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的安全邊界在哪?專家:完善「社會基礎設施」,確保「人臉...

2020-12-24 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正點財經》)近期接連發生的幾個熱點事件,讓「人臉識別」成為了公眾輿論的焦點話題。這項技術是否在某一些場景中正被濫用?我們如何在享有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和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先來回顧這樣幾個案例。

畫面中,法庭公開開庭宣判的這起案件,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去年,因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門票由指紋識別被「強制」升級為「刷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的特聘副教授郭兵將動物世界訴至法院。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收集郭兵照片信息不具備正當性,應予以刪除。

今年3月,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發現,她所居住的小區要求業主下載一個App,錄入人臉信息,進行門禁升級。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勞東燕:現有的法律當中,刷臉需要徵得同意。所以我當時其實想表達,我不同意。當然,其他住戶可能同意,但是對於我這樣不同意的人,你必須給我其它的選擇。

不久前,一段短視頻在網絡上流傳開來,視頻中,有位買房者戴著頭盔走進濟南的一個售樓處。原來,一個小小攝像頭,能夠幫助售樓處將顧客精細分類,並與購房優惠掛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裴煒:戴頭盔這樣一種行為,其實也是公民個人在試圖對於自己的個人信息進行匿名化的一種處理,本質表達出來的是,公民對於個人信息的關注和自我保護。

今年10月,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數據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刷臉遊園、刷臉回家、刷臉買房,人臉識別似乎正在走入我們日常生活的縫隙之中。隱私侵犯、信息洩露,這項技術又讓大眾產生了種種顧慮。那麼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邊界在哪裡?又應當如何應對「刷臉」可能帶來的風險呢?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王金橋: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是通過人臉的表觀特徵來進行身份比對的一種手段,通過人臉的檢測、人眼的對齊以及人臉的特徵的提取,來形成每一個人臉獨一無二的,相當於一串字符的編碼作為人臉的身份特徵。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迭代升級,它的應用場景也從安防、金融領域延伸到了與我們日常生活更為貼近的方方面面。它是否已經不是一個安全、可靠的系統呢?

業內人士 唐家渝:比如說我們把這個考勤機放在這裡,大家其實已經可以看到,它已經識別到我們這位同事了,接下來這位同事會戴上這副特製的眼鏡,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考勤機,把他識別成了另外一位同事。

