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吉原浩人的「吳越・北宋的書籍文物交流與平安佛教・文學」線上講座於明德新聞樓0404教室舉行。本次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日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早稻田大學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所共同舉辦,講座由日語系主任李銘敬主持。來自國內外高校的專家學者、碩博研究生110餘人在線共饗了這場知識的盛宴。
吉原浩人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早稻田大學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杭州佛學院、浙江工商大學東亞研究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日語語言文化學院、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客座教授,在日本宗教思想史、東亞文化交流史、中日比較思想・文學方面研究成果頗豐,主要著述有『ものがたり甲斐善光寺』『「燈籠佛」の研究』『東洋における死の思想』『海を渡る天台文化』『古鈔本「江都督納言願文集」』『南嶽衡山と聖徳太子信仰』等。
講座伊始,吉原介紹了吳越・北宋的書籍文物交流。其時,中國經歷了會昌滅佛和唐末戰亂,大量佛教典籍失傳,吳越國忠懿王錢弘淑為尋求散逸經典,積極向日本、高麗派遣使者求書。吳越・北宋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以天德元年(957),日僧日延經由吳越歸日為嚆矢。據大宰府神社文書《大宰府政所牒案》記載,日延從吳越攜歸的典籍中,內典獻納比叡山學堂,外典則由大江家文庫收藏。其後,吉原以日僧源信與宋僧知禮的書信往來、源信託便船將所撰書籍送往宋朝以及大江匡衡撰寫宋朝返牒等事跡為例,介紹了積極推動日本與吳越・北宋書籍交流的日本僧侶和文人。在書籍文物的頻繁交流的背景下,五代宋初禪師永明延壽(904—975)的《宗鏡錄》《萬善同歸集》等著述先後傳入日本,對佛教界帶來巨大的影響。前人研究認為禪籍《心性罪福因緣集》也是永明延壽所作,吉原從思想主張、具體內容和詞彙語法角度,詳細論證了該書為日本人假託永明延壽名義的疑偽作。
接下來,吉原聚焦奝然入宋求栴檀瑞像的史實進行詳細梳理和考察。吉原指出,栴檀瑞像的原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供奉佛像——優填王思慕像,奝然於永觀元年(983)入宋,在台州造立栴檀瑞像,將其帶回日本國內。此事在日本佛教界引發巨大反響,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寶物集》《梁塵秘抄》等文獻資料中可窺見一斑。其後,吉原展示了日本寺院繪卷、雕塑與繪畫傳承中的栴檀瑞像。
在提問環節中,南開大學教授劉雨珍、南京大學教授金程宇、清華大學教授雋雪豔和湖南師範大學教授陳小法、早稻田大學教授河野貴美子等師生參與討論,就大江匡衡漢詩中的白居易形象、北宋與日本的書籍交流、禪宗在日本的傳播等問題展開積極的研討互動。最後,李銘敬總結講座發言要旨,高度評價了吉原的《心性罪福因緣集》相關研究的文獻價值,肯定了本次講座在推進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的意義,並感謝吉原長期對日語系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的支持,以及對聯合培養博士生的研究指導。
此後,參與講座的中國人民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碩博研究生進行了互動交流,本次講座在討論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