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重置中美關係的機會之窗已經打開

2020-12-25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許海林】美國舉行大選以來,圍繞中美關係的議論持續升溫。兩國關係未來會是怎樣走向?什麼樣的中美關係對兩國乃至世界最有益?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向《環球時報》記者分享了他的見解。庫恩是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也是「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

「2020年對美國來說不是個好年頭,我們已準備好讓其成為歷史。」庫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大選前,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美國人都在等著疫苗面世,等著大選。」在他看來,美國在疫情初期的應對並不理想,國內政治極化和川普總統對連任的偏執,導致一系列政策錯誤地把保護經濟置於民眾的健康之上。

儘管選後波折不斷,拜登上臺基本已成定局。庫恩認為,中間派的當選總統拜登不會走極端,不會被民主黨內的極左勢力所操控,執政團隊人選也證明了這一點。拜登所選之人既有專業性,又經驗十足。此外,拜登注重平衡性及族裔、性別的多樣性。他還向沒給他投票的人伸出橄欖枝,這是一個積極信號。

不過,很多媒體和觀察家認為,任期將盡的川普政府開啟了「最後的瘋狂」,尤其是在對華問題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也呼籲拜登儘快重啟美中關係。那麼,拜登在重置中美關係這個議題上還有多少操作空間?對此,庫恩承認,拜登新政府受到多數美國人支持,但並沒有獲得壓倒性的票數。「美國仍處在分裂之中,沒人期待美國對華態度或政策會急轉彎。現在,美國上下普遍接受中國是競爭對手和挑戰者的說法,甚至有人認為中國是潛在的敵人。」

庫恩對此現狀深感遺憾。他認為,儘管美國兩黨長期、持續爭鬥,對華問題上的消極、二元對立視角卻在事實上成了它們為數不多的共識之一。民主黨人對川普諸多反覆無常的戰略和錯誤政策(比如高關稅等)頗有意見,他們唯一贊同川普的地方是對華強硬。

庫恩說,美國對華態度劇變的原因微妙而複雜,過於簡單化的假設和猜測對尋找出路並無助益。拜登及其團隊對外的優先目標是修復和傳統盟友的關係,並嘗試去重啟美中關係,但在處理對華關係時不會求快。一方面,這與他本人的風格和個性有關,另一個原因則是拜登在競選中被批「對華軟弱」。川普聲稱,在拜登治下,「中國會擁有美國」。

庫恩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拜登會在部分共同關切問題上(比如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等)加強與中國的互動。此外,拜登會重新考慮影響美中經濟聯繫的高關稅問題。「但很遺憾,美中關係不會回到過去田園詩般的日子了。」

實際上,很多觀察家也認為,拜登的對華政策不會很快有大的變化,他們甚至呼籲人們做好中美關係因對抗加劇而持續緊張的準備。庫恩坦言,美中無論是和是鬥,都攸關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也正因兩國的關係太過重要,以至於系統性的問題難以被掩蓋和忽視。所以,兩國應坦誠面對,讓對方真正了解和接受自己所想。

「美國應當注意避開在中國的核心利益問題上挑戰中國,尤其是關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臺灣問題的領域。」庫恩認為,對中國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減少別國對中國崛起的擔憂。在他看來,美中關係有好壞兩種場景:壞場景是,美中關係不斷自由落體,直到雙方發生流血衝突;好場景是,隨著美國大選塵埃落定,重置美中關係的機會之窗隨之打開,儘管這一機遇期比以往要短,而且雙方的分歧也會比以前更大。

庫恩表示,美中關係向好發展並非不可能,但需要雙方明確地劃好紅線,尤其是在(但不限於)臺灣問題、南海問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敏感領域,達成雙方都認可的交往規則。「沒有什麼能比美中之間真正合作更能讓兩國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獲益。很期待看到雙方重拾和重視這樣的智慧。」

