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臉時代 人臉識別應用引來爭議

2021-01-19 新浪財經

來源:新京報網

原標題:「看」臉時代,人臉識別應用引來爭議

人臉識別廣泛應用到支付、娛樂、教育等領域,有人感嘆科技的進步,也有人質疑「我的臉到底屬於誰」。

人臉,承載了重要的身份信息,而在技術面前,人臉正成為辨認個體身份的「重要數據」。從上班打卡到消費支付,從安保檢查到酒店入住,從應用軟體到視頻娛樂,人臉識別的技術正應用到工作、生活的各個領域。

人臉識別廣泛應用,有人感嘆科技的進步,也有人質疑「我的臉到底屬於誰」?近期,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備受關注。因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啟用人臉識別入園,該園年卡用戶認為其強制收集個人面部特徵,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而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訴至法院。

事實上,人臉識別帶來的爭議遠不止此,從AI換臉淫穢視頻到ZAO App的用戶協議爭議,再到人們對人臉識別進校園、惡搞視頻泛濫的迷惑,這些都從不同維度反映著民眾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擔憂。

記者體驗某公司智慧課堂人臉識別技術相關系統。 新京報記者 程平 攝

風波:「換臉」淫穢視頻網上依然有售

今年8月,新興的娛樂換臉軟體「ZAO」(陌陌公司的一款產品)一夜之間衝上了微博熱搜,ZAO在蘋果應用商店的標語是「僅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ZAO使用AI技術,將用戶上傳的照片置入影視片段之中,實現用戶與「明星」的換臉。

隨著該軟體被用戶熟知,ZAO的用戶協議也受到了爭議。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ZAO在用戶協議中寫到,「保護您的用戶信息與個人信息是ZAO及其關聯公司的一項基本原則,您同意,ZAO及其關聯公司將按照本協議及《隱私政策》的規定收集、使用、存儲、管理和保護您的用戶信息與個人信息;若您不同意或無法接受《隱私政策》全部或者部分條款或者有疑問的,請立即停止使用ZAO提供的服務,您繼續使用ZAO提供的服務將被視為接受」。

上述協議內容意味著,用戶使用該軟體,則被視為同意隱私政策,ZAO可以收集、使用、存儲、管理和保護用戶信息與個人信息。不僅上述條款,ZAO的用戶協議中,有關用戶上傳內容的使用權、授權內容位置、隱私協議、版權等方面均遭到質疑。

9月3日,針對媒體公開報導和用戶曝光的ZAO用戶隱私協議不規範,存在數據洩露風險等網絡數據安全問題,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對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問詢約談。新京報記者近期調查發現,ZAO的用戶協議已經修改,肖像權、授權內容、用戶個人信息保護等內容被放置在用戶協議的明顯位置。

ZAO受到關注之前,新京報記者曾調查發現,有人利用「AI換臉」技術製作淫穢視頻,並在網絡上傳播售賣,甚至有人出售製作教程。這些視頻通過電腦技術將明星的臉植入淫穢視頻中,買賣方多通過貼吧、QQ和閒魚進行溝通交易。

近期,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名為「AI換臉」「deepfake(與AI換臉相關的技術)」的貼吧均已被清理。不過,網絡上依然可以找到「明星換臉」「fakeapp(與AI換臉相關的技術)」等貼吧,並且貼吧裡仍然存在網友自製的「明星換臉」視頻。

新京報記者在貼吧中聯繫上某淫穢視頻賣家,該賣家向記者出示了包含明星名字、「明星換臉」淫穢視頻類目、「明星換臉」淫穢視頻截圖等。賣家稱,視頻僅以打包價形式出售,214部138元,附送精品在線看網站+AI網站(4個)或80部50元。

同時,新京報記者在閒魚上檢索「換臉」「AI換臉」「明星換臉」「deepfake」「fakeapp」等關鍵詞,均未搜索出任何相關商品;在淘寶上搜索相同的關鍵詞,只檢索到「AI換臉視頻教學」等商品。值得注意的是,多個明星的大頭照正被作為訓練人工智慧的素材被售賣。

爭議:人臉識別走進校園,有贊成有質疑

2018年,杭州某中學將一款「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應用於課堂教學,時任校領導表示,該系統可實現無感「刷臉」考勤,同時通過攝像頭,還可對課堂上學生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對異常行為實時反饋。該領導曾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所採集的只是學生行為狀態信息,進而轉換成代碼進行分析,而不是課堂錄像,不涉及學生們的隱私」。

