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莊學院》20日開講 天文物理學家張雙南趣解黑洞奧秘

2021-01-11 新京報

為提升亦莊新城區域文化品牌知名度,為經開區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臺營造火熱文化氛圍,打造屬於亦莊新城的品牌活動,更好服務亦莊新城眾多高科技企業、海量高端人才,北京經濟開發區推出了大型科技前沿新知系列講座活動《亦莊學院》。

12月20日14:00,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將開啟《亦莊學院》的首場活動,他將通過主題為「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的演講,帶領現場的觀眾在黑洞中還原引力波的真相,揭開星際穿越的秘密,探索人類未來的命運。

《亦莊學院》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宣傳文化部發起主辦,是一項聚焦全球前沿科技普及、前沿產品發布,主打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大型科技前沿新知的系列講座活動。該系列活動通過邀請重點企業代表、高端科技人才以及可與頂級學者對話的國內學者,共同圍繞開發區四大主導產業及新興產業展開探討,立志於將《亦莊學院》打造成為具有國家影響力的優質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名稱《亦莊學院》是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建立的雅典學院的致敬,後者一直是人類追求智慧和真理的象徵。經開區正在著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創新文化,希望通過此系列活動的長期舉行,藉此打造出一個亦莊科技智慧群,也希望通過這項活動加強亦莊全球高科技聚集地的形象塑造,提升區域影響力。

12月20日下午,天體物理學家、國內著名科學傳播人物張雙南作為首場活動的嘉賓,將會在中芯國際一樓演講大廳為現場的觀眾帶來一場天體物理的科普盛宴。

作為研究宇宙黑洞的世界著名科學家,本次活動,張雙南的演講主題主要聚焦黑洞這一物理科學界的熱點。要知道,歸功於天文學在在引力波及黑洞研究上的長足進步,2017年以來的四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三次都給了天文學研究成果。

今年12月1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GECAM),更是硬生生將「黑洞」、「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等天體詞彙打造成了「網紅熱詞」。

對於「黑洞」,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是高深的物理理論讓很多人都望而卻步,僅僅止於知道這一概念,並不了解其真實的科學內涵和面貌。作為網絡評選出的最接地氣的「科普達人」以及「最受媒體歡迎科學家」,張雙南教授的科普方式通俗易懂,還充滿了人文情懷,他將會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結合他參與研發的慧眼天文衛星,給區內的廣大學生以及天文愛好者帶來一場「黑洞」風暴,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不能到場觀看的朋友們也可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實時觀看。環球網網頁、手機環球網、北京時間、新京報、新浪新聞客戶端、尚亦城APP、北京亦莊官方抖音號、北京亦莊官方微博、北京亦莊快手號、北京亦莊現場雲帳號、第一視頻等將會現場同步直播。

