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成功分離 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
11月30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按計劃實施嫦娥五號探測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凌晨4時40分,在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順利分離。截至目前,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地面測控通信正常,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繼續在平均高度約200公裡的環月軌道上飛行並等待上升器交會對接,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進行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
——新華網
2
我國科學家在半導體量子比特耦合與擴展上取得新進展
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郭國平課題組與合作者及本源量子計算公司等合作,在利用微波諧振腔耦合與擴展半導體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課題組在實現兩個半導體量子比特與微波諧振腔強耦合的基礎上,開發新型譜學方法系統表徵了兩量子比特間耦合模式的演化。該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國產綜合性旗艦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
半導體量子點由於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與現代半導體工藝技術兼容的優點,是量子計算的重要候選載體之一。隨著半導體量子計算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半導體量子比特的性能大幅提升,單比特和兩比特邏輯門操控保真度達到容錯量子計算閾值,如何實現多量子比特的擴展與集成已成為該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科技日報》
3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 《自然·通訊》期刊官網截圖
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
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因此,即便是經過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學家們也僅在少數幾個活動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質量雙黑洞,而能夠捕捉到這種天文現象是極為罕見的。
——《科技日報》
4
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專家一致認為:該成果創新性強,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技術優勢明顯,建議加快新一代催化劑推廣應用,並早日建成第三代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經濟日報》
5
我國首臺自主研發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實現滿負荷穩定運行
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於11月27日12時許順利實現滿負荷穩定運行。
滿負荷試驗是燃氣輪機研發環節最關鍵的驗證節點,也是電站長期運行前的最後一項性能試驗。此次滿負荷試驗圓滿成功,標誌著東方電氣集團已完整掌握燃氣輪機自主設計、製造、試驗全過程能力,我國自主燃機產業實現重要跨越。
——新華網
6
飛蛾翅膀竟是天然隱形聲學超材料
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發現了飛蛾翅膀的精確構造,正是這種構造使該物種能夠逃脫6500萬年前的「進化軍備競賽」中最麻煩的捕食者。
布裡斯託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研究小組使用包括機載橫截面成像、聲學力學和折光儀在內的一系列分析技術,發現蛾翼上非常薄的鱗片層已經演化出非凡的超聲吸收特性,從而為躲避蝙蝠的回聲探測提供了隱形的聲學偽裝。
——《科技日報》
本文來源:今日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