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霸凌受害者:「我想殺掉領導」

2020-12-10 字母榜

殺掉領導。

這個想法在劉磊腦子裡盤踞近3年。特別是在被領導拍桌子大罵是一個廢物時,「把領導殺掉,然後自己消失」的念頭會佔滿他的大腦。

劉磊一直以為,自己會出現殺人極端想法是應激反應,直到2019年3月31日,一個周日上午,他在家裡用電腦瀏覽文件數據時,突然間大腦一熱,耳朵被嗡嗡聲填滿,殺死領導的想法如火山般爆發,驚得劉磊雙手發抖,整個身體戰慄。

強按著情緒,劉磊閉目養神,幾分鐘後,情緒依然無法緩解,他隨即走進浴室,將花灑開到最大,在頭頂淋了十幾分鐘,才真正冷靜下來。

不敢再猶豫,劉磊決定離職。

4月1日上午8點,劉磊走進公司的第一件事,便是去人事辦公室要了一張離職單。

填寫離職信息時,HR旁敲側擊想留人,建議劉磊可以輪崗、調崗或者提漲薪。

劉磊一概不接茬,瞎掰個離職原因填上:和女朋友結婚,去外地工作。一邊寫,身體止不住地微顫,情緒卻難得的放鬆,「再也不用見到那個魔鬼了。」

晚上和3位同事吃了散夥飯,劉磊回到家,又從冰箱裡掏出幾罐啤酒,一口一口喝下去,終於喝醉。此時的他,只是模糊意識到自己的情況不樂觀,打算停工一段時間,解決好情緒問題。

但他沒想到,這一停,就停到了14個月後的現在。

劉磊是2016年大學畢業後社招進的當地製造業大廠,由領導一手攬進公司,擔任產品項目經理,負責產品的開發和量產。

6個月的試用期,劉磊用了3個月就轉正。領導多次在部門會議上誇劉磊:招你的時候就看出你很厲害!很優秀!

出乎意料是,很快,領導的臉就變了。

當時剛轉正,客戶出現了一點問題,領導點名要劉磊處理,但沒有告訴他該怎麼做。

劉磊用一個下午時間做功課,晚上熬夜整理出數據,到早上匯報時迎來劈頭蓋臉一頓罵:你的辦事效率太低了!廢物!

驚得部門在場的50多號人頭都不敢抬。劉磊則感覺世界天旋地轉,周圍的聲音頓時變成刺刺拉拉的噪音,直至最後感覺耳朵聽不到任何聲音,只看到領導嘴角往右一翹,微微咧嘴,似乎在嘲笑他。

這個表情至今揮之不去,搭配上畫外音:「太讓我失望了」,成為劉磊無法釋懷的夢魘。

整整一天,劉磊感覺自己像個行屍走肉,任何人跟他說話,都聽不進、記不住。直到晚上回家淋浴了十幾分鐘,腦子才慢慢清醒。

從那以後,劉磊挨批成了常事。大到項目管理,小到發郵件、和客戶聊天、每天的日報匯報,領導都要批評劉磊,部門開會時還曾拍桌子吼:「難道我教你,就是教你這種廢物!」

哪怕同事都說劉磊做得好,領導也會在「嗯嗯嗯」之後挑刺:做得太幼稚了!

對於領導的批評乃至人身攻擊。劉磊起初全盤接受。他覺得,有人批評自己是好事,「忠言逆耳利於行」,有錯就要改,能促進自己成長。

他想起中學時的經歷:成績下滑免不了被老師批評,成績提高後,老師還是會表揚自己的。

劉磊拼命工作,想得到領導的表揚。一旦被領導批評,他會更加否定自己。如此循環往復,劉磊完全喪失了信心,每次被領導委任工作的時候,總擔心自己會弄砸,覺得自己是個廢人。

