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相繞轉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2020-12-04 河北新聞網

新華社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周暢)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因此,即便是經過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們也僅在少數幾個活動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質量雙黑洞,而能夠捕捉到這種天文現象是極為罕見的。

舒新文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衛星觀測資料,在一個距離地球約26億光年之遙的星系中成功發現了雙黑洞吞噬恆星的觀測證據。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舒新文表示,如何尋找和探測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是當今物理學和天文學最重要的前沿問題之一。超大質量雙黑洞系統的探測和研究對揭露宇宙中最早期巨型黑洞的成長機制、宇宙引力波現象的產生和變化規律,乃至對宇宙及其基本物理規律的探索都有重要意義。

來源:新華社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據安徽師範大學網站消息,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安師大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安師大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2020-11-29 0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師大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
    據安徽商報訊 11月29日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近日該校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我國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現象_新華報業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王夢曉 楊穆龍)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常規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於11月18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上。
  • 蕪湖教授領銜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據介紹,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由安徽師範大學舒新文教授領導的國內研究團隊,以黑洞引力潮汐瓦解恆星事件為突破口,監測事件發生後X射線輻射的演化特性,最終成功發現迄今為止人類已知的第二例雙黑洞引力潮汐撕裂恆星的罕見現象。該成果對於刻畫正常星系中休眠雙黑洞的分布、揭露星系增長和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機制、檢驗現有的引力理論、以及為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提供有效波源等研究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天文學家發現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據報導,安徽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相關成果成果已經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一次,而在30多年來,天文學家們只在少數幾個星系中發現了超大質量雙黑洞,捕捉到雙黑洞吞噬恆星更是極為罕見。
  • 雙黑洞吞噬恆星 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
    【雙黑洞吞噬恆星】據安徽師範大學網站消息,近日,安徽師範大學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半導體量子、雙黑洞吞噬恆星、第三代甲醇...
    11月30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按計劃實施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 ——《科技日報》 3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 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的這一發現,為全球首例!
    近日,安徽師範大學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距離地球約26億光年之遙的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雙黑洞吞噬恆星」理論模型由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後,人類觀察到的第二例論證事件。這一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
  • 每秒轉動401次的中子星,距離地球11000光年,它在瘋狂吞噬恆星
