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作戰,主要取得了哪些戰役的勝利?

2020-12-09 公子霜塵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不僅在遠東牽制了大量小日本軍隊,而且還組織中國遠徵軍兩次入緬,同英美同盟國一道,為最終打敗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了,此舉為人,也是為己。對抗新興的小日本,近代積貧積弱的中國非常吃力,靠著四大國際通道,源源不斷輸入的國際援華物資,與之周旋。隨著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爆發, 四大國際通道僅僅剩下了滇緬公路,該公路修築於1937年,南起緬甸北部重鎮臘戍,北至我國雲南昆明,全長1146公裡,中國境內959公裡。

小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了太平洋戰爭後,開始蠶食英、美、法等國在東南亞的屬地,逐漸佔領了香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於是,小日本又將目光投向了緬甸,因為攻佔緬甸,一則可以確保馬來半島的側翼安全;其次,可以切斷國際援華物資的最後一條通道,進而迫使中國政府投降。

中美英"三巨頭"

非我族類,必有異心。雖然是美、英、中做出了保衛緬甸的決定,但卻有著各自的「小算盤」,尤其是英方,其並不願意中國的軍隊進入緬甸。一是擔心中國軍隊進入,會影響其在緬甸的利益,即便是守不住這道屏障,也是傾向從印度調兵;其次,英方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歐洲戰場,沒有像中國那樣,有堅定保衛滇緬公路的決心;第三,國力上的差距,使得傲慢的英國人,有理由懷疑中國軍隊戰鬥力。

而在指揮權上,又始終沒有捋順各方之間的關係。起初,英方是要求取得中英軍隊統一指揮權的,但鑑於上述的原因,又拒絕中國軍隊進入緬甸布防,此舉令到蔣介石對英方產生了不信任,再也不放心將「老本」交由英國人;接著為了取悅美方,蔣介石任命了美國人史迪威擔任為總指揮。但實際上,史迪威並未掌握遠徵軍的指揮權,其下達的所有命令一律,通過杜聿明轉給林蔚,然後再轉給聯絡官,最後由蔣介石批准執行。如此不利因素,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此後對日的主要作戰:

01同古會戰

英方從自身利益出發,阻撓中國軍隊進入緬甸,遠徵軍只能在滇緬公路沿線集結待命。直到1942年3月,緬甸首都仰光失守,「打腫臉充胖子」的英方,再也「充」不下去了,只好請求中方援救。中國遠徵軍先頭部隊第五軍200師,奉命率先進入緬甸境內,在同古地區接管英軍防務,隨即與尾隨而來的小日本,在皮尤河發生激戰,200師伏擊了小日本,首戰告捷。

同古位於緬甸南部平原,在仰光與曼德勒之間,仰光失守後,同古也成為了阻止日軍北上的重要屏障,遠徵軍本打算以此為依託,與英軍一道收復仰光。沒想到的是,英軍根本就沒打算守住同古,只是顧著一味撤退,由此200師的側翼成為了重大隱患。

作為200師師長戴安瀾,一則對於英軍的「投降主義」有所耳聞,有可能是「豬」一樣的坑貨;其次,面臨嚴峻形勢,也需要鼓舞部隊士氣,表達了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其命令:師長戰死,副師長代之;團長戰死,副團長代之……。同時,戴安瀾要求各級都要寫下遺書,其也在遺書中囑託妻子,要肩負起撫老育幼的重擔。

面對兵力數倍於我的小日本55師團,又有強大的空中火力支援,還臭不要臉使用了毒氣彈,200師全師同仇敵愾,始終沒有讓小日本越過防線。眼見後續部隊大部遲遲未能到達指定區域,同古會戰成為了泡影,孤軍深入的200師隨著戰事的深入,處境越來越不妙,為此,第五軍軍長杜聿明不顧史迪威的阻攔,下令200師突圍。

此役儘管沒有達成戰略目標,未能挽回盟軍在緬甸的局勢,200師的傷亡達到了2500多人,但也重創了55師團,共擊斃5000多小日本,打出了中國遠徵軍的威風。

戴安瀾

02仁安羌大捷

在同古重創日軍後,史迪威與杜聿明策劃了「平滿納會戰計劃」,打算在西線英軍配合下,遠徵軍以一部在緬甸中部平滿納一帶,誘使日軍1 至2個師團進攻;待日軍進入預設陣地時,遠徵軍主力圍而殲之。