而那次失誤後,劉磊再也沒有得到過領導的表揚。儘管3年來,部門很多重要的工作,領導還是會安排劉磊出馬解決。

不同於領導的態度,劉磊說,客戶們都信任自己。

他懂得用數據分析來影響客戶決策,即便遇到挑剔的日本客戶,在凌晨2、3點收到質詢郵件,他能連夜趕製出方案讓客戶滿意,「誇我做得特別好。」

他在飯局上鎮定自若,觥籌交錯之間拿下項目,在客戶面前從不失禮。即便喝醉了也不會讓人看出來,「喝醉了會說錯話」, 能硬撐到家裡喝茶或牛奶解醉,「不能影響第二天的工作。」

但劉磊覺得,領導對他的努力和成績不屑一顧。「一直在否定,認為我是幼兒園的孩子,做事非常幼稚。」

重壓之下,劉磊的緩解方式只有洗澡。晚上回到家衝個十幾分鐘的熱水澡,在一片朦朧的霧氣中讓自己放鬆,不斷提醒自己:我沒做錯什麼。第二天早上上班前,再衝洗一個熱水澡,讓自己提起勇氣去上班。

但時間一久,劉磊發現自己不對勁兒。每天早上走路去公司,雙腳像是灌了鉛。晚上在家,會控制不住地哭。微信一旦傳出消息提示音,心跳會猛地加快,給領導回復消息,雙手忍不住顫抖。

「殺了領導,自己消失」的惡念悄然生出後,便時刻盤踞大腦,壓得劉磊喘不過氣,「我再也不是好好的人了!」

沒有人知道劉磊被領導霸凌了3年。

他不願意跟同事提,「同事不可能成為朋友。」

跟父母也不敢說。之前提過一次領導脾氣大,他反而被父母指責:「你如果做得好的話,別人還說你幹嘛?」

他也不想在發小面前訴苦。「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儘量不麻煩別人,我可以解決的事情,都自己解決,解決不了就慢慢解決,不能麻煩別人。」

申請離職後,劉磊才感到領導像個正常人。在一個月的交接期內,他不再賣力工作,領導的罵聲反而偃旗息鼓,顯得面目 「慈祥」。

去年4月底離開公司後,他在網上找到一位心理醫生進行諮詢,想儘快梳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對症治療。

出乎意料的是,無論是和心理諮詢師面對面交談,還是做情緒、人格的測試題,劉磊的心理診療結果都是正常。

劉磊不願意相信,他直覺自己情緒出問題了,「做什麼事情都沒信心,感覺人生沒有意義。」

他強烈要求醫生,給他開藥治療,「吃藥有安全感」,並嚴格要求自己每天按時吃藥。

但藥物沒能解決劉磊的問題。

獨處時間變長,加上藥物作用,劉磊一天要睡12個小時,腦袋昏昏沉沉,那些被領導在大庭廣眾下開罵、拍桌子怒吼的畫面,反而更加清晰,耳邊經常響起領導的斥責聲,「劉磊你這個廢物!」、「你太差了!是個人都可以做好!」、「劉磊,你的理解能力怎麼這麼差!你為什麼不會!」

在超市購物付款時,看到不遠處有人長得像領導,劉磊的臉會瞬間漲紅,心跳加速,正在用手機掃碼付款的手控制不住地哆嗦,付款後逃離似的衝出超市。

甚至在極度難受,難以緩解的時候,會用手「哐哐」捶牆,直至手上浸出血漬,才感到大腦得到片刻放鬆。

「我喪失了作為人的自信。」劉磊找心理醫生傾訴,心理醫生認定劉磊一切正常。

到2019年6月,經歷1個月的心理諮詢,劉磊不再找醫生。他通讀心理類書籍,根據症狀梳理出結論:有抑鬱傾向,心理存在創傷。他還給自己開出了「藥方」:每天爬山,接觸大自然來放鬆情緒。

也是在這段時間,劉磊看到了「職場PUA」——一種隱秘曖昧的職場霸凌方式,一條條對號入座下來,劉磊覺得自己是被領導PUA了,「先示好,再打壓,到我對他產生依賴感,以為他是為我好,到最後認為自己是個廢人。」

