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作協副主席、作家劉慶邦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給《十月》雜誌投稿的經歷。1981年溽暑長夏,他剛從河南調到《中國煤炭報》做編輯。像那個時代很多文學青年一樣,他在業餘時間瘋狂寫作。他先寫了個短篇小說,投給了創刊3年的《十月》,結果石沉大海。劉慶邦沒有放棄,等到《十月》第一次發表他的中篇小說《月光依舊》,已是多年之後。
轉眼間,這本1978年8月創刊於北京市東興隆街一棟舊式木樓裡、與改革開放同步誕生的文學期刊,走過了40年風雨。一代代作家與《十月》為伴,踏著改革的節奏,用文學記錄著中國社會的巨大發展。
忠實地記錄中國社會的變化,就很有衝擊力
10月30日,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在北京閉幕。活動自10月8日啟幕以來,圍繞「文學與時代同行」主題,為首都市民打造了「主題活動」「國際交流」「大眾活動」「京味文學」「少兒文學」「網絡文學」六大板塊共計96場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各項活動直接參與人數超過65萬,微博話題「北京十月文學月」等總計閱讀量1042萬次。「《十月》創刊四十年」活動便是重頭戲之一。
在劉慶邦看來,《十月》之所以能在眾多新時期文學刊物中迅速攀上制高點,是由於佔得了「天時地利人和」,「《十月》應改革開放而生,是新時期中國文學發展的縮影。編輯部設在文化中心北京,能夠很好地發掘和整合作家資源。《十月》的歷任編輯,站高望遠,有著專業的文學精神和擔當,不斷推出作家作品,作家們也願意給《十月》寫稿。」
作家、作品是一本刊物的靈魂。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張承志《黑駿馬》、鐵凝《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張潔《沉重的翅膀》、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等一系列當代文學史上的重量級作品都刊發在《十月》上。據統計,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舉辦的歷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獎篇目中,接近1/3首發於《十月》。
「那時『文革』結束不久,思想禁錮被衝破,社會生活和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巴爾扎克、託爾斯泰等大量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的作品被翻譯到中國,大家的文學品位也一下子被推上了新臺階。《十月》用文學把這些變化忠實記錄下來,本身就很有衝擊力。」《十月》主編陳東捷說。
為增強影響力,原本以發表中篇小說為主的《十月》2004年開始出版《十月》和《十月·長篇小說》兩個序列,吸引了全國各地更多佳作。池莉《來來往往》、莫言《生死疲勞》、方方《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等佳作接連發表,不斷有作品獲得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並被改編成影視劇而得到更廣泛傳播。
建立綜合性品牌集群,多渠道與讀者互動
「那時候作家很內斂,跟編輯都是書信來往,跟讀者就更談不上溝通了。」劉慶邦說。如今通過各類平臺,作家和文學以更活潑的形式走向社會和公眾,《十月》也早就不只是一本單純的文學刊物,而逐步發展為一個綜合性的文學品牌集群。
這個品牌集群由十月文學院、《十月》雜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少年文學》雜誌共同構成。「每年的文學月,我們邀請海內外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來到北京,參與各項活動。活動設置上既重視專業性的文學研討,也開展文學講座、作家讀者見面會、讀書會、徵文、朗誦會、惠民圖書展、戲劇展演等大量公眾活動。」 十月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呂約介紹。
今年活動地點從永定門公園內佑聖寺十月文學院本部,到覆蓋北京的實體書店;從會議室研討到劇院展演;從社區到校園,都有「十月」的粉絲和文學愛好者的身影。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長銷書。據不完全統計,一套三冊外加一冊普及本目前共發售1700萬冊。近年因影視和話劇改編的介入,這種反響持續發酵,成為激勵當代年輕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旗幟。十月文學院在10月16日文學月期間,邀請評論家白燁和張檸,在本部佑聖寺就《平凡的世界》與改革開放為題進行對談,與現場觀眾一起重返作品描述的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們欣喜的是很多年輕人來參加,他們就是當代的孫少安與孫少平,在各自領域中奮鬥著。他們的成長與作品的年代相隔甚遠,但不妨礙通過文學達到共情。」呂約說。
《十月》雜誌和《十月少年文學》還分別策劃了「《十月》與我」讀者故事徵集、「獻禮十月」少兒網絡詩會等線上線下相互配合的公眾活動。此外,北京發行集團組織北京圖書大廈、王府井書店等四大書城及新華書店各店、涵芬樓書店、三聯書店等全市幾十家實體書店和新型閱讀空間都熱情參與,不但開展文學書籍優惠展銷,還舉辦講座、閱讀分享會、讀者見面會、新書首發式等,合力打造創作、閱讀、出版和社會共享的文學全產業鏈。
「我們希望的是城市與文學能充分互動。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學活動,面向廣大公眾和文學愛好者,普及推廣優秀作家作品,文學覆蓋的人群才會更廣,才會有更多人從文學中受益。」呂約說。
要跟上技術潮流,更要保持文學品位
走出書齋的「十月」,腳步不僅停留在北京,更邁向了世界。為了讓遠方的生活進入作家筆下,2015年起《十月》雜誌與十月文學院一起,在世界各地設立作家居住地,邀請作家入駐並將在異國他鄉的觀察和感受寫成作品。
劉慶邦是第一位入駐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居住地的作家。他住在加德滿都郊區的一座山裡,一抬眼便是喜馬拉雅大雪山。綿延起伏的山脈在雲霧的繚繞下,一會兒像是大河奔流,一會兒像是小溪流淌,千變萬化。「一個人走過多少地方,視野就有多寬。在加德滿都的日子雖然不長,但住在雪山腳下,還走進當地居民家裡拉拉家常,通過他們的講述,觀察尼泊爾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長了很多見識。」劉慶邦說。
為了適應網際網路時代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十月》從2015年開始運用微信公眾號,節選代表作品,組織評論文章,再加上和騰訊合作,拍攝作家訪談視頻等視覺元素,組成《十月》的新媒體傳播矩陣。此外,還與亞馬遜中國展開合作,利用Kindle電子閱讀器獨有的加密技術,通過美編的轉換,將雜誌原貌絲毫不差地呈現在Kindle上,做到紙電同步,方便讀者一鍵購買。「手機和電子閱讀器已經能讓讀者舒適閱讀,作為傳統文學刊物,我們必須迎頭趕上新媒體的趨勢。」陳東捷說。
文學發展到今天,載體和介質不斷進步,作家的創作力得到極大釋放。在劉慶邦看來,無論時代和技術怎麼變遷,文學描寫時代生活、刻畫人情人性的本質是不變的。「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像今天,有這麼多作家在寫這麼多作品。《十月》走過40年,既能跟上技術潮流,也能保持文學品位,堅持推出好作家、好作品。以人作比,《十月》還是一個青年,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劉慶邦說。(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