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才子凌濛初:他不僅是《二拍》的作者,還是捨身為民的好官

2020-11-21 騰訊網

文人一般容易仕途不順,大部分人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了。

對於那些好不容易當上官的文人,一部分人也認為他們當不好官,只會寫寫文章。

不知道凌濛初聽到這種說法,會不會覺得比竇娥還冤。畢竟,他即使仕途不順,起碼後來也做官了;為官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好歹也造福了一方百姓,最後還殉職而亡。

凌濛初像

可能你會疑惑:凌濛初?他不是寫《三言二拍》的嘛,還當過官?

別急,想了解詳情的你,看完本文就能知道。

一、出身官宦世家,少年得志

1580年,明末。凌家喜氣洋洋,這家的夫人蔣氏誕下了一位公子,取名凌濛初。要知道,此前,這家的男主人凌迪知已經失去兩個兒子了。凌濛初是第四子,他的出生,為家裡增添了不少歡樂的氛圍。

凌家,是時代簪纓的官宦之家。從三國到元朝,凌家都有人在朝廷擔任要職。比如說,吳國時擔任車騎將軍,唐朝時擔任度支尚書,宋朝時擔任平章,元朝時擔任秘書少監。車騎將軍是武職,後三個都是文職。度支尚書相當於財政部部長,平章接近於宰相,秘書少監則是掌管朝廷圖書典籍等重要資料的。

凌濛初的高祖,也就是爺爺的爺爺,因為入贅而定居於浙江烏程(今浙江湖州)。

湖州大概位置

當時的烏程,經濟繁華,商賈往來。這樣的生活環境開闊了凌濛初的眼界,豐富了凌濛初的內心,給予了他創作的靈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他的代表作《二拍》中,有很多商人的形象。比如說,《二拍》第一章就講了一個文人家鄉靠海,他跟隨商隊出海的故事,跟烏程的地理位置很像,都是靠海。這就是所謂的,藝術來源於生活吧。

凌濛初的爺爺曾任南京刑部員外郎,父親也曾在工部任職,可謂是妥妥的官N代。

可惜的是,父親凌因為不願意向權貴屈服,慘遭貶謫,從此無心仕途,一心鑽研學問,頗有所成。

在學問這方面,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凌濛初的叔叔凌稚隆,《史記評林》就是他編纂的。你沒聽說過這部書沒關係,但是司馬遷的《史記》總該聽說過吧,《史記評林》是研究《史記》的重要參考資料。至今為止,很多跟《史記》相關的論文,都會引用《史記評林》中的內容。

▲ 《史記評林》刊本

良好的家庭出身,並沒有讓凌濛初自以為是。相反,在家庭文化環境的薰陶下,他也醉心學習,發憤圖強。

18歲的時候,凌濛初由於成績優異,補廩膳生。廩膳生,也稱廩生,即秀才中成績名列前茅者。由於他們可以享受公家發放的膳食津貼,因此又稱廩膳生。可見,凌濛初簡直就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啊,多少人十八歲的時候還是家裡養著,他就已經吃上國家的飯啦。

二、談笑多鴻儒

三年後,也就是凌濛初21歲的時候,其父去世。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親肯定付出了很多的陪伴和心血,用心教育教導他,今後,他就只能靠自己了。

好在,沒有了父親,他還可以有朋友。而他的那些朋友們,也都是文壇上的佼佼者。

1. 湯顯祖

眾所周知,湯顯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而《牡丹亭》本來是一個戲本。凌濛初和湯顯祖也可以說是因戲結緣,二人經常寫信互通,用這種方式探討戲曲。

凌濛初比湯顯祖小了三十歲,戲曲上的成就也比不上湯顯祖,因此通常是凌濛初寫信向湯顯祖請教。

湯顯祖《玉茗堂尺牘》卷四收有《答凌初成》一文,是他給凌濛初的回信。此信開頭,便說:

「不佞生非吳越通,智意短陋,加以舉業之耗,道學之牽,不得一意橫絕流暢於文賦律呂之事。」

不佞,指沒才能。「不佞生」是湯顯祖的自謙之詞,加上他說自己「智意短陋」,可見十分謙虛。

凌濛初也在自己的文章中誇讚湯顯祖的劇本:

