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文學講座、讀書會、朗誦會……走出書齋的「十月」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北京市作協副主席、作家劉慶邦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給《十月》雜誌投稿的經歷。1981年溽暑長夏,他剛從河南調到《中國煤炭報》做編輯。像那個時代很多文學青年一樣,他在業餘時間瘋狂寫作。他先寫了個短篇小說,投給了創刊3年的《十月》,結果石沉大海。劉慶邦沒有放棄,等到《十月》第一次發表他的中篇小說《月光依舊》,已是多年之後。

  轉眼間,這本1978年8月創刊於北京市東興隆街一棟舊式木樓裡、與改革開放同步誕生的文學期刊,走過了40年風雨。一代代作家與《十月》為伴,踏著改革的節奏,用文學記錄著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

  忠實地記錄中國社會的變化,就很有衝擊力

  10月30日,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在北京閉幕。活動自10月8日啟幕以來,圍繞「文學與時代同行」主題,為首都市民打造了「主題活動」「國際交流」「大眾活動」「京味文學」「少兒文學」「網絡文學」六大板塊共計96場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各項活動直接參與人數超過65萬,微博話題「北京十月文學月」等總計閱讀量1042萬次。「《十月》創刊四十年」活動便是重頭戲之一。

  在劉慶邦看來,《十月》之所以能在眾多新時期文學刊物中迅速攀上制高點,是由於佔得了「天時地利人和」,「《十月》應改革開放而生,是新時期中國文學發展的縮影。編輯部設在文化中心北京,能夠很好地發掘和整合作家資源。《十月》的歷任編輯,站高望遠,有著專業的文學精神和擔當,不斷推出作家作品,作家們也願意給《十月》寫稿。」

  作家、作品是一本刊物的靈魂。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張承志《黑駿馬》、鐵凝《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張潔《沉重的翅膀》、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等一系列當代文學史上的重量級作品都刊發在《十月》上。據統計,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舉辦的歷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篇目中,接近1/3首發於《十月》。

  「那時『文革』結束不久,思想禁錮被衝破,社會生活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巴爾扎克、託爾斯泰等大量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的作品被翻譯到中國,大家的文學品位也一下子被推上了新臺階。《十月》用文學把這些變化忠實記錄下來,本身就很有衝擊力。」《十月》主編陳東捷說。

  為增強影響力,原本以發表中篇小說為主的《十月》2004年開始出版《十月》和《十月·長篇小說》兩個序列,吸引了全國各地更多佳作。池莉《來來往往》、莫言《生死疲勞》、方方《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等佳作接連發表,不斷有作品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並被改編成影視劇而得到更廣泛傳播。

  建立綜合性品牌集群,多渠道與讀者互動

  「那時候作家很內斂,跟編輯都是書信來往,跟讀者就更談不上溝通了。」劉慶邦說。如今通過各類平臺,作家和文學以更活潑的形式走向社會和公眾,《十月》也早就不只是一本單純的文學刊物,而逐步發展為一個綜合性的文學品牌集群。

  這個品牌集群由十月文學院、《十月》雜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少年文學》雜誌共同構成。「每年的文學月,我們邀請海內外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來到北京,參與各項活動。活動設置上既重視專業性的文學研討,也開展文學講座、作家讀者見面會、讀書會、徵文、朗誦會、惠民圖書展、戲劇展演等大量公眾活動。」 十月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呂約介紹。

  今年活動地點從永定門公園內佑聖寺十月文學院本部,到覆蓋北京的實體書店;從會議室研討到劇院展演;從社區到校園,都有「十月」的粉絲和文學愛好者的身影。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長銷書。據不完全統計,一套三冊外加一冊普及本目前共發售1700萬冊。近年因影視和話劇改編的介入,這種反響持續發酵,成為激勵當代年輕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旗幟。十月文學院在10月16日文學月期間,邀請評論家白燁和張檸,在本部佑聖寺就《平凡的世界》與改革開放為題進行對談,與現場觀眾一起重返作品描述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們欣喜的是很多年輕人來參加,他們就是當代的孫少安與孫少平,在各自領域中奮鬥著。他們的成長與作品的年代相隔甚遠,但不妨礙通過文學達到共情。」呂約說。

