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已經愈發廣泛,大家都有相關生活體驗,從線上的APP使用,到線下出入小區,人臉識別已經無處不在了,技術也在不斷升級。前面有「買房被人臉識別,可能多花20萬」的鬧劇,後有「人臉識別第一案」正式宣判,由涉嫌侵犯隱私而引起的糾紛、爭論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圖:11月9日,上海,2020進博會,參觀者排隊通過人臉識別、安檢,有序進入國家會展中心。
國家網信辦已出手規範
人臉信息的重要性正被多地政府重視。據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辦公室12月2日消息,天津市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除此之外,針對「戴頭盔逛售樓處」一事,江蘇省南京市率先向樓盤的人臉識別系統出手了: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日前緊急通知,要求樓盤售樓處未經別人同意,不得拍攝來訪人員的面部信息。
今年10月被提請審議的《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也規定,物業服務人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除杭州市修訂草案外,安徽省、蘭州市、北京市等地的《物業管理條例》,也就業主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明文規定,但未提及指紋、人臉數據等生物信息。如果上述修訂草案通過,《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將成為國內首部對小區人臉識別作出規範的正式立法。
另外,針對部分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特別是強制人臉識別功能,國家網信辦也已出手規範。
人臉識別是把雙刃劍
所謂人臉識別,即採集人臉的生物信息特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物ID,將其存儲在資料庫中。在識別時,將人臉和資料庫中的生物ID進行比對、識別。人臉識別的優勢在於其自然性和不被被測個體察覺的特點,後一種特點對於一種識別方法也很重要,它可以不令人反感,並且因為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不容易被欺騙。
隨著科技進步,人臉識別技術已有長足發展,基本達到商業化、產業化水準。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目前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約佔全球市場的15%左右。安裝一套簡單的人臉識別系統並不貴:公司人臉識別管理系統一般都會由幾部分組成,主要是人臉識別通道閘、考勤一體機、控制主機、伺服器、管理系統等,這種簡單的人臉識別門禁考勤系統價格大約1萬元以下。即便是對於比較大型的集團企業,例如擁有整棟的寫字樓、擁有自己的工業園,在軟體系統功能方面需要更多的定製,價格是幾萬到幾十萬不等。而校園人臉識別管理系統相比辦公樓、工地等的應用和管理要更複雜一些,安裝一套學生人臉識別管理系統的價格大概在10萬元以上。
圖:2019年10月15日,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北校區近期啟用了人臉識別門禁系統。
與此同時,人臉識別因應用在進小區、動物園、商場等場景也引發眾多爭議。iPhoneX面世,「人臉識別」炒得火熱時,網絡專家談劍鋒說:「密碼丟了可以換,但生物信息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洩露,你不可能再有第二張臉了。」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表示,人臉識別與指紋等個體生物信息具有終身不變的特點,一旦洩漏,風險極高。現在一些企業為了方便計算而收集人臉信息,但是一旦發生信息洩露,或是內部人員勾結買賣信息,就會造成不可預測的損害,而且無法挽救。因此,應該受到嚴格的限制。
圖:9月19日,北京西城區德勝街道新風街一號院採用人臉識別垃圾桶。
人臉識別並非完美,期待更新更安全的識別技術
「人臉識別」這種方式在許多地鐵站和超市都已十分普遍。雖然確實是很方便,只要站到機器面前就可以完成原本繁瑣的驗證過程了,比掃碼、指紋都要快,但是目前的人臉識別技術還存在缺陷,容易被仿冒。
人臉識別最大的壞處就是安全性不夠高。大家都知道現在「AI換臉技術」很先進,幾張照片就可以生成動態的圖像,讓你實現「換臉」。我們只要打開一個人的朋友圈,然後保存下幾張她的自拍照,上傳到軟體中就可以了,這樣簡單的操作就可以把人臉識別給矇混過去,因此有網友表示:「聰明人從來都不會用人臉識別。」
除此之外,人臉識別還有可能會侵犯隱私。在一些軟體獲取了人臉識別的權限之後,它們可能會在對用戶進行人臉識別時,抓取用戶周圍的信息,或者是手機裡儲存的照片,所以美國的舊金山這座城市前陣子就開始禁止使用人臉識別了。
面對以上這些情況,我們需要更新更安全的識別技術,既可避免隱私被「批量販賣」,又可以實現精準識別。
圖:2019年9月4日,杭州,一位大學生在校內購物後通過「刷臉」完成支付。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王錦川綜合21財經、中國經濟網、騰訊網、央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