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刀,具有較大彎曲度,刀身長3尺(1m)以上、5尺(約1.5m)不足的彎刀。其中3尺以下的稱為小太刀,5尺以上的稱為大太刀(或稱野太刀)。折合日本的長度單位,一尺約為29公分,與中國南北朝時期相似。
太刀的分類:
大太刀又稱野太刀,是一種比較長的太刀,在3尺以上。
日本鎌倉時代,武家掌握了實際的政權,武士們以擁有豪邁與腕力為榮,進而可以誇耀威武的武具——具有長大刀身的太刀屢屢出現在戰場上。有許多誇張描述的〈太平記〉一書中,對超過5尺(約150cm)的太刀的記述多處可見。而在文獻上記錄的最長的太刀刀長為9尺3寸。另外,現今尚存的最長野太刀,全長7尺4寸2分(約225cm),彎曲部分長3寸1分(約9.4cm),身幅1寸2分(3.6cm)。此刀現存於新潟県彌彥神社中,為日本的國寶之一。
太刀與同屬刀劍類的打刀稍有不同,其區別之一在於刀鞘,太刀刀鞘上有兩個金屬環(稱為「足金物」:靠近鞘口的一個稱「一足」,另一個稱「二足」)用緞帶相互穿插編織成型,使之便於攜帶。緞帶與足金物之間又用一小塊金屬(稱為「革先金物」)連接。刀鞘頭部由金屬包裹(稱為「石突金物」)。拔刀時必須要下壓刀鞘口的條狀金屬物(稱為「口金物」)。
太刀早期作為騎兵用刀,基本單手持太刀。而根據南北朝時期所常見的戰爭方式「一騎討」可見,當時的武士以擁有過人膂力而自豪,而其恰恰表現出了太刀作為單手使用的特點。太刀的刀身彎曲的形狀使揮下斬擊更為有效,這繼承了較早出現的毛抜形太刀的那種彎曲形狀。這類刀劍的出現,使合戰的方式從徒步向騎乘轉變。
太刀的發展:
日本平安時代後期被稱為太刀時代,尤其是武士勢力最活躍的「前九年之役」和「後三年之役」時期,武士門第勢力增大,由此日本刀有了大發展。如出產優質鐵礦砂的伯耆國和備前國,還有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山城國,大和國等地,出現了不同流派的刀工,這個時候的日本刀主要被用於馬上決戰,所以多為太刀。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源賴光在大江山斬了「酒吞童子」的「童子切」(伯耆國的安綱制,日本國寶),和傳說讓狐狸幫忙打造過的「小狐丸」(山城國的三條宗近制,二戰時被毀)。除了安綱以外,山城(今京都)的三條小冶宗近,古備前友成等,被認為是現存刻有製作者名字作品的最古的刀工。
平安時代太刀特徵:鎬造,庵棟,小切先,京反,前窄後寬,刀形優美。
鎌倉時代初期日本刀與平安時代末期相似,鎌倉幕府的武家政治體制的確立,使刀劍界十分活躍。後鳥羽上皇甚至設置了御番鍛冶,月月召刀工鍛刀,積極的鼓勵制刀。
鎌倉時代中期,由於重視使用性的結果,刀幅寬,整體寬窄變化小。刀鋒為豬首切先,品質實在刀風剛健。此時短刀製作開始繁榮。
鎌倉時代末期,兩次元軍入侵以及原有政治體制的崩潰帶來的社會大動亂,使得制刀業繁榮。這個時期的日本刀比鎌倉中期風格更加豪放。繼承和發揚了刀幅廣,刀體寬窄變化小的特點,切先也更長了。短刀,刀,太刀都同樣的出現比其他時期更長的特點。
南北朝時代,大量出現了和以往不同的稱為大太刀,野太刀的大型刀。
太刀的用法:
在日本刀法中,握太刀時,掌中不能有空隙,無名指和小指緊握劍柄,拇指和食指輕捏,而中指則不繁不松地搭於柄上。一旦出刀,唯一的想法就是該如何擊倒敵人。當一刀砍向對手時,應保持太刀的握法不變,手不能抖動,也不能有絲毫遲疑猶豫。在你出手攻擊,格擋或壓低對手之刀時,應僅僅使拇指和食指的握法稍作改變;但是,無論何種情況,握刀的目的都是為了擊倒對手,這是不能改變的。
練習太刀
握刀的方式在試刀持相或真正格鬥時都應該是一樣的。不管什麼時候,都應該用準備擊倒敵手的心態來握刀。通常,人刀的動向和手握刀的方式不要固定不變。固定就意味著死路,靈動才是活手。這一點需要好好理解。
明曉太刀之道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手中之刀。這樣,即使只用兩指輕握著太刀,也能輕鬆靈活地揮動。以日本刀法快速地掄揮太刀勢必會造成揮刀的困難,不是正確的人刀刀法。要想靈活自如地控制手中之刀,必須以冷靜平緩之勢將其揮出。當你持刀下劈時,應通過最便捷的手法將之上舉,先將其側移,然後順勢收回。正確的人刀使用之法就是在揮劈的時候,盡力伸展手肘,然後強勁一擊。
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