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堅守!汝州這位藝人純手工製作樂器傳承文化!

2020-12-22 新時代新汝州

紫雲路街道郭營村許灣村的最北面有一個小獨院,院子主人是位70多歲名叫許佔川的老人,他每天在家手工製作二胡、大小三弦等傳統樂器,過著簡單而知足的生活。

青年時期的許佔川有一門街坊四鄰都羨慕的手藝——打家具,他靠著這門手藝在汝州城區謀生,後來跟著一個姓羅的老闆四處包活,偶然一次機會,羅老闆說讓他把琴盒組合起來,「就是把那種八塊小木板拼成一個八菱桶狀,隔天羅老闆一看,樂了,說我不僅家具做得好,這琴盒第一次做也好,細膩!以後就別打家具了,跟著我學做樂器吧,我手把手教你……」就這樣,許佔川走上了手制樂器的路。

三四年的時間,許佔川跟著羅老闆學習了二胡、曲胡、板胡、古箏、手板等傳統樂器的製作方法,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老師傅。小院裡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客廳,掛滿了許師傅做的各式樂器。30多年裡,許佔川一直用老工藝、老方法製作,不敢改變絲毫。「一件樂器,要想奏出優美的音調,就要細細雕琢,精益求精。」許師傅說,製作過程更像是在雕刻一件藝術品,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比如說手工打造一把二胡就得有選料、開料、製作琴體、琴筒蒙皮,到拋光、組合、調音等多道工序。別看二胡結構簡單,但製作起來需要砍、鋸、刨、鏟、削、銼、鏤、鑽、鉸、磨光等步驟,至少得花上一周時間。「琴板要選用年代久遠的小葉紫檀,琴筒上的蒙皮要選用好的蟒皮,最複雜的就是蒙皮工序,要經過挑皮、剪皮、裁皮、鏟皮、鑽孔、套皮等十幾道工序,從而保證成品二胡優良的音色和音質及在演奏時的手感舒適度、發音靈敏度、音色圓潤度……」聊起製作二胡,許師傅滔滔不絕,「手工製作的樂器有人的情感在裡面,琴聲的表現力也更豐富,這是機器流水線製作的樂器所無法替代的。」

「由於妻子身體不好,身邊離不開人,我就離開老闆回來照顧家裡,空閒的時候就在家製作。苦於沒有銷路,曾經背著琴去過洛陽、鄭州等地,只要聽說哪裡有廟會我就去,慢慢地名氣打開了,大家也都知道了,現在基本上都是自己找著來家裡買,但銷量不算好,能混口飯吃,畢竟學習傳統樂器的人不多,所以懂琴的人也不多。」多年來,許師傅始終堅守手工製作,他堅信用心製作的不僅是樂器,更是一種文化。由於善於總結並刻苦鑽研,再加上個人天賦,他不斷在制琴技藝上創新、完善,所製作的樂器做工精緻、音色通透、音質純正,而且可以按顧客要求,做出不同音色的琴。

