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這是司馬遷在給朋友回信中寫到的一句話,小豬也正是因為這句話,對太史公發自內心的敬佩。
也正是因為這句話,今天來到了韓城市司馬遷之墓。
看到這尊儒雅的雕像,每個人都會聯想到風度翩翩,博學多識。
可歷史往往很殘酷,在司馬遷被處以宮刑之後,大家心目中的司馬遷已經死了,只剩下一顆續寫歷史的赤心,和一具飽經滄桑的軀殼。
他用執著的心拖著沉重的軀體,創作出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史記》。
他在寫完史記之後,就從歷史中神秘失蹤了,最少在歷史的記載中,再也沒有了司馬遷的身影。
那麼,他到底去了哪裡呢?他的墓葬又怎麼會出現在韓城市呢?
這裡就是登山的入口,司馬遷之墓就在半山腰上。
司馬遷在寫完史記之後去了哪裡?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但是,在他寫完史記之後,再也沒有活下去的欲望,這一點毋庸置疑。
他曾在給好朋友仁安回信中多次提到自己不堪忍受受辱之軀,活著就為了完成《史記》,如今使命已經完成,對於一個文人來說,遭受宮刑奇恥大辱,他已經沒有活下去的動力。
後人有人推斷他可能「自殺」,這一點也不是不可能,但沒有歷史證據。
不管是自殺,還是病死,亦或者被皇帝處死。
總之,他的晚年一定異常悽慘,只是想像一下,就令人垂淚,在這裡小豬已經不忍做太多的想像 。
墓碑為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畢沅在歷史中不算什麼大名鼎鼎之人,可是他卻為很多大名鼎鼎之人立過碑文,也使得他的大名被很多人記住。
比如白鹿原上薄姬太后墓碑,楊凌隋文帝墓碑,漢文帝墓碑等,都是畢沅所立。
在陝西旅遊,你會在很多石碑上看到這位陝西巡撫的大名,這位巡撫簡直就是一個立碑狂魔,這也是小豬特別關注他的地方。
不僅如此,他還修繕了碑林博物館,也算是對歷史文物做出重大貢獻了。
這座奇怪的墓冢就是司馬遷衣冠冢,相傳是元世祖忽必烈修建,看看墓冢像不像一個蒙古包呢?
司馬遷祠堂,始建於西晉,這也說明,在司馬遷死後幾百年時間裡,他的大名已經成為歷史的標杆。
墓冢上面的古柏歲數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修建墓冢也是後來依古柏而建,對於這一點很好理解,修建墓冢之人希望司馬遷如古柏一般萬代流傳。
古柏分為五枝,解說上說是五子登科之意,其實有些牽強,不過作為美好的寓意,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寓意。
磚砌的墓冢上刻著八卦圖,在古代也叫八卦墓,八卦在道教代表一切,也象徵司馬遷通天曉地的博學之識。
這裡是大殿,大殿裡面供奉司馬遷雕像,店外古松林立,坐在古松之下的石凳上,忽然間也有了山野之人的灑脫。
輕啜一口香茗,暖風拂面,花香異常。
如今一切的美好都是前人用血換來的,我們之所以有著貫穿的歷史,確是司馬遷用生命譜寫的。
此時,突然想到諸葛亮祭奠周瑜時痛哭流涕的場景,卻沒有膽量當場發揮,只能心中默念,「嗚呼司馬公,哀哉司馬公」。
千百年來,來這裡祭拜司馬遷的名仕,很多都會在這裡題字,啟功大師只是其中一個。
這也說明司馬遷的大名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裡,也說明他忍辱負重並沒有白費。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他和漢武帝的關係了,這兩個人有一點非常相似,就是他們的執著。
司馬遷為了寫《史記》,執著到什麼程度我們都知道。
而漢武帝為了打仗,也是一個執著狂人,打到國庫空虛,打到民不聊生,他一生就像是為戰爭而生,就算是晚年寫了一份《罪己詔》,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只要這樣才能安撫當時動蕩的人心。
說實話,像漢武帝這種戰爭狂魔,會為自己發動戰爭而懺悔?反正小豬是不信。
其實司馬遷對漢武帝還是有一些畏懼的,至少在《報任安書》裡,他就沒敢在漢武帝面前求情。
通過李陵事件,他已經了解漢武帝脾氣,求情也沒用,說不定這次還會被武帝大卸八塊,最少他在對仁安的事情上,已經沒有了以前對李陵事件的那種無畏之心。
司馬遷當時寫史記,只是一部私家著作,在他死後很多年,這部書才留駐於世。
所以在司馬遷死後,並不足以引起當時社會的重視,最少在當時,他只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史官。
等到《史記》廣為流傳之時,司馬遷聲名鵲起之時,已經是很多年之後的事了,此時,人們在關注他,卻發現他最後怎麼死的,最後葬在哪裡,都已經無從考證。
在他死後幾百年,人們為了憑弔這位偉大的史學家,就在他出生之地的韓城修建了這座祠堂,後來經過歷代的修繕,就成為如今的司馬遷祠堂。
司馬公雖死,可他的《史記》卻像司馬遷的化身,穿越一代又一代,來到了我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