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刷臉支付到刷臉取錢,從刷臉安檢登機再到刷臉認證辦事…...刷臉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少人感嘆刷臉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有人擔心,這背後的安全隱患究竟有多大?
浙江杭州:進小區要「刷臉」 方便同時有擔憂
在杭州御道家園小區,小區大門和單元樓門口都裝上了人臉識別設備,只要是錄入信息的居民,刷臉就可進入。
浙江杭州御道家園小區居民 章寶興:以前要刷門禁卡,忘記帶了就不能開,現在就比較方便。
也有居民對人臉識別採集信息表達了擔憂。
浙江杭州御道家園小區居民 沈華:我們刷臉,所有的信息,包括住在哪一幢、我們家有多少人,都在物業備案過,我怕出現信息洩露。
不僅回家要刷臉,有的地方上廁所也要刷臉。一間位於廣東東莞公廁內安裝了一種「人臉識別供紙機」,雖然能夠避免浪費。但是人臉識別的方式卻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擔憂。
廣東東莞市民 陳先生:我一進來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廁所要裝個人臉識別呢?
人臉識別的「高科技」在校園裡的應用也很普遍。中山大學2年前就啟用了人臉識別門禁,必須是校內人員才能登記人臉信息,「刷臉」入校,而校外人員則要另外辦手續。
一些能識別人臉的攝像頭也步入許多學校的課堂,學生逃課、打瞌睡、走神都逃不過人臉識別的「眼睛」,在教室裡使用人臉識別,是否侵犯了學生的隱私?
人臉識別技術到底有沒有被濫用?
近日,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發布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具體用途當中「刷臉支付」最為普及;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北京市居民:如果是密碼,我可以改,如果是人臉識別,人臉是不可以變的,所以感覺不太安全,不太靠譜。
劃出「刷臉」邊界 各地立法在行動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一方面人臉識別在維護公共安全、提高社會效率方面發揮著不小的作用,另一方面技術的濫用也讓許多人產生個人信息安全、財產安全的憂慮。技術本無善惡,用法卻有好壞,人臉識別使用的邊界到底在哪呢?
近期,多地出臺政策,為包括人臉識別在內的個人信息採集劃出邊界。
12月1日,天津市表決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條例,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採集自然人的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針對越來越多的小區使用人臉識別門禁,10月提請二審的《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明確「物業服務人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如果通過,將成為國內首部對小區人臉識別作出規範的正式立法。
在國家層面,近日,國家網信辦出臺細則並徵求社會意見,對38類常見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進行了規定。必要個人信息,就是說缺乏該信息,App就無法提供服務,其中均沒有包括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信息的相關內容。像網絡直播、短視頻、新聞資訊、運動健身、瀏覽器、電子圖書、拍攝美化等12類App,無須個人信息就能使用。
即將於明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提出,處理人臉在內的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人臉信息採集在遵循「最少夠用」原則的基礎上,還應充分徵求被採集人意見。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中還明確提出,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採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設置顯著的提示標誌。
有律師提出,要尊重權利人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由權利人來決定是否要讓渡這個個人隱私。一些為了履行法律職責或公共利益必須收集的,是例外,但這些例外的情況,也都需要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法律依據。
尊重知情權也是許多「被刷臉」的普通人的心聲。有居民表示,讓居民有知情權,首先是要做到通知,說明這裡有人臉採集系統。
人臉識別技術普遍應用的當下,專家表示,織密信息保護網,除了立法部門的積極推動,個人方面當前也需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時刻關注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
原標題:《支付、安檢、進小區,都要「刷臉」!這真的安全嗎?調研結果驚人:30%受訪者曾經...》
來源:央視財經(cctvys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