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
青春與生命——朱剛藝術回顧展
展覽時間
2020年9月19日(周六)至10月18日(周日)
展覽地點
山東美術館二樓B1、B2、B3展廳
展覽內容
朱剛先生的油畫、素描、水彩等作品約150餘件,以及豐富的文獻、影像資料
主辦單位
山東師範大學 山東美術館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
協辦單位
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支持單位
去塵設計 北京悠悅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青島和力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濟南奧泰斯特藝術品展覽服務有限公司
9月19日上午9:30,由山東師範大學、山東美術館、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辦,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協辦的「青春與生命——朱剛藝術回顧展」,將於山東美術館二樓開幕式大廳開幕。開幕式結束後,在山東美術館四樓會議室舉辦學術研討會。
展覽將展出朱剛先生的油畫、素描、水彩等作品共百餘件,並將展示豐富的文獻、影像資料。展覽為山東師範大學建校70周年系列活動組成部分。
此次展覽在山東美術館二樓B1、B2、B3展廳呈現,將持續至10月18日。
轉換的藝術觀念
文/朱剛
我們是吮吸著中國文化的乳汁成長起來的,儘管專業方向是西方油畫。中國文化流淌在血脈裡,永遠是外來營養的基礎與根底。中西文化的交融哺育,才使得藝術之樹茁壯常青。這是我的不惑之識。
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給予我堅實的專業技術功底和單向的藝術思維模式。它曾使我在油畫創作上得心應手,躊躇滿志,感覺自已擁有的是整個藝術世界。
《男青年朱剛》 朱剛 28×40cm 1981年
然而出國到了歐洲,才發現一切都不是那個樣子。西方藝術展示出根基於西方文化意識之上的現代觀念和現代樣式,與我們原有知識結構中的西方藝術有著很大的差別。我們原來對西方油畫的理解和把握大多是在知識和技術層面上的,而未從文化淵源和社會背景中思考過藝術發生、發展以及現狀的問題,我發現自己儲備的知識和能力不足以應付博大成熟的西方文化社會。我曾經在異國的土地上興奮、困惑,痛苦過,對西方現代藝術的認知以及西方傳統藝術向現代藝術的觀念轉換,亦經過艱苦的磨練與蛻變歷程。
來來去去的歐洲之行,使我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學習,在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的思維中前行,在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的交融中發展。現今在中國美術的本土上,反思西方古典和現代藝術對中國油畫的影響,進行用西方繪畫語言表達中國藝術家情感與文化底蘊的創作實踐,我感到充滿新的力量和自信。我認為,真正歷經了中西藝術觀念的轉換與創作的歷煉,才會有更上層樓的視閾廣闊和「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藝術頓悟。
《朱剛自畫像》 朱剛 1983年
到德國留學,最大困感是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語境和藝術世界。
對我來說,歐洲是油畫藝術的發源地,是心中企盼嚮往的聖殿。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強調精確的素描和微妙的明暗色調,注重形象造型呈現出雕塑般的簡煉和力度,追求宏大和諧的構圖形式和莊重穩定的風格,都是我在繪畫中追尋的理想模式。漫步於法國羅浮宮和奧塞博物館,站在大師面前,思緒萬千,我覺得繪畫所能達到的技巧在古典大師那兒已經都完成了,給畫「絕」了!我體會了西方繪畫以美的典型化理想表現客觀世界,在感性的表面形象下隱含著內在的藝術秩序,古典繪畫閃爍著歐洲過去時代的金子般光輝。
《太太》 朱剛 100×100cm 1983年