新京報記者近日選取某公司的人臉識別課堂輿情產品進行測試,被監控區域中的人臉會被系統自動抓取,並在顯示器上被紅色邊框標示出來,邊框右側顯示的是被分析的結果,包括什麼情緒、注意力程度,以及皺眉、張嘴、閉眼、抿嘴的具體次數。記者測試發現,該系統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識別的臉部表情、心態與實際有不符合的情況。

事實上,隨著智慧校園的建立,多個高校已經引入人臉識別、人臉數據採集分析等相關系統。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北京高校,均配有人臉識別的門禁或設備。

「我們學校東門今年新設了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我覺得很方便。」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學生王強(化名)表示,原來需要刷學生卡才能進入學校東門,現在只用刷臉就進去了,他認為沒有什麼不妥,不用帶卡也更方便。

「利用人臉識別類技術,無論是進行課堂管理還是教學效果分析,都不可避免要收集用戶的數據。」聯合國網絡安全與網絡犯罪問題高級顧問吳沈括告訴新京報記者,若類似技術被非法利用,個人信息的安全等問題將存在法律風險。也有觀點稱,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在教育領域涉及倫理問題。

目前,華為、百度、商湯科技、雲從科技、曠視科技等公司都有人臉識別技術研發,並涉及公共安全、信息安全、政府職能等多個領域。智研諮詢《2017-2022年中國生物識別設備市場供需預測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0年,指紋識別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美元、人臉識別將達24億美元、虹膜識別將達到16億美元。

上述報告還指出,中國在生物識別技術領域研究已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但目前應用規模和滲透率與歐美市場相差還很大,加之目前行業增速穩定,估計國內未來將有較大發展空間,預計2020年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將突破300億元。

訴訟: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受關注

說到人臉識別的爭議,最受關注的恐怕要數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

11月1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收到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的受理案件通知書,法院決定立案受理郭兵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一案。郭兵於2019年初花費1360元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該卡有效期一年,入園時要同時驗證卡和指紋。2019年10月17日,郭兵收到園區發來的簡訊稱,「年卡系統已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原指紋識別已取消,即日起,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

儘管園區表示,這一做法出於讓遊客快速通行的需求,但郭兵認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通過升級年卡系統,強制收集他的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嚴重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同時,現由於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原因導致年卡無法正常使用,郭兵希望,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應退還年卡費用。

「這不僅是對於我自己權益的侵害,很多人可能都面臨著這樣的情況。」郭兵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面部特徵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屬於個人敏感信息,一旦(被)洩露、非法提供或者濫用,將極易危害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如果是政府部門,特別是公安為了社會公共秩序進行人臉識別,可能具有一定必要性。」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表示,收集、使用個人信息需要符合正當、合法、必要的原則,需要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人的臉部特徵這種生物信息屬於個人信息的範圍,也是需要遵守網絡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除了此案,歌手蔡徐坤給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站(B站)發律師函,也曾把娛樂換臉視頻推上了風口浪尖。今年4月,蔡徐坤方發出律師告知函,認為B站上存在大量嚴重侵犯蔡徐坤權利的內容,包括濫用肖像、故意誹謗、惡意剪輯等。蔡徐坤方提到的惡意剪輯視頻,就包括惡意將其他人的臉換到蔡徐坤的表演視頻裡。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僅蔡徐坤,B站上有大量的「AI換臉」視頻,且人氣較高,其中,一個將明星蔡徐坤的臉替換成前網路遊戲主播盧本偉的臉的視頻,在嗶哩嗶哩上的播放量為260多萬。

不少B站網友,在相關「AI換臉」視頻評論區留言「毫無違和感」「搞笑」「換臉也是惡搞視頻的一種,就是圖個樂」。網友舒米(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出於獵奇和娛樂心態,喜愛觀看「AI換臉」視頻。但也有多名網友在相關視頻的評論區提出了對於「AI換臉」技術的其他看法,網友灰燼(化名)說,「『AI換臉』,(可能用於)敲詐勒索色情造謠,技術無罪,果然還是人本惡」。

