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寫完史記神秘失蹤,祭拜千年古墓,尋找歷史的聖人

2020-12-22 小豬世界觀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這是司馬遷在給朋友回信中寫到的一句話,小豬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對太史公發自內心的敬佩。

也正是因為這句話,今天來到了韓城市司馬遷之墓。

司馬遷墓道雕像

看到這尊儒雅的雕像,每個人都會聯想到風度翩翩,博學多識。

可歷史往往很殘酷,在司馬遷被處以宮刑之後,大家心目中的司馬遷已經死了,只剩下一顆續寫歷史的赤心,和一具飽經滄桑的軀殼。

他用執著的心拖著沉重的軀體,創作出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史記》。

他在寫完史記之後,就從歷史中神秘失蹤了,最少在歷史的記載中,再也沒有了司馬遷的身影。

那麼,他到底去了哪裡呢?他的墓葬又怎麼會出現在韓城市呢?

司馬遷祠堂山門

這裡就是登山的入口,司馬遷之墓就在半山腰上。

司馬遷在寫完史記之後去了哪裡?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但是,在他寫完史記之後,再也沒有活下去的欲望,這一點毋庸置疑。

他曾在給好朋友仁安回信中多次提到自己不堪忍受受辱之軀,活著就為了完成《史記》,如今使命已經完成,對於一個文人來說,遭受宮刑奇恥大辱,他已經沒有活下去的動力。

後人有人推斷他可能「自殺」,這一點也不是不可能,但沒有歷史證據。

不管是自殺,還是病死,亦或者被皇帝處死。

總之,他的晚年一定異常悽慘,只是想像一下,就令人垂淚,在這裡小豬已經不忍做太多的想像 。

司馬遷墓碑

墓碑為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畢沅在歷史中不算什麼大名鼎鼎之人,可是他卻為很多大名鼎鼎之人立過碑文,也使得他的大名被很多人記住。

比如白鹿原上薄姬太后墓碑,楊凌隋文帝墓碑,漢文帝墓碑等,都是畢沅所立。

在陝西旅遊,你會在很多石碑上看到這位陝西巡撫的大名,這位巡撫簡直就是一個立碑狂魔,這也是小豬特別關注他的地方。

不僅如此,他還修繕了碑林博物館,也算是對歷史文物做出重大貢獻了。

司馬遷之墓

這座奇怪的墓冢就是司馬遷衣冠冢,相傳是元世祖忽必烈修建,看看墓冢像不像一個蒙古包呢?

司馬遷祠堂,始建於西晉,這也說明,在司馬遷死後幾百年時間裡,他的大名已經成為歷史的標杆。

墓冢上面的古柏歲數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修建墓冢也是後來依古柏而建,對於這一點很好理解,修建墓冢之人希望司馬遷如古柏一般萬代流傳。

古柏分為五枝,解說上說是五子登科之意,其實有些牽強,不過作為美好的寓意,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寓意。

磚砌的墓冢上刻著八卦圖,在古代也叫八卦墓,八卦在道教代表一切,也象徵司馬遷通天曉地的博學之識。

司馬遷祠堂正殿

這裡是大殿,大殿裡面供奉司馬遷雕像,店外古松林立,坐在古松之下的石凳上,忽然間也有了山野之人的灑脫。

輕啜一口香茗,暖風拂面,花香異常。

如今一切的美好都是前人用血換來的,我們之所以有著貫穿的歷史,確是司馬遷用生命譜寫的。

此時,突然想到諸葛亮祭奠周瑜時痛哭流涕的場景,卻沒有膽量當場發揮,只能心中默念,「嗚呼司馬公,哀哉司馬公」。

啟功大師題字

千百年來,來這裡祭拜司馬遷的名仕,很多都會在這裡題字,啟功大師只是其中一個。

這也說明司馬遷的大名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裡,也說明他忍辱負重並沒有白費。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他和漢武帝的關係了,這兩個人有一點非常相似,就是他們的執著。

司馬遷為了寫《史記》,執著到什麼程度我們都知道。

而漢武帝為了打仗,也是一個執著狂人,打到國庫空虛,打到民不聊生,他一生就像是為戰爭而生,就算是晚年寫了一份《罪己詔》,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只要這樣才能安撫當時動蕩的人心。

說實話,像漢武帝這種戰爭狂魔,會為自己發動戰爭而懺悔?反正小豬是不信。

其實司馬遷對漢武帝還是有一些畏懼的,至少在《報任安書》裡,他就沒敢在漢武帝面前求情。

通過李陵事件,他已經了解漢武帝脾氣,求情也沒用,說不定這次還會被武帝大卸八塊,最少他在對仁安的事情上,已經沒有了以前對李陵事件的那種無畏之心。

山門

司馬遷當時寫史記,只是一部私家著作,在他死後很多年,這部書才留駐於世。

所以在司馬遷死後,並不足以引起當時社會的重視,最少在當時,他只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史官。