他本以為領導只是性格極端,這下認定領導是「沒有人性」的壞人。

從這一天起,劉磊經常做同一個噩夢。夢見自己被影子追趕,影子越來越大,他拼命地往前跑,一旦回頭,就會看到刺眼的燈光,忍不住動手遮眼,隨即驚醒在床上。

聽著心臟砰砰跳動,劉磊腦子一片空,幹看著窗外的黑夜發呆,直到早上6點半,起床給自己做一份早餐。

不做噩夢的日子,他也睡不了幾個小時。他習慣在凌晨洗澡,讓自己放空情緒。然後吃藥,在凌晨2點左右睡覺,到6點半自然醒來,開啟新的一天。

儘管每天的日子都過得差不多,學日語,看日語文法,看電影《夏目友日帳》,聽聽日文歌,為他的朝聖之旅做準備——冬至日當天去宗谷岬——日本北海道最北端的公交車站。

他聽說,每年冬至,會有很多「社畜」、失業中年、學習不好的學生、失戀的青年人,來這兒向世界抱歉,然後大家互相擁抱,圍在一起吃火鍋、喝酒,接受周圍人的鼓勵,並在鄂霍次克海邊,一起接受冰冷海風的洗禮。

「萍水相逢,但能掏心掏肺地相處。這是冬天的一束光,我一定會去的。」劉磊說。

他把這稱為「報復性溫暖」。

他每天必看一遍《夏目友日帳》,不覺膩煩,「生命無常,被溫柔幫助過的人,會把溫柔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再去溫柔對待別人,給我溫暖的感覺。」

他因此喜歡上爬山。只要不下雨,每天都會在早上7點鐘出發,帶好中午的乾糧,坐40分鐘地鐵去靈巖山。鼻子嗅著松香,耳朵感受布穀鳥叫喚,看花在陽光下開放,一路慢慢走,享受路人向他問路,「感覺自己有價值。」

但很多時候,他無法歲月靜好。在山頂放空時,他大腦裡會突然響來一句怒罵:廢物!

隨後,劉磊會歇斯底裡地在山上大喊:啊!

離開公司後,劉磊一直努力讓生活正常起來。

他滴酒不沾,一日兩餐規律。早上6點半起床後,煮一碗淘寶上買的重慶小面。中午會煮各種粥,皮蛋瘦肉粥、小米粥,紅棗粥等等,並買來食譜研究粥的製作方法,「養性」,劉磊說。偶爾感覺吃得太素了,就煲雞湯開葷。晚上偶爾吃,基本也是喝粥。

吃完早餐後,劉磊會學日語、背單詞、畫畫、看動漫,學法律,看心理知識,複習建築類考試書籍,把生活填得滿滿當當,不想有半點多想的空間。

到如今,劉磊著急了。

倒不是因為經濟壓力,之前3年的工作攢下不少積蓄,每月的4000元月供對他沒有任何影響。他也沒有消費欲望,618、雙11等購物節一分錢不花,不愛旅遊、不玩社交,14個月宅在家,他的生活花銷只有1萬3千塊,基本花在吃上。

