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徵軍系列之四:平滿納大戰,國軍5軍會戰日軍第55師團

2020-12-24 戰爭藝術001

同古保衛戰看似皆大歡喜,200師沉重打擊了日軍,為大部隊集結贏得了時間,並且完美的撤了出來。實際上,從大局上來看,同古保衛戰得不償失。

200師死守同古的根本目的是配合大部隊殲滅日軍,反攻仰光,可是結果呢,200師孤軍奮戰,大部隊卻始終無法集結,若不是新22師拼死救援,200師可能就交代在同古了。

緬甸戰役示意圖

同古保衛戰也激化了杜聿明和史迪威的矛盾,外行指揮內行不出矛盾才怪呢。200師被日軍包圍後,杜聿明要求200師放棄同古突圍,史迪威表示反對,他還在幻想殲滅55師團,反攻緬甸。

史迪威計算中日軍隊戰鬥力的標準是一對一,也就是說一個中國士兵可以對付一個日本士兵,現在中國已經集結了七八萬人,對付日軍沒有任何問題。

杜聿明的算法是中國軍隊與日軍的戰鬥力換算為3:1,遠徵軍好一點,勉強可以達到2:1。所以,他認為日軍增援部隊已到,遠徵軍無法消滅日軍,反攻仰光更不可能。

對於杜聿明的解釋,史迪威表示呵呵。

蔣介石也支持杜聿明說,於是史迪威在日記中狠狠黑了老蔣一把,說蔣介石懦弱怯戰。

按照官階排位,緬甸戰場上的盟軍最高指揮官是亞歷山大,其次是美國人史迪威,最後才是羅卓英。事實上,亞歷山大只能指揮英國人,史迪威和羅卓英只能部分指揮中國遠徵軍,杜聿明也可以部分指揮中國遠徵軍。

什麼叫部分指揮?就是只能指揮自己的親信部隊。

三方共事,卻各有各的打算。

亞歷山大的目的是順利跑路,讓中國人頂雷。

史迪威的打計劃是儘量爭取英國人的幫助,在緬甸打敗日軍,用中國人的鮮血成就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夢。(他崇拜當年洋槍隊的華爾,渴望憑一己之力成為一個國家的英雄。)

杜聿明的打算是儘可能的減少中國遠徵軍的損失,最大程度的維護中國的利益。

很明顯,這三個打算是嚴重衝突的,前兩個想法實現的代價就是犧牲中國的利益,二比一,中國輸定了。

中國遠徵軍

200師從同古撤到了後方,廖耀湘的新22師負責殿後。

新22師雖然沒有200師有名,但也是國軍中的一流部隊,可以這麼說,除了機械化這一屬性之外,新22師哪一點都不比200師差。

在桂南會戰中我們提過新22師,當榮譽1師和200師進攻崑崙關時,邱清泉帶領的新22師正在阻擊由南寧方向趕來的日軍援兵,在這場阻擊戰中,新22師以頑強的意志和強大的戰力擊敗了日軍第21旅團,擊斃了旅團長中村正雄。邱清泉在此次戰鬥中負傷後,副師長廖耀湘接任師長職務。

邱清泉和廖耀湘想必很多人略有耳聞,多年前的電影《大決戰》中都有這二位將軍的身影,只不過是「站在了人民對立面」,充當「蔣匪幫」發動內戰的急先鋒,這就導致了這二人的形象一直不怎麼好。淮海戰役,邱清泉戰死,遼瀋戰役,廖耀湘被俘,後死於文革。

人的複雜性不是一個電影片段能反映出來的,何況還是那種具有強烈意識形態氣息的電影。

那麼真實的邱清泉和廖耀湘是什麼人呢?