但此時的英軍,被小日本嚇破了膽,不僅不支持「平滿納會戰計劃」,還不要臉地要求遠徵軍接管防區,並派出一個師,掩護其撤退,這給了小日本可趁之機。不聽忠告和勸阻的英軍一退再退,一發不可收拾,暴露了最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仁安羌,在此日軍僅僅以兩個聯隊,便圍住了7000多人的英軍第1師。

孫立人

英軍繼續發揚「不要臉」的精神,厚著臉皮請求遠徵軍前往援救,中方不計前嫌,派出了新38師前往營救。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的親自指揮下,經過激烈戰鬥,殲敵一千二百多人, 成功救出了英軍及被日軍俘虜的記者、美國傳教士等五百多人,甚至被日軍繳去的大量武器,也悉數歸還英軍。孫立人將軍,因此奪得了英帝國司令勳章和美國豐功勳章,以及蔣介石頒發的四等雲麾勳章。

仁安羌大捷沒有改變大勢,更糟糕的是,未能統一指揮權的遠徵軍再次陷入困境,為西進喬克巴當還是防禦棠吉,史迪威和杜聿明吵得不可開交,英軍「本色」不改,一如既往地「坑」,活脫脫就是寓言中的「中山狼」,在未知會的情況下,迅速撤入印度,中國遠徵軍大部無奈經野人山回國。遠徵軍第一次出徵時10.3萬人,傷亡的5.648萬人,大部分就是犧牲在了野人山,其中便包括了戴安瀾師長。

在緬甸臘戍,遠徵軍的一門榴彈炮陷入泥

03緬北滇西大反攻

遠徵軍中的新38師和新22師撤退到了印度,加上經「駝峰航線」空運來的10萬學生兵,組成了中國駐印軍,在印度的蘭姆伽基地,接受全方位的美式軍事訓練以及裝備全套的美式武器,為反攻緬甸積蓄力量。

1943年3月,新38師 的第114團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拉開了中國駐印軍反攻的序幕。準備就緒後,新38 師攻克於邦,新22師攻下孟關後,兩師會師又攻下瓦魯班,繳獲18師團發布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等於給這個小日本的王牌,剃了光頭。

接著新22師、新38師、新30師、第50師,在美軍的配合下,攻佔了緬甸北部重鎮,部隊進入休整。這期間,將新1軍擴編為新1 軍和新6 軍兩個軍。其中新1 軍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軍長為孫立人;新6軍下轄新22師、第14師、第50師,軍長是廖耀湘。

中國駐印軍

中國駐印軍在蘭姆伽訓練的同時,國民政府也在厲兵秣馬,完成了5個軍的編練和裝備。當中國駐印軍反攻幾個月後,滇西的遠徵軍也開始了進攻,第20集團軍率先強渡怒江天險,翻越高黎貢山,向佔據在騰衝的侵華日軍發起反攻;騰衝戰役歷時42天,全殲日軍3000餘人,以全勝戰績收復騰衝。

最為艱苦的當是松山戰役。日軍在此地經營時間較長,構建了滾龍坡、大埡口、松山、小松山等7個碉堡群,而每個碉堡群均以數個最堅固的母堡為核心,四周有數個子堡拱衛,可謂是易守難攻。為此,滇西的遠徵軍在6月到9月,先後發動9次攻擊,輪換4個師參戰,最後以傷亡1萬餘人的高昂代價全殲守敵,此戰也被小日本稱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上的「玉碎之戰」。

松山戰役

最終,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的遠徵軍,在芒友勝利會師。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而滇西中國遠徵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

