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人來說,提及上課,老師站在寫滿板書的黑板前口若懸河的畫面就會自動浮現。一方講臺,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構成了數代人對課堂的共同回憶。但隨著教學手段的升級換代,這類畫面在實際課堂中越來越少。教育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國93.6%的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74.2%的學校實現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PPT、投影儀正取代黑板粉筆成為新一代人的共同回憶。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多媒體教學日漸普及,傳統板書是否還有存在必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毫無疑問的是,多媒體教學的引入給課堂帶來了諸多便利。最直觀的就是授課形式更加豐富,電腦、投影儀、顯示屏等設備的使用,讓多媒體教學可以不受黑板空間限制,不受文字表達限制。老師可以引入視頻、音頻、動畫等形式輔助教學,讓課堂更生動,吸引學生注意力,以更多手段加強對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將教學內容以PPT的形式呈現,無論多少內容都能在顯示屏上播放,也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除此之外,老師也能從中受益,減少因長時間抬手寫板書造成的手臂酸痛,也能少受粉塵影響。從這些角度來看,多媒體教學確實彌補了傳統板書的諸多不足,帶來了全新的課堂體驗。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多媒體教學能夠完全替代傳統板書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手寫板書的方式看似簡單,但重在能夠完整流暢展現老師的邏輯和思考方式,讓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有更全面的認知。板書書寫過程給學生留出了回顧知識點和做筆記的時間,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我寫你記、我停你想的默契,老師能夠更好的把控課堂節奏。黑板空間的限制,又會讓老師們提前構思如何詳略得當的展現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重點難點、甚至補充知識等。而老師一些著重強調的內容,也會因為現場書寫板書而更加深刻地刻印在學生的腦海。
相比之下,多媒體教學看似方便,實則也有局限。比如,將流暢的思維拆分成多張PPT,思維的連貫性被打斷,甚至影響到對知識整體性的把握。再如,PPT帶來的信息量增加,反而加大時間壓力,師生互動最後變成老師忙於翻頁、學生忙於拍照。即便PPT呈現方式多樣,但相似的字體、現成的圖片,難以給人現場書寫板書的個性與溫度。
說到底,無論是板書還是多媒體,都只是教學的工具。課堂的主體是人,是全神貫注的學生,是全力以赴的老師。授課張弛有度的老師,即使只靠板書也能讓授課趣味橫生;知識取之有道的學生,切換PPT間也能尋覓到到記錄和理解的時間。各種教學工具,用其長、避其短,就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讓教學相長,能得魚忘筌。
近年來,有不少學校紛紛舉辦板書大賽。學校所倡導的、網友們所懷念的,不僅是黑板上美觀大方的板書,更是橫平豎直中傳遞的嚴謹職業態度。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多樣教學工具,根據學生需求合理選擇,在課堂上與學生的碰撞中進行檢驗,哪種方式更利於學生理解,更能實現促進學生進步發展的目標,那這就是適應教學需求的好方式,它可以是板書,也可以是多媒體,更可以是集二者之長的靈活運用。只要老師有需求、學生有所獲,二者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板書還是多媒體,這從來不是一個單選題。
這正是:
工具更新換代,教學初心不改。
粉筆還是投影?都是師生所愛。
大家晚安。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