相關焦點

  • 美專家稱「習奧會」成果顯著 將惠及未來中美關係
    中新社華盛頓11月12日電 (記者 張蔚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於當地時間11日和12日連續會晤,達成一攬子合作成果。此間中國問題專家在受訪時表示,北京「習奧會」成果堪稱顯著,這將至少惠及未來一段時間中美關係的發展,包括對下一任美國總統推進美中關係帶來積極影響。
  • 美關閉中國領館,中美關係如何發展?俄學者:合作機會減少,但徹底...
    連日來,在美方單方面挑起事端,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後,中美兩國駐對方使領館的「命運」格外受到關注。有中國學者表示,以往美方對我駐美使領館施壓很常見,但這次「直接下手」,性質已完全不同。美國媒體認為,互關總領館事件表明,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近年來惡化到「令人擔憂的程度」。還有國際媒體聯想到1999年「炸館事件」後,中美兩國使館如何應對的細節。
  • 2021 中美關係還有機會「回到未來」嗎?
    中美關係是我國對外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一對雙邊關係。美國構成了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為重要的外部環境,川普上臺以來,中美關係的基調從合作逐漸轉變為競爭。在經貿摩擦不斷加深加劇的大背景下,個別沉迷於冷戰思維的美國政客不遺餘力地對華展開瘋狂攻擊。
  • 赴美留學生去留兩難 專家:研究生招生應適時擴大生源選拔範圍
    來源:半月談原標題:能否為焦慮學子打開另一扇機會之窗?非常之年,赴美留學生去留兩難全球疫情迄今未得到控制,政客刻意破壞中美關係,在這兩大日益放大的不確定性影響下,中國赴美留學生的人生前程一時陰雲籠罩。有的因籤證問題滯留國內,有的在外深受排擠渴望回國……非常時期,本是充滿希望的人才流動遭遇太平洋東岸的「阻滯」乃至「凍結」,在太平洋另一岸,有沒有可能為焦慮中的學子打開人生的另一扇機會之窗?
  • 美專家聲稱:搞垮華為也沒用,中國還能造新公司替代它
    還有鼓吹「中美脫鉤」的美方人士也不得不承認,就算把華為搞破產,中國還能創造一個新的公司來替代它,美國又會面臨跟以前一樣的問題。 當地時間12月16日,美國聯邦參議院銀行、住宅和城市事務委員會的經濟政策下屬委員會,舉行名為「贏得美中貿易競賽勝利」的線上聽證會。
  • 「中國先生」傅高義,帶著對中美關係的憂思走了
    隨後澎湃新聞報導稱,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也收到了哈佛大學日美關係項目負責人克裡斯蒂娜·戴維斯(Christina Davis)發來的郵件,得知傅高義去世的消息。克裡斯蒂娜表示,傅高義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恢復不佳,於馬塞諸塞州劍橋奧本山醫院離世。
  • 中美關係螺旋式下墜,俄專家:美國已陷入瘋狂但不要跟著它瘋
    從2018年美國單方面挑起中美之間的貿易戰開始,美國其實就已經在對華關係上,越走越偏了。而在今年的新冠疫情的問題上,美國在經濟滑坡、社會動蕩、國際局勢不穩定、大選焦灼的情況下,已經失去了作為一個大國基本的理智。這一切其實早已經被俄羅斯懂的一些對美研究頗深的專家看透。
  • 打開原野之窗,從熱愛到行動 |《原野之窗》新書發布推介會在京舉辦
    打開原野之窗,從熱愛到行動 |《原野之窗》新書發布推介會在京舉辦 2020-11-18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即 兩國關係亟需"防暑降溫"
    中新社華盛頓7月7日電 (記者張蔚然)美國國務卿克裡與財長雅各布·盧7日從華盛頓啟程赴北京,參加將於9日至10日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美國中國問題專家認為,在過去數月中美關係遭遇「逆風」的背景下,雙邊關係迫切需要「防暑降溫」,縮小在一些問題上的巨大認知差距,讓兩國關係重回「積極基調」。
  • 中國焦點面對面:大變局「進行時」,中美關係該如何期待?
    中美應如何面向未來建立建設性雙邊關係並推進全球治理?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著名智庫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做出權威分析。訪談實錄摘編如下:中新社記者:您的新作《變局——中國智庫專家視角》近日發布,被外界認為是「從歷史大視野來看世界變局和中美關係的力作」。在您看來我們當下正面臨怎樣的世界變局?
  • 美下任防長出現變數?關鍵時候拜登改變主意,或與中美關係有關
    當前川普雖然仍舊在使用著其最後的總統權力,但是輿論的視線顯然已經放在了拜登一方,作為未來美國的第46任總統,拜登需要面臨的是一個對於美國極其不利的國際局勢,同時國內各方面問題也亟待他去解決。美下任防長出現變數拜登政府官員的任命清單隨著其開始進行總統權力交接而出爐,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以及美國常駐聯合國大使等人選已經出爐,為了重回國際秩序以及整合美國分裂的族群,拜登任命的人既資深外交官也有非洲裔。
  • 經世言:美叫停中美文化交流項目不得人心
