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學校忙碌學久未更新。近期應教授要求思考自己對翻譯的認識,於是我思考並查閱資料後寫了一篇文稿談談我對翻譯的認識,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探討交流。
翻譯的認識
翻譯是一個古老而又現實的問題。翻譯活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幾乎與人類文明起源一同誕生。在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翻譯始於1700多年前的漢末佛經翻譯。自那以後圍繞翻譯的對立與爭論就一直沒斷。在西方神話《巴別塔》之中,以前的人們使用同一種語言,而上帝阻斷了人與人之間共同語言的交流。正是因為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需要互相交流,因此產生了翻譯這種行為,而翻譯的使命正是通過消除人與人之間語言的障礙,讓人類能夠團結在一起,去挑戰未知的領域。
那麼,什麼是翻譯呢?關於翻譯的定義,許多人都給有各自不同的答案。而我比較認同的一個定義則是我國《辭海》給出的定義:「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外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其實,從這條定義就可以看出,翻譯不僅僅是單純地將一種語言文字一一對應地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字,而是重在用另一種文字表達出同樣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關於翻譯方法,直譯還是意譯這個問題從很久以前爭執不斷,直譯側重語言和形式上的對應、側重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意譯則側重於譯文的通順、貼合閱讀者的習慣和文化等,將語言和形式上的對應置於次位。而在實際的翻譯運用過程中,往往需要直譯與意義相結合、相補充,只有這樣才能讓譯文最貼合原文又貼合讀者,發揮出翻譯最大的價值。
有人說會外語就會翻譯,這顯然是一種誤解。翻譯不僅僅是一門技術,翻譯更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再創造的藝術行為。對於外語初學者而言,無法順利翻譯往往是受到了詞彙量的限制;而對於外語高手而言,限制其翻譯的恰恰是自身的母語水平。換言之,翻譯能不能做好,不僅僅要看一個人的外語水平,更要看他的母語水平有著怎樣的程度。翻譯表面是簡單地將原文語言轉換成目標語言,然而想要翻好卻難於上青天。翻譯也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翻譯在轉換語言文字時必須要考慮不限於語言文字上的很多方面,例如背景、語境、場合、性別、文化等等。翻譯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轉換時,不可避免地伴隨著文化與相應世界觀角度地轉換。翻譯地文化學派強調稱,翻譯不僅涉及兩種語言,它還涉及兩種社會文化,因為語言時文化地載體;翻譯是通過語言機制的轉換連接和溝通自身文化與異國文化的橋梁、是具有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交際、交流思想,達到相互理解的媒介。我個人非常贊同這些觀點,翻譯在語言轉換的基礎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兩種文化的轉換,認識與理解兩種語言背後的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於是這寫特徵就不得不促使譯者在進行翻譯、尤其是運用意譯的翻譯方法時,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繼而決定進行怎樣的翻譯,在這樣的翻譯過程中,譯者也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去進行重組和再創造。因此,翻譯無疑是一種譯者的再創造行為。
作為一種再創作行為,翻譯就對譯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個好的譯者需要具備多方面且高層次的素養。首先,譯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外語水平,這樣才能夠準確理解外文所要表達的意義;譯者還要具備良好的母語水平,在將外語翻譯為母語時,母語語句要以信、達、雅為目標,創造出符合原文意義又符合原文味道的語言;譯者還必須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和眾多的知識領域,這樣才能確保在面對各種不同領域的文本時能夠充分理解原文的內涵和所要表達的意義,並能夠使用符合其各領域的專業術語或表現出原文的獨特內涵。那麼,作為一個譯者,又該怎樣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和翻譯素養呢?