  《十月》雜誌和《十月少年文學》還分別策劃了「《十月》與我」讀者故事徵集、「獻禮十月」少兒網絡詩會等線上線下相互配合的公眾活動。此外,北京發行集團組織北京圖書大廈、王府井書店等四大書城及新華書店各店、涵芬樓書店、三聯書店等全市幾十家實體書店和新型閱讀空間都熱情參與,不但開展文學書籍優惠展銷,還舉辦講座、閱讀分享會、讀者見面會、新書首發式等,合力打造創作、閱讀、出版和社會共享的文學全產業鏈。

  「我們希望的是城市與文學能充分互動。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面向廣大公眾和文學愛好者,普及推廣優秀作家作品,文學覆蓋的人群才會更廣,才會有更多人從文學中受益。」呂約說。

  要跟上技術潮流,更要保持文學品位

  走出書齋的「十月」,腳步不僅停留在北京,更邁向了世界。為了讓遠方的生活進入作家筆下,2015年起《十月》雜誌與十月文學院一起,在世界各地設立作家居住地,邀請作家入駐並將在異國他鄉的觀察和感受寫成作品。

  劉慶邦是第一位入駐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居住地的作家。他住在加德滿都郊區的一座山裡,一抬眼便是喜馬拉雅大雪山。綿延起伏的山脈在雲霧的繚繞下,一會兒像是大河奔流,一會兒像是小溪流淌,千變萬化。「一個人走過多少地方,視野就有多寬。在加德滿都的日子雖然不長,但住在雪山腳下,還走進當地居民家裡拉拉家常,通過他們的講述,觀察尼泊爾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長了很多見識。」劉慶邦說。

  為了適應網際網路時代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十月》從2015年開始運用微信公眾號,節選代表作品,組織評論文章,再加上和騰訊合作,拍攝作家訪談視頻等視覺元素,組成《十月》的新媒體傳播矩陣。此外,還與亞馬遜中國展開合作,利用Kindle電子閱讀器獨有的加密技術,通過美編的轉換,將雜誌原貌絲毫不差地呈現在Kindle上,做到紙電同步,方便讀者一鍵購買。「手機和電子閱讀器已經能讓讀者舒適閱讀,作為傳統文學刊物,我們必須迎頭趕上新媒體的趨勢。」陳東捷說。

  文學發展到今天,載體和介質不斷進步,作家的創作力得到極大釋放。在劉慶邦看來,無論時代和技術怎麼變遷,文學描寫時代生活、刻畫人情人性的本質是不變的。「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有這麼多作家在寫這麼多作品。《十月》走過40年,既能跟上技術潮流,也能保持文學品位,堅持推出好作家、好作品。以人作比,《十月》還是一個青年,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劉慶邦說。(康巖)