業內人士 唐家渝:首先我們可以先嘗試一下用這個同事本身的人臉,能不能解開這個手機。解鎖過程是失敗的,我們嘗試佩戴這副眼鏡以後成功解鎖開了。」

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各平臺採集用戶的個人信息,需要獲得用戶的知情同意,還需遵循最小、必要的原則。 專家表示,要規制這項技術向善發展,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的「社會基礎設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裴煒:比如說12月1日剛剛出來的,中央網信辦關於常規類型移動網際網路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的指南。它就進一步細化了在哪些場景下可以收集哪些類型的個人信息,所以整個體系還是在不斷完善,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 龔新語)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應明晰法律邊界
    近日,「南京售樓處下架人臉識別」這一話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此前網絡上也曾流傳一段視頻,客戶來到售樓處,被開發商的人臉識別攝像頭暗中抓拍後,會被記錄為自然到訪客戶,不能享受渠道客戶的優惠,因此客戶不得不戴頭盔看房。
  • 【地評線】黃土風網評:儘快為人臉識別劃清法律邊界
    原來是因為售樓處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其實,以「買房」搭配「墨鏡」、「口罩」、「面罩」等詞在網上進行檢索,我們便會發現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而此類現象的矛頭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拋開此類事件背後的事實原委不說,由此引發的人們對人臉識別技術的質疑引入深思。 如今,一張臉就可以「走天下」,真正的「刷臉」時代徹底來臨。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如何讓人臉識別即便捷、又安全,成為社會各方的關注焦點。  落地場景多 濫用引爭議  選好商品,在櫃檯前選擇刷臉支付,通過人臉識別後,只需輸入手機號碼後幾位就可完成付款——在北京一家甜品店內,不少消費者通過刷臉支付設備為所購商品結帳。  「刷臉支付比手機掃碼還要便捷一些,解決了手機沒電時的支付難題。對很多不會用手機的老年人來說,刷臉支付也可以減少不便。」
  • 人臉識別技術有沒有被濫用?
    近日,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發布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具體用途當中「刷臉支付」最為普及;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 人臉識別不能少 但個人隱私安全保護水平亟待提高!
    但正如所有技術一樣,人臉識別應用智能便捷,賦能各產業新業態,凡事都有兩面性,技術也毫無二致,人臉識別技術逐漸開始呈現雙刃劍現象,毋庸置疑,在提高社會和管理效率、增加智能和便利的同時,在隱私和安全方面引起了更多的爭議,比如說,現在不少應用通過人臉識別非常方便,但是這些生物特徵是不可重建、不可撤銷的,具有不可變更性,這些數據在採集、傳輸、保存、使用以及第三方調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數據洩露和濫用問題,給社會正常運行和發展帶來額外風險
  • 人臉識別運用於大熊貓,刷臉支付核心安全技術未來可期
    據悉,目前該技術主要針對圈養大熊貓,可為各只大熊貓建立專屬ID,既方便工作人員管理,也方便遊客們對每隻熊貓的識別、了解。接下來,會逐步向野生大熊貓種群推進,為其保護研究做更深入的工作。可愛的大熊貓作為一個物種來說是非常好辨認的,但是作為一個個體,由於它們的外貌都是黑白相間的,讓人類來區分哪只熊貓是A,哪只是B,還是有一定困難和混淆的。
  • 2020高考作文練習題目:正確運用人臉識別,方能造福社會
    (60分)  對於人臉識別技術,有人說,人臉識別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給社會帶來很多便利;也有人認為,人臉信息會侵犯人們的隱私權,人臉識別技術的運用要有明確的邊界;也有人說刷臉越來越多,消費者要有能夠說不的權利……對此,文德中學準備召開一次討論會,讓參與討論的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請結合材料內容,以參加討論會的學生的身份寫一篇發言稿,闡述你的觀點與思考。
  • 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規制食品浪費、規範「人臉識別...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在21日舉行的記者會上介紹了即將提請本次會議審議的部分法律案相關情況,並回應了破解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制食品浪費、規範「人臉識別」等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 「人臉識別」是一柄雙刃劍,如何趨利避害?
    對於人臉識別存在的安全隱患,業內人士認為,一是人臉識別未經用戶許可擅自採集用戶人臉數據,並用作商業用途;二是人臉數據被採集後,通常有很長的生態鏈,商家不僅擁有了用戶的人臉數據,還擁有了用戶的消費習慣、財務狀況等其他信息,這些信息一旦洩露,將對用戶的隱私造成巨大的損害。
  • 前沿|人臉識別技術走到了「十字路口」
    日前,在媒體就公眾如何看待一些商業場景採集人臉信息的調查中,絕大多採受訪者對此表達了擔憂:「商業機構如何保障這些人臉信息的安全?」「他們怎麼能不經同意就採集我的人臉信息?」「相較於人臉識別帶來的一些便利,我更在意個人信息的安全。」
  • 當人臉識別遭遇口罩,虹膜識別的機會來了
    當人臉識別遭遇口罩,虹膜識別的機會來了 專家指出虹膜識別標準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臉識別(Face ID)技術遭遇尷尬,因為一旦用戶戴上口罩,就難以實現人臉解鎖。
  • 人臉識別訪客系統
    1、 系統介紹  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和人臉識別深度算法進行結合,實現全新的人臉識別自助訪客系統。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步將傳統的「守候式」門衛訪客登記系統更新為自助驗證加人臉識別聯動授權的模式,增加了訪客審核的安全性,同時節省了訪客驗證的效率和企業單位的人力成本。
  • 「人臉識別」事故頻發,我們是否該說「不」?
    最近,李開復「口誤」、雙胞胎姐妹脫口秀調侃人臉支付以及清華大學法學教授拒小區人臉識別門禁等系列事件的發生,引發社會上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數據安全以及使用邊界的大討論。「有些設備是人臉識別算法本身就不過關,比如無法通過活體防偽檢測,一張照片就能通過;另外一些設備則是無法通過安全防護檢測,產品存在極大的安全漏洞,不用手段高明的黑客,一名普通的安全工程師都能輕易進入設備,拿到裡面的用戶數據。」
  • 實戰人臉識別安全性,小滴3D人臉識別智能鎖R5體驗
    德施曼小滴3D人臉識別智能鎖R5採用的是和Q5、Q3一樣的橋型設計,寬大的把手提供了不錯的握持手感,也給人以結實厚重的安全感。門內面板相比外面板看上去就要複雜一些了,增加的兩個實體按鍵,可以一鍵開關鎖,下方兩個機械開門旋鈕,可以在沒電或者電子故障時手動開關鎖,增加了一份安全保障。
  • 人臉識別雖好,還需行業自律與法律監管有道
    《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使用過人臉識別,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稱,已經因為人臉信息被洩露和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事實的確如此。近期有媒體報導,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
  • 如何對人臉識別進行法律規制
    但是,各國的政治、社會和技術背景存在各自的特殊性,這就決定了國外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相關制度未必適合於我國,我國在引進相關制度時需要審慎甄別。完善我國人臉識別法律規制的建議我國2020年5月頒布的民法典第1034條第1款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並在該條第2款個人信息的定義中,明確將生物識別信息列舉為個人信息,但也未對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作特別保護。
  • 人臉識別:唯有行業自律與法律監管才是解決之道
    前不久,「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認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採集消費者照片信息超出法律意義上的必要原則要求,不具有正當性。與此同時,一則「戴著頭盔看房」的視頻廣為流傳,即一些售樓處通過人臉識別判斷購房者是否為「渠道客戶」或「首次籤單」,進而決定是否給予購房優惠。諸如此類爭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臉識別應用之廣泛及由此引發的業界擔憂。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困境待解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也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案件之外,因人臉識別濫用造成危害的事件不斷發生,公眾對人臉識別技術的討論熱度也逐漸上升。人臉信息和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逛動物園刷臉有必要嗎?
    「一審判決對人臉識別濫用的警示作用不明顯,現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依舊強制消費者『刷臉』入園。」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 人臉信息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
  • 「深度」人臉識別泛濫,誰有權拿走你的人臉數據?
    他發現雖然通知中寫到安裝智慧社區門禁後可以使用人臉識別(也就是「刷臉」)或者手機APP兩種方式來開門,但在辦理權限時都必須要錄入人臉照片。他還注意到負責安裝人臉識別門禁系統的第三方公司曾經曝出過負面信息,自然開始擔憂個人信息尤其是人臉照片被收集後會如何存儲和使用,以及是否會存在信息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