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2021-01-20 中國科學院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2018-09-2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託馬斯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報導了在中國發現的一早白堊世原始鳥類:迷惑巾幗鳥(Jinguofortis perplexus)。巾幗鳥的發現為討論鳥類的早期演化、生態分異提供了大量關鍵信息,表明發育的可塑性在鳥類演化早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巾幗鳥發現於河北省早白堊世的大北溝組,2017年周忠和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該地點進行野外考察,並在上覆火山灰中取樣。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孟慶任通過SIMS鋯石U-Pb測年方法,確定巾幗鳥生活在距今約1.27億年前。研究團隊對巾幗鳥進行了比較形態學、骨組織學、飛行能力以及系統發育的研究,認為巾幗鳥屬於目前已知僅次於孔子鳥目的最原始的尾綜骨類鳥類。尾綜骨類是指末端的數枚尾椎癒合成一塊複合骨(稱之為尾綜骨)的鳥類,涵蓋了除始祖鳥、熱河鳥類之外的所有鳥類。反鳥類和今鳥型類(後者演化出所有現代鳥類)是在中生代演化最為成功的鳥類,這兩個類群的早期分子已經出現大量進步的形態和生理特徵,屬種眾多。而較反鳥類和今鳥型類更原始的尾綜骨類屬種非常稀少,僅有孔子鳥類和會鳥類。從而形成了一個長尾的最原始鳥類(始祖鳥、熱河鳥類)和更進步的反鳥類和今鳥型類之間的「演化空白」,極大限制了人們對尾綜骨類演化初期的認識。巾幗鳥恰好補充了這一空白,它呈現出高度鑲嵌演化的特徵組合:齒列、部分頭骨和肩帶形態與非鳥類獸腳類恐龍相似,但同時具有退化的手指、加長的前肢、癒合的尾綜骨等典型的鳥類特徵,這也正是其種名的來源。其屬名取自「巾幗」的漢語拼音,獻給所有工作在一線的女性科研人員。

  巾幗鳥與2016年研究報導的重明鳥(Chongmingia)形態相似。重明鳥保存不完整,尤其缺失尾椎和頭骨,因此在其最初的研究中系統位置難以確定。而巾幗鳥的發現則為解決重明鳥的分類位置提供了線索:對大量中生代鳥類系統發育的研究表明,巾幗鳥和重明鳥構成姐妹群,屬於已知的除孔子鳥目外最原始的尾綜骨類,研究團隊將這一支系命名為巾幗鳥科(Jinguofortisidae)。巾幗鳥科最明顯的特徵是具有癒合的烏喙骨和肩胛骨(稱之為肩胛烏喙骨),這一現象在中生代鳥類僅見於孔子鳥目,在現生鳥類中主要見於古顎類(鴕鳥、鴯鶓等),而在具有飛行能力的多數鳥類中這兩塊骨骼是相互獨立的。癒合的肩胛烏喙骨是一個非常原始的特徵,它在四足動物的演化歷史中甚至早於指(趾)節的出現;二者的分離最早開始於原始的羊膜類動物,並隨後廣泛分布(如有鱗類、鱷類等),但同時一些類群又獨立演化出了癒合的肩胛烏喙骨,包括多數非鳥類恐龍和翼龍等。肩胛骨和烏喙骨在發育上往往顯現出相互癒合的趨勢,這主要源自它們在發育初期來源於未分異的同質凝結。在軟骨發生的過程中,當成骨作用或者先骨細胞分異被推遲時,才會造成這兩塊骨骼的分離。