相關焦點

  • 線上讀書會|中國科幻小說、人工智慧和將至未至的未來
    91463823133)嘉賓:張蘊爽(美國韋恩州立大學助理教授)、呂家慧(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本講座討論與書齋相關的「雙重命名」過程。從為自己的書齋擇一佳名,到就齋名進行詮釋與討論,再到將齋名用作自號,這一對書齋的命名實則也是書齋主人建構一個個人舞臺的過程。精心選擇的齋名不僅將書齋與書齋主人的品性相聯,並且充分體現出書齋空間的重要意義。這是一個「雙重呈現」的過程:士人將齋名呈現在文學文本中,與此同時,齋名又是對士人自我身份的呈現。
  • 九州小學教師讀書會 在西北書城舉辦
    九州小學讀書會現場。 12月5日上午,九州小學在城關區西北書城舉辦「冬日暖陽,書香沁心」讀書會,旨在全面提高教師的閱讀意識,培養一生受用的閱讀習慣,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全面提升每位教師的人文素養,著力打造「書香校園」著力構建學校閱讀文化。 活動分為「誦讀經典,善美生活,品讀好書」三個環節。
  • 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閉幕 直接參與人數超過65萬人
    責任編輯:姜貞宇     「我們的十月」詩歌朗誦音樂會 寄於文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高凱)10月30日,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閉幕暨「我們的十月」詩歌朗誦音樂會在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未來劇院舉行
  • ...文學單元——陳曉明主講託爾斯泰《哈吉穆拉特》:虛無,恐懼與頭顱
    北京十月文學院 「名家講經典」進入俄羅斯文學單元——陳曉明主講託爾斯泰《哈吉穆拉特》:虛無,恐懼與頭顱 發布時間:2017-07-09 15:57:30.0中國日報網       7月8日,由十月文學院聯合各方、策劃主辦的大型系列文學講座活動「名家講經典」第六場講座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舉辦。
  • 趙國春北大荒系列文學作品朗誦會在哈爾濱舉行
    為進一步傳承弘揚北大荒精神,提升北大荒文化品牌價值,11月15日,由黑龍江朗讀聯盟和北大荒作家協會主辦、北大荒文化創意產業集團和新松璟薈祥府承辦的墾區作家趙國春北大荒系列文學作品朗誦會在哈爾濱舉行,共有200餘人參加。
  • ...舉辦「吳越・北宋的書籍文物交流與平安佛教・文學」線上講座
    12月8日,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吉原浩人的「吳越・北宋的書籍文物交流與平安佛教・文學」線上講座於明德新聞樓0404教室舉行。本次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日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早稻田大學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所共同舉辦,講座由日語系主任李銘敬主持。來自國內外高校的專家學者、碩博研究生110餘人在線共饗了這場知識的盛宴。
  • 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閉幕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 10月30日,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閉幕暨「我們的十月」詩歌朗誦音樂會,在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未來劇院舉行。文學月自10月8日啟幕以來,圍繞「文學與時代同行」主題,為市民打造了「主題活動」「國際交流」「大眾活動」「京味文學」「少兒文學」「網絡文學」六大板塊共計96場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優秀文學作品限免閱讀活動覆蓋人群達6000萬。    閉幕式上,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與阿里文學總編輯周運共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漢中赤土嶺文協舉辦第二期「禮讚祖國詩韻天漢」詩文朗誦分享會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8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華誕之際,由漢中市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全民閱讀漢中閱讀會主辦,漢中古渡驛餐飲有限公司承辦,漢中市旗袍文化協會、麗彩漢悅城、嘉匯漢唐書城、漢中市艾的森食品有限公司,漢中市漢韻藝術團協辦的「禮讚祖國詩韻天漢」詩文朗誦分享會,於8月28日(赤土嶺文協成立三周年紀念日)如期舉行。來自不同行業的100餘名文學藝術愛好者參加了此次分享會。
