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戰列艦曾經是海戰中的「王者」,當時的驅逐艦、護衛艦還處在「青銅段位」,在二戰後戰列艦這一強大艦種逐漸消失,隨著1998年密蘇裡號戰列艦正式成為浮動博物館,戰列艦徹底告別了海軍序列,曾經美軍將戰列艦改裝,加裝了數量眾多的飛彈,還包括巡航飛彈,但是為何僅僅用了幾年就棄之不用呢。
最後的戰列艦:加裝巡航飛彈的武器庫
依阿華級戰列艦也被翻譯為「愛荷華」等,是美軍在二戰時代建造的,共有4艘服役,標誌性武器為3座三聯裝主炮塔,共計9門406毫米艦炮,側舷主裝甲帶最厚處達307毫米,並有19度的傾角,航速高達33節,是戰列艦時代最為強大的軍艦之一,其中密蘇裡號最為知名。
在冷戰時期,美軍大幅改裝了依阿華級戰列艦,加裝了8座四管箱戰斧式巡航飛彈,共32枚,4座四管箱式發射裝置魚叉反艦飛彈,共16枚,共計48枚飛彈,而原有的9門406毫米艦炮則保留了下來,原有的傳統防空炮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4座密集陣防空系統,這樣,依阿華級級保留了強大的艦炮,又增加了飛彈武器,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座海上「武器庫」。
1991年1月17日凌晨,密蘇裡號戰列艦參與了海戰戰爭中的第一波轟炸,發射了戰斧巡航飛彈,這艘經歷過艦炮齊射對決時代的戰艦,「跨代」完成了飛彈攻擊,而在海戰中,密蘇裡號還利用自身的電子戰系統,成功的防禦了一枚射向自己的岸艦飛彈,不過在海戰戰爭後,密蘇裡號和其他衣阿華級戰列艦一起迅速被退役封存,轉為預備役,帶1998年正式成為了博物館。
「變身」武器庫的戰列艦,為何被棄之不用?
如果以現代技術建造戰列艦,戰列艦在飛彈的搭載能力上,比現有的128單元垂直發射裝置要可觀的多,火力遠比現代「武庫艦」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要誇張,不過,與我們生活重要回到「柴米油鹽」上來一樣,海軍戰艦的建造和使用,也都是與錢「掛鈎」的。
1、錢、錢、錢,造艦、改裝、使用費用都太高
戰列艦作為曾經的主力艦,龐大的艦體、強勁的火力和厚重的裝甲是其重要標誌,不過這些的背後,也意味著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的昂貴,因此戰列艦作為主力艦時期,戰列艦大多都待在港口,日常任務由戰列巡洋艦和巡洋艦代替。
在海灣戰爭以前,依阿華級戰列艦做了最後一次大改,從1981年到1989年,依阿華級戰列艦歷經7年多的改裝,改裝後重點增強了對地對艦的火力,並增強了防空能力,而這樣的改裝,付出了近4億美元一艘的代價,是的,是1980年代的4億美元,要知道,1975年服役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首艦造價「才」7.25億美元。
1974年美國建造5艘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的總預算為11億4500萬美元,平均一艘「才」2億2900萬美元,而作為航空母艦的重要補充,美軍遠洋戰力投送的重要平臺,這型滿載3萬9300噸兩棲攻擊艦的作用,甚至比單純作為火力平臺的戰列艦要重要得多。
在戰列艦時代,法國建造敦火力布置「奇特」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時,其主炮前置的一個主要原因便是縮短艦體,而這樣做的好處之一就是:節省艦體的製造成本,節省裝甲的用量也可以節省成本,同時,有效的控制噸位,在動力和航行的未來的使用成本上,也可以得到節省。
2、海戰思路的改變:單艦無敵到體系制勝
戰列艦作為主力艦時期,火炮是海戰的主要武器,因此戰列艦單艦的戰鬥能力極強,在火炮對戰時,艦炮口徑是衡量雙方戰鬥力的重要標準,如果對方沒有同等級軍艦,幾乎沒有可以匹敵的概率。
不過進入飛彈時代後,這種「等級」對戰能力被打破了,即便是小型軍艦如果攜帶反艦飛彈,依舊有打敗大型水面戰艦的機會,而相比較而言,如果建造飛彈戰列艦,其優勢便是搭載的飛彈更多,電子能力更加強大,但是,在雙方射程相近的情況下,只是看誰能先命中對方,比如說只有950噸的俄羅斯21631型輕型護衛艦,也可以發射巡航飛彈,能夠在2500公裡外的距離上擊中目標。
這背後代表的便是現代海軍的體系制勝,防空、反潛、預警、引導,都有相應平臺來完成,而不再可以強調單一軍艦擁有絕對完善的戰鬥力,而海戰雙方的的主要對戰,大多由航母的艦載機來完成,並不一定需要戰艦互射飛彈,因為相比艦載機的控制範圍,現代反艦飛彈的火力範圍還是「略短」。
而艦載機在體系作戰中,是進攻和防禦的重要一環,卻不是戰鬥力全部,艦隊本身的防空需要由護航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來完成,防空能力極佳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便是以此為主要目的建造的。
作為現代海軍的核心艦艇,航空母艦本身並不像戰列艦那樣火力強大,在沒有搭載艦載機聯隊的情況下,其本身並沒有多少武器裝備,如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只有3座海麻雀和2座海拉姆短程防空飛彈,以及3座密集陣,而擁有重型反艦火力的蘇俄1143.5型航空母艦,也就是俄羅斯現役的庫茲涅佐夫級,已經被證明戰鬥力不及真正的重型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