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技術這兩年作為網際網路熱門技術,應用廣泛。無論是打卡上班,還是刷臉支付,就連進出小區都得先刷臉。這種技術通過攝像機採集你的人臉特點,鼻子、眼睛、嘴巴等能夠量化的幾何信息,然後自動保存在資料庫裡。這樣算是面部信息保存錄入成功,等下次用戶識別的時候,攝像機就可以直接採集你的面部信息,然後跟之前錄入你的信息核對,只要眼睛的間距和鼻子的大小特點對上,就可以核實身份。
這種「黑科技」的發展本是造福民眾,人臉識別讓各種識別效率更高,比如付款不需要錢包手機,只需刷臉;進小區可以不用門禁卡和鑰匙,也只要刷臉,從只需帶手機出門,變成手機都可以不帶,從技術層面又是一項大的突破。
只是這種技術給大家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惹來爭議不斷。
場景一:人臉識別第一案
杭州的郭先生,是杭州野生動物園的年卡用戶。郭先生花費1360元辦理的這張年卡,可以全年無限次數的暢遊此動物園。辦卡之後他已經入園參觀過5次,每次都是通過刷卡+指紋識別的方式入園。直到今年十月,郭先生收到動物園發來的簡訊,簡訊內容是這樣的:「園區年卡系統已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原指紋識別已取消,即日起,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
動物園年卡改成人臉識別,其他人是什麼反應呢?有記者蹲點採訪,大部分遊客表示,很方便。
郭先生並不這麼認為,作為一所高校的特聘副教授,他敏銳地感知到,自己的權益或許受到了侵害。他認為,人臉識別收集的面部特徵信息屬於個人敏感信息,一旦洩露、非法提供或者濫用將極易危害人身和財產安全。而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在未經其同意的情況下,通過升級年卡系統強制收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
隨後郭先生前往動物園管理處協商退卡事宜,但是協商無果,一氣之下以侵犯隱私權和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這是2019年10月份發生的事情了。2020年11月,這起案件判決結果出來了,杭州市富陽人民法院一審判決,野生動物世界刪除郭兵辦理年卡時提交的面部特徵信息,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
場景二:94歲老太太行動不便,因激活社保卡被抱起「刷臉」
就在人臉識別第一案判決的空檔,有一段網絡視頻火了。在網絡傳播的視頻當中,在一臺自助辦理業務的機器前面,一位男性抱著一個老人,老人被舉得很高,為的是讓老人的臉可以被機器上的攝像頭拍攝到做人臉識別。隨後兩個人攙著老人,站在機器前面操作其他步驟,旁邊還有一名銀行的工作人員在幫忙。據了解,是因為老人家的社保卡需要面部識別來激活。老人佝僂著身子被高高抱起做認證的這個畫面,讓人看著如刺在哽。
場景三:買房戴頭盔?大數據「殺熟」買房多花30萬
房地產行業的巨大利潤讓賣房套路層出不窮,買房綁定車位,訂房搶紅包,籤約砸金蛋,由於套路太多,普通人難以招架,於是開始有人在網絡上講解這些小套路。其中一個正是進售樓部看房要戴頭盔。事實上,以「買房」搭配「頭盔」、「口罩」、「面罩」、「墨鏡」等詞在網上檢索,類似的故事並不少見。而這些故事最後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房企暗中使用人臉識別。
房企安裝人臉識別系統,與其「分銷模式」有關。每當新樓盤上市時,房企一方面會花大量費用做營銷宣傳,吸引潛在購房者,另一方面也會找各種賣房平臺作為「分銷渠道」,讓渠道幫忙招徠客戶。如果購房者是看了房企宣傳前來買房,叫做「自然到訪客戶」,說明房企的營銷費沒白花;如果購房者被渠道中介帶上門,就屬於「渠道客戶」,房企要給予中介一定的「好處費」,即提成佣金。
有媒體稱,某項目推出了一系列年底購房優惠,只要購房者第一次到訪項目並當場下單,各種折扣算下來可以少花30萬元。但購房者必須是第一次到訪,或者說此前沒有被攝像頭拍到過。 同一套房屋,消費者從不同渠道購入,差價在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貨比三家」本是人之常情,但房企用上人臉識別之後,就等於將消費者「一拍定終身」。
故事看完了,再回歸這項技術,覺得方便的同時,還有更多的無奈。 為了使人臉識別算法正常工作,必須對大型圖像數據集進行訓練和測試,理想情況下,必須在不同的光照條件和不同的角度多次捕獲這些圖像。但現在,大多數人未經許可即被收集人臉圖像。這背後涉及到的安全、道德、倫理的問題,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爭議。 人臉識別第一案雖然獲勝,但是即便是高校的法學教授也用了一整年的時間才等到這個結果。普通公民維權還是太難太難。
新技術發展與爭議並存我們該如何選擇,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是當下不斷在觸及的一個問題。《網絡安全法》和《民法典》已有規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
各位看官,您對這項技術的應用怎麼看?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