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經營不振選擇退出了。
所以很多網友都在底下評論,些許地吐槽:整天整破爛文化衫賣天價,遲早要關。也有人認為是:款式難看不說,質量又特別差,怎麼買的下手。
其實國潮大聚回歸,質量和價格性價比越來越高,這些國外的品牌,就是一個貼牌。
6月24日午間,英國潮牌Superdry(極度乾燥)通過其官方微信公眾號宣布正式退出中國市場。Superdry表示,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其將暫別中國大陸市場。2020年7月起,Superdry自營專賣店以及品牌電商旗艦店將陸續關閉。
其實Superdry撤離中國從6月初便有苗頭,在全國所有門店進行大幅度打折。幾位Superdry上海和廈門門店店員當時向界面時尚透露,此舉是在為品牌退出中國市場做準備。
目前,Superdry在中國共有25間直營店和41間授權門店。
對於Superdry此次的退出,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的高層向記者指出原因來自多個方面,疫情僅是加速了該品牌的退出。他認為,後續如果遇到合適投資方,Superdry很有可能將再度進軍中國市場。
其實也沒必要了,在中國這接近14億人口的國家,還沒能倒在市場紮根立足,並且把品牌推出的因素歸結於疫情原因,那麼這本身就是一種逃避,在國內也不是只有Superdry這個品牌,不是還有很多國外品牌還在堅持著?
公開資料顯示,Superdry來自英國,隸屬於SuperGroup PLC公司。該品牌主打連帽衫跟慢跑褲一類的休閒裝,主要顧客群體是30歲以下的青少年,單件衣服標價一般在100美元以內。在中國市場,一件衣服的標價就差不多是在600元以上,這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鬥毆算是比較昂貴的價格。
Superdry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並不算長。2015年3月份,Superdry與天貓達成合作,開設了天貓旗艦店,所售衣服均提供英國免費直郵。
不過,Superdry一直希望在中國布局實體門店。於是,2015年,SuperGroup在中國方找到了合資商——赫基集團,後者為女裝品牌歐時力跟Five Plus的母公司。
雖然在和赫基集團合作過一段時間,但是面對市場衝擊,這場合作還是結束了。
今日,赫基集團方面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近日SuperdryGroup基於全球疫情影響以及戰略調整,與大中華區投資方赫基集團友好協商,決定結束合資公司的運營。
Superdry在進入中國以來,積累了眾多中國消費者對該品牌的支持和喜愛,為品牌商業運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赫基集團對本次SuperdryGroup進行戰略調整表示遺憾和理解。
從上述的內容可以看到,Superdry品牌定位過高不適合中國市場需求,且產品研發沒有摸清中國用戶需求,對於中國用來說,性價比一定要高,這邊可以參考下優衣庫,來自日本的品牌,它所設定的一個價格就很合理,考慮到用戶的一個體驗和感受。
可是品牌方對市場回報預期一直過於樂觀。他還指出,儘管在中國找到了合作夥伴,但雙方的磨合併不到位,隨著疫情衝擊經營壓力加大,退出成為「止損」的最好選擇。雖然及時止損是迫不得已,但是可以再為這個品牌再爭取下,不一定要冒進,可以去找投資方進行方案的變更以及尋求一些外界的幫助。
事實上,近幾年來,潮流時尚品牌們的日子並不好過。在Superdry之前,已經有多個品牌敗退中國市場。
今年來,疊加疫情因素影響後,不僅是中國市場,全球來看,包括Zara、H&M等在內的快時尚品牌日子都不好過。國外的品牌對於特殊環境的到來,可能沒有國人的一種敏銳性,畢竟國內的熟知一個市場的經濟基調,如何規避,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不久前,Zara即被傳將全球大面積閉店1200家。此後,其母公司Inditex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集團確實將會減少1000至1200家小型門店,但這些店鋪關閉的原因是位置不夠理想,且關閉的主要是集團旗下Zara以外的品牌門店。
對於一些品牌來說,前期的店鋪選址也是非常關鍵,當然這些涉及的因素太多,既要考慮人流因素,也要考慮成本的營收情況。
但疫情還是給這家西班牙快時尚集團帶來了影響。數據顯示,在截至4月30日的2020年第一財季,Inditex集團的銷售額同比下降了44%,期間,其全球範圍內有88%的門店因新冠疫情暴發的影響而關門停業。不過,在該季度內,Inditex旗下品牌在線上渠道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50%,其中,4月的增長幅度高達95%。
疫情衝擊下,鞋服品牌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在此背景下,優衣庫賣口罩、Zara布局電商,而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活下去。「未來,國際快時尚品牌在重視線下實體門店布局的同時,必然加大在線業務的投入,線上線下互融互通從國內趨勢成為國際市場之大趨勢。」
單一的線下業務很難支撐起一個企業的運轉,尤其是在這電商快速發展的時代。
為什麼這些我們熟知的品牌,尤其是快時尚都紛紛退出中國內地市場?「品牌快時尚,強調的是所謂的極致效率,唯快不破。但是,這種國外的快時尚『唯快』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受到了很大挑戰。因為中國有很多更快或者效率更高的本土品牌。
不是每一個項目在中國都能賺到錢,除非你是馬雲或者馬化騰,走到哪裡都能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