相關焦點

  • 上班打卡、進出公園、收快遞刷臉……人臉識別深陷爭議漩渦
    來源:券商中國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回到小區刷臉、收取快遞刷臉……不知不覺間,人臉識別設備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技術,主要包括人臉檢測、人臉圖像預處理、人臉圖像特徵提取、匹配與識別四部分。
  • 圖書館場景人臉識別應用
    如今,隨著智慧校園的落地建設,可採用人臉識別系統實現圖書館智能化管理。那麼,在圖書館場景有哪些人臉識別應用?刷臉自助借閱自助借閱系統結合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實現刷臉借閱書籍。人臉識別技術在圖書館借閱場景的應用可有效解決借書還書要帶實體證件問題,避免外借情況發生,了解每個讀者的借書情況。
  • 人臉識別在醫院中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臉識別系統在安防管理中逐步得到廣泛應用。人臉識別也叫面部識別,俗稱刷臉,是一種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生物識別技術。其原理是:從視頻或者圖片中的人臉提取相關特徵,與已有資料庫中的人臉特徵相比較,然後計算出待測人臉的特徵與資料庫中哪一類人臉(面紋編碼)最相近,進而得出被測人的身份。
  • 「人臉識別第一案」判了!40年刷臉技術下一步怎麼走?
    其後十年,人臉識別技術僅局限於安防領域,一直沒有實質性突破。雖然民用市場上也出現了這類產品,但大多只是集中在門禁、考勤和監控系統這類安防系統上。唯一的例外是2006年,尼康公司率先將人臉識別技術運用到產品當中,新款相機在拍攝時能自動搜尋人臉並優先對焦。 轉機出現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巨頭們率先出手。
  • 人臉識別屢被濫用,如何保護我的「臉」?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已經愈發廣泛,大家都有相關生活體驗,從線上的APP使用,到線下出入小區,人臉識別已經無處不在了,技術也在不斷升級。  隨著科技進步,人臉識別技術已有長足發展,基本達到商業化、產業化水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目前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約佔全球市場的15%左右。安裝一套簡單的人臉識別系統並不貴:公司人臉識別管理系統一般都會由幾部分組成,主要是人臉識別通道閘、考勤一體機、控制主機、伺服器、管理系統等,這種簡單的人臉識別門禁考勤系統價格大約1萬元以下。
  • 三個應用場景聊聊「人臉識別」,「黑科技」帶來的風險與無奈
    人臉識別技術這兩年作為網際網路熱門技術,應用廣泛。無論是打卡上班,還是刷臉支付,就連進出小區都得先刷臉。這種技術通過攝像機採集你的人臉特點,鼻子、眼睛、嘴巴等能夠量化的幾何信息,然後自動保存在資料庫裡。這種「黑科技」的發展本是造福民眾,人臉識別讓各種識別效率更高,比如付款不需要錢包手機,只需刷臉;進小區可以不用門禁卡和鑰匙,也只要刷臉,從只需帶手機出門,變成手機都可以不帶,從技術層面又是一項大的突破。只是這種技術給大家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惹來爭議不斷。
  •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此外,據報導,為適應疫情防控信息化管理,多地已在不同場合應用人臉識別測溫機,被測者即使戴口罩,該設備也可以完成人臉識別。例如,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現場設置的智能防疫安檢門,即便在監測對象化妝、戴眼鏡、戴口罩等情況下,也能憑藉人工智慧算法實現測溫、人臉識別。
  •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合法性、正當性、必要性判斷
    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私主體(營利法人)三類主體可否應用人臉識別技術應符合合法性、正當性、必要性前提標準,但因主體不同,具體判斷標準也有所差異。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臉識別技術在我國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後疫情時代下該技術在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的風險隱患令人擔憂。
  • AI技術人臉識別在建築領域的應用
    由於AI技術是基於新基建風口模式下的一個重要選題,導致人們對於AI技術的熱情空前高漲,如今,AI技術一直滲透著人們的生活,從自動駕駛到人臉識別都是如此,其中人臉識別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能夠實現行人闖紅燈的智能抓拍、人像軌跡追蹤、動態人像識別和進入智慧社區,還能夠實現圖片增強、智能上色以及還原清晰度,敏感地識別人臉,對公安抓『扒手』幫助不小,AI技術加上應用場景,才能變成有生命力的產品。
  • 在圖書館場景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可實現哪些應用
