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

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現生鳥類物種的分化過程和物種關係樹提出了眾多猜想,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

近十年前,隨著一項覆蓋現生約10500種鳥類的萬種鳥基因組學計劃啟動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有望構建起所有鳥類的基因組圖譜,解析鳥類演化的歷程。

11月12日,《自然》雜誌以封面論文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該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究結果,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推斷系統發育關係和鳥類物種多樣化遺傳機制

「鳥綱是四足類動物中分化程度最高、物種最為豐富的一類脊椎動物,目前已知約10500種鳥類物種,廣泛分布於地球各種生境,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及維持機制的重要物種類群。」論文第一作者馮少鴻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

萬種鳥基因組計劃旨在從全基因組水平構建鳥類的生命之樹,解析鳥類輻射性演化的分子動力,解碼動物遺傳變異和性狀差異之間的聯繫,揭示分子演化和生物地理學及物種多樣性格局之間的關係,評估環境氣候及人類活動對物種演化過程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並且揭示整個鳥綱物種的種群變化歷史。目前,有超過200位來自全球的科學家參與到這項宏大的計劃中。

計劃第一階段在「目」級別,由深圳國家基因庫聯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美國杜克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機構合作,組成國際鳥類基因組聯盟共同完成,首批成果共有28篇文章。2014年12月12日,《科學》期刊以專刊形式發表了8篇成果;此後,《現代生物學》《自然·通訊》《基因組生物學》等著名國際期刊也相繼發表了多項進展。

目前,基於第二階段「科」級別的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及其團隊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哥本哈根大學等,圍繞系統發育關係的推斷和鳥類物種多樣化格局背後的遺傳機制等多個核心科學問題開展一系列科研攻關。

此次《自然》發表的研究工作,是該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馮少鴻說。

特異基因可能與物種特異性狀的起源和演化有關

科研團隊從現存鳥類的科階元中,選取一個代表性鳥類物種,共計獲得363隻鳥類的全基因組數據,覆蓋92%的科階元,其中267個物種的基因組數據為首次發布。

由於項目的特殊性,以及目前眾多鳥類已成為珍稀、瀕危物種,測序所需的樣品是個大問題。

「項目所需樣品主要來源於全球多個博物館保存的鳥類組織樣品。其中美國史密森博物館、丹麥自然博物館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自然博物館貢獻了大部分樣品。」馮少鴻介紹,正因為有豐富的樣品,才使得研究團隊能夠對一些稀有和瀕危鳥類物種展開基因組測序,這也為物種保育提供重要的基因組資源。

傳統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須依賴某個基因組作為參考序列建立全基因組比對。如何高效開展跨物種基因組的比較,成為制約整個學科的關鍵。為解決這一難題,研究團隊創立了全新的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方法,新方法所提供的基因組比對信息包含了所有物種的基因組序列信息,避免了由於與參考序列的差異而引起的序列丟失。

「新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跨物種的比對效率,減少了由於與參考物種遺傳距離差異引起的比對偏好和序列丟失。」馮少鴻說,比如,363隻鳥類基因組構建的全基因組比對序列總長為981兆鹼基對,比此前以雞和斑胸草雀為參考基因組構建的48隻鳥類全基因組比對序列在長度上提升了149%。這一全新的數據集,為全面解析鳥類遺傳多樣性特徵的演化歷程,以及分子遺傳機制提供了全新的切入點。

不止於此,研究團隊藉助這一算法的優勢,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同源基因集合,開發了一套鑑定任意演化分支特異獲得和丟失序列的方法,從而完整描繪出鳥類物種譜系基因組動態演化圖譜。研究發現這些動態變化的基因組區域,往往存在一些分支特異基因或調控元件,可能與物種特異性狀的起源和演化有關。

此外,研究發現基於高覆蓋度的物種取樣的基因組比較分析,顯著提高了對基因組序列保守性的檢驗效力,實現了在單鹼基分辨度下的自然選擇壓力分析。相比於53個物種的比較分析,363個物種計算得到的單鹼基保守位點從2.1%上升到13.2%。