筆者才疏學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來形容這二人,只能找一個萬能詞來敷衍,姑且稱他們為猛人吧。

先說邱清泉,作為中央軍的師長,黃埔畢業那是必須的,邱清泉是黃埔二期學員,畢業後先後參加過東徵、北伐、中原大戰,屢立戰功。邱清泉有一個特長,那就是考試,翻開邱清泉的履歷你會發現,只要有邱清泉參加的考試,不管考場如何變,對手如何變,唯一不變的是邱清泉的名次,永遠第一。

以後考試別拜春哥了,拜邱將軍吧,這才是學霸。

邱清泉

1934年,邱清泉以第一名的成績前往德國陸軍大學深造,在德國陸軍大學學習期間,邱清泉拜古德裡安為師,學習閃電戰和機械化作戰,研究現代化戰爭。

邱清泉自述在德學習期間的生活:餘日日早起出操風雨無阻,每每攻書苦讀致深夜,亦不敢稍有懈怠。

1937年5月,邱清泉學成回國,任教導總隊(德械師)參謀長。不久,邱清泉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在南京保衛戰中,中國軍隊一敗塗地,高級將領紛紛帶頭逃跑。桂永清邀邱清泉一起撤,邱清泉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你先走吧,部隊還未撤下來,我還要打電話安排撤退事宜。

直到日軍進城,邱清泉才撤離,同時撤離的還有廖耀湘。可這時候已經撤不出去了,邱清泉無奈,扮作難民逃亡,後被日軍抓住,好在日軍不知道他的身份,把他打發去做了勞役。被困南京期間,邱清泉目睹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

1938年2月,邱清泉帶領大量倖存中國軍人逃出南京城。3月,邱清泉被任命為200師副師長,10月,任新22師師長。再往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邱清泉很有性格,用一個詞概括:悍!

他對同僚不拘小節,甚至粗魯無禮,但是對士兵卻愛惜有加,打起仗來常常身先士卒,坐上坦克就帶頭往前衝(類似於古德裡安),極其瘋狂,因此,江湖人稱「邱瘋子」。

這不是現代版的張飛嗎?不是!

人總是矛盾著的,邱清泉是悍將的同時也是儒將,才華橫溢。他精通英文和德文,能詩善文,在戰爭理論方面有很深的的造詣,寫過很多軍事理論著作。

邱清泉的詩氣象恢弘,格調高雅。這裡摘上一首,供大家欣賞(對古詩無感的讀者可以略過)。

安論經緯起斯民,

終為浮雲蔽日頻;

獨仰雲山遙萬裡,

常揮涕淚泣孤臣。

這是1945年中國遠徵軍收復緬甸後,邱清泉班師回國路經雲南保山寫的一首詩。

再看廖耀湘,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廖耀湘是湖南人。

與邱清泉一樣,廖耀湘的家庭也不富裕,由於沒有湊齊去廣州的路費,廖耀湘錯過了黃埔5期的招生。第二年,廖耀湘攢足路費後,終於到了廣州,如願考入了黃埔軍校。

廖耀湘

1929年,廖耀湘畢業,此時黃埔軍校已經不叫黃埔軍校了,叫中央陸軍學校。當時,國民政府計劃打造一支精銳的現代化軍隊,於是在軍隊中選拔優秀軍人赴法國留學。

廖耀湘也參加了考試,成績很不錯,在前三甲。不幸的是,他仍然被刷下來了,理由是個子太矮,其貌不揚。

廖耀湘雖然是知識分子,但性格剛烈,受不了這個冤枉。

激動的廖耀湘沒有去找負責考試的人,而是直接找到了蔣介石。

一見到蔣介石,廖耀湘就大呼留法生錄取不公,一千多人參加考試,錄取四十幾人,自己名列前三,卻因形象問題被潛規則,這是選拔留法軍官,又不是選拔女婿,形象問題有那麼重要嗎?拿破崙不也是個矮個子嗎?

廖耀湘噼裡啪啦的一番控訴,蔣介石聽後居然很欣慰,蔣介石很欣賞廖耀湘的膽量和勇氣(老蔣自己當年不就是這種性格嗎),特批錄取廖耀湘,臨別前還好好勉勵了廖耀湘一番。

性格決定命運,然也!