「頗能模仿元人,盡有酷肖處,而尾聲尤佳。」

2. 袁中道

袁中道這個名字,是不是聽起來有點陌生,又有點熟悉。那就從大家熟悉的地方說起吧,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有一篇《滿井遊記》,作者是袁宏道,即袁中道的哥哥。

課本可是關乎國家教育的大事,不是隨便一篇文章都能入選的,袁宏道的文學成就由此可見一斑。而袁中道又跟兄長袁宗道、袁宏道並稱「三袁」,既然能夠並稱,肯定是三者之間有相同之處的。不過,當然不僅僅是因為同姓啦,不然為何李白可以跟杜甫合稱「李杜」,卻不能跟李逵合稱「二李」呢?原因其實也簡單,那就是「三袁」都在文學上有著相當的成就。袁宏道的文章既然能夠入選課本,那麼袁中道起碼也不會太差。

袁中道在《遊居柿錄》中記載了一次自己和凌濛初的會晤:

珍珠橋晤湖州凌初成,見壁間掛劉松年畫,倆人對弈,作沉思狀,相嘆以為人物之工如此,近世自文衡山以後,人物不可觀矣。

這是1609年的事,凌濛初29歲,袁中道39歲,二人在珍珠橋見面,看到畫作,就一起鑑賞起來,風雅之至。

3. 曹學佺

對於曹學佺,你可能也感覺比較陌生。但是,有一句話你肯定不陌生,那就是「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就是曹學佺說的。

萬曆年間,曹學佺曾在南京任職,而凌濛初的父親也曾在南京擔任刑部員外郎,二人可能就是在此期間認識的。

為了答謝凌濛初的贈詩,曹學佺回贈過一首《酬凌初成見贈之什》,全詩如下:

吳興山水自清遠,入我閩中不耐看。

荔枝色香時正美,沈郎消瘦強為歡。

著書但得窮愁易,結客空嗟行路難。

不見當年懶真子,一蓑煙雨戀魚竿。

這首詩成於1633年,此時凌濛初已經53歲了,剛寫完《二拍》。在這首詩裡,曹學佺稱讚了凌濛初在「著書」方面的成功,也感嘆了他的仕途不濟。最後一句,應該是化用了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勸慰凌濛初在仕途上想開一點。

此外,凌濛初的好友還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朱國禎,晚明高僧紫柏的弟子復元上人……總之都是才高八鬥的人。大概,才子都喜歡跟才子一起玩吧。

三、仕途不濟,文壇生輝

從凌濛初的交遊,其實已經可以窺得他的部分生平了。比如說,從他和湯顯祖的交往,可以看出他對戲曲有研究;從他跟袁中道的會面,可以得知他對於畫作也有自己的看法;從曹學佺贈他的詩,可以推知他文學造詣頗高,卻仕途不濟。

咦,他的仕途怎麼個不濟法?不是18歲就補廩膳生嗎?

所以說,人生就是起起落落嘛。後來的凌濛初,屢次趕赴鄉試,卻屢試不中。根據鄭龍採為他寫的墓志銘,至少有四次落榜:

公試於浙,再中副車,改試南雍,又中副車,改試北雍,復中副車。

再是第二次的意思,那麼浙江的考試他至少參加兩次了。副車,指鄉試錄取名額外列入備取的貢生,有點像備胎。備胎轉正的機率,相信大家都懂的。

好在,凌濛初雖然內心抑鬱,但是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擁抱了上帝為他開的那扇窗戶。

既然沒有機會當官,他就只好專心玩文學了。

凌濛初26歲的時候,他的第一本書《後漢書纂評》在南京刊刻發行,由著名文人王稚登為其作序。王稚登還參與修撰過一部很有名的書,叫做《永樂大典》。

此後,他更加醉心於文學。但是,他並非是只會掉書袋的老學究,而是涉獵頗多,在藝術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除了歷史,詩歌、戲曲也都是他研究的對象。比如說,詩歌方面,當時他的散曲集就有刊印,流傳甚廣,放到現在就是10W+級別的;戲曲方面,凌濛初有相關理論作品《譚曲雜札》,還被人邀請幫忙改編劇本,放到現在那就是北影高材生,秒殺某些連知網都不知道是什麼的人。