相關焦點

  • 中國遠徵軍,一段所有人都不該遺忘的英雄歷史
    中國遠徵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徵軍」、「中國援緬遠徵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徵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1942年3月,遠徵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
  • 抗戰時中國首個機械化師,殲滅日軍一個旅團,赴緬作戰顯國威
    所以中國抗戰初期根本沒有什麼規模的坦克去對抗日本,而在抗戰爆發前中國與德國正處於軍事合作,中國國民政府除了向德國購買了火炮槍械以外也買了一批10輛坦克,不過是1號坦克,也就是只有機槍的那種「小蘿莉」,除了德系的坦克以外還有20輛英制維克斯6TE型、23輛維克斯卡登·羅伊德坦克,還有20輛義大利製造的CV-33型超輕型坦克。
  • 滇緬之戰簡介,說一說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鐵血遠徵
    同時,在中國方面,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間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民盟。 而後,由於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取得了主動權,中國駐印軍與英、美軍協同,遂於1943年10月對緬北日軍展開反攻,即緬北滇西戰役。
  • 甲午之後,中國首次境外作戰獲勝,孫立人救出7000英軍
    在抗日戰爭中,有一支特殊的隊伍叫中國遠徵軍。他們為了保衛大西南後方,遠赴緬甸與日寇作戰。山川異域之下,埋藏了太多太多悲壯的故事。自甲午戰爭之來,中國軍隊在異域取得的首場勝利,便是中國遠徵軍實施的仁安羌戰役。 1942年,日寇進入緬甸,仰光告急。
  • 血戰淞滬,遠徵印緬,蔣介石的王牌新1軍是如何隕落的?
    中國政府為配合盟軍作戰,派出遠徵軍赴緬。新38師隸屬第66軍參加了中國遠徵軍,新22師也併入了遠徵軍序列。 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遠徵軍的一部分部隊撤到了印度。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提出,想在印度訓練10萬中國軍隊,以圖之後反攻緬甸。 於是,新38師和新22師,先後奉命開赴蘭姆伽軍營。
  • 中國遠徵軍仁安羌之戰202位陣亡將士靈位歸國
    這是除當地華僑外,第一次由中國人去緬甸修建中國遠徵軍紀念碑。  學者認為,這種情感認同對於加強海峽兩岸交流、拉近兩岸關係將起到極大推動作用。70多年前那場抵抗外侮的戰爭,就是國共合作、一致對外,最終贏得了勝利。  中國遠徵軍,這是一段不能被忘卻的歷史,這是一場遲到許久的紀念。
  • 松山戰役,中國軍隊裝備遠超日軍,戰損比高達6:1,這是為何?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人再次走上保家衛國的戰場,與日本侵略者殊死搏鬥。八年抗戰,直到1944年,抗戰的第七個年頭,中國才依稀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中國陸軍裝備開始反超日本,再也毋庸顧忌槍炮短缺的問題。然而,日本人的狡猾和狂熱的武士道精神,還是讓中國軍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 留在緬甸70多年的遠徵軍,一直拒絕入緬甸籍,直到2015年才回祖國
    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在場之人無不落淚,面前的李光鈿老人是緬甸抗戰老兵,18歲那年跟隨「中國赴緬遠徵軍」入緬作戰,日本投降後就留在緬甸,一直到七十多年後才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
  • 緬北反攻戰役(上)