  • 網時讀書會|人間清明 英雄讚歌|抗疫回眸雲上詩歌朗誦會
    著名的影視劇表演藝術家、朗誦家、影視製作人、文史學家、書畫藝術家、資深媒體出版人、京味文學作家、編劇、兒童文學作家等都踴躍參與,融入謳歌逆行英雄的氛圍中;籌備詩會的專家老師,更是夜以繼日,默默服務於「雲下」徵集作品,編制流程,指導配音配樂,組織排練,為詩會的成功舉辦奉獻著智慧與辛勞。這次詩會是詩歌藝術與朗誦藝術完美的融合,也是好詩歌與好聲音的攜手聯袂。
  • 線上讀書會 千裡話書緣
    此次疫情期間,儘管不少線下讀書會受疫情影響無法舉辦,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各類線上讀書會卻在各大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如火如荼地展開,動輒成千上萬人的參與度,讓各地書友得以跨越時空距離,共話書緣。
  • 「小」書房,「大」世界 | 去三良書齋,聽「書痴」黃耀浪的書香故事
    在陽春市南風街道旁的一座小樓裡,樹影婆娑,水流汩汩,黃耀浪的三良書齋便坐落在小樓二樓處。2008年,三良書齋建成,黃耀浪特意訂做好書櫃用以收藏他的「寶貝」。黃耀浪的藏書主要以藝術類為主,佔據了書櫃的「半壁江山」,文學、歷史等其他書籍也分布在各個書櫃裡。閒暇時,一些志同道合的書友相聚書齋,大家一起品茗、讀書、探討,分享感悟和讀書帶來的樂趣。
  • 線上讀書會|馬伯庸:中國文化中的十二星座
    自貿區4.0時代:在這裡,中國文化走出去時間:4月3日(周五)19:00地點:嗶哩嗶哩「世紀文景」官方帳號、喜馬拉雅「陸家嘴讀書會」直播間等主講人:任義彪(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國家版權貿易基地運營機構董事長
  • 踐行美育,從心開始|「追尋詩意的生活」詩歌寫作講座舉行
    12月7日,「《追尋詩意的生活》——零基礎入門寫詩」講座活動在新圖書館南洋書齋舉行。二十四節氣的大雪之日,傳統風韻滿載的書齋之中,交大首屆教書育人一等獎獲得者、教職工致遠文藝協會副會長楊志斌老師帶領同學們暢尋詩意、漫遊詩海、入門學詩。活動由校園映畫網絡文化工作室主辦,黨委宣傳部和圖書館指導支持。
  • 楊國良英雄讚歌朗誦會在回龍舉行
    本報訊(記者鄧小強)7月24日,由區文聯、區作協、回龍鎮聯合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頌揚楊國良烈士」詩歌朗誦會在回龍鎮舉行,區作協會員、回龍鎮黨員幹部近百人參加活動,跟著詩歌的節拍,集中抒發愛國深情,集體追憶楊國良烈士事跡,表達了繼承英雄遺志加快建設美麗幸福回龍鎮的決心。
  • 省少兒電影電視詩文朗誦會在長舉辦
    29日,以「我愛你」為主題的2020吉林省少兒電影電視詩文朗誦會在省圖書館音樂廳舉辦。舞臺上,小表演者們通過朗誦、歌唱、配音等多種形式演繹自己心目中的師生情、手足情和家國情。
  • 「手術刀遇上話筒」——演說朗誦藝術請進醫院
    為了進一步提升醫務人員普通話運用能力及演講朗誦技能,12月17日下午,蘇州科技城醫院聯合蘇州市朗誦協會舉辦「演說朗誦藝術進醫院」活動,特邀蘇州廣電資深主播、國家一級播音員、蘇州市朗誦協會專家組組長曉澍開講。
  • 《十月少年文學》原創文學與戲劇教育論壇在京舉行
    論壇以小短劇《皇帝的新裝》輕鬆揭開序幕,與會的中外嘉賓、學者、專家圍繞「兒童戲劇和兒童文學的關係和發展」「什麼是對少年兒童有益的文學、戲劇或藝術體驗」「校園內的文學與戲劇教育對於學生的全面影響」及「創意親子兒童文學與戲劇體驗」等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和深入交流。
  • 湖北之聲主持人劉煒參加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的「守望相助 擁抱春天...
    3月28日,中廣聯合會有聲閱讀委員會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廣播電視臺等,利用「抖音」平臺,為觀眾和網友奉上了一場大型文學朗讀直播活動。29位演播藝術家、作家、歌手用聲音彼此守望相助,共同擁抱春天。湖北之聲主持人、方艙廣播主播劉煒參加了今天舉辦的「守望相助 擁抱春天」大型文學朗誦視頻直播活動。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在京啟動
    「北京十月文學月」是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市網信辦、市文聯共同主辦,以文學界、出版界為主體,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全市性文學主題活動。自2016年成功舉辦首屆活動,現已形成一個集出版成果展示、文化活動、全民閱讀、交流服務等於一體的文學活動品牌,深受廣大市民歡迎,切實提升了城市的文學亮度和文化溫度。
  • 文學之星講座 餘非教創作
    圖:左起:梁冠芬、鄭嘉莉、李潔儀、餘非、崔綺雲、關穎斌,出席文學之星第三次講座  【大公報訊】2015-2016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香港賽區)——文學之星第三次講座近日於漢華中學舉行,請來評審兼資深作家餘非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