然而,直到47歲的時候,凌濛初才開始創作話本小說。又過了一年,《初刻拍案驚奇》問世。一經刊刻發行,就暢銷無阻,風靡一時。讀者想多看,書商想多賣,在這種激勵下,凌濛初開始著手《二刻拍案驚奇》的創作,53歲時才寫完。《二拍》可能是如今大部分人知道凌濛初這個名字的途徑了吧。

那麼,凌濛初是因為年紀大了才能寫出《二拍》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為他在之前就有幾十年的文學積累,沒有荒廢時光,才能厚積薄發。哪有什麼中年危機,不過是青年時的不努力罷了。

完成《二拍》後又過了兩年,凌濛初55歲,可能是《二拍》的成功讓他更樂觀了吧,他又赴京謁選了,獲得了上海縣丞這個小小官職。

四、捨身為民

在當上海縣丞的八年時間裡,凌濛初恪盡職守,革除積弊,深得民心。

明末文官江盈科寫有一篇《催科》,開頭曰:

為令之難,難於催科。催科與撫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濟。

催科就是催收租稅,撫字就是安撫百姓,兩者相妨不相濟,可見明末催科與撫字之難。然而,凌濛初卻能於「催科、撫字兩無失」。

此外,他還打擊鹽商與官吏勾結,可謂是廉潔奉公。

他離任的時候,老百姓們都夾道相送,不忍他走,泣涕漣漣。

凌濛初仕途上的第二站是徐州通判。

在那裡,他掌管的村子遭遇了流寇的襲擊,流寇想招降他,但是,為了村民著想,他身為一介文人卻堅持與流寇對抗到底,最後嘔血而死。

凌濛初的墓志銘關於他死亡的記載如下:

