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於電影和電視劇的宣傳,我們印象中飛魚服應該是錦衣衛的標配,穿飛魚服,配繡春刀,拉風得不要不要的。但事實上,飛魚服並不是錦衣衛的專利,其他的官員也能穿,比如,西門慶。在《金瓶梅》第73回寫到:
伯爵燈下看見西門慶白綾襖子上,罩著青段五彩飛魚蟒衣,張爪舞牙,頭角崢嶸,揚須鼓鬣,金碧掩映,蟠在身上,唬了一跳,問:「哥,這衣服是那裡的?」。
《金瓶梅》雖然是以宋朝為背景,但作者是明朝人,整個故事,從微至著,都充滿了明朝氣息,類似於股票借殼上市,所以小說中出現飛魚服並不奇怪。那麼,西門慶是什麼官職呢?他是山東提刑所副千戶,宋朝是沒有千戶官職的,明朝才有。副千戶大概是個從五品的官職。西門慶穿的飛魚蟒衣,就是飛魚服的一種,而這一種,嚴格來說只有錦衣衛指揮使才能穿,而且是特殊場合才能穿,後文會講到。
既然說到這,那麼我們索性就看看明朝的官員有哪幾種工作服。明代百官官服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燕服等五個系列,分別用於不同的禮儀場合與家居。下面分別簡要介紹一下。
工作服類別
朝服
朝服又稱「具服」。古時用於陪祭、拜表等朝事活動。《唐會要·章服品第》:「舊儀有朝服,亦名『具服』。一品已下,五品已上陪祭、朝享、拜表大事則服之。」。明襲唐制,朝服用作文武官員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詔、開讀、進表、傳制等隆重的朝事活動中穿著的禮服,實際上是一種慶典禮儀服,以冠和革帶來區別官品高下。明代規定:凡文武官員朝服具著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皆用青緣,赤羅蔽膝,大帶為絹制赤白二色,革帶佩綬,白襪黑履。
祭服
祭服與朝服除上衣和衣裳緣邊的顏色不同外,餘者內容基本相同。
公服
公服是明代官服系列中又一種比較簡單的服裝,用於早晚朝奏事、持班、見辭等公務活動。公服始於北朝。《北史·高祖孝文帝紀》:「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唐會要·章服品第》:「…又有公服,亦名『從省服』。一品已下,五品已上朔望、朝謁及見東宮則服之。」。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立的公服制度為:頭戴展角幞頭,身穿盤領袍,腰系革帶,足登靴。公服吸收了唐代品色服的特點,但刪除了紫色袍。朱元璋以朱色為正色,又因孔子曾說過「惡紫之奪朱也」,從此紫色在服中廢止。明代還修改了唐代以花徑大小和幾何紋來品級的服裝紋飾,一律改為以花徑大小來區別。這既簡化了服裝的分級形式,也突出以花別品的功能,是一種繼承和發揚的服裝形式。
常服
常服是明代官服中內容比較簡單、穿著最方便、利用率最高的服裝,用於平常上朝、視事穿著。洪武三年所定常服制度內容,主要由烏紗帽、團領衫、革帶、靴子等組成。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明代的縣令,基本上穿的都是常服。
明代常服主要體現等級特徵的內容是補子。所謂「補子」就是一塊3-40釐米見方的織物,上面按需求織繡有不同的動物形象,綴於文武官員的團領衫上,以此達到區分官員等級的作用。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文武官員常服補子內容規定:公、侯、駙馬等用麒麟、白澤,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具體內容為:「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常服由各級官員按自身品級根據規定款式自製,而不同於唐宋由中央統一製作定時分賜。常服的穿用,高品官可穿下品服,而下不得越上。