    最主要8大問題點:1.不夠翔實,嚴謹,存在大量錯漏。沒有講清楚,中國駐印軍是如何碾壓緬甸日軍。2.緬北反攻戰役,實際是中美英聯軍聯合作戰。國內很多文章完全忽視美軍,英軍的行動及戰果。蔣介石先後將由緬甸退入印度的中國遠徵軍新38師孫立人部、新22師廖耀湘部總共9000餘人調往印度接受軍事訓練,更名為中國駐印軍。1942年6月28日,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及新編第38師入營;8月中旬,新編第22師入營。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撤銷「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成立「中國駐印軍指揮部」,任命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
  • 血戰松山:滇西抗日中最慘烈的戰役真相
    松山戰役,又名十戰松山。它是日本軍國主義眼中的「玉碎之戰」,更是中國遠徵軍以血肉之軀奪取勝利的代名詞。此戰,中國遠徵軍全殲駐守松山的日本侵略者,打通了滇緬公路,使抗日戰爭由此進入反攻階段。但這次勝利是以極其慘烈的代價換來的。
  • 杜聿明入緬作戰失利敗走野人山,士兵們殺戰馬充飢,女兵情況最慘
    中國派出遠徵軍,杜聿明為第一路副司令長官。中國和英國軍隊集結後,制定作戰計劃,分三路南下迎擊日軍。杜聿明第五軍為中路軍,於3月9日接替英緬軍在同古的防務。1942年4月13日開始,遠徵軍走上了慘敗境地。後在蔣介石的命令下,杜聿明率領第五軍另取一條道路回國,卻在歷經野人山期間,發生了一系列鮮為人知的驚險事情,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 中國遠徵軍出國首戰告捷——200師同古防禦戰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兩國籤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政府組建了中國遠徵軍,準備開赴緬甸對日作戰! 1942年1月日軍攻佔仰光,1942年3月8日,中國遠徵軍先頭部隊第五軍200師到達同古。
  • 九旬中國遠徵軍老兵,曾有過勇往直前的壯舉,卻淪落為海外流亡者
    眾所周知,我國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系列重大戰役,實際上,抗日戰爭時期,我國還曾派軍隊遠赴緬甸,參加對日入緬戰役。和國內戰役一樣,我國的入緬遠徵軍也犧牲了不少英勇戰士。這個人物是誰,今天要介紹給你們的,是一個入緬遠徵軍老兵。
  • 2年從戰士晉升將軍,2次入緬作戰全殲日鋼軍,獲中美英3國勳章
    他到1929年畢業,此時的中國迎來了統一,國民政府希望打造更有實力的部隊,因此選拔一些優秀的畢業生出國深造。1930年他參加考試,結果考到了第三名,按理說應該能選入,但他卻因沒有關係,被直接刷了下來。 廖耀湘很是氣憤,他決定去校長那裡說理,這一天老蔣正午休,他卻一直鬧著要找校長。老蔣被吵醒後,並沒有生氣,反而要親自接見一下。
  • 他被譽為中國巴頓,抗戰時期,率領遠徵軍打出中國虎的威名
    作戰勇猛大家都會稱他是第二個巴頓。如在二戰時期的中國軍隊中,就有一位將軍被譽為是中國巴頓,他就是國軍名將廖耀湘。 而在他的戰爭生涯,以及在抗戰時期所作出的貢獻,也被譽為中國巴頓,率領遠徵軍打出中國虎的威名。
  • 日軍也經歷過一次「敗走野人山」,比中國遠徵軍損失更慘重
    1942年5月,中國遠徵軍由於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路被日軍截斷,被迫撤退進入緬甸北部的野人山。由於沒有後勤保障,加上瘧疾、傷寒等傳染病,不到兩個月,包括第五軍直屬部隊、新22師、96師等部隊4萬餘人中,有3萬多人埋骨在這片異國的野人山。
  • 遠徵軍老兵憶往事:戰爭很殘酷,巨蟒把哨兵都吃了
    在河邊營房進行作戰前訓練後,部隊很快就投入了戰鬥。驚險第一戰遠徵軍奪回滇緬路1942年初,中國抗戰進入最艱難時期。日軍在侵佔東南亞的同時,派重兵越過中南半島,從泰國邊境入侵英屬緬甸,向中國當時唯一的出海通道滇緬公路發動大規模進攻。
  • 緬甸大選:矛盾國度與緬華舊事
    孟拉在緬甸東北部,屬撣邦,位於中、緬、泰、寮國交界處,也就是聞名全球的金三角。 比起緝毒,還是博物館開頭介紹的罌粟花更吸引我。紅色花朵姿態動人,在英國是紀念一戰陣亡將士的象徵,在亞洲卻成了罪惡之源。 「那邊就是罌粟花田,」導遊指著博物館不遠處的山坡,「那裡種滿了罌粟花,是農民的主要農作物。」
  • 在日本人眼中的抗日十大名將是哪些人?排名第一可能有些爭議
    德國在歐洲戰場中侵略各國,日本在亞太地區侵略,主要是中國和東南亞地區,中國的抗日戰爭達到14年之久,許多同胞被日軍殘忍殺害,最終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堅強抵抗入侵者,最終贏得了勝利,將日本侵略者趕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