乃呼賊,語之曰:「我力已竭,明日死矣,萬勿傷我百姓。」賊唯而退。十二早,嘔血不止……言與血俱,大呼「無傷吾百姓」者三而卒。

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心繫百姓。

玉皇大帝為何要帶走他?也許,是想讓凌濛初幫他治理一下天庭;抑或只是,想在跟王母娘娘約會的時候,看幾齣凌濛初寫的新話本吧……

相關焦點

  • 湖州味道|湖州人凌濛初與「二拍」的文學世界(上)
    凌濛初是晚明才華橫溢的傳奇人物,他除了編著「二拍」外,也是晚明著名的戲曲作家兼戲曲理論家,一生著作頗多,小說、詩歌、傳奇、文學評論、史傳、戲曲等幾乎所有文學領域他都有涉及。凌濛初著有雜劇《虯髯翁》《顛倒姻緣》《北紅拂》等十餘種。
  • 湖州味道|湖州人凌濛初與「二拍」的文學世界(下)
    當時「五山十剎」不僅規模宏大,建築宏偉,而且雲衲聚集,動輒上千香火鼎盛,並有寺院田產及其他經營項目作為強大的寺院支持。金氏夫婦因為戰亂而流離重聚在湖州,終得合葬魂歸道場山,是作者基於現實的一種設計,湖州道場山作為黑暗時代的一塊淨土成為了安頓平民百姓屍骨與靈魂之地,也是作者對金定與劉翠翠的一種告慰與祝福。
  • 明代凌濛初推動套版印刷不斷創新
    作者高明,字則誠,浙江瑞安人,因瑞安屬古永嘉郡,永嘉亦稱東嘉,故後人稱他為高東嘉。翻開卷首,刻書者凌濛初在凡例中解釋:「琵琶一記,世人推為南曲之祖。而特苦為妄庸人強作解事,大加改竄。至真面目竟蒙塵莫辨。」說明了出版印刷這本戲曲名著的初衷,是為正本清源。凡例的落款署名:「即空觀主人識」,並附兩枚印章「濛初之印」「初成氏」。
  • 凌濛初與湯顯祖
    一 凌濛初雖比湯顯祖小三十歲,是湯之晚輩,在戲曲界的名氣也遠遠比不上湯顯祖,但他創作了許多戲曲作品,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創作的戲曲有雜劇八種、傳奇三種,惜其作品多已失傳,凌濛初曾將其中的五種寄給湯顯祖並向其請教,湯顯祖給了他一封回函。湯顯祖在其回信中談了自己對當前的戲曲創作及凌濛初的戲曲作品的看法。
  • 「三言二拍」中多處提到南京-南京,王安石,精靈-中安在線-主頁管理
    (《今古奇觀序》)「三言」的出現,不僅使許多宋元話本免予湮沒,而且推動了中國短篇白話小說的發展和繁榮。  歐洲人知道馮夢龍比曹雪芹早了好幾十年。根據《三言》選輯的《今古奇觀》早在1839年就被介紹到了法國,德國著名詩人席勒在讀了《今古奇觀》後給歌德寫信,稱讚此小說「風行一時」。  凌濛初,明末小說家。字玄房,號初成,亦名凌波,別號即空觀主人。浙江湖州人。
  • 明代小說與明末三大思想家
    明代小說與明末三大思想家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產生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到明朝終於實現了大篇幅作品的流行普及,長篇小說是其代表,名氣大的長篇小說有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施耐庵的《水滸傳》,明朝中後期吳承恩(1501年~1581年)的《西遊記》,這幾部小說都是長時間多人接替創作完成的,署名的作者只是成本的編撰者。明末的《金瓶梅》是我國文人獨立創作的第一部長篇白話小說。
  • 明末大才子張岱迷倒無數女人,有趣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靈魂
    明末大才子張岱159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一個累世顯宦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鹹有著述。張岱少年時是典型的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 一生為民,一心為公,李爾重的人生路
    新中國初期,就有那麼一些人甘做蠟燭,燃燒自己照亮祖國前進的道路,這裡要講述的是一位身居高位的才子,經歷過抗戰遭受過動蕩十年的廉潔清貧父母官,為官者,心懷天下,一身坦蕩,不因自己的私慾而放縱對於自我的約束,他就是李爾重,一位真正的共產黨員。
  • 下拔劍村村名的由來,要從黑龍捨身為民取水的傳說說起
    關於村名的由來,要從黑龍捨身為民的傳說說起。據傳,在很久以前,這裡沒有水源, 也沒有任何水利設施,人們吃水和種莊稼都靠雨水,天公卻不作美,十年九旱,人們過著半飢半飽的苦難生活。有一年夏天,久旱無雨,土地乾裂,莊稼枯死,人們飢火燒腸,貧病交加,年輕人都逃荒在外,剩下老年人和沒能力去逃荒的孤兒寡母,靠挖野菜、掘草根來充飢。
  • 五顯靈官在明朝被列入國家正式祭典,在民間被作為五路財神崇拜
    晚明文學家凌濛初在《初刻拍案驚奇》之《李克讓竟達空函,劉元普雙生貴子》中有關於「五顯靈官」的記載。大意為:吳江有個秀才蕭王賓居住在一座酒肆旁邊的處館內,酒肆店主名叫熊敬溪,酒肆內供奉有五顯靈官。一天夜裡,熊店主夢到五顯靈官對他說:蕭狀元經常在此往來,我們看到他會坐立不安,可以在我們堂前修一矮牆遮掩一下。於是,熊店主第二天就照辦修了矮牆。之後,熊店主又夢到五顯靈官讓他趕快拆掉矮牆,因為之前蕭秀才本應做狀元,後他替人寫了休書,拆散了一對夫婦,上天要給他降祿位,所以他如今已在我們之下,無需再坐立不安。熊店主好奇不已,第二日問秀才確有寫休書一事。蕭王賓後悔不已,後來只做到知州,未能做成狀元。
  • 【法苑文化】漫談徽州訟事史話系列 | 明末三大冤案之「吳懷賢圈注...
    尤其是「吳養春私佔黃山木植」 案,不僅使富賈一方的徽商吳養春家破人亡,而且殃及徽州數百家富戶商賈,徽商勢力因之嚴重受挫,從而導致萬餘民眾殺捕快、燒公署的「徽州民變」。然而,「吳懷賢圈注楊漣疏之獄」 案和「吳養春私佔黃山木植案」案,史料記載語焉不詳,甚至將兩案混同。
  • 于成龍:「天下第一廉吏」,一生為民清正廉潔,康熙為其撰寫碑文
    在初到羅城為官時,于成龍撞見官員胡安之招搖撞騙的場景。在了解完始末以後,他沒有因為是自己的下屬而網開一面,而是秉公執法,將胡安之加以查辦。除此之外,當地有兩家因分地不均而聚眾打架鬥毆,最終導致人死房塌,在處決時,于成龍提出聚眾鬥毆是不對的,這樣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將問題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