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都要「刷臉」!人臉識別技術有沒有被濫用?

2020-12-12 膠州市人民檢察院

從刷臉支付到刷臉取錢,從刷臉安檢登機再到刷臉認證辦事…...刷臉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少人感嘆刷臉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有人擔心,這背後的安全隱患究竟有多大?

浙江杭州:進小區要「刷臉」 方便同時有擔憂

在杭州御道家園小區,小區大門和單元樓門口都裝上了人臉識別設備,只要是錄入信息的居民,刷臉就可進入。

浙江杭州御道家園小區居民 章寶興:以前要刷門禁卡,忘記帶了就不能開,現在就比較方便。

也有居民對人臉識別採集信息表達了擔憂。

浙江杭州御道家園小區居民 沈華:我們刷臉,所有的信息,包括住在哪一幢、我們家有多少人,都在物業備案過,我怕出現信息洩露。

不僅回家要刷臉,有的地方上廁所也要刷臉。一間位於廣東東莞公廁內安裝了一種「人臉識別供紙機」,雖然能夠避免浪費。但是人臉識別的方式卻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擔憂。

廣東東莞市民 陳先生:我一進來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廁所要裝個人臉識別呢?

人臉識別的「高科技」在校園裡的應用也很普遍。中山大學2年前就啟用了人臉識別門禁,必須是校內人員才能登記人臉信息,「刷臉」入校,而校外人員則要另外辦手續。

一些能識別人臉的攝像頭也步入許多學校的課堂,學生逃課、打瞌睡、走神都逃不過人臉識別的「眼睛」,在教室裡使用人臉識別,是否侵犯了學生的隱私?

人臉識別技術到底有沒有被濫用?

近日,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發布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具體用途當中「刷臉支付」最為普及;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北京市居民:如果是密碼,我可以改,如果是人臉識別,人臉是不可以變的,所以感覺不太安全,不太靠譜。

劃出「刷臉」邊界 各地立法在行動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一方面人臉識別在維護公共安全、提高社會效率方面發揮著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技術的濫用也讓許多人產生個人信息安全、財產安全的憂慮。技術本無善惡,用法卻有好壞,人臉識別使用的邊界到底在哪呢?

近期,多地出臺政策,為包括人臉識別在內的個人信息採集劃出邊界。

12月1日,天津市表決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條例,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採集自然人的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針對越來越多的小區使用人臉識別門禁,10月提請二審的《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明確「物業服務人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如果通過,將成為國內首部對小區人臉識別作出規範的正式立法。

在國家層面,近日,國家網信辦出臺細則並徵求社會意見,對38類常見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進行了規定。必要個人信息,就是說缺乏該信息,App就無法提供服務,其中均沒有包括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信息的相關內容。像網絡直播、短視頻、新聞資訊、運動健身、瀏覽器、電子圖書、拍攝美化等12類App,無須個人信息就能使用。

即將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提出,處理人臉在內的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人臉信息採集在遵循「最少夠用」原則的基礎上,還應充分徵求被採集人意見。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中還明確提出,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採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設置顯著的提示標誌。

有律師提出,要尊重權利人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由權利人來決定是否要讓渡這個個人隱私。一些為了履行法律職責或公共利益必須收集的,是例外,但這些例外的情況,也都需要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法律依據。

尊重知情權也是許多「被刷臉」的普通人的心聲。有居民表示,讓居民有知情權,首先是要做到通知,說明這裡有人臉採集系統。

人臉識別技術普遍應用的當下,專家表示,織密信息保護網,除了立法部門的積極推動,個人方面當前也需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時刻關注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

