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雕塑家博傑榮膺:中國行知雕塑文化傳承推廣傑出貢獻獎

2020-12-22 人民論壇網

2020年9月8日,雕塑文化研究專委會理事長博傑應邀作為嘉賓出席在中國•廈門(廈門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品牌影響力評價成果發布活動」,表彰、頒獎。此次活動由文博會中國國際企業品牌文化博覽會組委會、《中國企業報》集團、人民日報社旗下《市場報網絡版》品牌強國•自主品牌優選示範工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國際品牌戰略研究中心、《發現品牌》欄目組等單位聯合主辦。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方略與目標,明確了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中的定位,指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城市雕塑•校園雕塑•環境藝術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對城市、文化與經濟的各項發展做出貢獻,而且讓城市建設更美麗,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組委會評價,博傑理事長是陶行知文化的傳播者、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踐行者,以弘揚行知思想,發揚行知精神,傳承行知文化為己任。專注於陶行知雕塑藝術創作,深得雕塑藝術之精髓,以精湛的技藝傳承行知文化,引領行知文化走進校園,在美化校園環境、提高校園文化品位作出了突出貢獻。主導創作完成的陶行知雕塑作品,在行業中具有較高的影響和代表性,深受社會各界人士、業界同仁及新聞媒體的高度讚揚。

大會上,「博傑陶行知雕塑」榮膺:2020匠心品質金獎;2020中國行知校園文化建設師生滿意最佳典範品牌,博傑理事長榮膺:中國行知雕塑文化傳承推廣傑出貢獻獎。

博傑簡介

博傑,本名王傑,男,1964年10月27日出生於內蒙古通遼市,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家、、中國陶行知雕塑專家、中國環境藝術委員會資深設計師、中國陶行知研究會雕塑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兼秘書長。

博傑從1990年創作第一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塑像」以來,至今已創作完成了150餘座陶行知雕塑作品,跨越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以大洋彼岸,為中國學校文化建設樹立了一座座精神豐碑,為中國校園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於2016年被評為「中國校園文化十大領軍人物」。其創作的第110尊《教育家陶行知》銅像落成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為美國八大常青藤學校有史以來首位華人銅像,並獲中國環境藝術獎。2018年CCTV走進大師陶行知,著名主持人朱迅專訪雕塑家博傑,與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共同走進陶行知的精神世界。曾先後被陶行知夫人吳樹琴等陶氏親屬、中陶會歷任會長張勁夫、方明、朱小曼及著名畫家伍必端等各界人士給予高度評價,被譽為「中國陶行知雕塑第一人」。

在不斷的學陶、師陶、塑陶同時,博傑在城市雕塑和歷史人物雕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績, 2002年創作《清朝十二皇帝銅像》落成瀋陽市、2007年創作《東西方十二位藝術大師》落成通遼藝術學院、2008創作《知青群雕》落成內蒙通遼市、2011年創作《孝莊》銅像落成通遼孝莊園以及《開拓者》、《嘎達梅林》、《科爾沁長河》、《安代魂》等一大批作品。