歐洲各博物館從古代到現代的幅幅精品,令人震驚,激動,讓人寢食不安。我是為它們來的,可正是它們,又改變了我的藝術觀念。我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我意識到必須改變觀念,研究現代藝術,理解西方現代藝術作品,換換角度或許會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德國,這個產生過丟勒、荷爾拜因等古典大師,亦出現過科林特、諾爾德、馬爾克以及恩斯特等現代藝術家,並以出現J.博伊於斯這樣對當代藝術產生國際影響的藝術大師而處於西方前衛藝術中心位置的國度,是否能使我豐富與完善藝術創作理念,選擇自己的表現方向,開拓視野,滿載而歸?我想,我的轉變是從德國的藝術教育開始的。
《我的同學》 朱剛 100×130cm 1984年
我就讀於德國紐倫堡美術學院,攻讀「自由藝術」方向,導師是德國著名現代藝術家漢斯彼得呂特爾。在授業導師和同學們的影響下,我對傳統繪畫和現代藝術都有了真切的和愈發深刻的新認識。德國的藝術教育使我得到了全新的感受。令我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思維與製作的嚴謹。
我的導師在自己作品的構思、設計、製作中體現出來的理性精神讓人瞠目,他讓我理解了細緻與嚴謹的區別。他對世界有著自已獨特的表現視角,在作品中將效果做到極致。他將冰冷的瓷磚在人們眼中可能達到的視覺境象手繪出來,那種在平面中製造的空間幻覺真實得讓人難以置信。他的創作使我對於認真嚴謹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態度有了深刻的印象。眼見為實,由此更深刻的理解了德國的民族性格。
教學的輕鬆與民主。
紐倫堡美術學院的課堂教學主題明確,每次上課按籤名順序展示作業,同學發言,教授點評,師生平等,可相互爭執,具有輕鬆的民主氣氛。我覺得上課很愉快,能夠在非常好的氛圍中得到啟發,改變觀念,影響思維,從中得到極大的收穫。
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我所在班級的學期課程中,曾分別以「水」、「火」、「時間」、「轉變」、「灰」、「絕對」等為題目進行訓練,要求運用材料與形式表達自己的理念和觀點。當大家完成同一課題時,20個人表現出完全不相似的構想,創作出極有個性的作品,學生們努力展示自已獨特的風格,從不模仿別人,絕不壓抑自己。這種抽象訓練激發著人的創造力和對世界的感覺能力,豐富著人的智慧和激情,陶冶人觀察理解事物的本質意義,幽默輕鬆地表達主題。我在這種探索多種表現方式,探究事物本質規律可能性的訓練中,適應了這種學習方式,改變了思維方式,並發現自己的創意和思路在其中遊刃有餘。
《紅髮帶》 朱剛 45×55cm 1989年
二
德國教育改變了我的思維模式,影響了我對西方現代藝術的理解。德國在20世紀初是表現主義的誕生地:現在德國藝術家以各種新穎極端的手法表達對生存現實與思維的有效詮釋,依舊成為當代世界前衛藝術的中心。紐倫堡美術學院的現代藝術展示出一個全新的視野和天地。架上油畫寥寥無幾,五花八門的形式,各式各樣的材料,極端個性化的作品,準確機智地表現出藝術家對社會、世界、人類生存狀態及自然、環境諸問題的關注與感悟。
《有李子的靜物》 朱剛 60x73cm 1994年
作為畫家,我著眼的還是繪畫創作,思考的最多的還是題材、樣式以及風格問題。我對西方當代藝術家懷斯、弗洛伊德、克爾維爾,巴爾蒂斯等具有濃厚的興趣:我不斷研究德國當代藝術家博伊於斯,巴塞利茨、呂佩爾茲等人的作品:同時覺得奧地利畫家P.豪斯納的風格在影響著我的繪畫……
隨著對歐洲藝術現狀的了解,我梳理著自己的思路,尋找自己的感覺。我發現自己對西方當代極端的作品沒有親和感,這可能因為自己的文化經歷和藝術背景在起作用;我感到西方當代藝術能給予我啟示和思考,但替代不了我所追尋的東西;我想使自己的創作觀念與形式語言有根本的改變,但生就不成西方藝術的表現樣式。我感到羨慕的是德國藝術家從事創作的那種澄靜、平和、輕鬆的狀態,沒有急功近利,沒有焦躁不安,是對藝術本體的表達,是對藝術創作的尊重。而國內藝術家很少有這樣的環境與心態。
《花.系列之二》 朱剛 90x90cm 1998年
