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
從早前刷臉才能進小區引發抵制,到遊客狀告動物園未經同意採集人臉信息的勝訴,再到售樓處戴頭盔看房、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星級公廁人臉識別取廁紙等事件陷入輿論漩渦……作為人工智慧產業應用落地的「排頭兵」,人臉識別從備受推崇的技術「風口」到飽受爭議的輿論「浪尖」,反轉的速度似乎有點過快。
其實,在網際網路技術席捲全球之初,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就如影隨形。特別是AI技術落地的廣度和深度在無限拓展之時,其陰影面開始暴露無遺。
人臉識別更易被盜取
「人臉識別是生物特徵識別,是不可逆的。一旦掌握存儲了用戶的面部特徵,對用戶來說,這個安全識別以後就失效了。」文淵智庫研究員王超接受科普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諸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都是生物特徵識別,但人臉識別更容易被記錄和盜取。
廣義的人臉識別實際包括構建人臉識別系統的一系列相關技術,包括人臉圖像採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確認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狹義的人臉識別特指通過人臉進行身份確認或者身份查找的技術或系統。
王超說,人臉並不像手機號、密碼那樣可以修改,也不像指紋那樣需要主動操作,而是本身公開外露,在無感的情況下就能被採集。此外,照片、視頻、偽造3D頭套等有時都能被識別,這也增加了人臉識別應用的不可控性。
日前,在媒體就公眾如何看待一些商業場景採集人臉信息的調查中,絕大多採受訪者對此表達了擔憂:「商業機構如何保障這些人臉信息的安全?」「他們怎麼能不經同意就採集我的人臉信息?」「相較於人臉識別帶來的一些便利,我更在意個人信息的安全。」
「人們不是拒絕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而是擔心自己的人臉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後果將不堪設想。」安全領域的相關專家接受科普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被收集的人臉數據一般存儲於人臉識別應用的運營方或技術提供方的資料庫中。無論是在本地伺服器還是在雲端,一些企業缺乏有效的安防措施,一旦伺服器遭到入侵,人臉數據就面臨著洩露風險。
各地出臺禁令
隨著各地人臉識別事件的進一步發酵,天津、南京、杭州等多地近日陸續出臺或準備出臺整治違規人臉識別系統的新規。與此同時,各地也開始出現拆除人臉識別系統的風潮。
近幾日,南京多家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面臨拆除,原因在於南京住房保障與房產局通過的一則致力整改當地房地產商收集購房人個人信息的內部文件通知;天津也在12月1日通過《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傳出當地相關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限制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的信號。
「僅靠輿論和一些地方政策出臺的規定,很難從根本上杜絕人臉識別被濫用的現象。」王超表示,只有從立法入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困境。目前不少小區、售樓處濫用人臉識別設備的現象已經比較嚴重,如果缺乏監管,等到公眾的人臉數據大範圍被存儲、轉賣和盜取後,將對社會的危害不言而喻。
其實,各界對於包括人臉識別等個人信息安全立法的呼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國家立法機構也一直在跟進中。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簡稱《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條就規定,處理生物識別信息等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
而除了《民法典》,今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也明確提出:收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則,並徵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
10月21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強調,只有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方可處理敏感的個人信息。
從國家逐步推出的相關法律條文看到,相關法規逐漸完備,下一步則需要相關部門、企業、公眾共同加強生物識別信息保護意識,在把握底線的條件下促進人工智慧行業穩健成長。
產業發展何去何從
當前,有關人臉識別的爭議已在全球多國出現,而處於風口浪尖的科技巨頭也開始紛紛轉變戰略。
此前,IBM主動放棄人臉識別業務,宣布將不再提供、開發或研究任何人臉識別和人臉分析軟體;微軟則在去年刪除了其最大的公開人臉識別資料庫,認為科技公司不能在此領域自我規管,需要政府介入,採取規管措施。
在國內,各地也頻現出臺人臉識別禁令以及拆除相關設備,人臉識別技術顯然已經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
近些年來,隨著AI時代的到來,國內大量企業紛紛加入人臉識別技術的浪潮,布局其中。如商湯、曠視、雲從等安防巨頭也成為其中發展較為迅猛的企業,不斷深挖人臉識別這一領域;另外,還有網際網路企業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也沒放棄這一市場。
王超表示,人臉識別技術如果發展得好,未來潛力是巨大的,可以節約社會大量的安全成本。「人臉識別是高效、準確識別人身份的工具,現在基本的硬體和軟體技術完全可以配套了。但是人臉識別涉及的隱私以及安全問題,牽涉到社會倫理以及生物識別,所以需要謹慎實施」。
專家認為,法律法規是人臉識別的一道保險鎖,而數據安全技術則是另一道保險鎖,只有守住這兩把鎖,人臉識別才有未來。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陳杰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