談到傳承問題,許師傅不免有幾分無奈。現在年輕人不願學,就連自己的兩個孩子都不學,他們都選擇在外打工。但許師傅坦言,即使這樣自己還是要堅持下去,不能把傳統手藝扔下,它代表了我們祖祖輩輩的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堅守傳承手工製作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陳海峰 實習生 朱雷通 如今傳統磚雕手藝受到機械化衝擊,但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仍堅守傳承手工製作,堅持手工刻制四合院,樓臺寺廟等古建築。提起「磚雕藝人潘明生」商丘古城及周圍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走進他工作的地方看到桌上擺著各種鋸子,磨刀,鑿子等工具。地上滿是磚灰和木屑。尤其是屋內一張床上擺滿了各種四合院,城樓,寺廟等磚雕作品,一眼望去猶如一座古城,十分吸引人,這是他幾年來親手製成的。潘明生的師父曾是商丘有名的磚雕匠黃甫,「磚上刻字就是我師父黃甫教的!」
  • 新疆柯坪木勺:瀰漫在杏香裡的百年純手工技藝傳承
    這就是柯坪縣純手工製作木勺的魅力所在。這種用杏木製作成的小木勺,不僅是柯坪人祖祖輩輩傳承至今的餐具,還是柯坪獨具特色的文旅精美手工藝品,如今被列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月中旬,為尋找民間非遺守藝人,我們來到柯坪縣從事木勺製作的老藝人家裡,親眼目睹了他們製作木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聆聽他們講述木勺技藝傳承文化。
  • ...新疆」圖片報導:阿克蘇新和縣加依村——新疆民間手工樂器製作...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雲帆):12月5日,參加「外籍記者看新疆」活動的中外記者來到了新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加依村,參觀採訪這裡的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和村內的民間手工樂器製作情況。中外記者在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參觀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展示廳內的浮雕加依村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於2013年6月建成並向遊客開放。展示中心佔地5000平米,由樂器製作廳、展示廳和旅遊紀念品銷售廳組成。中心展示廳內陳列著100多件新疆各民族各時期樂器。
  • 福州老手藝人堅守傳統線面製作技藝 傳承記憶中的「古早味」
    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內,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 呂明 攝中新網福州1月13日電 (葉秋雲)「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線面是福州傳統美食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費時費力的手工製作線面已經慢慢地被機器取代,然而,在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後嶼鼓二村,還能看到秉持用傳統工藝製作線面的老手藝人。老線面師傅梁同光正同妻子吳麗珠忙碌著製作線面。 呂明 攝1月13日,鼓山鎮後嶼鼓二村一廟宇內,老線面師傅林友豪正在拉、扯手中的麵條。
  • 《巧手神探》:看匠人的堅守與傳承
    堅守與傳承用筆記下歷史,用手描繪歷史,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擁有深厚底蘊的中華民族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對屬於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在《巧手神探》的舞臺上,也不乏堅守於一隅、耐住寂寞潛心創作的傳統手藝人。
  • 純手工製作粉條,見過嗎?
    純手工製作粉條,見過嗎?   馮衛軍告訴記者,為了讓傳統工藝能夠傳承下去,他們正考慮著手整理手工製作粉條的工序等,準備將這門老手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讓更多的後人了解這一手工古法製作粉條的工藝。
  • ...國粹經典 臉譜之韻」京劇臉譜文化傳承及手工製作活動
    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讀者對國粹京劇的了解和喜愛, 1月12日上午,敦化市圖書館舉辦了「國粹經典 臉譜之韻」京劇臉譜文化傳承及手工製作活動。手工製作活動開始前,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京劇臉譜以及京劇的起源和興起等知識。
  • 《閃光少女》: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的碰撞;感受、傳承文化魅力
    雖然這部影片的製作和創作層面還不夠優秀,但也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閃光之處,片中民樂與西洋樂多次碰撞的橋段讓人震撼,同時勾起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故事發生在一個音樂學院,這個音樂學院推崇西洋樂器,對民樂極為不重視,總是差別對待。因此,學生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與隔閡,學校便用一道鐵門將民族樂學生隔開,防止他們打擾西洋樂學生學習。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 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也一度因為被嫌棄「俗氣」而生存艱難。
