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雲路街道郭營村許灣村的最北面有一個小獨院,院子主人是位70多歲名叫許佔川的老人,他每天在家手工製作二胡、大小三弦等傳統樂器,過著簡單而知足的生活。
青年時期的許佔川有一門街坊四鄰都羨慕的手藝——打家具,他靠著這門手藝在汝州城區謀生,後來跟著一個姓羅的老闆四處包活,偶然一次機會,羅老闆說讓他把琴盒組合起來,「就是把那種八塊小木板拼成一個八菱桶狀,隔天羅老闆一看,樂了,說我不僅家具做得好,這琴盒第一次做也好,細膩!以後就別打家具了,跟著我學做樂器吧,我手把手教你……」就這樣,許佔川走上了手制樂器的路。
三四年的時間,許佔川跟著羅老闆學習了二胡、曲胡、板胡、古箏、手板等傳統樂器的製作方法,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老師傅。小院裡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客廳,掛滿了許師傅做的各式樂器。30多年裡,許佔川一直用老工藝、老方法製作,不敢改變絲毫。「一件樂器,要想奏出優美的音調,就要細細雕琢,精益求精。」許師傅說,製作過程更像是在雕刻一件藝術品,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比如說手工打造一把二胡就得有選料、開料、製作琴體、琴筒蒙皮,到拋光、組合、調音等多道工序。別看二胡結構簡單,但製作起來需要砍、鋸、刨、鏟、削、銼、鏤、鑽、鉸、磨光等步驟,至少得花上一周時間。「琴板要選用年代久遠的小葉紫檀,琴筒上的蒙皮要選用好的蟒皮,最複雜的就是蒙皮工序,要經過挑皮、剪皮、裁皮、鏟皮、鑽孔、套皮等十幾道工序,從而保證成品二胡優良的音色和音質及在演奏時的手感舒適度、發音靈敏度、音色圓潤度……」聊起製作二胡,許師傅滔滔不絕,「手工製作的樂器有人的情感在裡面,琴聲的表現力也更豐富,這是機器流水線製作的樂器所無法替代的。」
「由於妻子身體不好,身邊離不開人,我就離開老闆回來照顧家裡,空閒的時候就在家製作。苦於沒有銷路,曾經背著琴去過洛陽、鄭州等地,只要聽說哪裡有廟會我就去,慢慢地名氣打開了,大家也都知道了,現在基本上都是自己找著來家裡買,但銷量不算好,能混口飯吃,畢竟學習傳統樂器的人不多,所以懂琴的人也不多。」多年來,許師傅始終堅守手工製作,他堅信用心製作的不僅是樂器,更是一種文化。由於善於總結並刻苦鑽研,再加上個人天賦,他不斷在制琴技藝上創新、完善,所製作的樂器做工精緻、音色通透、音質純正,而且可以按顧客要求,做出不同音色的琴。
談到傳承問題,許師傅不免有幾分無奈。現在年輕人不願學,就連自己的兩個孩子都不學,他們都選擇在外打工。但許師傅坦言,即使這樣自己還是要堅持下去,不能把傳統手藝扔下,它代表了我們祖祖輩輩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