    據環球網6月4日的消息,美國天文學會在本周的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子星爆發的報告。該報告稱一支由國際工作者組成的天文團隊觀測到了中子星的爆發過程,該中子星編號為「SAX J1808.4-3658」。據了解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看到中子星爆發的全過程,對之後的天文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 2020年天文學發現大事回顧——宇宙最神秘天體之黑洞篇
    通過光譜分析,天文學家在一個距離地球約1100光年的雙星系統HR 6918中發現了其中一顆伴星出現異常的繞轉周期,這意味著它正與一個看不見的天體互相繞轉。根據分析,這個看不見的天體質量約為4.2倍太陽質量,由於已經超出奧本海默極限,這顯然是一個黑洞,不過有科學家認為也可能是一對距離很近的雙中子星。
  • 全宇宙「最近黑洞」被發現!我們在哪兒能「看見」它?
    新華社資料圖 圖文無關日前,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等單位的天文學家剛剛公布了一個新的發現,在離地球大概1000光年,即近1億億千米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黑洞。HR 6819系統中,兩顆明亮的恆星圍繞看不見的黑洞旋轉。圖片來源:《科學》網站「雙星」之一每40天繞黑洞轉一圈,另外一顆恆星在更遠的距離上繞它們的共同質心運動。「加上黑洞,這個『三體』系統的赤緯是-56度,在北京是看不到的。
  • 恆星被黑洞吃掉的瞬間,科學家捕捉到它的最後一聲「慘叫」
    見證被黑洞吞噬的恆星,發出的最後一聲尖叫天文學家又披露重磅天文奇觀:他們從2.15億光年之外的一個星系,觀測到其中心位置,一束耀眼的光芒閃耀進入太空的虛空深處。這一壯觀場面,也意味著:一顆垂死的恆星,因太靠近一顆超重黑洞,最後被其吞噬那一瞬間,所發出的最後一聲「悲慘」的尖叫。畫面真的很唯美!隨著恆星被撕裂,它化成絲絲碎片如同拉麵般,被衰減成為一條長而細的材料線,然後被吞噬,掉入黑洞。「案發」現場,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這個在2019年被發現的,然後被命名為AT2019qiz的恆星吞噬事件。
  • 《吞噬星空》宣發有多強?張杰獻唱,夢淚代言,還獻祭了一顆恆星
    近日,玄機科技首部科幻巨作《吞噬星空》正式開播,先不說動畫質量如何,單是這空前絕後的宣發力度,就足夠賦予這部動畫「大製作」的標籤了。《吞噬星空》背靠玄機和企鵝兩家動漫大廠,在未來還有做成「年番」的可能,可以說是被寄予厚望。那麼玄機為了吞噬星空都做了哪些程度的宣發呢?說起來你可能不信,連恆星都「出動」了!
  • 科學家發現巨型怪物黑洞,每天吃掉一顆太陽!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是由足夠大質量的恆星在核聚變燃料耗盡後引力坍塌形成所致。吞噬是其最大的特點,它可吸入任何物質,甚至是光線。在去年4月份人類獲得史上第一張黑洞的照片前,沒有人見過它的存在。但能通過黑洞吞噬周圍物質時釋出強大而明亮的輻射能量,從而被科學家捕捉。
  • 哈勃發現新黑洞「 Missing Link」
    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發現了有史以來中質量黑洞(IMBH)質量是我們太陽質量的50,000倍,它吞噬了一顆經過的恆星。如果這一發現成立,它將為天文學家提供黑洞演化理論中缺少聯繫的長期尋求。 已檢測到恆星質量黑洞和超質量黑洞,並且相對容易理解。
  • 學術頭條:中關村發布「星谷」項目,科學家捕捉黑洞吞噬恆星全過程...
    中國團隊試驗26個物種,貓等宿主引關注近日,《細胞發現》(Cell Discovery)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團隊聯合完成的研究。研究團隊以來自哺乳綱和鳥綱的11個目的26個物種的ACE2為研究對象,包括家畜、寵物和野生動物等,探究其與SARS-CoV-2 刺突(S)蛋白受體結合域(RBD)的結合情況。
  • 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虎嗅網
    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照片」等一系列新發現以來,黑洞與引力波的研究不僅成為天文領域的熱點,也引燃了公眾科普的狂歡。不過,隨著被發表的引力波事件信號越來越多,雙黑洞併合或者更為少見的雙中子星併合等事件似已不足為奇。事實上,LIGO與Virgo的國際合作團隊至今已經正式發表了探測到的15次引力波事件,僅僅發現新的雙黑洞併合事件也就不算非常新鮮的事了,而本次公布的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則讓一些天文學家感到不可思議,再次引發科學界和大眾媒體熱議,這又是為何?
  • 不是黑洞!中國宣布發現的70倍太陽質量黑洞,或將被推翻?
    你還記得2019年11月下旬,中國天文學家宣布發現70倍太陽質量黑洞的重磅發現嗎?當大質量恆星以戲劇性的崩塌結束生命時,恆星黑洞就形成了。根據恆星演化理論,恆星黑洞的質量,通常是太陽的十倍左右。
  • 中外科學家歷經10多年科研攻關解答這一問題
    【現象】銀河系究竟長什麼樣?在中外科學家歷經10多年科研攻關後,人類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又邁進了一大步。據不久前發表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美德三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團隊,利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了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繪製出尺度約為10萬光年見方的銀河繫結構圖。這張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清晰展示了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解決了「銀河系究竟有幾條旋臂」這個天文學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