他害怕和社會脫節。「積蓄可以支撐我宅2年、3年。但宅久了會社恐。」

去年5月,劉磊還敢在書店門口,幫發小擺攤賣精品首飾,見到小姐姐光顧會誇一句「戴起來真漂亮。」到今年地攤經濟爆發,他一點動力都沒有,「誇人多累呀。」

碰上前同事發消息過來表示關心,他會看著微信頁面發怔,不想回復,更不願意多聊一句。

如今就連出去爬山,他也要掙紮好久,既想著幫人指路,又不敢靠近人堆,一到在山頂就獨自美麗,「享受獨處的安靜。」

14個月過去,劉磊的體重從120斤漲到140斤,體雖胖,但心絲毫寬不起來。

在他的計劃裡,和社會接軌前,他要考過今年10月底的建築師資格證,讓自己有競爭的底氣。

但因為藥物影響,劉磊一到下午2點就打瞌睡,8點之後才醒。出去爬山也要卡在下午2點回到家。偶爾路上耽誤了,會感覺走路虛浮,眼睛裡出現幻覺,身體搖搖晃晃幾近暈倒。

備考時間只能卡在上午5個小時,要學習經濟、管理、法律和工程問題解答方法等方面的海量知識。期間還要應付腦子裡隨時蹦出的「魔鬼」,「腦子不夠用了」,劉磊自嘲。

其中,考證難度大是一方面,劉磊最大的擔心是記憶力下降。他發現,以前看一眼就能記住的知識點,現在起碼要重溫5次才能記住,還要藉助工具,時時複習。

他把這一切歸結於藥物影響——嗜睡,影響記憶力,影響皮膚狀態。他決定停藥,「10月底必須要考上!」

按照規劃,考完試就去日本朝聖,然後回歸社會找工作,徹底擺脫往事。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因疫情影響,年底去日本的機會渺茫。

到6月下旬,劉磊決定找工作,「我家沒有礦,我再這樣下去,父母怎麼辦?」說幹就幹,第二天一早,他就去了家附近的人才市場應聘。

時至今日,劉磊依然會做噩夢,夢見自己被追趕。但和之前不同的是,他在驚醒後不再只會發呆,而是會爬起床看書,即便當下看不進去。

他說自己想通了:「我根本沒病,這一年多就是在證明自己沒病!」

但和直面派對話時,他會刻意迴避有關前領導的問題。他說,「一想到他(領導),就想吐。」

(應採訪者要求,劉磊系化名)