  通過追溯這兩塊骨骼在四足動物主要類群中的發育情況,研究團隊提出癒合的肩胛烏喙骨是在孔子鳥目和巾幗鳥科中獨立發生的,而癒合的發生有可能源自這兩個類群個體發育中相對較快的成骨作用,對原始鳥類骨組織結構的分析也支持這一假說。巾幗鳥和孔子鳥類生長速度快於始祖鳥和熱河鳥類,較快的生長速度能夠縮短達到成年需要的時間,減小被捕食的機率,但同時加快的成骨作用使得肩胛骨和烏喙骨在骨化過程中「未來得及」相互分離,從而形成癒合的肩胛烏喙骨(可以看作骨化作用加快的「副作用」)。而較巾幗鳥進步的會鳥類、原始的今鳥型類和反鳥類,其生長速度慢。今鳥型類和反鳥類早期代表的個體明顯小於巾幗鳥,所以減慢的生長速度並不會顯著延長其達到成年所需要的時間;而這兩個類群已經具有和現代鳥類相似的骨骼—肌肉系統,在胚胎發育階段,不同的肌肉會對尚處於軟骨階段的肩胛骨和烏喙骨發生不同方向的作用,有利於這兩塊骨骼在骨化過程中相互分離。研究團隊提出巾幗鳥和孔子鳥具有的肩胛烏喙骨有可能是來自異時性發育中的過型形成作用(因為快速的生長,後裔在早期發育階段就出現祖先的特徵,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生長形成新的特徵),體現了發育的可塑性。發育可塑性是指當環境改變,生物個體能夠改變發育過程的能力,這一過程往往誘導出現一些新的特徵。上述的發現進一步表明在討論鳥類或者其它生物的早期演化(特別是鑲嵌演化)時,發育可塑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 疑惑巾幗鳥正型標本、頭骨LSF成像、骨組織結構、原始鳥類的翼載—展弦比分布圖(王敏供圖)

    圖2. 脊椎動物主要類群的肩胛骨—烏喙骨演化簡圖;中生代鳥類系統樹揭示肩帶和手部骨骼的重要演化階段(王敏供圖)

圖3. 疑惑巾幗鳥復原圖(張宗達繪製)

  近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託馬斯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報導了在中國發現的一早白堊世原始鳥類:迷惑巾幗鳥(Jinguofortis perplexus)。巾幗鳥的發現為討論鳥類的早期演化、生態分異提供了大量關鍵信息,表明發育的可塑性在鳥類演化早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巾幗鳥發現於河北省早白堊世的大北溝組,2017年周忠和帶領的研究團隊在該地點進行野外考察,並在上覆火山灰中取樣。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孟慶任通過SIMS鋯石U-Pb測年方法,確定巾幗鳥生活在距今約1.27億年前。研究團隊對巾幗鳥進行了比較形態學、骨組織學、飛行能力以及系統發育的研究,認為巾幗鳥屬於目前已知僅次於孔子鳥目的最原始的尾綜骨類鳥類。尾綜骨類是指末端的數枚尾椎癒合成一塊複合骨(稱之為尾綜骨)的鳥類,涵蓋了除始祖鳥、熱河鳥類之外的所有鳥類。反鳥類和今鳥型類(後者演化出所有現代鳥類)是在中生代演化最為成功的鳥類,這兩個類群的早期分子已經出現大量進步的形態和生理特徵,屬種眾多。而較反鳥類和今鳥型類更原始的尾綜骨類屬種非常稀少,僅有孔子鳥類和會鳥類。從而形成了一個長尾的最原始鳥類(始祖鳥、熱河鳥類)和更進步的反鳥類和今鳥型類之間的「演化空白」,極大限制了人們對尾綜骨類演化初期的認識。巾幗鳥恰好補充了這一空白,它呈現出高度鑲嵌演化的特徵組合:齒列、部分頭骨和肩帶形態與非鳥類獸腳類恐龍相似,但同時具有退化的手指、加長的前肢、癒合的尾綜骨等典型的鳥類特徵,這也正是其種名的來源。其屬名取自「巾幗」的漢語拼音,獻給所有工作在一線的女性科研人員。
  巾幗鳥與2016年研究報導的重明鳥(Chongmingia)形態相似。重明鳥保存不完整,尤其缺失尾椎和頭骨,因此在其最初的研究中系統位置難以確定。而巾幗鳥的發現則為解決重明鳥的分類位置提供了線索:對大量中生代鳥類系統發育的研究表明,巾幗鳥和重明鳥構成姐妹群,屬於已知的除孔子鳥目外最原始的尾綜骨類,研究團隊將這一支系命名為巾幗鳥科(Jinguofortisidae)。巾幗鳥科最明顯的特徵是具有癒合的烏喙骨和肩胛骨(稱之為肩胛烏喙骨),這一現象在中生代鳥類僅見於孔子鳥目,在現生鳥類中主要見於古顎類(鴕鳥、鴯鶓等),而在具有飛行能力的多數鳥類中這兩塊骨骼是相互獨立的。癒合的肩胛烏喙骨是一個非常原始的特徵,它在四足動物的演化歷史中甚至早於指(趾)節的出現;二者的分離最早開始於原始的羊膜類動物,並隨後廣泛分布(如有鱗類、鱷類等),但同時一些類群又獨立演化出了癒合的肩胛烏喙骨,包括多數非鳥類恐龍和翼龍等。肩胛骨和烏喙骨在發育上往往顯現出相互癒合的趨勢,這主要源自它們在發育初期來源於未分異的同質凝結。在軟骨發生的過程中,當成骨作用或者先骨細胞分異被推遲時,才會造成這兩塊骨骼的分離。
