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那些事5:東周滅國之君姬延,結局有多慘?

2020-12-03 融睿歷史

編輯:敏之

東周滅國之君姬延,結局有多慘?.mp3

04:26來自融睿歷史

在商朝滅亡之後,天下混亂不堪、百姓苦不堪言,這時胸襟寬廣大有作為的周文王顧念天下百姓,為了蒼生徵戰多年、贏得民心,而後老去的文王將基業傳給自己的兒子周武王,武王不負眾望建立周朝,史稱西周,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周"這個國號。在春秋戰國期間,中華大地上的正統王室仍稱"周",不過此時的周朝早已不復從前的光彩,這時的周朝就像一個傀儡、一個吉祥物,只是眾多諸侯國在不停地廝殺當中穩定民心的一個象徵,只要周朝還在,天下秩序就沒亂,而諸侯王們無論怎樣胡作非為都是可以被接受的。雖然此時盛行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都主張恢復周禮,可是一代文人的影響力畢竟有限,孔子如何的口誅筆伐、乃至破口大罵都無法扭轉東周的命運——走向滅亡,以新代舊。

說起東周,大家可能對東遷都城的周平王更熟悉。而我們今天要談到的是親眼見證了東周滅亡的周赧王。東周末代君王周赧王本名姬延,周赧王是後世史官給他的諡號,從這個諡號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經歷的悲慘和屈辱。這個皇帝在位期間所經歷的那些事與我們印象當中的皇帝可謂大有不同,周赧王可以說是東周歷史上最屈辱的一個皇帝。那麼,你知道他到底屈辱在哪些方面嗎?

首先,在周赧王在位的時期,周朝的統治區域已經非常狹小,僅限於當時的王畿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洛陽附近區域,他所統治的地區只有三十多座城池、總共三萬多人口。雖然周赧王作為帝王,想要進行一些改變,但是大勢所趨,他已經沒有辦法把東周從滅亡的懸崖邊拉回來。統治區的狹小讓周赧王受盡屈辱,平時還要接受各地諸侯國派來的使臣冷嘲熱諷。對於這些情況,他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表面維持平靜,內心到底有多懊悔,我們都不得而知。

周赧王雖然是東周名義上的帝王,但實際上周赧王早已經沒有了實權,從他的統治區域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出,而且此時秦國的秦昭襄王勵精圖治,在他的治國策略之下,整個秦國的經濟發展的非常迅速,軍事實力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此秦國的勢力迅速擴大。在當時秦國居然敢以西戎霸主的名號自居。在戰國七雄當中,當時的秦昭襄王權傾朝野,他基本上已經取代了周赧王的天子地位,如果各諸侯國有什麼大事,一般都是直接去找秦國商量而略過了周天子,名存實亡這一點讓周赧王更加屈辱。

周赧王在位期間是東周即將滅亡的時候,所以此時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尤為激烈,主要是秦國開始向其他國家發出猛烈的攻擊,楚、韓、趙、魏這些國家都受到了猛烈的打擊,而這些國家又分別處在東周都城的不同方位,因此周天子常常能夠聽到秦國攻打諸侯國的消息。作為周天子的周赧王當然想竭盡全力地制止這些惡戰,但是他既沒有實權,也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更沒有經濟基礎,所以只能十分窩囊地選擇忍氣吞聲。

我們所熟悉的各朝各代的帝王都應該是生活富足、穿金戴銀、臣子擁戴、威風凜凜的形象,但是周赧王這位天子是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窮的天子,在他的統治期限內,為了準備討伐秦國,他想方設法聯合了當時的戰國七雄當中除秦國之外的大部分諸侯國,想要藉助他們的軍事力量一舉殲滅秦國或者給秦國一個慘痛的打擊。為了做足準備,他甚至向西邊的富戶借債,因此欠下了許多的外債。

最後,因為軍事力量過於薄弱,諸侯國也沒有過多的響應,所以他失敗了,完全沒有實現自己的軍事目標,欠下的外債也沒有辦法償還。每次當他的債主上門要債時,他總是灰溜溜地四處躲債,讓人大跌眼鏡,也刷新了我們對天子帝王的固有印象。