貧窮落後國家的留學生和貧困家庭的學生一樣,異常刻苦努力,他們往往背負著很重的使命和責任。國內好多人飯都吃不飽,擠出的錢供他們留學,不努力學好本事報效國家對得起誰?邱清泉如此,廖耀湘也如此。

在法國陸軍大學學習機械化騎兵專業時,廖耀湘的學習筆記井井有條,對所學的主要課程爛熟於胸,成績十分優異,並且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畢業考試,贏得了法國人的讚嘆。

1936年,國民政府派著名軍事家蔣百裡出國考核派往各國的留學生情況。在法國,蔣百裡召見了廖耀湘,面試廖耀湘的軍事理論知識,並翻看了廖耀湘的筆記和論文。

廖耀湘對答如流,蔣百裡極為嘉許。

蔣百裡對廖耀湘的評價是:廖耀湘為蔡松坡(即蔡鍔)以後湖南軍人之第一人!

能被蔣百裡看上的人還真不多,廖耀湘算一個。

蔣百裡回國後,在向蔣介石匯報考核情況時,極言廖耀湘之學識才智及其刻苦努力的精神。蔣介石大喜,自豪的說廖耀湘是他親自點名赴法學習的得意門生。

從法國學成歸國後,廖耀湘也在教導總隊任職,南京保衛戰期間,廖耀湘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最終被困在了城內。與邱清泉不一樣,廖耀湘沒有被日軍抓去做苦工,他化裝成難民躲進了棲霞寺,最後在僧人和軍統人員的協助下逃出了南京城。

當邱清泉任200師副師長時(師長是杜聿明),廖耀湘任200師參謀長。邱清泉任新22師師長後,廖耀湘任新22師副師長。兩人隨後參加了崑崙關戰役。

杜聿明

如果說邱清泉的性格特點是悍,那麼廖耀湘的性格特點就是正。廖耀湘不抽菸、不喝酒、不打牌、不諳世故,宅心仁厚,廉潔自律,堪稱道德典範。在為將方面,廖耀湘智、信、勇、嚴兼備,有古代名將之風。

一支部隊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指揮官塑造的,指揮員是什麼性格,部隊的作風就是什麼性格。看過電視劇《亮劍》的朋友們可能對李雲龍部隊的狼性有深刻的印象,李雲龍是什麼性格,獨立團就是什麼性格,李雲龍是一隻狼,獨立團就是一群嗷嗷叫的狼。

可是事實,李雲龍和李雲龍的部隊是虛構的,真正像狼一樣嗷嗷叫的部隊是國軍新22師,這一切都是邱清泉和廖耀湘調教的。

舉個例子,新22師的一個小參謀朱錫純,在緬北小鎮畹町目睹英國官員帶著緬甸土司傲慢的對待中國士兵。

朱錫純火冒三丈,上去就對準這個英國軍官吐了一口痰。英國人剛要發問,朱錫純又是一口痰。

英國人大怒,要教訓朱錫純,朱錫純拔出槍和英國人對峙。英國人一看遇到了硬茬,灰溜溜跑了。

對待欠揍的英國人,和他們說話是浪費口水,最好的辦法是成全他們,揍他。

廖耀湘不僅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理論家,也是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家。新22師在他的指揮下,節節抵抗,步步後撤,多次利用有利的時機和有利的地形痛擊日軍。直到4月16日,日軍才推進到斯瓦河一線。在這半個多月的追擊戰中,新22師殲敵2000多人,自身傷亡1500餘人。

200師和新22師撤回來了,第5軍終於在平滿納地區完成了集結。第5軍對付55師團還是綽綽有餘的,更何況,第5軍的後面還有一個孫立人的38師。

杜聿明的設想是儘量讓日軍靠近平滿納陣地,以96師和38師在正面擋住日軍,然後200師和新22師從左右兩翼包圍日軍,全殲55師團。

96師打的很英勇頑強,200師和新22師也在等待機會迂迴包圍,杜聿明的圍殲計劃似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想得美,只要有英國人在,中國軍隊的任何計劃都會變成泡影。英國人用活生生的例子向世人證明了一個真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關鍵時刻,盟軍的東西兩線都掉了鏈子。西線,英國人在仁安羌垮了,東線棠吉危急。

中國士兵搭乘仁安羌英軍坦克

英國人在緬甸從來都是一觸即潰,恐日病嚴重的時候,日本人只要朝天放上幾槍,英國人就會拋棄裝備逃命。

仰光失守後,第55師團向北追擊英軍,第33師團則是向西追擊英軍,英軍節節敗退,部隊中的印度兵和緬甸兵紛紛逃亡,沿途的緬甸人民也很敵視英軍,亞歷山大很無奈,恐日病再次發作。