翻譯能力和素養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需要在不斷地實踐中去豐富自己的經驗。作為一名譯者,想要提高自身翻譯能力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1、加強自身基本功,包括外語水平、母語素養和各方面科學知識。打牢外語基礎就需要在平時注意不斷擴大和豐富自己的詞彙量,廣泛閱讀外語文章,多做翻譯訓練;母語方面也需要擴招閱讀量,平時多寫作等,加強自己的語法、邏輯、母語語言運用的能力;最後還要注意積累各方面的學科知識。以求在遇到相關學科領域的文章時能夠更加得心應手應對。2、多加實踐,在實踐中成長。翻譯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是一項艱苦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它形成於社會、文化和語言現實之中,同時又為促進社會、文化和語言發展服務。只有在社會、文化和語言所交叉的環境中不斷實踐才能提升翻譯能力。只有在翻譯的實踐中才能知道自己的薄弱項。具體可以在平時的翻譯訓練後將自己的譯文與其他稍具權威性的譯文進行對比,尋求差距和不足,在堅持翻譯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改進不足,不斷積累經驗,循序漸進,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翻譯實踐能力。3、虛心學習,勇於創新。翻譯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這是就要虛心請教他人,善於和其他譯者共同探討問題,互相取長補短。與此同時,翻譯不能沒有創新精神。翻譯過程中也不能拘泥與他人的優秀譯文,「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譯文只有好壞,沒有對錯。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要敢於探索創新性的翻譯。只有做到以上這些,譯者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與翻譯素養。
翻譯具有自身巨大的價值。翻譯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大量翻譯實踐證明,翻譯的藝術性並非只是術語文學作品,其他類的文本翻譯中也或多或少會喚起譯者藝術的想像。從某種意義上講,上乘的翻譯都離不開譯者對原文的刻意揣摩,離不開譯者在文字與形式兩方面的精心打造。上文還提到翻譯是一種再創造行為,這也就意味著翻譯行為本身就是譯者的藝術創造,包含著譯者大量的心血。正因為翻譯需要譯者傾注這麼多的精力與知識,需要譯者巨大的付出,才使得翻譯具備了如此無盡的價值。那麼,學習翻譯,掌握翻譯能力也就具備了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翻譯是吸收域外文化成果最直接的有效方式,通過翻譯,我們可以借鑑世界上先進的成果,博採眾長,為我所用。通過翻譯,我們可以把我們悠久的文化和新時期的現狀介紹給國外,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正是由於不同語言之間地翻譯,文化傳播已經不再受疆域地限制,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地人能足不出戶了解其他民族地思想、情感和情趣,了解別國的生活和文化。「翻譯活動最本質的作用是為人類拆除語言文字障礙,促成不同社會、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而這種溝通與交流的結果,往往能啟迪新的感悟、新的智慧、新的視角,從而產生巨大的社會推動力,這是社會變革和文化進步不可缺少的加油器。」正是由於翻譯的作用,整個世界在文化的相互交流中獲得益處,並豐富著人類的文化多樣性。
談完了翻譯的各個方面,不得不提到的是翻譯與翻譯學的區別。所謂科學,《辭海》的解釋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翻譯學即翻譯的科學,也就是系統地研究雙語轉換規律,通過描述翻譯的過程,總結一定地原則、理論和模式,以解釋和預測一切在翻譯範疇之內地現象,從而構建一套宏觀結構框架和微觀操作原則地翻譯理論體系。綜上,翻譯學重要地特徵為:必須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目的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翻譯便不具備這兩個明顯特徵,而是翻譯學的基礎活動和研究過程。
最後,簡單總結下我對翻譯的認識。翻譯的最基本部分便是語言文字的轉換,它涉及兩種語言的詞彙、語法、表達習慣、表現特徵等語言方面的知識,這也就要求譯者在平時注重鞏固語言基礎能力;翻譯又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語言文字轉換過程,它更是涉及到各個語言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社會思想、歷史背景甚至地理環境等各方面因素,這就要求譯者在平時要時刻注意各種學科知識的積累,以便應對涉及不同領域的文章翻譯需求。翻譯作為一門學科,其包含的巨大價值和重大意義都需要每個譯者去認識和把握,只有充分運用翻譯的積極力量,才能不斷推進整個世界的文化交流,推進人類社會變革和文化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