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過包子,也就是饅頭,也戲說過小籠包,甚至說過蘇式筍丁包。這一類,調好餡心,包在發酵的麵皮中,然後隔水上蒸籠蒸出來的美味點心就是包子這一大類。餡心要是豬皮凍多些,就能做成湯包,所謂的金陵湯包或者灌湯包云云就屬於湯包這一類。
中華的美味,怎麼會僅僅就這一點的烹調方式呢?這各種煎、炒、烹、炸,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所以包子的華麗轉身來了。包子浴火重生,化繭成蝶的變化就演化成生煎饅頭,一種在上海流行全程,經久不衰的特色點心。
要是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那到了上海,不嘗下南翔的小籠包,不吃點小楊生煎,都不敢說來過上海,品過上海的點心。當然,嗲德來的四大金剛也是必吃的點心。
2004年的上海,小楊生煎還是吳江路口一家破舊的蒼蠅館子,但是莫名其妙的是每每中午開始,這家小楊生煎就是人滿為患,排隊的長龍可以排到南京路上。是的,你沒有聽錯,這吳江路就距離南京路不遠,而且要知道,石門一路和南京路的路口就是王家沙,另外一家神奇的老上海點心店,裡面的鮮肉月餅和喬家柵的點心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也是老上海人非常喜歡的老字號。以後有時間,可以將上海的館子店一家家講過來。鮮肉月餅我前面也有說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
說回來這小楊生煎,前面是王家沙,後面不遠是小南國,對的,你沒有看錯,就是上市公司小南國的旗艦店,而向著南京路這邊平行延伸的吳江路上,還有很多好吃的門店,我在這邊就吃過人生中第一碗豚骨拉麵和鰻魚飯,要知道2004年,一份鰻魚飯58元,可是極貴的了。
但是,就算周邊高手林立,美味飄香,可是這5元-6元四隻的小楊生煎,永遠是排著長長的隊伍,周邊商場或者大樓裡面的白領都來到這破舊的小館子來吃小楊生煎,老闆迫不得已,將對面的一家門面租賃下來,給到更多的人用餐。就這樣,這種本是上海普遍的街邊美食,就在這吳江路上開始樹立品牌小楊生煎了。
不細說小楊生煎的發家,就談這生煎的好吃。使用半發酵面做麵皮,醒發後,手工攤開成為包子皮,用後腿精肉調餡,加上早已經制好的豬皮凍,手工包在這包子皮中,手法細膩到和我前面小龍包的包法一樣精細,然後在一個超級的平鍋中,倒入食用油,將這些包子饅頭整齊地放上一鍋,上大火,就還是煎制了。
當然鍋蓋還是時不時要蓋上的,不停的轉動這大型的平鍋,保證受熱的均勻,當然,鍋子邊上是極燙的,只有厚厚的油布手套才能握住,當然,最讓人感覺新奇的是廚師往往是用一個老虎鉗夾住鍋邊,用力一甩,這整鍋的生煎饅頭就坐上了旋轉木滿,滴溜溜隨著鍋子在灶臺上轉動起來,受熱均勻的是為了確保這些生煎饅頭能同時出鍋,不分前後,當生煎饅頭快要熟的時候,廚師會灑落清水,讓這些生煎饅頭沐浴在蒸汽裡面,這樣做事為了保證生煎饅頭不會焦掉,也是為了生煎饅頭皮子的溼潤度,讓裡面的餡心更加熟透,起鍋的時候,一把白芝麻散上,一把小蔥撒上,不僅提香氣,更是點化這生煎饅頭,讓他有了靈魂,就像是畫龍點睛一般。
一鍋子的生煎,不一會就被外面排隊的顧客,你8個,我4個,分分鐘就售賣一空,剩下是漫長的等待,買到的人自然是歡喜不已,而根據相對論,這饞蟲發動,度日如年,翹首以待。拿到生煎的白領,自然是潑醋擂辣,還是湯包的吃法,先開個小窗,畢竟這生煎的底子已經煎得焦香硬質,不用輕輕提起,但是快子功還是要好了,要不戳破的生煎皮子,就不美了。生煎裡面的湯汁也要慢慢小心吸,當心燙到嘴巴和喉嚨,湯汁吃掉,已經是鮮得掉眉毛了。這是蘸一點醋解膩,就可以開始大膽吃生煎了。這生煎裡面的肉自然是香的很,有豬皮凍花開後的浸潤,這餡心好吃到打耳光也不肯放下。而這生煎饅頭的皮子因為是半發麵,加上煎後,皮子有韌勁,入口好吃的很。
上海生煎,是上海人特喜歡的傳統小吃,幾乎所有人都會隔幾天就吃上一次,家裡的囡囡也很喜歡吃,從小大家都被訓練出來,從來不曾被裡面的湯汁燙到過。這樣的美味就這樣一代代喜歡下來,成為石庫門外的又一種美味。
喜歡的小主們關注,點讚,轉發三聯哈,您的支持,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