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正點財經》)近期接連發生的幾個熱點事件,讓「人臉識別」成為了公眾輿論的焦點話題。這項技術是否在某一些場景中正被濫用?我們如何在享有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和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先來回顧這樣幾個案例。
畫面中,法庭公開開庭宣判的這起案件,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去年,因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門票由指紋識別被「強制」升級為「刷臉」識別,浙江理工大學的特聘副教授郭兵將動物世界訴至法院。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收集郭兵照片信息不具備正當性,應予以刪除。
今年3月,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發現,她所居住的小區要求業主下載一個App,錄入人臉信息,進行門禁升級。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勞東燕:現有的法律當中,刷臉需要徵得同意。所以我當時其實想表達,我不同意。當然,其他住戶可能同意,但是對於我這樣不同意的人,你必須給我其它的選擇。
不久前,一段短視頻在網絡上流傳開來,視頻中,有位買房者戴著頭盔走進濟南的一個售樓處。原來,一個小小攝像頭,能夠幫助售樓處將顧客精細分類,並與購房優惠掛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裴煒:戴頭盔這樣一種行為,其實也是公民個人在試圖對於自己的個人信息進行匿名化的一種處理,本質表達出來的是,公民對於個人信息的關注和自我保護。
今年10月,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數據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隱私或財產損失。
刷臉遊園、刷臉回家、刷臉買房,人臉識別似乎正在走入我們日常生活的縫隙之中。隱私侵犯、信息洩露,這項技術又讓大眾產生了種種顧慮。那麼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邊界在哪裡?又應當如何應對「刷臉」可能帶來的風險呢?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王金橋: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是通過人臉的表觀特徵來進行身份比對的一種手段,通過人臉的檢測、人眼的對齊以及人臉的特徵的提取,來形成每一個人臉獨一無二的,相當於一串字符的編碼作為人臉的身份特徵。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迭代升級,它的應用場景也從安防、金融領域延伸到了與我們日常生活更為貼近的方方面面。它是否已經不是一個安全、可靠的系統呢?
業內人士 唐家渝:比如說我們把這個考勤機放在這裡,大家其實已經可以看到,它已經識別到我們這位同事了,接下來這位同事會戴上這副特製的眼鏡,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考勤機,把他識別成了另外一位同事。
業內人士 唐家渝:首先我們可以先嘗試一下用這個同事本身的人臉,能不能解開這個手機。解鎖過程是失敗的,我們嘗試佩戴這副眼鏡以後成功解鎖開了。」
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各平臺採集用戶的個人信息,需要獲得用戶的知情同意,還需遵循最小、必要的原則。 專家表示,要規制這項技術向善發展,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的「社會基礎設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裴煒:比如說12月1日剛剛出來的,中央網信辦關於常規類型移動網際網路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的指南。它就進一步細化了在哪些場景下可以收集哪些類型的個人信息,所以整個體系還是在不斷完善,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 龔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