但是,讓小編覺得非常神奇的一點是,周赧王非常長壽。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營養不足、醫學不夠發達的時候,是什麼讓一位受盡屈辱的天子活到一百多歲?即使周赧王在位期間遭受過這麼多的磨難和屈辱,他卻仍然很好地存活於世。他既沒有想要自殺,也沒有被奸臣所害,或是被諸侯國派使者刺客殺害,可以說他有著非常樂觀的心態,這大概也是他人生中萬般不幸之外的唯一幸事吧。

相關焦點

  • 《大秦賦》一對活寶:西周君與東周君,為何周朝同時有兩個君?
    東周君步西周君後塵,結局更慘公元前249年,東周君也想聯合東方六國攻秦。呂不韋剛剛為相,聽說東周君有攻秦之意,為樹立自己在朝中威名,呂不韋親自率兵討伐東周君。東周君實力弱,只能指望六國援軍前來相助,他急派人前往六國搬救兵,很快盼來了韓、魏兩國大軍。由於呂不韋只帶了五萬兵,韓、魏大軍足可抵擋,東周君高興壞了,要擺酒慶賀,並想裡應外合,一舉滅呂。
  • 戲說春秋,春秋戰國源頭,東周的開國之君周平王,竟是這樣的人?
    周平王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縱觀中國歷史,凡開國之君,基本上都是英明神武德才兼備的,上古的夏禹商湯周武一直到唐宗宋祖以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清努而哈赤皇太極。而周平王他雖是東周的開國之君,與這些英明君主相比真是草雞與鳳凰之別,地與天之差。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戰國七雄傻傻分不清楚
    周朝和春秋戰國的關係,在《中國歷史朝代歌》中就描述的很好,「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朝代,分成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段。至於七國,是指戰國時期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即楚齊趙魏韓燕,史稱戰國七雄。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中,等級是不一樣的,有君、侯、王等不同的稱謂。無論是春秋時期田氏齊國的建立,還是三家分晉後韓、趙、魏的獨立,都需要周王室來確認他們地位的合法性。到了戰國時期,實力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都想要稱王,來彰顯實力,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王的名義,就必須由周王室以天子的名義來賜封,這樣才會名正言順,被天下人認可,否則若是自封為王,不僅得不到認可,還會被天下人恥笑。
  • 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談秦說漢(260)西周為何會演變成東周,如何區分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有什麼規律? 史學為區分西周與東周王朝兩個時期,從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天子都城在西邊鎬京的時期內稱之為西周;從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天子都城東遷到雒邑後,稱之為東周。而東周又以「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劃分春秋與戰國時期。
  • 《大秦賦》背後的故事,戰國時為何還有東周和西周之分?
    後世為解讀周朝歷史,以前771年「平王東遷」為節點,將周朝分為了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按照時間劃分,戰國時期顯然屬於東周,但在史料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卻仍會在戰國時期看到「東周」、「西周」這樣的字眼,例如《史記·秦本紀》「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
  • 你知道「春秋四強國」都是哪些國家,它們是否都順利進入了戰國?
    在春秋時期,因地處晉國、楚國以及齊國的「夾縫之中」,宋國深受大國爭霸的困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宋國曾先後搞出了兩次「弭兵會盟」。公元前589年,在宋國的調解之下,各國坐下商討此後天下局勢的走向,史稱第一次「弭兵會盟」,但是在這次的會盟之時,取得的成效並不算大。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君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當得知《大秦賦》初播之時,便激動了一把: 《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後一部《大秦帝國之天下》觀感很贊,演員基本上都是演技滿滿的老演員,比如段奕宏、辛柏青、鄔君梅、李乃文、張魯一等。畢竟不用看小鮮肉小花旦的拙劣表演,心情自然會舒服很多,再加上這部劇,製作精良,令人忍不住感嘆,2020年快結束了,終於有一部良心劇可以入眼了。
  • 東周列國編年史:宋國戰國篇