4月15日,英軍破壞仁安羌油田後,立即開溜。日軍遠遠望見油田的熊熊火光,知道英國人又開溜了,於是派出一個大隊火速追擊英軍。

仁安羌油田

日本人也是真拼,好像這種追擊壓根不是打仗,而是搶劫,他們玩命似的狂奔,終於在英國人到來之前佔領了渡口,切斷了英國人的退路。

一個大隊有多少人呢,1000左右,而且為了保持追擊速度,這個大隊幾乎沒有攜帶重武器。

英軍有多少人呢?7000多人,還有上百輛坦克。

英國人看到退路被日本人截斷了,心涼了半截。

總不能坐以待斃吧,英國人終於鼓起勇氣向日軍發動進攻。

日本人樂了,這群英國傻貨終於進化了一點,知道反抗了。日本人兇性大發,擺出和英國人玩命的架勢,瘋狂反擊。

英國人很快慫了,跑到仁安羌附近的森林裡躲了起來,一個勁的呼叫援軍解圍。

此時,日軍的後續部隊正在飛速趕來,試圖包圍了這夥英軍。

亞歷山大驚呆了,這是一群什麼豬啊,打不過本人還跑不過日本人嗎?不過怎麼說也是同類,不能不管。亞歷山大嚴令已經跑遠的英緬第1軍團和英印17師趕回來救援仁安羌的英軍。這兩支逗逼部隊不得已硬著頭皮趕回來解圍,在與日軍激戰幾個小時後,差點沒把自己搭進去,全線潰敗。

亞歷山大快絕望了!

