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嘯天
《八佰》裡,為八百壯士英勇送國旗的女童軍楊惠敏,在關注旗幟升空的過程中,舉手行禮。這一幕看得人熱血沸騰,是全片最激越人心的鏡頭之一。
不過,引人注目的是,楊惠敏敬禮時的手勢,並非五指併攏,而是收起了小指與大拇指,只有中間的三根手指併攏直伸。這個奇怪的姿勢,引發了觀眾的熱議,紛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一幕,在1975年臺灣版《八百壯士》裡,由林青霞飾演的楊惠敏,行禮時同樣如此。而且,還有專門的特寫鏡頭。
不過,林青霞在片中對這一手勢有明確的解釋,她說這三根手指,分別代表了智、仁、勇,是中國童子軍的表示敬禮勢。
片中,楊惠敏的父親以為三根指頭代表30塊大洋,於是楊惠敏向他解釋了三根指頭的分別代表的意義。
智、仁、勇原本是儒家所提倡的三種德行,出自《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後來,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將智、仁、勇重新定義為軍人精神的三要素。
1921年12月10日,孫中山在桂林對滇、粵、贛三軍官佐發表了一篇《軍人精神教育》的重要講話。提出:所謂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軍人精神三要素。
中國童子軍,是國民政府指導的下童子軍,因此就奉行了國父孫中山的教誨,將智、仁、勇作為了自己的行為規範,並在敬禮的手勢中得以貫徹。
要知道,中共也有自己的童子軍,少年組織叫少先團,青年組織叫共青團。其實,國軍也一樣,少年組織叫童子軍,其中女子組就叫女童軍,青年組織則是三青團,三民主義青年團的簡稱。
中國的童子軍在1912年,也就是民國元年開始創立,於當年2月25日由嚴家麟創始於武昌文華書院,其後流播漸遠,為各地所仿效。
國際上的童子軍則建立于于1907年,由英國爵士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貝登堡建立。最早的性質類似於今天的夏令營,就是通過露營生活,進行烹飪、偵察、 攀登等活動,培養孩子們的意志。後來這一形式被各國廣泛效仿。前陣子國內上映的《喬喬的異想世界》,講的就是德國童子軍的故事。
就中國而言,創始人嚴家麟,1890年生於漢口一個與教會常有來往的紳商家庭。 他早年曾留學美國,專事考察過美國童子軍教育事業。有感於國外的先進經驗,於是在國內創辦了中國童子軍。他的經驗,在中國各省得到了效仿,紛紛建立自己的童軍組織。
一直到1926年,之前的中國童子軍都是分散的民間組織。到了1926年3月5日,國民黨中央青年部經過一番考察,認為童子軍是「青年運動最好的工具」,於是決定正式收編。由中央青年部創辦「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同時成立「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對之前存在的各地童子軍進行整合,覺得有必要保存的就保存下來,沒有必要的就撤銷。
經過中央的統一管制下,中國童子軍迅猛發展,到1930年時,當時參加童子軍的人數已達20餘萬。中國童子軍大體上可分為幼童軍(一般為8歲—11歲)、童子軍(一般為12歲—18歲)、青年童子軍(18歲以上)、女童子軍、海童子軍數種。這個女童子軍,就是《八佰》裡楊惠敏所在的組織。
時間到了1934年底,國民政府進一步整合了童子軍,並在首都南京成立了「中國童子軍總會」,而且老蔣親任總會長,何應欽任副總會長兼總司令。 到1937年時,全國的童子軍人數已經超過220萬人。抗日戰爭爆發後,許多童子軍激於民族義憤,積極參加抗戰。他們組織戰時服務團,擔任救護、宣傳、慰勞、募捐、運輸、通信和維持治安等工作,湧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
還有一個男童子軍,就正式加入了部隊,成為軍隊裡的小戰士們。《八佰》裡的小湖北、小七月,大抵如此。
《八佰》裡大家都看到了,楊惠敏不僅送八百壯士送旗,更多的工作就是在蘇州河對岸積極進行募捐,並對抗日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宣傳。
抗日戰爭勝利後,第三次國共內戰的爆發,中國童子軍的影響力迅速式微。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