    春秋形勢圖形勢圖宋後昭公,子姓,宋氏,名德(《史記》作特),商丘人,宋國君主,宋元公曾孫,公子褍秦之孫,公孫周之子,宋景公之養子。宋景公無子,以公孫周之子繼之。宋昭公請墨子在宋國參政,拜為宋大夫,稱「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事」。楚在惠王、聲王時曾兩次包圍宋都,未能攻克。晚年任用戴歡為大宰,司城皇專政,二人互相殘殺。
  • 末代周天子有多慘?八十高齡被債主堵門,躲到高臺暗自垂淚
    那麼,末代天子周赧王究竟混得有多慘呢?《西周君》西周君不說不知道,說出來簡直讓人啼笑皆非,八十高齡的周赧王竟然被債主逼得躲在高臺上暗自垂淚周赧王,姬延,東周第二十五位君主,也是周朝的最後一位天子本來周赧王的父親周慎靚王是住在東周公的封國裡的,可是東周公家裡也不富裕,於是周慎靚王死後,繼位的周赧王便搬到了西周公國住,好死不如賴活著,這不好歹還頂著天子的名頭嗎?
  • 作為周朝最後一位周天子,周赧王姬延最後的結局,究竟有多窩囊?
    周赧王姬延也稱為「王赧」,周赧王姬延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也是周王朝最後一任周天子。東周在後半期時,周天子已經是名存實亡。此時是諸侯各自為敵、相互徵伐吞併,各諸侯國為了圖強生存為此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這個時期稱為「戰國時代」。
  •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進入戰國後,它還一度稱王,壯大成「戰國八雄」,令世人為之驚嘆。這個國家,就是中山國。其實,早在西周晚期,中山國所在地就存在著一個國家:白狄人創建的鮮虞古國。正因鮮虞成名太早,又屬戎狄異族,且恰好臨近中原,人們常常將春秋初期的邢、衛滅國之禍歸罪於鮮虞。
  •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滅國,到了戰國就變化了呢?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後,春秋戰國的歷史得以開啟。對於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歷史階段,不僅體現在諸侯國數量上的不同,更在於戰爭性質上的不同。就春秋時期來說,大部分戰爭不是以滅國為宗旨,以齊桓公等春秋五霸來說,戰爭的目的主要是稱霸諸侯。而到了戰國時期,戰爭目的就是為了佔領土地和人口,乃至於秦始皇時期的統一戰爭。
  • 春秋疑案:那些滅國的奇葩君主
    春秋戰國不乏昏君子,就是那種整天不務正業,成天東想西想的國君,有的不僅丟掉了自己的性命,還害得國家滅亡。總結一下這些國君滅國的方式,大多很是有趣。正所謂,國君有千千萬萬,被弒殺的理由卻往往只有一個,那便是:奇葩失德。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近800年,為何會稱為西周、東周還有春秋戰國
    周朝在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率領盟軍在牧野打敗商紂王軍隊(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商紂王在鹿臺自焚,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公元前256年被秦國軍事欺壓,又在國內欠下巨債的周赧王姬延終於憂憤而亡,成為周王朝最後一位周天子,至此周王朝覆滅,公元前249年秦國的莊襄王滅掉最後的東周國
  • 春秋外交家與戰國外交家有何不同?春秋重信義,而戰國重名利
    五伯之後,時君雖無德,人臣輔其君者,若鄭之子產、晉之叔向、齊之晏嬰,挾君輔政,以並立於中國,猶以義相支持,歌說以相感,聘覲以相交,期會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猶有所行;會享之國,猶有所恥。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是以轉相仿效,後生師乏,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貪饕無恥,竟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製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也就是說,周王室是萬乘之國,而那些大的諸侯國,頂多稱得上的是千乘之國,兵力是很有限的,最高不過有三軍,戰車的數量極為有限,小的諸侯國兵力就更有限了,這也是周天子對諸侯們的一種制約,不過,這種情況在東周時期發生了變化。
  • 戰國時除了周王朝還有東周國與西周國,兩位諸侯將周天子徹底架空
    在最近上映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出現了一個西周國和一個東周國。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戰國末期時東周都快結束了,怎麼又冒出來個西周國呢?其實,此西周非彼西周,此東周也非彼東周。它們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而是諸侯建立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