(待續)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一:2個師團日軍輕取緬甸,5萬英軍為何一觸即潰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二:亞歷山大的陰謀,逼中國人擋子彈!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三:同古血戰,機械化200師痛殲5000日軍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徵軍系列之五:日軍56師團閃擊臘戍,10萬遠徵軍後路被截
    死裡逃生的英國人第二天招呼都不打就撤了,38師不得不獨自面對日軍33師團,雙方在仁安羌南部對峙。38師原本應該去東線防禦,現在卻趕來西線頂雷。失去38師的協助,遠徵軍東線的兵力空虛。日軍第56師團和第18師團從仰光登陸後,很快到了同古,會合55師團從正面進攻平滿納的第5軍。
  • 抗日戰爭曼德勒會戰,十萬國軍折損六成,蔣介石為何卻飲泣吞聲?
    1941年末,蔣介石應駐緬英軍的請求組建民國遠徵軍赴緬作戰,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美軍三星中將史迪威成為民國遠徵軍最高統帥。對於組建遠徵軍一事,蔣介石可謂是盡心盡力,從各個戰區抽調了三個軍,共計十萬精銳部隊赴緬作戰。
  • 緬北反攻戰:強大的對手,日軍第18師團
    1937年這一年,第5師團陸續擊潰了中國30幾個師,KPI在所有日軍師團中最牛逼,一時風頭無兩,第5師團也由此被稱為「鋼軍」。此後,第5師團參加過徐州會戰和桂南會戰。在桂南會戰中,第5師團又是以一己之力,獨戰第四戰區十幾個師,其中還包括國軍精銳的第5軍。雙方圍繞崑崙關展開激戰,最終中國軍隊擊敗第5師團,佔領崑崙關。鐵血崑崙關,國軍慘勝,但是整個桂南會戰,國軍慘敗,原因就在於後來日軍第18師團的到來。
  • 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作戰,主要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
    此役儘管沒有達成戰略目標,未能挽回盟軍在緬甸的局勢,200師的傷亡達到了2500多人,但也重創了55師團,共擊斃5000多小日本,打出了中國遠徵軍的威風。,史迪威與杜聿明策劃了「平滿納會戰計劃」,打算在西線英軍配合下,遠徵軍以一部在緬甸中部平滿納一帶,誘使日軍1 至2個師團進攻;待日軍進入預設陣地時,遠徵軍主力圍而殲之。
  • 此軍重創板垣師團,戰力不輸國軍「五大主力」,竟全建制逃到臺灣
    文/孤寂寒光說到國軍一流部隊,就會想到國軍大名鼎鼎的「五大主力」。其實不僅「五大主力」,此軍戰力也相當強悍。由於重創板垣師團,日軍稱此軍一個軍頂國軍十個軍,曾經一個團頂住我軍三野兩個軍的進攻。這支部隊就是52軍,他是怎樣跑掉的?先說說此軍的歷史。52軍成立於1937年,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我們看看他的師長都是誰?第二師師長就是赫赫有名的鄭洞國,二十五師長是張耀明。鄭洞國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就是長春兵團司令,曾經參加過國軍遠徵軍,出徵緬甸。而他的軍長,更是有名的悍將關麟徵。為啥說關麟徵有名呢?
  • 二戰日軍戰鬥力最強的五個師團,其中以十四師團最強
    一九四零年三月,微操大師在陪都召開各大戰區軍以上參謀長會議上曾提到,抗戰初期國軍三個師可以對抗日軍一個師團,到了徐州會戰時五六個師才能擊敗日軍一個師團,而現在以十個師還打不過日軍一個師團。而此時全面開戰不過兩年半,微操大師已痛心地承認國軍十個師已經打不過日軍一個師團,這可不是有意誇大其詞或者潑冷水,而是事實就擺在眼前。
  • 抗日戰爭萬家嶺大捷,國軍司令指揮失誤,日軍師團為何反被全殲?
    1938年武漢會戰爆發,日軍兵分三路襲擊武漢,薛嶽奉命率領第一兵團在九江南側阻擊日軍,薛嶽下令部隊進駐廬山,依託山區地利阻擊岡村寧次的日本第十一軍。雙方在廬山地區激戰月餘,岡村寧次始終無法突破廬山防線,進攻武漢的時間也從八月底推遲到了九月初,但是始終無法達成目標。
  • 蘭封會戰:國軍悲壯決戰,絕非「千古笑柄」
    一旦鄭州,開封失守,日軍機械化部隊在平原上將毫無阻攔的直叩潼關,無險可守的西安,襄樊、南陽必失。日軍將威脅西南大後方四川,同時又分兵沿淮河向大別山北部進攻武漢;與沿長江水道進攻的華東日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使武漢會戰的國軍處於極為不利局面,中國抗戰勢必陷入最危險境地。
  • 浙贛會戰,杜立特空襲背後的中國巨大犧牲
    日本中國派遣軍接到上述命令後,制訂了如下作戰方針:以第13軍主力於1942年5月15日自杭州方面開始攻擊中國第3戰區東部,摧毀浙江航空基地。而日本中國派遣軍卻我行我素,企圖乘機擴大作戰規模,調集第13軍計5個師團與3個混成旅團、第11軍2個師團與4個支隊;另在6月下旬又從華北方面軍增派3個大隊,共約7個師團82個大隊,15萬餘人,超出大本營原方案的2倍以上的兵力;由第13軍司令官澤田茂中將指揮,企圖殲滅國軍第3戰區主力、奪取浙江航空基地,並打通浙贛路
  • 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的十大抗日名將(國軍篇)!
    主要抗日成就:臺兒莊戰役殲滅日軍2萬餘人。兒莊戰役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之後又參加了: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豫南會戰等抗日戰役。
