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敏之
東周滅國之君姬延,結局有多慘?.mp3
04:26來自融睿歷史
在商朝滅亡之後,天下混亂不堪、百姓苦不堪言,這時胸襟寬廣大有作為的周文王顧念天下百姓,為了蒼生徵戰多年、贏得民心,而後老去的文王將基業傳給自己的兒子周武王,武王不負眾望建立周朝,史稱西周,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周"這個國號。在春秋戰國期間,中華大地上的正統王室仍稱"周",不過此時的周朝早已不復從前的光彩,這時的周朝就像一個傀儡、一個吉祥物,只是眾多諸侯國在不停地廝殺當中穩定民心的一個象徵,只要周朝還在,天下秩序就沒亂,而諸侯王們無論怎樣胡作非為都是可以被接受的。雖然此時盛行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都主張恢復周禮,可是一代文人的影響力畢竟有限,孔子如何的口誅筆伐、乃至破口大罵都無法扭轉東周的命運——走向滅亡,以新代舊。
說起東周,大家可能對東遷都城的周平王更熟悉。而我們今天要談到的是親眼見證了東周滅亡的周赧王。東周末代君王周赧王本名姬延,周赧王是後世史官給他的諡號,從這個諡號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經歷的悲慘和屈辱。這個皇帝在位期間所經歷的那些事與我們印象當中的皇帝可謂大有不同,周赧王可以說是東周歷史上最屈辱的一個皇帝。那麼,你知道他到底屈辱在哪些方面嗎?
首先,在周赧王在位的時期,周朝的統治區域已經非常狹小,僅限於當時的王畿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洛陽附近區域,他所統治的地區只有三十多座城池、總共三萬多人口。雖然周赧王作為帝王,想要進行一些改變,但是大勢所趨,他已經沒有辦法把東周從滅亡的懸崖邊拉回來。統治區的狹小讓周赧王受盡屈辱,平時還要接受各地諸侯國派來的使臣冷嘲熱諷。對於這些情況,他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表面維持平靜,內心到底有多懊悔,我們都不得而知。
周赧王雖然是東周名義上的帝王,但實際上周赧王早已經沒有了實權,從他的統治區域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出,而且此時秦國的秦昭襄王勵精圖治,在他的治國策略之下,整個秦國的經濟發展的非常迅速,軍事實力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此秦國的勢力迅速擴大。在當時秦國居然敢以西戎霸主的名號自居。在戰國七雄當中,當時的秦昭襄王權傾朝野,他基本上已經取代了周赧王的天子地位,如果各諸侯國有什麼大事,一般都是直接去找秦國商量而略過了周天子,名存實亡這一點讓周赧王更加屈辱。
周赧王在位期間是東周即將滅亡的時候,所以此時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尤為激烈,主要是秦國開始向其他國家發出猛烈的攻擊,楚、韓、趙、魏這些國家都受到了猛烈的打擊,而這些國家又分別處在東周都城的不同方位,因此周天子常常能夠聽到秦國攻打諸侯國的消息。作為周天子的周赧王當然想竭盡全力地制止這些惡戰,但是他既沒有實權,也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更沒有經濟基礎,所以只能十分窩囊地選擇忍氣吞聲。
我們所熟悉的各朝各代的帝王都應該是生活富足、穿金戴銀、臣子擁戴、威風凜凜的形象,但是周赧王這位天子是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窮的天子,在他的統治期限內,為了準備討伐秦國,他想方設法聯合了當時的戰國七雄當中除秦國之外的大部分諸侯國,想要藉助他們的軍事力量一舉殲滅秦國或者給秦國一個慘痛的打擊。為了做足準備,他甚至向西邊的富戶借債,因此欠下了許多的外債。
最後,因為軍事力量過於薄弱,諸侯國也沒有過多的響應,所以他失敗了,完全沒有實現自己的軍事目標,欠下的外債也沒有辦法償還。每次當他的債主上門要債時,他總是灰溜溜地四處躲債,讓人大跌眼鏡,也刷新了我們對天子帝王的固有印象。
但是,讓小編覺得非常神奇的一點是,周赧王非常長壽。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營養不足、醫學不夠發達的時候,是什麼讓一位受盡屈辱的天子活到一百多歲?即使周赧王在位期間遭受過這麼多的磨難和屈辱,他卻仍然很好地存活於世。他既沒有想要自殺,也沒有被奸臣所害,或是被諸侯國派使者刺客殺害,可以說他有著非常樂觀的心態,這大概也是他人生中萬般不幸之外的唯一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