等到《史記》廣為流傳之時,司馬遷聲名鵲起之時,已經是很多年之後的事了,此時,人們在關注他,卻發現他最後怎麼死的,最後葬在哪裡,都已經無從考證。

在他死後幾百年,人們為了憑弔這位偉大的史學家,就在他出生之地的韓城修建了這座祠堂,後來經過歷代的修繕,就成為如今的司馬遷祠堂。

司馬公雖死,可他的《史記》卻像司馬遷的化身,穿越一代又一代,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相關焦點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河北省文物部門接到線索後,隨即進駐現場調查,由此便揭開了千年之前中山國的神秘面紗。經過為期兩年多的緊張考古工作,出土了上千件精美器物,根據器物上的銘文證實,這座大墓就是戰國中山王陵墓。此外,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他也參考了許多先秦時期史家書籍。可是中山國由盛轉衰,再加上地緣劣勢,這個國度大約持續了300多年時間,其中有200多年的歷史進程,還是後人通過發掘古墓以及相關銘文才得出的結論。當時司馬遷即使想為中山國單獨列傳,他也很難找到相關可靠的史料。
  • 湖南考古挖出竹簡,內容推翻歷史:學者:我們都被司馬遷騙了
    《史記》的價值《史記》就是一部記錄歷史的重要經典。它是後人研究歷史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憑據,也是為其人或事定性的重要依據。《史記》最早被稱作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作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司馬遷當時是史官,司馬一家也都是研究歷史出身。他歷時14年,把歷史的主要人物作為中心線索,以此展開敘述事件,完成了這樣一部,名流千古的《史記》。
  • 老子:司馬遷《史記》中神一樣的存在
    司馬遷寫《史記》雖然在形式上老子根本沒有辦法跟孔子比,但在實質的內容上,司馬遷似乎把老子捧得更高。老子的傳記主要講了三件事。於是老子就寫了一部書,分上篇和下篇,講述道德的意旨,一共5000多字,寫完後才離開。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 為何古代只要天降異象,都必有聖人現世?司馬遷其實早已給出答案
    那麼為何古代只要天降異象,都必有賢人、聖人現世?這種異象是幹什麼用的呢?對此專家表示,這跟買熱搜一個道理,司馬遷其實早已在《史記》中給出答案。02魯迅先生曾誇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以這樣的方式,將神話故事加入到歷史史書中,並將賢人、聖人的現世通過天降異象染上神秘的色彩,從而達到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效果。03《史記》曰:「由是觀之,未有不先形見而應隨之者也。」
  •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武帝時,先後任太史令、中書令。 所著(史記》是記載從黃帝至漢代的紀傳體通史,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大部分,是一部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偉大歷史著作。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讀《史記·太史公自序》並不一定看得懂司馬遷,要走進他的內心,得去看《漢書·司馬遷傳》,特別是其中收錄的《報任安書》。寫《史記》時的司馬遷是克制的,他並不輕易向人彈奏心曲,只是偶爾隱晦地抒發自己的憤懣,略微表露下心跡,例如在《伍子胥列傳》的結尾,他寫下這樣一句話:「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這是夫子自道。
  • 《龍嶺迷窟》解密東方神秘文化中的古墓機關
    《龍嶺迷窟》宣傳海報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本劇中畫面和色彩的運用非常具有東方神秘色彩,劇中有很多未解之謎和線索,古墓探險部分是全劇精華,分兩條線,第一條線是雪莉楊的外公搬山魁首鷓鴣哨、了塵大師、美國人託馬斯探險西夏黑水城尋找雮塵珠,另一條線是潘粵明、張雨綺、姜超和馬大膽十兄弟小分隊探西周古墓。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
    01《史記》是中國的史學巨著,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的歷史,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02讀《史記》,首先應該關注一下作者一一司馬遷。「西漢兩司馬,南陽兩臥龍」,其中一司馬就是司馬遷。他的知名度就不用腦子衡量了。
  •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在司馬遷故裡陝西韓城發布
    圖為《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 張遠 攝中新網陝西韓城10月26日電 (記者 張遠)《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發布暨研討會26日在司馬遷故裡陝西韓城舉行。《史記研究集成》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規模浩大,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各部分構成,旨在對司馬遷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總結,匯集、整理、編纂一部囊括古今中外《史記》研究成果的「集成」。
  • 《謎巢》上演古墓版密室逃脫 厲害了我的陛下!為電影界做出大貢獻
