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
本文由小冷知識倉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
1941年,一心想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被戰爭衝昏頭腦的日本向美國在太平洋珍珠港的艦隊發起了偷襲,導致美國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這次偷襲之後,當時世界上工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對日本宣戰加入反法西斯陣營。與此同時,英國緊隨美國其後向日本宣戰。
日軍橫掃東南亞
在美國太平洋艦隊覆沒之後,日軍也向在太平洋西南部地區英國的據點發起了進攻。英國部署在遠東地區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被日本海軍擊沉,英國在遠東地區失去了海軍的掩護。此後,日軍對東南亞地區英、美控制區域發起了進攻。日軍的戰力超乎了英、美的想像,短時間內東南亞地區英、美控制區域被日本橫掃,之後日本把矛頭指向了緬甸。
中國遠徵軍出徵緬甸
在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我國為了獲取國際上的援助,在雲南與緬甸的險峻山區之間修築了滇緬公路,正是依靠著這條公路,國際上的物資才能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有了這些戰爭物資,我軍才能把日本死死地託在中國戰場。所以緬甸對我國來說不容有失。
從1941年開始,我國就與英國籤訂了《共同防禦滇緬公路協定》。我國在第一時間籌備了遠徵軍,其司令部就在大理,先頭部隊200師進駐保山,隨時準備入緬甸支援。而英國在沒看到日軍對緬甸進攻的情況下拒絕我軍進入緬甸。即使如此,我國已經預料到日軍進攻緬甸只是遲早的事情,在國內加緊動員。
時間進入1942年,日軍大部隊對緬甸發起瘋狂進攻,英軍節節敗退,緬甸大片土地淪落到日本人的手中,日軍兵鋒直指仰光,直到此時,英國才想起了我國,緊急請求我方派兵進入緬甸作戰。
數千英軍陷入日軍包圍
英國的請求還是太晚了,仰光並沒有抵禦住日軍多久的進攻就淪陷了。日本人佔據仰光之後就兵分三路繼續北上。為有效應對日軍的進攻,在與英國方面協商之後決定,我國遠徵軍擔任正面以及左翼的防禦任務。而軍則是要依託伊洛瓦底江建立起右翼的陣地。
駐守緬甸的英軍被日本人打怕了,當日軍出現在英軍的視野上的時候,英國指揮官決定放棄馬格威陣地,直接帶兵退往縱深仁安羌。七千多日軍緊隨其後把英緬一師包圍在了仁安羌之中。
以一打七大敗日軍
此時的日軍與英軍之間的人數比接近一比一。然而,英國人慫了。他們不敢與日本人打,隨著日軍不斷增援,仁安羌方面的日軍越來越多,達到了一萬三千多人,英國方面緊急向我國遠徵軍發電請求支援。面對英國人的請求,我遠徵軍緊急調派新三十八師前往救援,而此時新三十八師僅僅只有一千多人。
在接到命令後,我軍將士兩日急行軍趕到仁安羌立刻投入了對日本人的進攻,我軍冒著日本優勢炮火廣設疑兵,用小部隊擾亂日軍視野,使得日本人無法查探我軍虛實。之後利用山炮以及機槍的掩護與日軍進行反覆搏殺,前面的人死了後面的人接著上去。在反覆的肉搏戰中,日軍終於支撐不住開始潰敗,我軍用血肉之軀為英軍打開了一條生命的通道。
仁安羌一戰中我軍以一敵七,用一千多人的劣勢兵力擊潰了日軍攔路的七千多人。成功地救出了處在日軍包圍圈之中的英國士兵。隨後,在我軍官兵的掩護下英國軍隊順利攻克伯當。
仁安羌大捷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事後那些原本高傲的英國士兵都忍不住對著我軍的官兵豎起大拇指,並高呼「中國萬歲」。更有甚者還熱情地抱著我軍官兵跳起來。
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來我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聯合作戰,它的意義非同一般,我國軍人的表現更是讓西方人刮目相看,我國的國際地位也由此不斷提高。同時,仁安羌大捷還是盟軍第一次緬戰中唯一的勝利。負責這次指揮作戰的孫立人將軍被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國會勳章」。孫立人將軍也被譽為「叢林之狐」,更有人稱呼他為「東方隆美爾」,孫立人將軍還是抗戰中軍級單位消滅日軍最多的一個將領。
即使在二戰勝利幾十年後,英國人依舊沒有忘記仁安羌之戰中我國給予他們的幫助,當1992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訪美時,聽聞曾經我國曾參與仁安羌之戰的一位老兵在美國,她還特地前去慰問,感謝當年我國軍隊拯救英軍的功勞。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