相關焦點

  • 張雙南教授科普「黑洞」新知 《亦莊學院》創院第一課開講
    張雙南教授科普「黑洞」新知 《亦莊學院》創院第一課開講 2020-12-21 15:17:15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北京經開區)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擔任演講嘉賓的《亦莊學院》活動,引發大量科技工作者和天文迷的關注和熱議。
  • 張雙南教授科普「黑洞」新知,《亦莊學院》創院第一課震撼開講
    本報記者 鍾玉華什麼是黑洞?什麼是引力波?快速射電暴和外星人有啥關係?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北京經開區)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擔任演講嘉賓的《亦莊學院》活動,引發大量科技工作者和天文迷的關注和熱議。
  • 對話全球頂尖科學家,「亦莊學院」開講
    什麼是黑洞?什麼是引力波?快速射電暴和外星人有啥關係?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前沿新知系列講座「亦莊學院」首場開講。當天主題為「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
  • 萬物|張雙南: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
    什麼是黑洞?什麼是引力波?快速射電暴和外星人有什麼關係?12月20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辦了一場由天體物理學家、「慧眼」天文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教授的演講活動,這場演講也是《亦莊學院》創院的第一課,以「黑洞與中國慧眼天文衛星」為演講主題,張雙南教授帶領觀眾展開了一場星際穿越,探索黑洞和引力波的真相,也引領觀眾感受了中國智造的「慧眼」天文衛星的魅力。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相繞轉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周暢)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 安師大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安師大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2020-11-29 0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據安徽師範大學網站消息,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我國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_新華報業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王夢曉 楊穆龍)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常規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
  • ...獎系列講壇」第二場開講——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
    新華網上海11月17日電(王卉雯)15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新華科普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承辦的解讀2020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講壇活動第二場「解讀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探索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在滬開講。
  • 物理學家們精確地計算出了黑洞的中心——奇點究竟是什麼樣
    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這樣的實體,這些實體就是黑洞,因為它們的引力太強,任何進入它們的東西都出不來,甚至光也出不來。從那時起,黑洞內部奇點的性質就一直是個謎。哈佛大學黑洞計劃(BHI)的一個研究小組在這個謎題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 時空奇點與黑洞——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德國物理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女天文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就各自領導著一支隊伍對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區域展開觀測。兩支隊伍不約而同地發現,這裡無時無刻不在上演著詭異的景象:似乎有一個質量非常大的不可見物體,像一頭怪物,牽引著這一團恆星,使它們以令人眩暈的速度四處亂竄。
  • 清華天文成果登上《自然天文》雜誌 實現觀測方法革新
    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5月11日晚,《自然天文》雜誌正式發布了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的論文,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在觀測一年後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這一探測結果標誌著,因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俄羅斯科學家說:宇宙黑洞可能是蟲洞,穿越黑洞就能穿越時空
    據外媒12月9日報導,天體物理學家提出,黑洞實際上可能是可穿越的蟲洞,穿越黑洞就能穿越空間,甚至可能穿越時間。這意味著,至少在理論上,我們可以乘坐一艘宇宙飛船進入黑洞,然後在另一邊出現在未知的地方。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由米哈伊爾(Mikhail)領導的來自中央天文臺的一隊天體物理學家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通過觀察超大質量黑洞是否真的是蟲洞來證實這些假說。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他們提出一種新理論:在明亮星系中間的蟲洞如何「輻射出獨特的光譜」,從而就可能被探測到。
  • 一個奇特的猜想:黑洞可能本來就是一種巨大的基本粒子?
    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由湯姆遜、盧瑟福、玻爾和查德威克等物理學家的工作,證明了原子遠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基本成分,原子有一個包含著質子和中子的核,核外還圍繞著一群旋轉的電子。到了1968年,粒子加速器的實驗進一步證明了質子和中子又是由3個更小的粒子構成,這些粒子被稱作「夸克」。
  • 黑洞穩定性和「臨界質量」問題
    最先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為依據求出黑洞「奇點解」的人是德國物理學家弗裡德曼,1916年,愛因斯坦寫出了廣義相對論場方程式,弗裡德曼求出了場方程的一個「黑洞解」,他不是第一個預言了黑洞天體的科學家,而是第一個以廣義相對論為依據預言黑洞的物理學家。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天文學家找到了越來越多黑洞的觀測證據。
  • ...大,天文學家想帶你去看看;看看人類從未見過的東西——真實的黑洞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兼黑洞領域專家Lia Medeiros對雜誌「科學新聞」這樣說:「如果在黑洞的邊緣,《廣義相對論》得到了證實,那就是給理論物理學家鑿山開路。」
  • 探索宇宙奧秘 科學就在身邊-濟南天文愛好者協會走進濟南市輔仁...
    近日,中國天文學會會員、濟南天文愛好者協會副會長、濟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梁偉教授,給同學們講授了題為《探索宇宙奧秘,科學就在身邊》的課程。
  • 人類認識黑洞的小小一步
    撰文 | 劉辛味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晚21點,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面世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黑洞相關的研究,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彭羅斯(Roger Penrose),表彰他對「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以及德國天體物理學家根澤爾
  • 人類對黑洞的認識並非是「黑洞」
    而德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則是使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方程證明黑洞的確能夠形成的第一人。1915年11月25日,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在天文與物理界掀起了軒然大波。此後不到兩個月,史瓦西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也就是「史瓦西半徑」,預言了黑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