燕服
燕服也稱「忠靜服」。即宴居時穿的服裝。由忠靜冠、忠靜服、帶、履組成。明代的法定燕居之服在明代中後期才被確立。明世宗據古玄端更制「忠靜冠服」昭布於眾,供官員在閒燕之時穿著,並希望官員們「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賜服類別
介紹完這五種服飾,讀者會問,飛魚服屬於哪一種呢?實際上,飛魚服不屬於上面的任何一種。它屬於另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叫賜服。所謂賜服,就是皇帝賞賜的官服,再舉個形象的例子,清朝的「黃馬褂」就是一種賜服。「黃馬褂」是一種榮耀的象徵,得到他的人只在重要場合穿,沒有誰把他當工作服天天穿著去上班,再說皇帝也不允許啊。同樣,錦衣衛也不是能天天穿飛魚服,配繡春刀,只有在重大場合才能穿。按規定,夕月、耕耤、視牲、祭歷代帝王時錦衣衛才能穿,而且特別註明是「錦衣衛堂上官」才能穿,堂上官一般指的是錦衣衛衙署長官。凡是裝飾有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可以叫飛魚服,比如剛才說的錦衣衛堂上官,穿的其實是蟒服,但是衣服上繡有飛魚紋飾。
其視牲、朝日夕月、耕耤、祭歷代帝王,獨錦衣衛堂上官,大紅蟒衣,飛魚,烏紗帽,鸞帶,佩繡春刀。
錦衣衛其實還可以穿盔甲,罩甲,圓領甲。這三種應該是錦衣衛下屬的「大漢將軍」的制服。
上面提到了蟒服,蟒服是比飛魚服高一級的賜服。整個明代,賜服的等級分為幾等,蟒服是第一等。賜服等級大致分為蟒服、飛魚服、鬥牛服、麒麟服,白澤、其它補子。皇帝會根據臣屬的官職位置和對朝廷的貢獻大小,賜給相應不同的華麗服飾,以資鼓勵,進而達到維護統治封建國家的目的。下面分別簡要介紹一下,然後看看西門慶為什麼可以穿飛魚服。
蟒服
一般而言,蟒服在賜服中的位置等級是排第一位的。其中,蟒服上所繪蟒獸紋飾形象是區分等級的標誌。分有「坐蟒」與「行蟒」兩種,坐蟒尤貴。《明史·輿服志》:「賜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單蟒面皆斜向,坐蟒則正向,尤貴」。
萬曆首輔張居正,從神宗初年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憑一己之力為大明朝續命,功勞很大,生前位極人臣,除了官職外,所穿的賜服也是最頂級的「坐蟒」服。荊州博物館藏有一幅張居正坐像,所穿的賜服蟒圖案,就是「尤貴」的坐蟒形象。
飛魚服
飛魚服屬於第二級的賜服。飛魚服由雲錦中的妝花羅、妝花紗、妝花絹製成,是明代僅次於蟒服的一種賜服。飛魚服的補子為飛魚。飛魚並不是現在所說的那種海魚,而是一種近似龍首、魚身、有翼的虛構形象。《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或曰龍魚似狸一角,作鯉)。「因能飛,所以一名飛魚,頭如龍,魚身一角」 。服式為衣分上下二截相連,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積。飛魚服是明代錦衣衛的官服之一,有一定品級才許穿著,佩繡春刀。另據《明史》記載,飛魚服在弘治年間時一般官民都不準穿著。即使公、侯、伯等違例奏請,也要"治以重罪"。後來明朝規定,二品大臣才可以穿著飛魚服。
鬥牛服