    王毅特別提到,中美雙方應當支持鼓勵兩國立法機構、地方、工商界、智庫、院校、媒體、青年之間加強友好交往,加深相互了解,厚植兩國關係的社會民意基礎。而此前的12月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宣布終止「政策制定者教育中國行項目」「美中友好項目」「美中領導者交流項目」「美中跨太平洋交流項目」「香港教育文化項目」等5個中美文化交流項目。
  • 時殷弘:未來中美關係怎麼走?可以由中國塑造
    甚至這其中有些重大問題上,也就是在西藏中國宗教狀況和中國人權狀況這樣一些重大問題上,很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第二,我相信在拜登行政當局之下,對華的高技術脫鉤,將以相似的烈度繼續下去。針對中國被指控的所謂在美顛覆、滲透情報活動的執法行動,也將以相似烈度繼續下去。
  • 美媒:川普回歸「一中」驗證中美關係不容任性
    參考消息網2月22日報導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2月10日刊發題為《川普的「一個中國」政策「重啟」:新現實主義還是戰術撤退?》的文章稱,川普挑戰「一個中國」政策導致中美關係遇到一些挫折。近日中美兩國元首通了電話,川普收回了此前的表態。學者對此表示,後撤是正確之舉,川普最終意識到中美關係的重要性。
  • 專家解讀中美關係:美國會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
    7月27日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央視新聞《相對論》採訪時表示,美國會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主持人:傅高義,著名研究中國的美國學者,他最新有一個表態。他說美國曾經犯過很多錯誤,比如我們中的很多人不願意接受中國的崛起,但是我和很多人都在努力爭取更好地和中國打交道。他說美國仍然是一個有能力不斷自我糾偏的國家。王院長,您對這種自我糾偏的期待有多大?
  • 李海東:中美關係呼喚傅高義式知華派
    12月20日,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先生去世,這引發人們對美「知華派」群體的再次關注。人們在哀悼的同時也在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美國新老「知華派」人士的區別到底在哪裡?首先,老一輩「知華派」大都有在中國進行學習、遊歷和交往的豐富經歷,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有著系統深刻研究,並在對華政策討論中堅守求真的「士人精神」。
  • 周文重談中美關係四十年:利益讓我們不會太好 也不至於太壞
    我是1978年年底被派往美國的,那時還只有聯絡處,但不久,1979年1月份,鄧小平同志訪美,中美關係正常化,聯絡處隨即轉成使館。當時主要的工作責任,是打開中美關係,推進中美關係的正常化。  另外,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這個對美國企業界來說,他們夢寐以求打開中國的市場,大家願意和中國來往,願意了解中國。  記者: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時,中美之間共同的利益又是什麼?  周文重:到了八十年代,中美的共同利益比較明顯地轉到了經貿方面。
  • 新華國際時評:不讓綁架中美關係的陰謀得逞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題:不讓綁架中美關係的陰謀得逞新華社記者高文成美國政府日前出臺新規,收緊對中共黨員及其家屬赴美籤證政策,再次公然挑動意識形態對抗,肆意毒害中美關係。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認為,如果籤證限制的目的是為了減少中國人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效果恐怕適得其反。近期,蓬佩奧等美國一小撮反華政客上演「最後的瘋狂」,頻頻對中國發難。他們無端指責中方依法制定和實施香港國安法,聲稱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實施所謂制裁。
  • 美艦機在中國周邊舞槍弄棒,中美關係應如何避免衝突對抗
    央廣網8月23日消息 話題一:美艦機在中國周邊舞槍弄棒,中美關係應如何避免衝突對抗?新聞背景:據媒體報導,8月16日,美軍一架B-1B轟炸機飛向東海,逼近東海防空識別區。8月17日,美軍兩架B-1B轟炸機在返回美國本土途中故意繞道東海。
  • 對抗中國成共識?根本不存在!美知名智庫專家重申:中國不是敵人|...
    7月3日,一封致川普總統和國會議員的公開信——《把中國當成美國的敵人於事無補》(Making China a US enemy is counterproductive),轟動了中美兩國政策圈。這封信發表在《華盛頓郵報》上,由五位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和前政府官員領銜起草,95名外交、學術、政界、商界、軍界等名人聯合籤署,因而又被稱為「百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