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炮,在中國的俗稱叫駁殼槍,它的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它的槍套類似於木盒狀,在我國也統稱匣子槍,如果是配備20顆子彈被稱作大肚匣子,而且又有全自動的功能,故有快慢機一說,毛瑟手槍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手槍之一。
槍長288毫米,口徑7.6毫米,重量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射擊有單發和連發之選,該槍的有效射程50-150米,在中國很早就模仿製造,在抗戰中廣泛使用,1931年5月量產,另外還有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字叫,自來得手槍,很多人的認知就是一般速射型稱為自來得,然而,在我國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的通稱。
盒子炮剛剛研製成功的時候,當時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軍隊使用手槍作為制式武器,想要成功交付部隊使用,必須得到一個強權軍隊的合約,因此毛瑟將盒子炮命名為;軍用手槍1896式,希望可以取得軍方的一個合約,但是事情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該槍為止,沒有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為制式武器,所以盒子炮的生產半死不活的拖了近40年。
然而各國不採用盒子炮的原因,並不是嫌棄質量不好,是因為:1.盒子炮的價格過高,2.在歐洲軍隊中當手槍尺寸偏大 ,3.把它當衝鋒鎗用又不好控制槍口上跳,4.如果要全自動開火,先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做槍託,程序有點複雜,實在是左右為難。
但是,俗話說得好: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一定會給你留下一扇窗,在中國軍閥混戰時期,急需武器進行作戰,然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著西方出口到中國的軍火,但是盒子炮卻不在控制範圍內,在反帝反侵略鬥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盒子炮必然是首選,打響南昌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就是用的盒子炮,當時,八路軍武工隊在山林中作戰,不少槍手攜帶兩把盒子炮,一支帶木製槍套,一支把準星磨平,插在腰間便於拔出射擊。
很有意思的是,中國人想出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不但解決了槍口上跳的問題,而且把它轉化為全自動速射的優勢,就是使用者右手握住盒子炮,把槍機撥到速射檔,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後扣動扳機,當槍口上跳時的力讓盒子炮從槍手左前方掃射到右前方,手心如果向下舉槍,就從右前方掃射到左前方,如果是左撇子使用,程序完全相反,在外國人眼中的缺點,在中國人面前加以利用立刻轉變。
其實,中國人對盒子炮的感情一定比其他國家要深,因為在使用數量上,我國絕對要超過任何一個國家,當時,馮玉祥將軍就曾經用盒子炮裝備一個旅,該旅每人兩把盒子炮,一把大刀,也有人做夠估算,如果毛瑟廠製造100萬把盒子炮,我國最起碼使用40萬把,將近三分之一。
當時,不論是個人 土匪或者軍閥,只要有作戰需要,首當其衝的就是盒子炮,從一開始的軍閥混戰,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一直到後來韓戰,都能在看到它的蹤跡,是它讓和我們一起渡過了艱難困苦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