鬥(dǒu)牛服大致可列為第三等。明代鬥牛為蟒形,魚尾,頭雙角向下彎曲如牛角狀,也稱牛角龍形。張居正在剛剛入閣時,其才華初有綻露,得到神宗皇帝的賞賜,得到的賜賞就是鬥牛服。《明史·張居正傳》:「帝御平臺,召居正獎諭之,賜金幣及秀蟒鬥牛服。」
麒麟服等
以下依次排序大致是麒麟服、白澤、其它補子等。玉帶、犀帶等也都是由皇帝根據官職地位情況經常下賜的賞品。錦衣衛高級官員,有時也穿麒麟服(景泰四年,令錦衣衛指揮侍衛者,得衣麒麟)。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錦衣衛其實可穿的服裝很多,飛魚服,麒麟服,盔甲,罩甲,圓領甲都有,所以一提起錦衣衛就想當然的認為他們穿飛魚服那是不科學的,如前文所述,只有錦衣衛的「堂上官」(衙署長官)在一些重大場合(如祭祀歷代帝王廟)時才能穿飛魚服。而其他的錦衣衛,就算有儀仗任務,也只能穿「紅紵絲紗羅衣」、「青綠錦繡服」一類的衣服,不允許穿飛魚服。
飛魚服的濫用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理想是建立一個有秩序的社會,各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這裡面也包含了每個人的穿著服飾要合乎規範。可惜的是他的後世子孫們並沒有執行他這一套,就服飾這一塊而言,那是越穿越亂,連皇帝都管不了,到最後連西門慶這樣的小官也能穿飛魚服。我們下面來看一下。
山寨版蟒服
明朝的官員們最想穿的賜服是蟒服,但像前文提到的「錦衣衛堂上官」可以穿繡著飛魚紋的蟒服以及明朝的首輔們可以被皇帝賜蟒服外,其他官員要想穿蟒服那基本只能在夢中了。不過有需求就有市場,此路不通就另換一條。國人的聰明才智這時體現出來了。不是不能穿蟒服嗎?那好,我把飛魚的樣子畫得跟蟒差不多,再給飛魚添兩個角!就這樣,山寨蟒服出爐,具體是哪年不知道,不過到嘉靖十六年,有一次皇帝偶然發現兵部尚書張瓚穿著(山寨)蟒服,可他記憶中並沒有給過張瓚類似待遇,於是問內閣首輔夏言,夏首輔說:「張尚書穿的是欽賜(可能是嘉靖皇帝發的,也可能是前任發的)給他的飛魚服,只是這個飛魚長得像蟒而已。」。當朝首輔也公然忽悠皇帝,但皇帝表示他還沒瞎,說:「飛魚怎麼會有兩支角!要嚴禁!」。
十六年,群臣朝於駐蹕所,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帝怒,諭閣臣夏言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言對曰:「瓚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耳。」帝曰:「飛魚何組兩角?其嚴禁之。」於是禮部奏定,文武官不許擅用蟒衣、飛魚、鬥牛、違禁華異服色。
其實不怪嘉靖皇帝這麼生氣,他即位當年就發了一封詔書:「近來冒濫玉帶,蟒龍、飛魚、鬥牛服色,皆庶官雜流並各處將領夤緣奏乞,今俱不許。武職卑官僣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絕之。」可惜官員們把他的聖旨當空氣了,要不是這次張瓚被抓了現行,估計大家還要繼續放飛自我。
飛魚服的濫發
嘉靖皇帝發布這條詔書的時間是在他剛登基那會,也就是正德十六年,他的表兄正德皇帝剛去世的那年。在明朝的皇帝中若論放飛自我,正德皇帝如果排第二,沒人敢排第一了。他的一系列創舉足以震爍古今,比如開豹房,自封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爵位為「鎮國公」,還要給自己按上面的品級發工資,又給自己還取了個名字叫「朱壽」,可惜最後不是長壽而是短壽。以至於他成了皇帝中的反面教材。不過這位皇帝在自我放飛的時候還不忘關照一下他的臣子們。比如在正德十三年,他下江南回來,官員們都要去迎接,他大筆一揮,給這些官員們發賜服,順序是這樣的:「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品麒麟,五至七品虎彪。」。看見沒,不按常理出牌,隨意發,三品官員估計做夢都會笑醒。