  通過追溯這兩塊骨骼在四足動物主要類群中的發育情況,研究團隊提出癒合的肩胛烏喙骨是在孔子鳥目和巾幗鳥科中獨立發生的,而癒合的發生有可能源自這兩個類群個體發育中相對較快的成骨作用,對原始鳥類骨組織結構的分析也支持這一假說。巾幗鳥和孔子鳥類生長速度快於始祖鳥和熱河鳥類,較快的生長速度能夠縮短達到成年需要的時間,減小被捕食的機率,但同時加快的成骨作用使得肩胛骨和烏喙骨在骨化過程中「未來得及」相互分離,從而形成癒合的肩胛烏喙骨(可以看作骨化作用加快的「副作用」)。而較巾幗鳥進步的會鳥類、原始的今鳥型類和反鳥類,其生長速度慢。今鳥型類和反鳥類早期代表的個體明顯小於巾幗鳥,所以減慢的生長速度並不會顯著延長其達到成年所需要的時間;而這兩個類群已經具有和現代鳥類相似的骨骼—肌肉系統,在胚胎發育階段,不同的肌肉會對尚處於軟骨階段的肩胛骨和烏喙骨發生不同方向的作用,有利於這兩塊骨骼在骨化過程中相互分離。研究團隊提出巾幗鳥和孔子鳥具有的肩胛烏喙骨有可能是來自異時性發育中的過型形成作用(因為快速的生長,後裔在早期發育階段就出現祖先的特徵,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生長形成新的特徵),體現了發育的可塑性。發育可塑性是指當環境改變,生物個體能夠改變發育過程的能力,這一過程往往誘導出現一些新的特徵。上述的發現進一步表明在討論鳥類或者其它生物的早期演化(特別是鑲嵌演化)時,發育可塑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論文連結

圖1. 疑惑巾幗鳥正型標本、頭骨LSF成像、骨組織結構、原始鳥類的翼載—展弦比分布圖(王敏供圖)

    圖2. 脊椎動物主要類群的肩胛骨—烏喙骨演化簡圖;中生代鳥類系統樹揭示肩帶和手部骨骼的重要演化階段(王敏供圖)

圖3. 疑惑巾幗鳥復原圖(張宗達繪製)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早期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相似,始祖鳥的鳥翼身份飽受爭議
    鳥類的主要生物適應特徵是飛行,因此,人們把它歸為一個分支。事實上,鳥類解剖學顯示,其每個顯著特徵都是為了適應飛行而進化的。毫無疑問,早期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的骨骼相似性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進化關係。我們想知道是哪些獸腳亞目恐龍進化成了早期鳥類,以及這種轉變是如何進行的。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可是地球的歷史過於漫長,很多研究甚至牽涉到宇宙層面,因此科學家需要更多的時段來慢慢連接演化史拼圖,這需要一個相當久的過程。恐龍在地球的生命演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開恐龍演化之謎,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不過,時至今日恐龍研究,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人類沒有辦法得到科學的解答,特別是恐龍到底有沒有滅絕,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
  • 鳥類祖先的胸肌長在哪?