  • 正面戰場最後一次會戰,國軍戰力驚人,日本侵略者的敗亡已成定局
    正面戰場最後一次會戰,國軍戰力驚人,日本侵略者的敗亡已成定局 作為國軍在正面戰場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會戰在抗日戰爭歷史上的意義是極為重大的,這次會戰的勝利,標誌著日軍從此徹底一蹶不振,並且中國的抗戰也開始進入反攻階段。而這次戰役,也是正面戰場極為漂亮的一仗。
  • 全面抗戰日軍戰車第3師團具體編制及在豫中會戰中無人能擋
    注:戰車第三師團是日軍4大戰車師團中(1942年成了3個,1944年成立1個)唯一一個有大規模參加過大型會戰的師團,在豫中會戰中中國軍隊無人能擋。注意,戰車第三師團不是第三師團,前者是1942年成立主要以裝甲單位為主力,後者是17個常設師團之一(即後面的甲種師團)
  • 1945年湘西會戰
    國軍在總司令何應欽,前敵總司令,第四方面軍司令王耀武將軍指揮下;決定採取「天爐戰法」,以虎賁王牌第74軍(軍長施中誠)、虎之子第18軍(軍長胡璉)、韓浚第73軍、李天霞第100軍及湯恩伯第3方面軍第27集團軍第94軍(歸王耀武指揮)為防禦主力,在中美空軍混合大隊配合下;採取層層阻擊,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將其牢牢牽制在雪峰山腹山
  • 第二次長沙會戰是什麼原因致使日軍回援?第六戰區圍攻第11軍後方...
    第九戰區9月18日發給各集團軍、各軍的電報被日軍特種情報部門竊收並破譯後送交第11軍。 當得知汨羅江陣地僅4個師,主力在戰場東部的甕江等地。阿南惟幾立刻令第3、4師團向甕江東側進攻, 第40、6師團從東面山地迂迴,對中國第37、第26、第10軍形成合圍態勢,予以殲滅。國軍3個軍損失慘重。
  • 這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曾經讓精銳的日本甲種師團望而卻步
    抗日戰爭開始後以200師為骨幹建立的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成為抗戰時聲名顯的部隊,曾編入中國遠徵軍進入緬甸作戰,抗戰勝利後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要說第五軍的成名之戰是那場戰鬥,那麼非1939年的崑崙關大捷莫屬了。第五師團21旅團長戰死前寫到赫:「帝國皇軍第5師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有『鋼軍』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
  • 抗日戰爭國軍敵後戰場,日軍以樹皮充飢,指揮部為何卻置若罔聞?
    ,太原會戰後山西大半被日軍侵佔,蔣介石則嚴令第二戰區部隊撤過黃河,就連閻錫山也不能例外。閻錫山無奈之下,只得帶著第二戰區的國軍部隊轉入晉西山區和日軍打遊擊戰,希望可以依託地利優勢擋住日軍進攻。不過閻錫山很快發現,山西地區的日軍主力部隊板垣師團,竟然莫名其妙的被調走,留駐山西的日軍變成了,太原會戰時的輔助部隊龍山師團。
  • 抗日戰爭徐州會戰內幕,臺兒莊大捷後,國軍為何卻迅速戰敗撤離?
    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共組織了兩次大規模戰役,第一次為淞滬會戰,國軍投入兵力達七十萬,而第二次則是徐州會戰,國軍投入兵力六十餘萬。但是蔣介石組織的兩次大戰役卻均以失敗而告終,淞滬會戰國軍一潰千裡,就連首府南京都被日軍攻佔,徐州會戰雖未演變為大潰敗,卻也被迫放棄徐州,向後方撤離。
  • 中國遠徵軍,一段所有人都不該遺忘的英雄歷史
    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徵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1942年3月,遠徵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
  • 此戰堪稱絞肉機之戰,國軍三大御林軍全部參戰,日軍都被打怕了
    抗日戰爭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日本帝國主義也給我們中國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在抗日戰爭當中,淞滬會戰可謂是中日全面開戰後,第一場超大規模的會戰,很多人將淞滬會戰比之於西方的凡爾登之戰。的確,淞滬會戰雙方投入的兵力過百萬,傷亡人數更是以十萬計,淞滬會戰我們中國成功讓日本狂妄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徹底破產,而在整個淞滬會戰當中,這一戰堪稱淞滬會戰最為殘酷一戰,雙方投入兵力就足足過5萬人,為了取得這一戰的勝利,國軍第36師、87師、88師「三大御林軍」全部參戰,蔣介石更是多次給前線指揮官陳誠、宋希廉、黃維下死命令必須死守,此戰結束,中日雙方一共傷亡
  • 日軍為進攻四川的五號作戰為何取消?15個師團進攻,15個師團牽制及...
    ★使用部隊:【1942年日軍在中國關內戰場共有37個師團】 1、進攻部隊:第五方面軍(第1、7、28軍):共10個師團又2個旅團 第11軍:共5個師團 第3飛行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