    圖書館引入人臉識別系統的應用,推動傳統圖書管理模式更新,助力場景管理升級,帶來科技的閱讀體驗。那麼,在學校圖書館場景,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可實現的應用,了解多少呢?在出入通道上的門禁應用在圖書館的出入通道設置人臉識別測溫一體機應用,將校園卡或借閱證和人臉識別系統連接,人員出入可通過人臉識別驗證,「刷臉」證明身份。讀者出入圖書館,通過「刷臉」通行。即使忘記帶或是遺失證件,也可以進出館,為讀者帶來便捷的通行體驗。
  • 「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臉不要隨便就「刷」,可能存在巨大隱患
    動物園應用人臉識別,並不違法。然而,作為普通消費者,還是覺得動物園刷臉的合理性和必須性並不充分。面部信息,隱私性和個人性本就極強。刷與不刷,消費者該享有充分的選擇權!人臉識別技術,真那麼有必要嗎?從動物園強制刷臉進入到小區強制錄入人臉信息,是人臉識別技術濫用的典型,也是技術濫用的冰山一角。 之所以用「濫用」一詞,在於其非必要性、非可選擇性。根據《網絡安全法》第41條: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如何讓人臉識別即便捷、又安全,成為社會各方的關注焦點。  落地場景多 濫用引爭議  選好商品,在櫃檯前選擇刷臉支付,通過人臉識別後,只需輸入手機號碼後幾位就可完成付款——在北京一家甜品店內,不少消費者通過刷臉支付設備為所購商品結帳。  「刷臉支付比手機掃碼還要便捷一些,解決了手機沒電時的支付難題。對很多不會用手機的老年人來說,刷臉支付也可以減少不便。」
  • 高校教室人臉識別惹爭議!教育部回應:慎用!
    來源:中國青年報如今,越來越多高校推行「智慧校園」、「智慧課堂」建設,將人臉識別、大數據採集技術引入校園。然而最近,一些高校卻因為採集學生個人信息的情況引發爭議。對此,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作出回應。
  • 人臉識別無處可躲,我們越來越難保住自己的「臉」-虎嗅網
    比如曾經的外賣快遞,如今的5G,乃至於一直處於爭議之中的轉基因……如今,這種爭議顯然也籠罩在了人臉識別的頭上。因而其中的爭議核心,仍然是個人隱私的保護。但因為刷臉支付的方便性,一些剛開始還表現得十分謹慎的人們對這項技術也逐漸失去了抵抗力2019年發布的《中國刷臉支付技術應用社會價值專題研究報告》,就曾預言這一年將成為中國刷臉支付的元年,用戶數將達到1.18億。
  • 在圖書館場景應用人臉識別技術有哪些開發需求
    如人臉識別技術,正逐步引入學校場景應用,在校門口、圖書館、體育館等多個場景。在圖書館場景應用人臉識別技術有哪些開發需求呢?在圖書館進出方面,使用圖書卡或校園一卡通進出,你是否有過因忘帶、丟失等情況無法進入圖書館?相信很多的學生都會存在有著這樣的問題,還會存在被他人冒用的現象。而圖書館人臉識別可以處理這些問題。
  • 人臉識別運用於大熊貓,刷臉支付核心安全技術未來可期
    但即使這樣,人臉識別也能準確區分並精準識別,你還在擔心有人會用你的照片進行惡意刷臉支付?還在擔心刷臉支付的安全性?體態完全相似的熊貓也可以進行人臉識別了?近日,西華師範大學發布關於大熊貓保護的最新研究成果:大熊貓面部識別技術。
  • 前沿|人臉識別技術走到了「十字路口」
    人臉識別從早前刷臉才能進小區引發抵制,到遊客狀告動物園未經同意採集人臉信息的勝訴,再到售樓處戴頭盔看房、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星級公廁人臉識別取廁紙等事件陷入輿論漩渦……作為人工智慧產業應用落地的「排頭兵」,人臉識別從備受推崇的技術「風口」到飽受爭議的輿論「浪尖」,反轉的速度似乎有點過快。
  • 以貌取人 人機大戰裡的人臉識別技術
    刷臉」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它是眼下研究很熱門、發展很迅猛的人身識別技術的一種,即人臉識別技術。你可能會說,不就是看臉識人嗎。沒錯,除了極端嚴重的「臉盲症」患者,我們識別一個人最原始、最自然、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看他的臉。相信您已經看過了最新一期的《最強大腦》,百度機器人對戰人類的人機大戰,又一次勝利了。
  • 到處都要「刷臉」!人臉識別技術有沒有被濫用?
    浙江杭州:進小區要「刷臉」 方便同時有擔憂在杭州御道家園小區,小區大門和單元樓門口都裝上了人臉識別設備,只要是錄入信息的居民,刷臉就可進入。一間位於廣東東莞公廁內安裝了一種「人臉識別供紙機」,雖然能夠避免浪費。但是人臉識別的方式卻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擔憂。廣東東莞市民 陳先生:我一進來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廁所要裝個人臉識別呢?人臉識別的「高科技」在校園裡的應用也很普遍。
  • 全國人大回應人臉識別爭議:應先告知並取得同意
    近日,一段「男子戴頭盔看房」的短視頻出現在網絡平臺中,引發爭議。(資料圖)針對人臉識別侵犯個人隱私的爭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回應稱,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立法機關將對此進一步聽取意見,深入研究論證。12月21日上午10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介紹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