十三年(1518)正月,車駕將還京,禮部具迎駕儀,令京朝官各朝服迎候。而傳旨曳撒、大帽、鸞帶,且賜文武群臣大紅紵絲羅紗各一。其彩繡,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品麒麟,五至七品虎彪。
明朝的中後期管理混亂,服裝亂穿,飛魚服也是隨意賞賜。還是在正德朝,有一次日本王源義澄(明史統稱日本實際統治者為日本王,實際可能是日本的「徵夷大將軍」)派使者到明朝來,有個叫硃(朱)澄的人不知什麼原因欠了這個日本使者的錢,於是就把他的侄子硃縞當賭債賠給了日本使者,錢債肉償。硃縞歌唱得好,日本使臣很喜歡,腦洞大開,讓硃縞冒充日本使臣,還換了個名字叫宋素卿。去京城見了皇帝,還順便見了當時掌權的大太監劉瑾,並送了千兩黃金。劉瑾一高興,就賞給宋素卿一件飛魚服。《明史》都用了「前所未有」四個字來形容。
五年春,其王源義澄遣使臣宋素卿來貢,時劉瑾竊柄,納其黃金千兩,賜飛魚服,前所未有也。素卿,鄞縣硃氏子,名縞,幼習歌唱。倭使見,悅之,而縞叔澄負其直,因以縞償。至是,充正使,至蘇州,澄與相見。後事覺,法當死,劉瑾庇之,謂澄已自首,並獲免。
鑽空子的西門慶
嘉靖皇帝幾十年都不上朝,他關於穿飛魚服的禁令對那些高級官員們還算有點約束作用,以西門慶為原型的地方小官們其實已經diss這條禁令好久了。《金瓶梅》的成書時間恰好在這一段,反映了當時不少的社會現象。比如其中中還有一段講到,何太監的侄子在西門慶手下做事,何太監送給西門慶一件飛魚綠絨氅衣,西門慶怕僭越,說「老先生職事之服裝,學生何以穿得?」這是您的工作服啊,學生不敢穿。何太監卻說:「大人只顧穿,怕怎的!昨日萬歲賜了我蟒衣,我也不穿他了,就送大人遮衣服兒罷。」。何太監有了蟒服,就不在意飛魚服了,隨便送給了西門慶。而且讓西門慶放心大膽的穿。飛魚服變成了一件隨意送人的衣服。這裡說一句,以蟒服為賜服下賜臣屬,起初並不是首先從大臣開始的,而是由宦官們最早享受此殊榮。《明史·輿服志》引《大政記》:「永樂以後,宦臣在帝左右,必蟒服。」
越到明末,官民的服制越混亂,皇帝不想管,也沒法管,除了在蟒服這一級還把把關外,對其他服裝的管制就放鬆了。因此西門慶在小小的清河縣就能穿飛魚服,而西門慶只是他所代表的那個階層的一個縮影。
明代山東《博平縣誌》記載:
「由嘉靖中葉以來以抵於今,流風愈趨愈下,慣習驕吝,互尚荒佚,以歡宴放縱為豁達,以珍味豔色為盛禮。其流至於市井販鬻廝皂走卒,亦多纓帽緗鞋,紗裙細袴,酒廬茶肆,異調新聲,汩汩浸淫,靡焉不振。甚至嬌聲充溢於鄉曲,別號下延於乞丐,逐末遊食,相率成風。」
由於明朝中後期的禮崩樂壞,再加上皇帝和大臣們勾心鬥角,把好好的大明朝弄得烏煙瘴氣,所以海瑞在他的《治安疏》中寫到「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就是說天下人都不看好你(嘉靖),而且大臣們都知道(就你自己不知道)!飛魚服的濫穿就是這種亂象的體現之一。雖然經過張居正的強行續命,但大明朝已經是沉痾已久,最終倒下,飛魚服也只能活在人們的記憶中了。
參考資料:
《明史·輿服志》
《明史·張居正傳》
《明武宗外紀》
《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列傳第二百十·外國三》
《博平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