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鍾一
戰爭史就如大海一般波瀾壯闊。當我們凝視它的時候,永遠無法看清楚它所有的面貌。只有當人們對戰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之後,人們才會更加珍愛和平。
在抗日戰爭中,有一支特殊的隊伍叫中國遠徵軍。他們為了保衛大西南後方,遠赴緬甸與日寇作戰。山川異域之下,埋藏了太多太多悲壯的故事。自甲午戰爭之來,中國軍隊在異域取得的首場勝利,便是中國遠徵軍實施的仁安羌戰役。
1942年,日寇進入緬甸,仰光告急。在此情況之下,我國派出十萬部隊遠徵緬甸,保護中國當時唯一的對外聯繫通道——滇緬公路。
劉放吾將軍
當遠徵軍進入緬甸之後,英國總司令亞歷山大將軍向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請求援助。因為當時的英緬軍在日寇的猛攻之下,死傷慘重,幾近崩潰。孫立人將任務交給了113團,團長是黃埔六期生劉放吾。
4月14日,7000日軍佔領仁安羌油田,將英緬軍一師包圍在油田東北、平牆河以南地區。劉放吾得知英緬軍被包圍的消息之後,立即帶領部隊向仁安羌地區進發。兩日之後,113團到達仁安羌區域,隨後立即布防。
史萊姆得知113團到達之後,立即趕到陣地,與劉放吾商量戰略部署。隨後史萊姆將一張英文便條交給劉放吾,上面寫道:「致113團長劉上校,茲派貴官率領貴團全部兵力,乘汽車到達平牆河地區,然後你將與安提斯準將會合,他將配合你行動,你的任務是攻擊並消滅平牆河北岸兩英裡處的日寇。」
炮火中的113團戰士
劉放吾了解了史萊姆的安排之後,於次日向日寇展開兩翼包抄。包抄之勢形成之後,遠徵軍與被包圍的英2緬軍裡應外合,讓日寇兩面受到攻擊。整個戰局形勢,讓日寇成為了甕中捉鱉,但是日寇的裝備精良,猛攻「甕瓶」,試圖撕開口子突圍。
日寇在大炮和戰機的配合之下,向113團發動了猛烈的攻勢。任由日寇不斷轟炸的話,顯然對113團極為不利。劉放吾劍走偏鋒,帶領戰士們直接向日寇的正面陣地突進。如此下來,日寇的大炮和戰機就失去了作用,日寇將直面113團的戰士們。
雙方近距離激戰直接從早晨打到下午,最終打得日寇潰不成軍,日寇們只能放棄陣地,跳入平牆河,涉水逃竄。
當天晚上,113團佔領了平牆河以及周圍區域的各個要點,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應對日寇隨時可能到達的反撲。不久,孫立人命令劉放吾立即渡河接應在仁安羌油田被圍的英緬軍。
英緬軍與遠徵軍113團士兵合影
113團在次日拂曉成功抵達油田區域,劉放吾掃視了一下周圍環境之後,命令全團立刻開火,救援盟軍。子彈和炮彈在空中來回穿梭,天空被戰鬥的火焰照得慘白。戰鬥從拂曉打到當日的傍晚6時,日軍陣營血流成河,哀嚎不斷,眼見已經無法扭轉失敗的戰局,只能丟盔棄甲,倉皇逃竄。113團成功地解救了英緬軍一師總共7000餘人,許多英軍直接跪在戰士們的面前,表示感謝。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最終會是中國軍隊在危急時刻拯救他們。在此之前,中國軍隊在他們心中一直是弱小的。
英軍撤到安全區域之後,日寇又發動了反攻。劉放吾率領部隊與日寇血戰3個小時,將反攻的日寇全部殲滅。
縱觀整個仁安羌戰役,劉放吾用不足1個團的兵力,擊退了日寇部隊,斃敵1200餘人,傷敵不計其數。而113團犧牲了189人,傷294人。兩相對比,戰績輝煌。
仁安羌紀念碑
甲午戰爭以來,舊中國飽受欺凌。仁安羌一戰,是中國在異域的首次勝利,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當時的重慶當局為紀念這場戰役,將113團取得勝利的4月20日,定為「克復仁安羌解救英軍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