「以鳥類現有數據來看,我們可以在低於中性演化水平50%左右的演化速率下即可檢測出受到自然選擇的區域。」萬種鳥基因組計劃項目發起人之一、深圳國家基因庫副主任、哥本哈根大學終身教授張國捷強調說,這些區域對揭示物種類群的分化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華大等機構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登《Nature》封面
    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 鳥類圖譜的解讀與遐思
    對於空中自由飛翔的鳥,中外文學藝術作品中,都有不同的表現。文學作品中的飛鳥,需要讀者的想像,而畫家描繪的飛鳥,格局就完全不同了:各種活生生的鳥呈現於眼前,構成了生機蓬勃的自然萬象。《鳥類圖譜:大師筆下的飛羽世界》這本書,對於我們認識藝術、飛鳥、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帶來三重維度的啟示。
  • 早期鳥類繁殖系統研究獲新進展 確認從恐龍到鳥演化重要一環
    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科學家在一項對早期鳥類卵泡化石的最新研究中,進一步確認了從恐龍到鳥的一段演化進程。這項成果近日由國際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團隊完成。
  • 科學網—高質量核桃基因組圖譜繪製成功
    核桃基因組圖譜   裴東供圖 本報訊 核桃是世界重要的木本油料和珍貴用材樹種,核桃堅果位居世界「四大堅果」之首。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聯合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西藏農牧科學院開展了核桃基因組深入研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雜誌》(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上海交大農生學院孟和教授團隊成功構建和解析高質量雉雞基因組...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孟和教授團隊採用多平臺策略成功地構建了染色體層級的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成果以論文題目為「Chromosome level assembly reveals a unique immune gene organization and signatures of evolution in the common
  • 保利博物館呈現19世紀手繪中國鳥類圖譜
    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和保利文化集團聯合推出的公益性展覽「十九世紀法國傳教士手繪中國鳥類圖譜」展,3月31日在保利藝術博物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4月13日,本次展覽恰逢4月1日北京第36屆「愛鳥周」的到來,展出的746張鳥類圖譜,將鳥類這一自然界的精靈,用傳統藝術和自然主義結合的手法靈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 手繪中國鳥類圖譜集中呈現
    光明網訊 (記者 田呢)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內,746張鳥類圖譜,將鳥類這一自然界的精靈,用傳統藝術和自然主義結合的手法靈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和保利文化集團聯合推出的公益性展覽「十九世紀法國傳教士手繪中國鳥類圖譜」展3月31日開幕。
  • ...張國捷/周琦等首次發表鴨嘴獸和針鼴的基因組,為哺乳動物的演化...
    ,並利用其信息對哺乳動物的演化以及單孔目性染色體演化進行了分析,為深入了解哺乳動物的重要演化歷程提供了新的結果。得益於本研究產生的兩個高質量的單孔目基因組,研究團隊首次構建出2n=60條哺乳動物的祖先染色體,為人們研究哺乳動物早期演化過程中基因組的變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鄒晶梅解釋道,這些形態數據會被轉換成數字,然後通過算法進行處理,以確定動物之間的親緣關係。通過在遺傳分類學系統中使用這些算法,古生物學家們可以區分古代鳥類和它們的獸腳亞目親戚。最初的鳥兒始祖鳥(Archaeopteryx)長期被認為是最早和最原始的鳥類,生活在1.5億年前,其化石發現於今天的德國南部。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小白菜基因組及其重要形態性狀進化分子基礎...
