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 狄鑫 通訊員 王雯婷 黃昕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
「這些工作手冊不僅記錄詳盡,字跡也清秀端正,跟印刷效果一樣,太值得我們學習了!」12月3日,武漢市第四初級中學幾名新進班主任老師參觀學校檔案陳列室時,對著一疊優秀教案和班主任工作手冊發出感嘆。展品的主人,是該校九(12)班班主任王斌傑老師。
這一手印刷體好字是怎樣煉成的?工作手冊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該校,採訪了在三尺講臺耕耘35載、被評為武漢市優秀教師和百優班主任的王斌傑老師。
印刷體板書讓學生捨不得擦
「老王畫圖簡直就是炫技,跟書卷印在黑板一樣!」「徒手畫圓那是小菜一碟,老王還可以背對黑板側身盲寫板書呢!」……說起最佩服的科任老師,武漢四初九(12)班的同學們滔滔不絕。他們口中的「老王」,就是該班班主任兼數學老師、今年52歲的王斌傑。
「若直線與圓有且只有一個公共點,那麼這條直線與圓相切。」楚天都市報記者在課堂上看到,王斌傑捏住一小段粉筆,快速在黑板上畫出一道弧線,反手再添一筆,一個標準的圓出現在眼前。
「即使不用工具,王老師的板書也總是橫平豎直、乾淨漂亮,值日生總是捨不得擦。」學生張玉琳說。
不僅是板書,王斌傑寫在紙上的字也讓人賞心悅目。記者採訪當天,恰逢武漢四初期中考試總結周,王斌傑認真整理著學生的試卷和成績。從教35年的他,對這些試題早就熟稔於心,但他還是會仔細寫上演算過程,標註至少兩種解題思路。「不自己算一遍,怎麼知道學生為什麼失分呢?算完後,我還要用紅筆標出每個步驟的分值,好幫學生分析知識掌握的情況。」王斌傑說。
王斌傑的試卷和教案,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無論是漢字、數字還是繪圖,一筆一划都像精雕細琢一般,布局合理、條理清晰、乾淨整潔。有人曾將王斌傑的教案上傳到網絡,一位網友評論,它可以治癒強迫症。
油墨印刷時代練出精品字跡
「其實我小時候字寫得一般。當師範生以後,我為了刻好鋼板,慢慢練出來了。」王斌傑告訴記者。1982年,他考入當時的漢陽縣師範學校,因為數學成績好,經常被老師叫去刻鋼板,作為油印試卷的模板。按要求,他刻的字必須是端端正正的仿宋體,且字字清晰、入木三分,印出來的試卷才符合規範。「那要很嚴謹咧。尤其是數學卷子,一個小數點都不能錯的!」王斌傑回憶。刻鋼板時必須控制好力度,太輕會刻不透蠟紙,太重則會把蠟紙刺破。
「一畢業我就當了老師,繼續刻了十幾年鋼板,直到油墨印刷消失。」王斌傑說。
如今,教學工具和教學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傳統黑板換成了多媒體白板,少了粉筆的粉塵,輕輕一點解題過程就能輕鬆呈現。但王斌傑積極嘗試各種多媒體新技術的同時,也儘量保留有溫度的手寫板書。「講新知識點時,王老師會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板書。分析難題時,他就把黑板、白板結合著用,既有動畫效果、又有分解步驟,我們更容易理解。」學生桂盈萱說。
王斌傑的書寫態度,也影響著他的學生們。「每次看到王老師認真寫板書的樣子,我都很感動,也會不自覺地模仿他的筆跡。」數學課代表陳慕陽同學說。王斌傑從不懲罰學生抄寫,但在他的影響下,很多學生養成了工工整整寫字的習慣。「好的書寫能帶來更好的觀感,考試時可以避免無謂的失分。我就是好習慣的受益者。」獲得過武漢市礄口區硬筆書法比賽一等獎的學生管盧熙說。
班級日誌記錄學生成長點滴
如果說板書總會被擦掉的,王斌傑35年職教生涯留下的60多本工作日誌,更能反映他的育人情懷。他告訴記者:「一年兩本班主任工作手冊,我一張紙也不願浪費。上過我手冊的名字,哪怕過了十幾二十年,我也清楚地記得。」
記者翻看王斌傑的班主任手冊,發現它們更像是教學日記:「11月7日,到八年級12班上課,借了九套桌椅,教育學生不要動八年級學生物品」「11月8日,物理課,李豪(化名)和王斯晨(化名)相互扔紙團,張天(化名)講話被老師批評」……書頁中還夾著王斌傑反覆推敲的學生座次表、同學們對學校午餐的評價、每場考試學生的分數和名次進退等,甚至還有10年前學生在課堂上偷傳的小紙條。
雖然內容很雜,但由於王斌傑字跡工整,一本本手冊就像印刷的班級歷史。「我輕易不懲罰學生,而是把事件經過寫在手冊上,由他們自己籤字確認。累計10次就請家長來學校,家長也要在我的本子上簽名。」王斌傑介紹。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很調皮,敏感且自尊心強,他便用記帳式的管理方法,讓孩子們看到自身的問題,並主動改正。
「你看這個杜雲軒(化名),天天換著花樣讓人頭疼,本子上都是他的籤名。但後來他也進步了,分數慢慢上升,考上了一所市示範高中,還回來看過我咧!」王斌傑翻看著工作手冊回憶,「能做師生是一種緣分。這些碎片化的內容,都是孩子們成長的印記,我幫他們存著。」
如今,王斌傑的部分班主任手冊,被武漢四初檔案室收藏,成為校史的一部分。
經常趴在走廊欄杆批改作業
都說字如其人,「嚴、守、勤」便是王斌傑職教生涯的寫照。他說:「我是數學老師,對學生要嚴格、嚴謹、嚴肅;作為班主任,我要守時、守信,更要守護每個孩子。」而在通訊方式如此發達的今天,他仍保持著家訪的習慣,體現了他的勤奮。
班上的男生小海(化名)經常和同學打架、爭執。一天晚上,王斌傑到小海家家訪,得知他的爸爸經常動手教訓他。王斌傑委婉分析了小海各種表現的原因,幫小海和父親化解心結。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小海爸爸,主動向兒子道歉,並承諾今後會用更好的方式教育、引導孩子。
「家訪看起來很費時間,但其實比通訊工具效率更高,又能讓學生感受到關愛。」王斌傑說。
「王老師年紀比較大,今年又帶畢業班,為了和學生靠得更近,他特意在離班上最近的物理組辦公室申請了一張辦公桌。」武漢四初教學副校長黃昕介紹。長年在一線執教的王斌傑,落下了不少病痛,為此,今年學校只安排了一個班給他帶。可他一刻也不肯放鬆,為了「貼身」指導學生做作業,腰椎不好的他,經常趴在教室門口的走廊欄杆上批改學生作業。
「初三時間寶貴,離學生近一點,省下來回走的時間,能多講一道題咧!」王斌傑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