原標題:《支付、安檢、進小區,都要「刷臉」!這真的安全嗎?調研結果驚人:30%受訪者曾經...》

來源:央視財經(cctvyscj)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技術發展迅速,導致出現濫用現象
    AI人臉識別已經註定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和行業中,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更是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然而隨著該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逐漸拓展,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其中濫用人臉識別技術的現象相當嚴重。   例如上文提到的售樓處採集人臉信息的現象,不只存在於南京,許多地方的售樓處都會採集人臉信息,而且很多時候是在不告知用戶的情況下。
  • 新技術變成「危險武器」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酒店接待旅客,刷臉登記入住,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司機們習慣於通過人臉識別解鎖手機,而他們頭頂的攝像頭,正在利用同樣的技術自動抓拍。 作為近年來AI浪潮中的標誌性技術,人臉識別已經大規模落地,並應用於安防、金融等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景中。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40年刷臉技術下一步怎麼走?
    有學者提出: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底線是,除了特定部門的執法活動之外,任何機構、企業和個人都無權通過人臉識別調查和追蹤個人的私人生活。如果這樣的原則不被明確,人臉識別還將被濫用,郭兵的勝訴,也只具有個案的意義,無法帶來普遍的改觀。 40餘年刷臉技術路 人臉識別屬於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中的一種,它指的是對生物體(一般特指人)的生物特徵來區分每一個個體。
  •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隨著人臉識別系統日益普及,我們也逐漸對「潛伏」在身邊的攝像頭習以為常,但這一設備真的任何機構都能裝嗎?  「雖然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在消費領域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未予以禁止,但是相關文件都強調了信息收集要『合法、正當、必要』且需要徵得當事人同意;信息利用要確保安全,不得洩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被侵害時,侵權方需承擔相應責任。」
  • 「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臉不要隨便就「刷」,可能存在巨大隱患
    動物園應用人臉識別,並不違法。然而,作為普通消費者,還是覺得動物園刷臉的合理性和必須性並不充分。面部信息,隱私性和個人性本就極強。刷與不刷,消費者該享有充分的選擇權!人臉識別技術,真那麼有必要嗎?從動物園強制刷臉進入到小區強制錄入人臉信息,是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典型,也是技術濫用的冰山一角。 之所以用「濫用」一詞,在於其非必要性、非可選擇性。根據《網絡安全法》第41條: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逛動物園刷臉有必要嗎?
    「一審判決對人臉識別濫用的警示作用不明顯,現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依舊強制消費者『刷臉』入園。」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 人臉信息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如何讓人臉識別即便捷、又安全,成為社會各方的關注焦點。  落地場景多 濫用引爭議  選好商品,在櫃檯前選擇刷臉支付,通過人臉識別後,只需輸入手機號碼後幾位就可完成付款——在北京一家甜品店內,不少消費者通過刷臉支付設備為所購商品結帳。  「刷臉支付比手機掃碼還要便捷一些,解決了手機沒電時的支付難題。對很多不會用手機的老年人來說,刷臉支付也可以減少不便。」
  • 無感「刷臉」沒商量,技術濫用埋風險,人臉識別竟然成了售樓處標配
    視頻中,該男子戴著頭盔進售樓處看房,以防範人臉識別系統的抓拍。  視頻的流傳令人好奇,人臉識別技術竟已無孔不入?記者走訪發現,人臉識別系統在北京各售樓處同樣已成標配,甚至絕大多數是在看房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無感方式收集其面部信息。
  • 上班打卡、進出公園、收快遞刷臉……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
    來源:券商中國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回到小區刷臉、收取快遞刷臉……不知不覺間,人臉識別設備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技術,主要包括人臉檢測、人臉圖像預處理、人臉圖像特徵提取、匹配與識別四部分。