我在西方文化的浩瀚大洋中進行思索與比較,發現思維上支撐我的竟然是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觀念與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中華民族樸素哲學儒、道、佛「天人合一」的觀念反映在繪畫上就是認為人與自然、精神和物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立統一。所以藝術的最高層次不是站在客觀之外去把握它的特點規律,而是儘可能融入客體之內去理解、體會,使主、客體融合統一 、物我兩忘。因此,這就決定了中國畫歷來不以再現自然、悅人眼目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我認為藝術作品既不應滿足再現客觀世界,又不應滿足純粹的觀念世界,而應該表達出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
《兄弟》 朱剛 180x180cm 1999年
我曾經放棄有形,接觸抽象,搞過一段時間的純抽象藝術,但發現沒有根基。因我不喜歡刻意的裝飾。我感到離我心靈最近的還是有形的藝術。繪畫中最打動我的是生命力的表現,在作品中即是有形的東西。我和純抽象藝術不親。繪畫境界能夠像畢卡索—一把形抽象化,卻保留形的本質,這才能動人心扉,我將其稱為「繪畫感」。我不斷地在德加、勞特累克、高更、席勒、弗洛伊德等的繪畫中感受到這種具有生命力的表現。我在歐洲各大博物館中飽覽了大師名作,徜徉在各種現代藝術展示中,真實感受了西方傳統繪畫與現代藝術的時空脈絡,努力釐清創作觀念,懂得了藝術家的真正使命。我讚嘆,藝術發展了幾千年,永遠與人類同在,並永遠走在前面,影響著人類的精神與生活。
《懸》 朱剛 130×150cm 2002年
三
我不斷問自己,出國留學主要解決了藝術上的什麼問題?現在繪畫中的追尋是什麼?我自己回答自己:拋棄了以前繪畫的「像」,追求現在繪畫的「形」。我過去畫人物畫靜物執著於形象的被動描摹和特定空間的真實表現,在乎畫得像,直到精確無比,卻沒有賦予形象以主體意識,即借個人化的表現來彰顯更深層意義上的「藝術真實」,從而使之成為有意味的形式。我不想重複過去形的概念。西方文化在古希臘的人文思想中,人生的最終目標就是認識自然、徵服自然從而獲得人生的幸福。從這個心理基礎出發,西方自伽利略以來400多年中,自然科學走的是一條分析的道路。
《硃砂》 朱剛 70×120cm 2008年
我的畫仍然直面事物本身,但追求物我同化。我想在繪畫中強調自己對自然和生命的細微感覺,將其極端化,唯美化,以此彰顯獨特的審美視角,擴張繪畫的藝術張力。我追求繪畫形象的特殊個性,用誇張的造型,宏偉的體量,濃鬱的色彩,放大的局部,表達極個體化的感受並將其推向極致,
我追求寫實話語的抽象性空間,追求視覺的震撼力與感染力。作品以超出人們視覺經驗的語法和形式而引起觀者對形象內蘊的關注,從而具有釋讀可能和多義效果。我使自然物象擴張變形,追求強烈的視覺效果,表達出個人的主觀思想以及生命體驗。畫面上的每個物象都是自己對新問題的思考和個人情感的體味,都是心靈深處真誠的道白,是有意味的形式。我覺得自己在藝術的天地中馳騁,表達著想表現的東西,我感到創作的快樂與自由。
《冬瓜》 朱剛 50×60cm 2011年
我的繪畫仍然以具象語言為造型基本,在簡潔中追求豐富、力度,在精確中追求粗獷和繪畫感,更追求現代感的語言與衝擊力,在畫面物象中力求營造出一種極端個人化的超現實空間,使其富有現代情理和韻致。我相信在物象形的表現和空間的處理上具有自己的特點,亦相信在經歷了中西繪畫的觀念轉換和研究比較後,我將以更好的心態和素質,創作出好的作品,展示心中的理想和純粹的藝術世界。(原文載於《世界美術》2003年第三期)
未完成作品 朱剛 300×200cm 2015年
朱剛藝術簡歷
朱剛,男,1958年12月出生於青島。
1978年2月考入山東師範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
1982年畢業於山師大美術系並任教於該系。
1989年結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第四屆研修班。
1994年獲德國KAAD基金會藝術家獎學金,赴德國紐倫堡美術學院講學、深造,並攻讀碩士研究生。
1997年回國,繼續執教於山東師範大學,任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油畫教研室主任。
2006-200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高級研修班,做訪問學者,師從丁一林教授。
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民族畫院油畫院副院長,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油畫藝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