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原姓張,後隨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張玉良,字世秀,安徽桐城人,1895年出生於江蘇揚州。中國著名女畫家、雕塑家。幼年時就成了孤兒,14歲被舅舅賣給了妓院作歌妓,17歲時被蕪湖海關監督潘贊化贖出,納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
熱愛藝術的她,於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績考進上海圖畫美術院(後改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朱屺瞻、 王濟遠學畫。
1925年她以畢業第一名的成績獲取羅馬獎學金,得以到義大利深造,進入羅馬國立美術專門學校學習油畫和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羅馬國際藝術展覽會上榮獲金質獎,打破了該院歷史上沒有中國人獲獎的記錄。
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術教育成為畫家的極少數例子。潘玉良,畫家、雕塑家。畢業於巴黎及羅馬美術專門學校,作品陳列於羅馬美術展覽會,曾獲義大利政府美術獎金。
縱觀潘玉良的藝術生涯,可以明顯看出她的繪畫藝術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融合中萌生發展的。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於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之」的藝術主張。
對此,法國東方美術研究家葉賽夫先生作了很準確的評價:「她的作品融中西畫之長,又賦予自己的個性色彩。
她的素描具有中國書法的筆致,以生動的線條來形容實體的柔和與自在,這是潘夫人的風格。她的油畫含有中國水墨畫技法,用清雅的色凋點染畫面,色彩的深淺疏密與線條相互依存,很自然地顯露出遠近、明暗、虛實,色韻生動……她用中國的書法和筆法來描繪萬物,對現代藝術已作出了豐富的貢獻。
1977年,這位旅居法國的一代畫家逝世於巴黎。 遺作和遺物,已運回中國合肥市。
潘玉良的油畫不論是氣度、修養,還是技術,在中國早期女西畫家中,無人可比,在男性西畫家中,也數上乘水準。
她的畫風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為基礎,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畫不嫵媚,不纖柔,反而有點「狠」。用筆乾脆俐落,用色主觀大膽,但又非常漂亮。面對她的畫總讓人有一種毫不掩飾的情緒,她的豪放性格和藝術追求在她酣暢潑辣的筆觸下和色彩裡表露無遺,天生一副藝術家氣質。
她與別的西畫家所不同的是,對各種美術形式都有所涉及,且造詣很深:風景、人物、靜物、雕塑、版畫、國畫,無所不精,傳統寫實、近代印象派和現代畫派乃至於傾向中國風的中西融合……都大膽探索、遊刃有餘,有出色的表現。其中印象派技術和東方藝術情調是她繪畫演變的兩大根基,由此及彼形成了她藝術發展的軌跡。
畫魂電影由上海電影製片廠等攝製於1993年,根據石楠的小說改編。民國初年,鄉下姑娘玉良死了爹娘,被賣到妓院。老鴇準備讓她開臉接客,但被潘贊化所救;「二次革命」後,潘贊化去雲南舉事,把玉良託予好友畫家洪野照顧。玉良隨洪野學畫,在他的指點下,玉良考取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改姓為潘。
潘玉良和好友賀瓊到巴黎學畫並認識了王守信,潘玉良刻苦學畫,她的《浴女》在秋季沙龍中獲獎。30年代,玉良回到祖國,被聘為南京大學美術教授,40年代回到法國,成為知名畫家……老年的潘玉良眷戀祖國,1977年在巴黎逝世,葬於蒙巴拉斯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