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雨涵
據悉,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於27日晚在北京病逝,享年99歲。
從影70餘年,於藍最經典的銀幕形象,是曾經在1965年上映的電影《烈火中永生》所扮演的「江姐」一角,此外她還有代表作《龍鬚溝》《革命家庭》《偵察兵》等。
結束演員生涯後,於藍又一手組建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並擔任廠長,為開拓中國兒童電影事業繼續發光發熱。
這位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老表演藝術家在晚年時說,「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
於藍去世的消息,由她的小兒子、著名導演及演員田壯壯首先在朋友圈中確認。
田壯壯於28日凌晨在朋友圈發文:「媽媽走了,現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獨立,赤裸,清明且處於當下……感謝所有關心媽媽的人,我想獨自安靜幾天。」
隨後,中國電影集團、於藍同志治喪委員會發布訃告稱,於藍於6月27日晚21點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病逝,享年99歲。因疫情期間,將遵照家屬意願,喪事從簡。
於藍的去世引發了業內外人士的緬懷。
八一電影製片廠原廠長、電影表演藝術家王曉棠在悼念書中寫道,「於藍是『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是我敬重的前輩。於藍是『最美奮鬥者』,是中國電影界的驕傲。」
導演馮小寧說:「正是因為於藍老師對年輕一輩電影工作者的提攜幫助,才讓我們有機會施展自己的熱愛,她是一位沒有一點架子、真正的藝術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怎麼去做一名藝術工作者。」
網友們也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自己的哀思,「永遠的江姐,走好」。
於藍從影的生涯與新中國同歲,而她最著名的銀幕形象,便是在電影《烈火中永生》扮演的「江姐」一角。
因為於藍出色的演繹,「江姐」的形象被定格在了於藍的臉上,而於藍卻說她很少回看這個角色。
「我不敢看,大家老管我叫『江姐』我不好意思,『江姐』走了,我似乎成了她了,我挺不好意思的。」
其實「江姐」的故事能夠被搬上銀幕,正是緣起自於藍的提議,而且於藍的成長經歷與「江姐」也十分相似。
比「江姐」江竹筠晚出生一年的於藍是「江姐」的同齡人,兩人還於同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於藍1921年出生於遼寧省鞍山市岫巖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於藍便跟隨繼母逃難到河北張家口。
1937年「七七事變」後,華北陷落,於藍就輟學了。
於藍曾經被日本憲兵隊抓捕過,被他們拿皮鞭抽、用腳踢,早早就在心中埋下了革命抗日的種子。
見到日本的裝甲車在城裡橫行,於藍「感覺車輪就像碾過自己的胸口一樣」。
1938年,17歲的於藍決定與革命青年一起步行前往延安。
出發前,於藍同窗好友的母親把她的原名「於佩文」改為「於藍」,喻意為「青出於藍」。
到達延安後,於藍先後在抗日軍政大學和女子大學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於藍調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實驗劇團,成為了一名話劇演員。
1949年,於藍主演了自己的首部電影《白衣戰士》,電影之路從此開始。
1961年,於藍在生病住院期間看到了小說《紅巖》的連載,她被其中的英雄事跡所感動,於是萌生了把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想法。
在於藍的牽頭下影片啟動,她不僅擔任副導演一職,更是當仁不讓地成了「江姐」的扮演者。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在開拍前的兩三年當中,於藍多次前往北戴河、重慶、成都、貴州等地進行調查,採訪了《紅巖》的作者和「江姐」生前的戰友,留下了30多萬字的筆記。
她還記掛著編劇夏衍對自己的提醒:「你可不要把江姐塑造成劉胡蘭、趙一曼式的英雄。」
最終於藍將「江姐」塑造成了有血有肉的經典人物,她在赴死前安然自若地繡著紅旗的動人形象,她大義凜然說出「頭可斷,血可流,共產黨員的意志,你永遠打垮不了」的臺詞,都成為中國影史上的經典。
周恩來總理在看過影片之後很高興,並提議給這部片子定名為《江姐》。於藍說,江姐不是惟一的。
最後於藍聯想到葉挺的詩句「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在周恩來總理的拍板下定名為《烈火中永生》。
他對影片高度評價說,「你們贏得了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