    該研究發布了不結球白菜(小白菜)的高質量基因組,首次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在白菜類蔬菜重要性狀進化和選擇中的重要作用。  白菜類蔬菜包括結球白菜(大白菜)、小白菜、菜心、蕪菁和油用白菜等,其中大白菜和小白菜是我國傳統的重要蔬菜作物,約佔蔬菜種植面積的15%,是名副其實的「當家菜」。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巾幗鳥的發現為討論鳥類的早期演化、生態分異提供了大量關鍵信息,表明發育的可塑性在鳥類演化早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巾幗鳥發現於河北省早白堊世的大北溝組,2017年周忠和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該地點進行野外考察,並在上覆火山灰中取樣。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孟慶任通過SIMS鋯石U-Pb測年方法,確定巾幗鳥生活在距今約1.27億年前。
  • 烏鶇、白頭翁等27種鳥飛來安家 月牙湖成鳥類樂園
    近日,一份月牙湖鳥類綠地圖及植物綠地圖製作完成,給這裡的鳥兒和植物繪製了圖譜。   2016年,東南護城河月牙湖經過整治,河水告別黑臭,水質達到Ⅳ類水標準。3年多過去了,這條位於市中心的河道,水生態進一步提升,植被茂盛,成為鳥類棲息的樂園。   「披著油黑髮亮的羽毛,長著黃色尖尖小嘴的是烏鶇,它會唱歌!」
  • 鳥類祖先的胸肌長在哪?
    鳥類之所以能夠在天空中自由飛翔,首先得感謝它們發達的胸部肌肉。現生鳥類最大的兩塊肌肉是胸大肌和喙上肌,前者負責翅膀向下拍動的運動,後者負責將翅膀抬起。這兩塊肌肉的重量加起來,可以佔全鳥重量的25%~35%。它們一端連接在翅膀上,另外一端連接在胸骨上。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現如今,地球上生活著約40個目,12000種不同的鳥類,而它們卻都沒有真正的牙齒(指由表皮和真皮共同發育來的牙齒)。 但是,從孔子鳥出現的晚侏羅紀到有齒鳥滅絕的白堊紀末,有齒鳥和無齒鳥可能共存了長達6000萬年的時間,且在此期間新出現的鳥類物種絕大多數也還是有齒鳥。如果無齒鳥在飛行上真有如此巨大的優勢,情況應當反過來:無齒鳥快速繁盛,快速競爭過有齒鳥才對。 現代技術的發展為探索這個問題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 Hi-C圖譜和ChIA-PET圖譜技術有助解析基因組三維結構
    因此,人們常常提出這樣的疑問:「基因的線性順序與空間排布如何關聯?」「基因如何被遙遠的元件所調控?」。闡明染色質複雜結構的技術有染色質構象捕獲(chromatin conformation capture,3C)及更高通量的衍生技術4C、5C,這些提供了長距離的染色質相互作用,但不能擴展到整個染色質相互反應組。在2009年末,兩種新方法的迸發,有望繪出全基因組範圍的相互作用圖譜。
  • 鳥類愛換"衣服"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
    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除了幫助鳥類飛上天空,羽毛還具有更多複雜的功能:一方面,細密的羽毛可以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另一方面,鳥類羽毛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這也使其成為鳥類在繁殖行為、種內和種間視覺交流中的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媒介。對於鳥類而言,羽毛的磨損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因此,它們需要獨特的策略去更換這些磨損的老舊羽毛。
  • Sbike動植物百科:世界最聰明的十種鳥類,都是寵物鳥的常客
    烏鴉喝水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鳥類的聰明,其實鳥類的智商遠超於人類對它的了解。這份榜單由鳥類學家研究得出,權威性很高,智商排名由低到高。榜單內的鳥類基本都是寵物鳥的常客,有耳熟能詳的,也有十分陌生的,一起來看看吧!
  • 6種蝙蝠高質量基因組公開,為理解超常適應力提供遺傳線索
    6種蝙蝠高質量基因組公開,為理解超常適應力提供遺傳線索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7-23 07:51
  • 中微子、引力波和蹺蹺板機制;史上最全癌症基因組圖譜
    懸浮的納米顆粒如何冷卻到量子基態?4. 史上最全癌症基因組圖譜5. 量子糾纏與熱化過程有何聯繫?6. 油脂攝入過量影響細胞「垃圾回收」編輯 | 韓若冰、琵思佛編譯 | 董唯元、劉航、於槐、劉天同1、中微子、引力波和蹺蹺板機制為什麼宇宙中的普通物質比反物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