相關焦點

  • 一個公司變爛,是從容忍職場PUA開始的
    在管理和心理學研究中,職場霸凌指長期(≥6個月)對同事或下屬實施傷害行為,使得對方的身體或心理遭受損害。在職場霸凌裡,受害者通常處於權力弱勢,因此難以反抗或擺脫霸凌。職場霸凌並不罕見,研究顯示,平均有15~25%的員工在工作裡受到霸凌。由於上下級存在著明顯的權力差異,領導霸凌比同事間的霸凌更加普遍,來自上級領導的霸凌佔到70~90%。
  • 女孩面對職場霸凌:我最大的不甘就是忍氣吞聲
    畢竟,在很多人眼裡,職場霸凌不是什麼光彩事兒。她說:我已經從那家公司離職了,我最大的不甘,就是忍氣吞聲。剛畢業那會兒,迫於生存的壓力,我幾乎沒怎麼選擇,在第一家小公司給我offer後,我就入職了,實習期工資一個月1500。
  • 一些年輕人正在沉默中經受職場霸凌
    事實上,她多年前就已經成為職場霸凌的被侵害方。現在,讓陳潔飽受折磨的是,部門領導看不到她的努力,每天她都在被批評和否定中度過。上班對於陳潔而言,更像是去打一場心理戰。去年,30歲出頭的陳潔被查出患有甲狀腺腫瘤,做了手術。醫生明確告訴她,這類疾病是長期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得不到排解引起的。陳潔認為,根源就是她的工作。
  • 每經熱評|職場霸凌的耳光 打滅的是創新的火花
    每經評論員 趙李南最近,網傳某銀行中關村支行員工反映,其在8月20日晚間內部聚餐時因拒絕喝酒,被有關領導「打了一巴掌」。此事件迅速傳遍朋友圈,可見「喝酒」和「領導」這兩大關鍵詞在職場人士中有相當的共鳴性與話題性。
  • 職場霸凌再現?權岷娥發文被霸凌,申智珉退出AOA,霸凌何時休?
    前偶像團體「火箭少女101」隊長Yamy在社交媒體發布錄音,稱自己被老闆徐明朝霸凌,徐明朝發文表示道歉,稱自己就是那個職場PUA的人不僅在國內有職場霸凌事件,在韓國也有。這個霸凌事情是不是真的?不知道!公司沒有說,申智珉退出AOA,事情就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霸凌事件是不是存在?當然是!2009年3月7日下午,出演KBS2TV月火劇《花樣男子》的新人女演員張紫妍(劇中為「惡女三人組」成員之一)於在自己家中自縊身亡,年僅27歲。
  • 《半澤直樹2》教你如何面對職場霸凌
    撇除主角光環不談,在險惡職場中走跳,身上總是也有幾把刷子。當然「以牙還牙、加倍奉還」的復仇方式大快人心,不過真實世界裡有真能使用嗎?敢這樣做嗎?不論在劇裡或是現實當然少不了職場霸凌。職場霸凌往往是利用職權上的不對等,來產生權力霸凌及精神霸凌,身為主人公的半澤這兩者自然都沒少過,面對伊佐山、副行長三笠、箕部啟治等人的滿滿惡意,頂著結束銀行員生涯的風險,半澤總能在看似無望之際來個致命一擊!面對霸凌該如何自處、反擊?霸凌有階段性誰都不願霸凌受害者,不過真碰到了,「自認倒黴」自然不是個好方式。
  • 職場社畜手撕領導,和領導PUA說不!看《半澤直樹》如何逆襲
    這部職場爽劇當年之所以能夠爆火,除了卡司強大,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職場等級森嚴,每個在霸凌中夾縫生存的社畜,都需要半澤直樹式的英雄,代替自己完成「復仇」。所以,《半澤直樹》有多火,日本社畜就有多慘......
  • 「領導逼我敬酒的那刻,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跪著」
    在一次公司年會上,吳昕作為新人,領導想讓她站起來給大家敬酒,以此來引薦。結果吳昕以為領導是想要潛規則,想都沒想脫口而出:「我不會喝酒。我是來做主持人的,不是來陪酒的!」一不小心,職場潛規則的遊戲,就會把你拽入深淵。酒桌文化是職場霸凌「握一千次手,不如喝一次酒」。中國的酒桌文化包含了,商務往來、人情交往、生意談判。但是酒文化發展至今,絕不僅僅是禮儀社交這麼簡單。
  • 校園霸凌or普通衝突?家長該如何分辨?
    果仁媽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就這些難點,紛紛做了分析和解答,可以說是一篇超硬核的校園霸凌預防+處理指南。希望我們的孩子都擁有快樂美好的校園生活。我小時候是沒有「校園霸凌」這個說法的。領導們在嚴厲批評下屬後,經常會加上這麼一句。回到甄別霸凌行為的問題上來,挪威學者Dan Olweus曾經對霸凌行為下了一個定義——「一個學生長時間並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 Yamy遭遇「職場PUA」,《問題餐廳》式女性職場困境!
    當如此典型的「職場PUA」出現在視野時,人們不禁感嘆:職場中究竟存在多少潛規則!表面和善的老闆心裡是多麼陰暗與醜惡!職場對於女性的偏見依然常見!此時最應景的電視劇是2015年的日劇《問題餐廳》,講述了一群遭遇職場偏見的女性自尊自強,自主創業的故事。
  • 那年夏天的秘密:我們是校園霸凌的主使者?受害者?還是旁觀者?