    圖片:birdsofseabrookisland.org始祖鳥是從恐龍到鳥類過渡的關鍵一環,然而在僅有的11件始祖鳥骨骼標本上,別說龍骨突這樣複雜的結構,科學家們連胸骨都沒有發現。科學界普遍認為始祖鳥還是具有飛行能力的——雖然不一定擅長,那麼它們的胸肌能長在哪裡?
  • 探索鳥類起源的秘密,鳥類是如何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鳥類起源的三種假說鳥類的起源有三種不同的假說。一種認為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中的小型恐龍。最早明確提出這一論點的是1868年英國古生物學家赫胥黎,他認為始祖鳥的大小、全身骨骼和與它共生的美頜龍很相似,但由於證據不多,加上許多學者認為這種骨骼相似也可能是「趨同進化」的結果,故未得到公認。
  • 鳥類真的起源於恐龍嗎?
    獸腳恐龍人們依據什麼來研究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呢?在通常情況下,化石標本就是研究生物起源和演化的重要證據,然而由於鳥類的骨骼薄而充氣,十分脆弱,再加上在突發地質災害時能夠迅速逃脫的飛翔能力,被壓復而形成化石的概率相對較低,迄今已被發現的完整的古鳥化石非常稀缺,以致有關鳥類的起源問題百餘年來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至今尚難定論。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那麼,鳥類的恐龍祖先也都長有這樣的羽毛嗎?科學家通過研究帶毛恐龍的化石發現,有些恐龍身上的羽毛跟現在鳥類的羽毛相似,而更早一些的恐龍,它們的羽毛跟現在鳥類的羽毛不同,是一種更原始的羽毛。始祖鳥因為它的頭部像鳥,生有翅膀,身上長有羽毛,一度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將它劃定為一種小型的恐龍,很有可能是恐爪龍類的祖先。而與現在鳥類姻緣關係較近的馳龍類,它們身體羽毛的形態就跟現在鳥類更加相似。比如,在我國發現的中國鳥龍,身體羽毛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原始的羽毛,主要起保溫作用。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隨後,古生物學家們在世界各地發現了許多像鳥的恐龍化石,為鳥類恐龍起源說提供了更多的證據。這一假說逐漸成為了有關鳥類起源研究的主流假說。但是,這一假說顯然有一些薄弱環節。世界上公認的最原始鳥類是始祖鳥。「始祖鳥」化石最早是於1861年在德國境內被發現。它們大約生活在1.45億年前左右,長有翅膀、羽毛、爪子、牙齒和有骨尾巴。
  • 鳥類不認恐龍做祖宗了
    一派是恐龍派,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最早由英國著名科學家、進化論的提倡者赫胥黎提出,他發現小型的獸腳類恐龍與始祖鳥有許多相似的構造。現在看來,鳥類骨骼中空、構造輕巧,頸椎較長,的確與一些獸腳類恐龍相近。更讓恐龍派大行天下的事情是帶羽毛的恐龍的發現。
  • 人類的大腦和鳥類有幾分相似?
