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一大象徵,儒家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代名詞。孔子影響了中國數千年時間,現在還在影響著,儒家文化更是中國人的思想內核,隱性地「操縱」我們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孔子有著「天下文官首,歷代帝王師」的稱呼,有著「至聖先師」的讚譽,活著的時候被世人認可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直至今日,只要是中國人,沒有不認識孔子的。崇拜孔聖人的華夏子孫,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他們有的是文人學者,有的是草民黎庶,有的是王侯將相,還有的是秉筆史官。被魯迅先生讚美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作者司馬遷老先生,也是孔子的忠實狂熱粉。
史家作史,儘量不帶自己的個人喜好厭惡到其著作,儘量以公正的視角評論記述。可是說著儘量,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自己寫書時的情感表達。而司馬遷對孔子的崇拜,是極具代表性的。《史記·秦本紀》記載:「惠公元年,孔子行魯相事。」本紀是專用於記錄帝王傳記的,《秦本紀》是記錄秦人到秦國,再到秦朝的記錄。說回「孔子行魯相事」,《秦本紀》的這一段前文說楚國、吳國、晉國、和秦國的事,後文說晉國、齊國和秦國的事。這中間出現孔子的行程,怎樣看怎樣突兀。
《秦本紀》除此段之外還有一句關於孔子的記載,十分突兀,「孔子以悼公十二年卒。」前面寫著秦國、齊國、吳國、晉國相互之間的大事,後面突然寫孔子卒;孔子卒後,接著寫天下各諸侯之間和國內的大事。其實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秦本紀》,其他本紀、世家、列傳也是有記錄的,司馬遷筆下的孔子「神出鬼沒」慣了。《史記·十二本紀·周本紀》:四十一年,楚滅陳。孔子卒。《史記·三十世家·吳太伯世家》:十五年,孔子相魯。《史記·三十世家·魯周公世家》:十年,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行相事。齊欲襲魯君,孔子以禮歷階,誅齊淫樂,齊侯懼,乃止,歸魯侵地而謝過。
《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十四年,孔子卒。《史記·三十世家·管蔡世家》:吳二十六年,孔子如蔡。《史記·三十世家·衛康叔世家》:三十八年,孔子來。《史記·七十列傳·伍子胥列傳》: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彊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其後四年,孔子相魯。《史記·七十列傳·李斯列傳》:高曰:「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
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可以說《史記》中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孔子應該在其中出現了二分之一左右。大家可以確切地說:孔子是司馬遷的偶像無疑了。不過司馬遷是像現代女孩子追明星那樣子的崇拜嗎?筆者可以打保票說絕對不是。一個國家的世家、一個皇帝的本紀、一個王侯將相的列傳,記錄了一個與他們完全沒有相關的事,就代表寫這段史書的史家認為,他所寫的那個人物足以影響天下的命運。而孔子在太史公心中正是一個足以影響天下、足以改變中國歷史的人物。所以如果大家讀《史記》會發現,孔子這個人物在《史記》中簡直就是神出鬼沒,即便和孔子一點關係沒有,孔子也會出現。不得不說,這是《史記》的一大特點。司馬遷實在太重視孔子這個人物了。
司馬遷沒有感覺錯,孔子的的確確沒有感覺是影響天下命運和改變中國歷史的重要人物。秦始皇和孔子誰更重要?一部分人認為是秦始皇,一部分認為是孔子。其實看誰更重要,得從其人所遺留下的東西。秦始皇死後,留下浩大的秦始皇陵(精神文化遺產暫且不說,畢竟無法具象化,不夠直觀);孔子死後,葬魯城北泗水岸邊,當時的狀況不是太好,可這不是一成不變的。東漢桓帝,孔子之墓重修,孔林地一頃;北齊時,孔林植樹六百餘株;宋代宣和年間,孔子墓前修造石儀;元文宗,修孔林牆,修孔林門;大明洪武年間,孔林擴充至三千頃;清雍正八年,再次大修孔林。
史書記載,官方共重修、增修孔林十三次,現在孔林的垣牆長約七公裡,牆高超三米,總面積達到兩平方公裡,比曲阜城還大,其中墳冢10萬餘座。越到後面孔林面積越大,而秦始皇陵卻年歲坍塌越來越小,也就是說,孔子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大,秦始皇的影響力卻隨著他的離世越來越小。所以比較二人誰更重要,結果顯而易見。
司馬遷寫孔子,一點都沒有過譽,哪怕從孔子身上學到一點,普通人都會受益無窮。司馬遷評價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今中外道德和品行能到達這一步的人,少之又少。
參考文獻:《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