  • 從小用棕櫚葉做線練習瑤繡,堅持40多年純手工製作!
    從8歲開始學習瑤繡,在與瑤繡為伴的40多年歲月裡,她堅持純手工製作瑤族服飾,傳承、發揚東山瑤族服飾之美——— 她,就是全州縣東山瑤族鄉的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東山瑤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奉建英。多年來,奉建英懷著對東山瑤族服飾的熱愛,用靈巧的雙手,不僅繡出了美麗的瑤族服飾,更傳播著當地瑤族服飾的美。
  • 陳老表手工掛麵:在傳承創新中推廣手工藝文化
    據了解,陳老表手工掛麵發端於清鹹豐年間,傳承至今已五代,陳小餘就是陳老表掛麵當代傳承人。38歲的陳小餘戴著眼鏡,斯斯文文的,給人溫潤爾雅的感覺,看著不像是手藝人。「選擇來傳承手工掛麵,我也是考慮了蠻久的。」陳小餘說,「當時,做這門手藝的老師傅都七十多歲了,再沒人傳承,這門手藝就要消失了。我總不能看著它消失。」
  • 嗩吶一響黃金萬兩,從《百鳥朝鳳》淺談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
    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龍鬚草編:懸崖峭壁上採集、手工製作的...
    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
  • 石景山區:品讀音樂繪本 製作手工樂器
    讀書的樂趣在於拓展眼界,放飛思想,製作的樂趣在於著眼當下,從無到有。11月15日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婦聯就為孩子和家長們開展一堂將閱讀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生動有趣又富於挑戰的兒童之家活動。故事欣賞完後孩子們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暢想著,如果擁有一件屬於自己製作的樂器是多麼奇妙的事情啊,接下來大家就要親手製作尤克裡裡來實現這個願望啦。 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親自動手組裝尤克裡裡的材料,一些較為複雜的環節也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有序完成。家長們躍躍欲試,孩子們爭分奪秒,在快樂融洽的氛圍裡,一把把嶄新的尤克裡裡製作完成啦。
  • 全球十大鋼琴品牌之一 克拉考爾(Krakauer)樂器:品牌介紹
    必須經過精心挑選用來製作琴殼、琴蓋、音板和擊弦機的木材,要在他們的木材場、乾燥室和控溫室裡置放數年,才能使溼度穩定保持在嚴格規定的水平上。克拉考爾Krakauer鋼琴擁有撩人心弦的音色和無比敏銳的觸感,哪怕是要求最苛刻的鋼琴演奏家也不能不為之陶醉。克拉考爾Krakauer工廠採用創新設計,結合對細節的高度關注和精湛的手工工藝,使得克拉考爾Krakauer鋼琴擁有了世界頂級品質。
  • 為何有的傳統手工製作「叫好不叫座」
    為鼓勵文化創新,充分挖掘柳州市地方民族文化資源,今年4月柳州市啟動了首屆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暨2016年「三月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商品一條街活動,共有52個商家在60個展位上帶來了上百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產品,不僅有排簫、蘆笙、月琴等民族樂器,還有糖畫、刺繡、創意生活用品、民族服飾等。
  • 「祈福英語實驗小學」手工製作艾條很有趣,中醫藥文化傳承我能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治療中,中醫藥發揮著重要作用,療效顯著,讓人們對中醫藥有了正確的認識,消除了偏見。為了讓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正確認識中醫藥,我校綜合實踐活動科組在六年級學生中開展了「手工製作艾條很有趣,中醫藥文化傳承我能行!」的特色勞動教育活動,讓中醫藥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心靈。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理論講解01、了解「艾草-艾葉-艾絨-艾條」的整個製作過程。02、了解艾條點燃和熄滅的方法。
  • 福州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 留住文化根與魂
    為更好地迎接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近年來,福州鼓樓區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展開保護和傳承工作,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時代特色,用這些傳統文化基因展示閩都文化、講述鼓樓故事。福州茉莉花膏古法製作技藝傳承人、改革開放後第一代調香師郭斌介紹,這是一門古老昂貴、瀕危珍稀又繁複耗時的手工製作技術,核心是冷吸法。  「早在青銅器時代,古人就知道油脂吸香的原理。」 郭斌說,他於1993年開始拾起冷吸法這項傳統工藝,經過12道工序、36次窨制,讓凝脂吸收花香和活性物質達到飽和狀態,最終製成天然環保的茉莉花膏。
  • 唐昌布鞋:80年堅守與傳承
    原標題:唐昌布鞋:80年堅守與傳承   很多人喜歡手工布鞋   「沒有政府和社會上熱心人士的支持,就沒有唐昌布鞋的今天。」回顧創業20餘年的經歷,賴淑芳深有感觸。   讓她最難忘的是一個攝影師,他叫周杰。2013年7月,周杰走進唐昌布鞋廠參觀,賴淑芳三姊妹對傳統布鞋製作工藝的堅守深深打動了他。他用鏡頭記錄布鞋生產過程和製鞋人的匠心,一拍就是好幾年。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龍鬚草編:懸崖峭壁上採集、手工製作的...
    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