    安德森的研究表明,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的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起源於內側神經節隆起,並沿切線向新皮質發生了遷移。由於他們的分析並不涉及 DVR穀氨酸能神經元的遷移模式,因而支持「DVR神經元切向遷移假說」的證據仍然有所不足。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今天,所有非鳥類恐龍早已滅絕,但是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一句話:是的。「鳥類是活著的恐龍,就像我們是哺乳動物一樣,」研究飛行進化的古生物學家、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地質科學系教授朱莉婭·克拉克(Julia Clarke)說道。
  • 始祖鳥真的是鳥類祖先嗎?研究發現,它或許不會飛
    如果問大家哪種生物是鳥類的祖先?很多朋友都會想到「始祖鳥」,畢竟它在世界上可是鼎鼎大名,曾經一度被當做是鳥類的祖先。在這裡,請大家注意一個詞:「曾經」。這表明什麼?表面始祖鳥並不是鳥類的祖先,它的後代另有其它物種。
  • 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現生鳥類物種的分化過程和物種關係樹提出了眾多猜想,然而答案仍莫衷一是。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槽齒類起源假說」的支持者認為恐龍已經相當的特化了,不可能再演化出鳥類,所以鳥類的祖先只可能是比恐龍更加原始的槽齒類;「恐龍起源假說」支持者認為恐龍和鳥類之間存在大量的相似特徵,一些小型的恐龍逐漸演化成鳥類,並且逃過了那場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而繼續生存下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特別是鳥類的重要特徵羽毛很難在化石中保存,所以雙方都不能說服對方接受自己觀點。
  • 從恐龍到飛鳥,你有沒有想過:未來鳥類會進化成什麼
    隨著他們不斷地改變身體結構,他們的身體變得更輕,骨骼也能適應高海拔的壓力,翅膀和羽毛可以幫助他們飛翔和平衡身體,同時,他們的腿變短了,在高空中他們能使自己更靈活。在幾千年的進化過程中,現代鳥類誕生了,身體的特殊結構也得到了穩定。鳥類目前的進化趨勢——他們會變成什麼樣?
  • 港大主導出版早期鳥類和近親的論文集 展示廓羽盜龍類恐龍研究成果...
    時至今日,只有鳥類仍然生存。圖片提供:《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通報》及Julius T Csotonyi。鳥類的起源和其飛行能力的演化是生命史上的重要議題。大量保存完整的化石顯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直系後代;而在研究非鳥類恐龍進化成鳥類的過程時,廓羽盜龍類是最相關的一個類群。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嗎?是什麼力量讓恐龍離開地面,奔向天空?
    目前學術界公認的生物進化論也把生命研究推向了進化歷程。科學家們開始尋找各種動物的祖先,希望發現更多生命的奧秘。有人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也有人認為陸地和海洋的生命可能是同時出現的。不管是哪種看法,總沒有人會覺得生命起源於天空吧。於是天空中飛翔的鳥類就成了科學家眼中的謎團。這些鳥類從哪裡來?它們為什麼會進化出翅膀?誰又是它們的祖先呢?
  • 企鵝不會飛,但是為什麼屬於鳥類?
    企鵝是一種善於在水中遊泳的鳥類,它們廣泛分布於南半球南極,能抵禦住零下六十攝氏度的嚴寒。企鵝的主要特徵非常顯而易見,它們長著一個啤酒肚,羽毛很短,背部為黑色,腹部是白色,頭部跟鳥類相似,特徵為不能飛行。
  • 從恐龍到飛鳥,你有沒有想過:鳥類未來將會進化成什麼樣
    海爾曼對始祖鳥和鴿子骨骼解剖的比較海爾曼堅定地認為進化是不可逆的,因此他只能抹去鳥類和恐龍之間的聯繫,將這種相似歸因於趨同進化。但是一些南半球的鳥類,包括鴕鳥、鴯鶓、鶴鴕等不會飛的鳥,它們典型的特徵就是平胸不會飛。當它們將自己的身體結構不斷加以改造,身體變得更加輕盈,骨骼更能適應高空的壓力,翅膀和羽毛可以幫助它們飛行和平衡身體,同時讓腿變得短小能夠讓自己在高空中更加靈活。在幾千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現代鳥類就誕生了,身體的特殊結構也穩定下來了。
  • 2.3億年前的恐龍已長出羽毛,卻不能飛,它們是鳥類的祖先
    研究認為鳥類的祖先起源於2.3億年前在我國遼寧西部,多年來一直都是研究恐龍時代和鳥類起源、進化的重要化石地之一,截止到目前,已經有100多種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被發現。研究認為,當最早的鳥類祖先完成第一輪進化後,它們一共進化出2大類,其中一種是現代鳥類的祖先——今鳥類,而另一種則是早已經滅絕6000多萬年的反鳥類。
  • 華大等機構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登《Nature》封面
    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