    電影《謎巢》講述了生物科技公司研究員盧克(吳尊飾)在一所廢棄的礦山附近發現遠古時期的木乃伊,並得知其生前活到三百歲,為什麼研究其奧秘,盧克順著隧道盧克深入一座古墓,遇到了不明生物,隨即失去音訊。盧克的姐姐嘉(李冰冰飾)得知弟弟失蹤,與救援隊長雷德利(凱南·魯茲飾)等人闖入神秘古墓地宮,開啟一段未知的冒險。
  • 司馬遷寫《史記》時秦已滅亡上百年,很多事情是否是編造的呢?
    史官不屈服於權貴資料圖片至於司馬遷,更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父輩就是太史令,也就是史官,父傳子業,司馬遷當然熟悉歷史記載的要求,司馬遷寫《史記》是有很嚴謹的治史觀念的,並不是寫小說,《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期間三千多年的歷史,司馬遷是個人,他不可能經歷數千年!
  • 通過《史記》分析司馬遷的超前三觀——人才觀,法治觀和民族觀
    《紅塵觀史記》系列第12篇《史記》,是西漢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的巨著,它上承父親司馬談之遺願,下託太史公本人作為一個史學家的使命感,是他為之傾注了全部心血甚至生命的作品,哪怕是當時身受腐刑之後,依然沒有按照當時朝堂之上所盛行的「重榮譽輕生死」的主流觀念選擇自盡
  • 司馬遷有多崇拜孔子?這事得從孔聖人的「神出鬼沒」說起
    孔子影響了中國數千年時間,現在還在影響著,儒家文化更是中國人的思想內核,隱性地「操縱」我們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孔子有著「天下文官首,歷代帝王師」的稱呼,有著「至聖先師」的讚譽,活著的時候被世人認可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直至今日,只要是中國人,沒有不認識孔子的。
  • 班固指責司馬遷的四大缺點,千年之後反而成了超級閃光點
    《漢書.司馬遷傳》:「其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而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紅塵觀史記》系列第27篇大家都聽說過「同行是冤家」這句話,究其原因就是一個行業內的資源和客戶就這麼多,你多了我必然就少了,反之亦然,所以同行之間肯定要相互競爭,有時候甚至要採取貶低對方來抬高自己的方式也是不足為奇了。
  • 張大可先生談《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歷史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傳記著作。西漢司馬遷撰。歷來受到眾多讀者追捧,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天就由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先生為大家詳解,《史記》究竟有哪些值得捧讀深思之處。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 古裝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編排參考離不開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還會聯想到鄭國渠以及臨潼的驪山、兵馬俑等等,甚至找到了中小學課本裡王翦、李斯等歷史人物的影子。的確,《大秦賦》的劇情編排有電視藝術成分,但基本上是圍繞史書,堪稱一部正史大劇。其創作始終離不開《戰國策》等史書,更離不開《史記》。
  • 名作《報任安書》與史記作者司馬遷死亡之謎
    司馬遷的《史記》是紀傳體史書的集大成者,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報任安書》是司馬遷所寫的又一名篇,並在語文課本上登出。報任安書中表達的一個史學家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為往聖繼絕學的宏大志向,是激勵中華文化人的重要一筆思想遺產。
  • 為什麼說《大秦賦》的編排參考離不開韓城人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一個是《戰國策》,而另一個是《史記》(甚至有《詩經》、《左傳》)。可以說整部史詩大劇的編排拍攝離不開這兩部史書的參考,如此在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較為完整地構建了《大秦賦》的整個故事邏輯及線索,力求尊重歷史的同時,創作出一個事件飽滿、人物生動的故事。特別是《史記》對整部劇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讓我們了解到一個真實而強大的秦國。
  • 揭秘:怪不得,盜挖古墓被戲稱為九死一生的千年行當!
    揭秘:怪不得,盜挖古墓被戲稱為九死一生的千年行當!以前,有錢有權有勢的人都會給逝去的親人在墳墓中裝很多金銀財寶,期盼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也和生前一樣,過著高人一等的生活。有些,除金器銀器外,還有什麼繪畫陶瓷等藝術品,讓活著的人使勁眼饞。
  • 《史記》書名的由來,「太史公」得名的由來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中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公元前2700年左右),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之間近三千年的中華古代歷史。《史記》作為一部紀轉體通史,不僅僅是只記載了統治階級的重大歷史活動,它也記載了涉及到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諸如政治、經濟、戰爭、文學、藝術、地理、科技、宗教等等,稱得上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修「正史」的作者所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