相關焦點

  •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
    潘鶴《艱苦歲月》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李巧蓉 通訊員江粵軍)昨日10時45分,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享年96歲。在七八十載的藝術生涯中,潘鶴雕塑了大量經典作品,抗戰題材有《大刀進行曲》《怒吼吧!藝評家譚天曾評價潘鶴的雕塑作品說,「如果把他的雕塑作品按主題排列,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縮影。」也誠如著名雕塑家梁明誠所評價的:「我們找不到另一個雕塑家,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像潘鶴教授那樣對20世紀的中國歷史作了如此真誠而強烈、全面而深刻的表現。」
  • 廣州美院向南藝贈送著名雕塑家潘鶴作品《艱苦歲月》
    12月17日,恰逢著名雕塑家潘鶴先生誕辰日,其經典作品《艱苦歲月》正式落址南藝。該作品是廣州美術學院向南京藝術學院贈送的108周年校慶賀禮。 潘鶴先生是20世紀以來中國傑出的雕塑家、美術教育家、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
  •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享年96歲
    大洋網訊 昨日10時45分,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享年96歲。藝評家譚天曾評價潘鶴的雕塑作品說,「如果把他的雕塑作品按主題排列,可以說是一部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縮影。」也誠如著名雕塑家梁明誠所評價的:「我們找不到另一個雕塑家,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像潘鶴教授那樣對20世紀的中國歷史作了如此真誠而強烈、全面而深刻的表現。」
  • 著名雕塑家、教育家潘鶴逝世
    著名雕塑家、教育家、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潘鶴於2020年11月22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5歲。潘鶴1925年生於廣東省廣州市, 1950年進入廣東華南人民文藝學院美術系學習,1960年到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
  • 「開荒牛」作者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
    記者獲悉,11月22日10時45分,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享年95歲。潘鶴是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雕塑大師、全國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具有傑出貢獻的人民藝術家,代表作有《艱苦歲月》《開荒牛》《珠海漁女》《廣州解放》紀念碑等。
  • 奧山集團榮膺阿拉善SEE 2020年「傑出貢獻獎」「創新貢獻獎」
    奧山集團榮膺「創新貢獻獎」「傑出貢獻獎」,董事長鄔劍剛榮獲「金蘭獎」「金穗獎」「金蜂獎」等三大獎項。大會對於今年在會員發展、大額捐贈、籌款、品牌傳播、環保項目、項目中心建設等維度做出突出貢獻的會員進行表彰。
  • 訪著名雕塑藝術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衡水平臺講好中國故事
    9月28日晚,第3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第26屆全國電視文化藝術「星光獎」頒獎典禮在衡水舉辦。著名雕塑藝術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是這次頒獎典禮的頒獎嘉賓。這是他第一次來衡水。典禮結束已近深夜11點。不知何時,細密的雨絲無聲飄落。
  •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5件作品概括了他的一生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獲悉,11月22日10時45分,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享年95歲。潘鶴是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雕塑大師、全國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具有傑出貢獻的人民藝術家,代表作有《艱苦歲月》《開荒牛》《珠海漁女》《廣州解放》紀念碑等。
  •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他的作品走進小學課本
    11月22日10時45分,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享年95歲。獲獎無數 自嘲「前途無量」潘鶴是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雕塑大師、全國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具有傑出貢獻的人民藝術家,代表作有《艱苦歲月》《開荒牛》《珠海漁女》《廣州解放》紀念碑等。
  • 為中國精神造像 ——訪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
    吳為山簡介吳為山,著名雕塑家。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藝委會主任。使 命為中國精神造像——訪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本報記者 李建永「今天,我很高興接受《中國社會報》的採訪。因為《中國社會報》有兩個很好的關鍵詞: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社會。
  • 傳承我國傳統文化雕塑
    少數民族雕塑,鑄銅雕塑,戶外景觀雕塑,人物雕塑 傳承我國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並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 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潘玉良
    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幼年時就成了孤兒,14歲被舅舅賣給了妓院作歌妓,17歲時被蕪湖海關監督潘贊化贖出,納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熱愛藝術的她,於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績考進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朱屺瞻、 王濟遠學畫。
  •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 代表作深圳地標性雕塑《開荒牛》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11月22日上午,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潘鶴在廣醫二院離世,享年95歲。潘鶴之子潘奮22日下午在朋友圈公布了這個消息。潘鶴1925年生於廣州,籍貫廣東南海,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大師,「嶺南雕塑」的代表人物,新中國第一代雕塑家。潘鶴致力於雕塑藝術創作近70年,從事美術教育40餘年,創作的100多座大型戶外雕塑分布在國內外68個城市,60多件中型雕塑被國家級美術館及博物館收藏,屢獲國家級最高獎項。
  • 「塑東西文明的使者」,著名雕塑家吳信坤個人藝術宣傳片開拍
    1月11日,著名華裔雕塑家吳信坤的個人藝術宣傳片正式開拍,這位在中美兩國雕塑界大放異彩的人物,終於以更立體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眾得以更清晰地了解其平日的創作場景及藝術思考。
  • 陶行知人物雕像;探尋名人故事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1905年,進入歙縣基督教內地會所辦的崇一學堂,他在睡覺的宿舍牆上,揮筆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應該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來"的豪言壯語,抒發他滿腔的愛國熱情並激勵自己為祖國早日走向現代化而發奮學習。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想通過學醫來解除廣大勞動人民的病痛,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志向。
  •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作品走進小學課本 5件傑作概括一生
    11月22日10時45分,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享年95歲。獲獎無數 自嘲「前途無量」潘鶴是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雕塑大師、全國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具有傑出貢獻的人民藝術家,代表作有《艱苦歲月》《開荒牛》《珠海漁女》《廣州解放》紀念碑等。
  • 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人物雕塑的新特點,故而在雕塑藝術上形成特色的...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藝術財富,石雕藝術就是人類文明寶藏中的一顆明珠,雖歷經千年,卻從未被歷史長河所淹沒,反而在歲月的磨礪中越來越散發出歷久彌新的東方美,石雕人物創作中所傳遞的意境美感也折射出強勁的民族力量和含蓄低沉的民族性格,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外化產物。
  • 紅軍革命主題雕塑—弘揚歷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
    紅軍革命主題雕塑作為文化的構成部分,城市藝術代表了這個城市、這個地區的文化水準和精力風貌。一些城市中的城雕著作以性的可視形象使每個進入所在環境的人都沉浸在濃重的文化氛圍之中,感受到城市藝術氣息和城市的脈搏。
  • 著名雕塑家潘鶴去世:他的作品走進小學課本 5件傑作概括其一生
    潘鶴(資料圖)。   11月22日早上10時,著名雕塑家潘鶴在廣醫二院病逝,享年95歲。  潘鶴於1925年生於廣東省,1950年進入廣東華南人民文藝學院美術系學習,1960年到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任教。在七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潘鶴創作的雕塑作品數以百計,遍布數十座城市。
  • 中國美術館舉行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讓·卡爾多雕塑《陽光下的牛...
    雕塑揭幕出席儀式的嘉賓有原文化部部長蔡武,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旭,法國駐華大使羅梁,法蘭西藝術院通訊院士迪埃·貝奈姆以及來自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中國美術館等相關單位的領導和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