  • 「人臉識別第一案」只有敗訴,沒有勝訴
    對這樣的結果,郭兵並不完全滿意:法院僅支持了刪除自己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這一項,而主張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相關格式條款內容無效的四項訴訟請求,未得到法院支持。法官認為人臉識別格式條款內容只是野生動物世界單方發的要約,郭兵沒有接受,故而對其無效。
  • 刷臉進小區真有必要嗎? 記者走訪杭州幾個使用人臉識別的小區
    你家小區或者鄰家小區,有沒有裝上人臉識別進出系統?有人覺得方便,不用帶卡,刷個臉就能進門。有人表示擔憂,錄入的信息會不會洩漏,隱私要如何保護?雖然如此設置,但一位保安說:「租戶需要去物業登記人臉信息,現在不能刷卡了,都要刷臉。」一位居民回憶,人臉識別是今年安裝的,「外賣和快遞都可以送到小區裡,倒沒什麼不方便,也挺安全的。」毛先生拖了好幾個月,當天來登記人臉識別。在小區物業裡拍張照,就登記好了。鳳起都市花園於2003年交付,目前由浙江野風物業公司管理。
  • 刷臉進小區真有必要嗎?記者走訪杭州幾個使用人臉識別的小區……
    你家小區或者鄰家小區,有沒有裝上人臉識別進出系統?有人覺得方便,不用帶卡,刷個臉就能進門。有人表示擔憂,錄入的信息會不會洩漏,隱私要如何保護?日前,《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提出「禁止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進入小區」。
  • 人臉識別運用於大熊貓,刷臉支付核心安全技術未來可期
    前言:大熊貓統一都是黑黑的眼圈,白白胖胖的體型。但即使這樣,人臉識別也能準確區分並精準識別,你還在擔心有人會用你的照片進行惡意刷臉支付?還在擔心刷臉支付的安全性?體態完全相似的熊貓也可以進行人臉識別了?
  • 人臉識別屢被濫用,如何保護我的「臉」?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已經愈發廣泛,大家都有相關生活體驗,從線上的APP使用,到線下出入小區,人臉識別已經無處不在了,技術也在不斷升級。前面有「買房被人臉識別,可能多花20萬」的鬧劇,後有「人臉識別第一案」正式宣判,由涉嫌侵犯隱私而引起的糾紛、爭論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 防止刷臉被濫用 生物信息安全如何捍衛?
    防止刷臉被濫用華東某市的一個小區,是最早一批在小區入口和各樓棟加裝人臉識別裝置的小區,「刷臉」一年半時間後,居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科技帶來的便利。但其實,當初安裝的時候,是有一些居民堅決反對安裝這套系統的,理由是害怕洩露個人隱私。
  • 拿個廁紙都要刷臉!黑產滋生 你的臉或只值幾毛錢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吳濤)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處處要「刷臉」,取廁紙也不放過近日,東莞某公廁取廁紙竟然需要人臉識別,媒體報導後,雖然該設備終止使用並改用常規的方式免費提供紙巾,但還是引發網友熱議。
  • 拿個廁紙都要刷臉!誰來保護我的信息安全?
    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處處要「刷臉」,取廁紙也不放過近日,東莞某公廁取廁紙竟然需要人臉識別,媒體報導後,雖然該設備終止使用並改用常規的方式免費提供紙巾,但還是引發網友熱議。
  • 惠州:人臉識別進小區 「刷臉」業主有不賞臉的權利
    在人工智慧的時代,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了不少便捷。如今,出入小區不再僅僅依賴門禁卡,刷刷人臉就能輕鬆出入小區。這樣解放雙手的高科技,是否真的足夠安全?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惠州江北CBD的某小區看到,該小區出入口以及地下停車場的出入口都設置了人臉識別機器,業主只要站在指定的位置,通過人臉識別機器,刷刷自己的臉,就能輕鬆進入小區。該小區物業公司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售樓時,人臉識別技術的門禁系統作為一大亮點,就被不少用戶看中了。目前,該人臉識別系統已經投入使用三年,因為其便利性得到了不少住戶的支持。
  • 「刷臉」技術不能成為脫韁野馬
    先是有一名高校老師狀告杭州野生動物園刷臉入園,再有一名教授對自家小區刷臉門禁說不,還有一些售樓處在沒有徵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用人臉識別系統記錄、分析客戶來源,甚至有的地方上公共廁所取廁紙,也要刷臉……截至目前,「刷臉」技術廣泛應用於網絡支付、交通出行、酒店入住等領域,在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同時,也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下一步,人臉識別技術應如何規範使用?
  • 「看」臉時代 人臉識別應用引來爭議
    事實上,人臉識別帶來的爭議遠不止此,從AI換臉淫穢視頻到ZAO App的用戶協議爭議,再到人們對人臉識別進校園、惡搞視頻泛濫的迷惑,這些都從不同維度反映著民眾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擔憂。記者體驗某公司智慧課堂人臉識別技術相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