當中。
  • 米芾書法高清大圖30幅
    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初師歐陽詢、柳公權,字體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致渾厚爽勁,自謂「刷字」,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其繪畫擅長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書法中的點入畫,用大筆觸水墨表現煙雲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米氏雲山,富有創造性。
  • 雷州半島書法鼻祖白玉蟾,在嶺南至今恐無一人在其之上
    雷州半島在唐代以前,主要為古越人或俚人、俚僚人居地,他們沒有自己文字,也就談不上書法藝術。宋代期間,大批閩南各地居民遷來,漢文化成為雷州文化主體,帶動了書法出現和發展。在雷城上坡村宋代合葬墓出土兩件彩繪瓷棺繪畫中,就有書法文字的記載。這些墓地出土的書法,反映了宋代雷州半島書法藝術莊重遒勁風格。但是,真正代表宋代雷州書法藝術水平的非生於宋代的白玉蟾莫屬。白玉蟾(1194-1229年),原名葛長庚,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山,後隨母改嫁至雷州白氏家,因此易改姓名。
  • 北宋米芾的書法風格及藝術魅力
    米芾的書法藝術啟示當今書法發展的藝術本性:樸素、自然、純真、唯美。米芾 (1051—1107) , 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長於臨摹古人書法, 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 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在寫字上稱自己是「刷字」, 追求迅疾勁爽、快刀利劍的用筆效果, 展現「刷字」的氣魄和力量。米芾書體瀟灑奔放, 又嚴於法度。
  • 經典碑帖:吳說《頓首上啟明善尺牘》,書法猶然晉人韻度
    父親吳詩禮喜好收藏,以詩文書法見稱於時。吳說頗能傳緒家學,對於書法的探索尤其深入,隸書、小楷書、行草書和遊絲書均有可觀,所作榜書曾讓宋高宗嘆為觀止,以為難以取代。 此件手札寫與宗正寺主簿明善,談及彼此工作情形,書法猶然晉人韻度,是知當蘇、黃、米書風盛行之際,傳統古風仍為時人取擇的方向。
  • 看宋徽宗書法,再看蔡京的書法,才發現帝王和書法家的區別!
    文 | 王呈祥一提到書法,有人就會說「不就是毛筆字嗎」,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古代,文人士大夫寫的字叫書法,普通讀書人寫的字那才叫毛筆字呢。事實上,在書法史上,帝王的書法也是一大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宋徽宗是宋代的第八位皇帝,同時也是北宋的倒數第二位皇帝,一生在位26年,政績平平,基本上沒啥治國能力,1126年禪位給了長子趙桓,遺憾的是,次年父子二人一併被金軍擄走,史稱「靖康之變」,嶽飛的《滿江紅》寫的就是這一段。
  • 古人各自為書,用法同而為字異,後能名於世,五代書法史論綱要!
    而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則從審美的高度對宋代書法的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地探索,他收集金石碑刻千卷為《集古錄》今尚可見跋尾十卷四百餘篇。其中涉及書法者很多,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書法美學思想。其跋《晉王獻之法帖》云:右王獻之法帖。餘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蹟,而想前人之高致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侯病,敘睽離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
  • 米芾名氣太高,後人專門拓印其書法作品,合成書法集
    宋代書法是能與晉唐相提並論的。米芾是宋代書法新風的代表人物。宋四家中,米芾同蘇軾黃庭堅三人的書法是北宋書法新風的代表,而米芾名氣主要得益於書法。明清人刻的米帖,有專刻,也有見於匯帖中者,情況複雜。《米芾書法全集》第一次給有心於此道的專家和愛好者提供了這方面的原始資料。
  • 許介川書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書法作品欣賞
    張法亭:老兄有奇功沈錫麟:老弟大才,書法自成一格。歐陽修詩文亦是我大愛,喻理於文中,雋逸超群。湯耀明:書畫高手許介川,行楷精妙凝筆端,未名湖畔同洗硯,博雅塔前結翰緣。多次夢裡常相見,屈指一算三十年。風華正茂隨之去,青山不老盡歡顏!庚子吉日,拜讀介川仁兄小楷醉翁亭記,感慨良多,拙筆難誇。即興永誌!
  • 借禪生趣,禪宗意蘊的蘇軾書法藝術風格
    像蘇軾這樣一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深悟禪宗在拓展藝術思維空間方向的獨到之處正如他把禪意滲入詩意一樣,也把禪宗的妙語融入到了他的書法藝術創作中,這種思想上的自覺,便以「反造疏淡」「奇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了。這就使他把突破前賢書聖的藝術局限成為可能,最後「以釋氏書」奠定了他「禪宗藝蘊」的書法藝術的風格,並成為宋代尚意書風,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舉大旗者。
  • 顏真卿和柳公權書法傳承千年,被後人稱為字帖,米芾:都是醜書
    在書壇上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一直被學習和臨摹,但是宋代有一個人卻說: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是醜書,自從他們開始就有了醜書。到了宋代之後,尤其是宋四家的審美觀點,開始以尚意書風為主要審美,尚意書等就是發揮書法家的個性,不受傳統書法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