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是宋代書法新風的代表人物。宋代書法是能與晉唐相提並論的。宋四家中,米芾同蘇軾黃庭堅三人的書法是北宋書法新風的代表,而米芾名氣主要得益於書法。
米芾的書法使轉縱橫,窮極變化。《戎薛帖》四行,前兩行行書,筆筆壓紙,筆筆離紙;而後兩行忽作草書,連綿宕逸,體現出他認為的王獻之書的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為一筆書者」的審美情趣。
《珊瑚帖》筆勢雄奇,較之他中年「入晉格」的《論書帖》似更雄暢縱逸,凌厲飛動,真如山谷所評:「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裡。」中間又恐文字不能達意,竟隨意畫出一個珊瑚筆架,並注「金座」二字,後又自書絕句一首,淋漓揮灑,意趣橫生。這個筆架的示意圖,或可稱為米芾唯一的繪畫作品了。
他的大字《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等寫大如寫小,筆勢跌宕,有暢逸飛舞之態。三帖《研山銘》同《多景樓詩》、《虹縣詩》又有不同。
二詩縱橫恣肆,略顯乾枯蒼率,是過分逞才使氣的「故作異」,還是老態橫出,衰頹之氣不能掩,總之是有些怒張靜脈,險怪躁露之態。即山谷所說的「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虹縣詩》從「長安又到人徒老」可知,此帖書於崇寧二年(1103年),即五十三歲以後。《多景樓詩》無年月,但帖後何執中跋為:「崇寧元清明前一日」,則知此帖必書於崇寧元年之前。此帖曾入清內府,有乾隆內府諸璽,但《石渠寶笈》沒有著錄。
據邵松年說,是因為「賞給成親王,後遂流入人間」。今原件藏上海博物館,另有一摹本,原為葉公超舊物,有印本行世。本文的評論,基本上還是本人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中國美術史》撰寫宋代書法史的觀點。但今天重看這些大字,特別是《多景樓詩》,忽然悟到,米芾的有些大字同所用之筆是有很大關係的。
米氏中小行書,皆用硬毫,點畫使轉的迅疾刷掠,筆畫的方圓肥瘦,精緻微妙,都可說得心應手。但寫一些大字,卻似軟毫所書,鋒穎缺失,使轉不靈,結果只能字就筆勢,顯得拖沓枯燥,以致使人懷疑其為偽書。《多景樓詩》的這種特徵,亦可見於《虹縣詩》、刻本的《自敘帖》,甚至壯年的《吳江舟中詩》等大字。
內容整編自:王連起《米芾書法概論》《紫禁城》2011年2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