    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演繹一部「暗黑系」的青春校園故事,說是故事,其實就是校園裡的真實案件,關於可怕的「校園霸凌」,那些年我們每個人曾或多或少聽說過、目睹過、議論過、親身經歷過、甚至我們就是那些所謂「玩笑」、惡作劇背後的始作俑者。
  • 受害者有罪論何時休?防止校園霸凌,這三個角色很重要
    1.原生家庭的影響——受害者的軟弱與退縮帆帆的父母離婚了,帆帆跟著母親生活,一個女人撐起一個家有很多艱難之處,所以為了生活奔波的帆帆媽媽有時候會忽略了對於兒子心理上的關心,這也導致了帆帆媽媽對於兒子的關心都停留在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上。
  • 聚焦校園霸凌: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校園霸凌?
    縱使得知自己的孩子是校園霸凌的施暴者,有些家長卻用孩子之間打鬧來概括受害者所面對的霸凌行為,也並未將此事放於心上。而以上種種因素歸根結底是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對孩子的不重視,以及對孩子品質教育的不重視,認為成績就是一個孩子的最好代言,懷有成績高於一切的這種錯誤心理,從而使得孩子的品德並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犯下大錯。
  • 一款畫風簡單的解謎遊戲,描述了校園霸凌受害者的心路變化
    校園霸凌是校園生活裡的隱形黑色地帶,但它真實存在於不少人的身邊。揭示批判校園霸凌的遊戲作品有很多,如文字遊戲《我的孩子:生命之泉》、Galgame《素晴日》、互動遊戲《奇異人生》等。今天介紹的《我走進儲物櫃門之後發生的事情》是一款流程有些短的解謎遊戲,大約用40分鐘可以通關。但是通關之後,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意味深長。鉛筆手繪式畫風加上簡單的色彩塗繪,故事主角是一個男孩和一隻兔子。男孩在學校過得並不愉快,或許這個故事全部出自他的想像,總之他打開了一扇學校的儲物櫃門,然後帶著撿來的兔子走進了無盡的黑暗。
  • 員工業績不達標,被罰吃「死神辣條」當場送醫,這不是懲罰是霸凌
    職場霸凌同校園霸凌一般,是殘酷的詞語,同樣也頻頻出現在電視劇中:今年開年大熱的電視劇《我是餘歡水》就讓不少觀眾看到了業績為王的職場殘酷現狀:餘歡水在職場中受盡了同事的奚落與嘲笑,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徒弟都公開嘲諷他「沒腦子」;因為家中瑣事遲到了幾回,領導公開通報批評他,將他罵了個狗血噴頭尊嚴掃地;而面子上過不去的餘歡水,還要面臨末尾淘汰制的生存壓力
  • 職場上,領導想讓你離職,一般會怎麼暗示?|領導:我有8種方法
    「不行呀,還有工作沒做完,要加班,最近每天都得加班,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加在我身上的工作量突然就增加了。但是,我看部門其他人也並不忙呀,哎,命不好。」「不是你命不好吧,是不是你小子得罪領導了,領導想讓你走呀?」
  • 山西長治發生校園霸凌事件,一名高二男生多次遭同學踢踹掌摑
    要是有一個機會,能讓時光倒流,你最想回到哪個時間段?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想回到那個充滿青春氣息的學生時代。可是有這樣一群被校園霸凌的人們,校園生活成為了他們最不願意回憶的時期。校園霸凌最近幾年逐漸被重視,可是還是會有同學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霸凌。
  • 畢業後遇職場霸凌差點自殺,離職後只敢找派遣工作:我的東京七年
    不過在這之後,迎接她的卻是一連串狗血劇情般的職場霸凌... ...首先,這家公司不尋常的是,公司平常除了她和社長之外,其他員工大多都是外派工程師。而應該任行政職位的她,在入社之後卻馬上被要求去練習跑業務。
  • 校園霸凌211天患抑鬱症:「那個毀我一生的人,被我送進了監獄」
    學生時期,鬧矛盾在所難免,但是就在6月19日一則職校學生遭校園霸凌211天患者抑鬱症的新聞,上了新浪熱搜榜。期間,李某某、閆某某等人對該同學拿菸頭燙手,被褥潑水等在內的「欺凌毒打」。當受害者向班主任反應情況後遭報復,霸凌者並揚言:你要是敢對老師、學校、家長報告,我就打你越嚴重。無獨有偶!
  • 在職場,當領導問你:「公司沒有人說我的不是」時,你該怎麼辦?
    我個人認為,在職場,當領導問你:「公司沒有人說我的不是」時應該先想辦法弄清楚領導的真正目的,才做打算。如果不清楚領導的真正目的,可以試圖轉移話題。我為什麼這麼說呢?①實話實說可能會得罪同事和領導。我記得自己剛工作兩年的時候,曾經遇到過這麼一個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