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歲開始學習瑤繡,在與瑤繡為伴的40多年歲月裡,她堅持純手工製作瑤族服飾,傳承、發揚東山瑤族服飾之美——— 她,就是全州縣東山瑤族鄉的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東山瑤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奉建英。
多年來,奉建英懷著對東山瑤族服飾的熱愛,用靈巧的雙手,不僅繡出了美麗的瑤族服飾,更傳播著當地瑤族服飾的美。
奉建英純手工製作的瑤族服飾中的圍裙。
近日,記者來到東山瑤族鄉,採訪了奉建英。
從小用棕櫚葉做線練習瑤繡
26日下午1點多鐘,記者來到東山瑤族鄉上塘村委上塘村,見到了正在家門口迎接的奉建英。穿著東山瑤族鄉傳統瑤族服飾的她,看起來神採飛揚。「你們看,這就是我自己純手工製作的東山瑤族傳統服飾,是不是很漂亮!」言談中,奉建英絲毫不掩飾自己對瑤族服飾的熱愛。
從小,奉建英就對東山瑤族的傳統服飾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小時候,看著媽媽穿著傳統的瑤族服飾忙裡忙外,那身漂亮的衣服,給媽媽增添了很多神採,讓我特別的喜歡。」從8歲那年開始,奉建英決定練習製作瑤族服飾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瑤繡。她當時的小小夢想就是:通過學會瑤繡,製作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瑤族傳統服飾。不過,當時家裡有6個兄弟姐妹,經濟非常拮据。儘管她向母親提出了要學習瑤繡的想法,卻屢次遭到了母親的拒絕。母親的理由很簡單,家裡連溫飽都成問題,買不起進行瑤繡的絲線。
奉建英說,母親的拒絕曾讓她傷心了許久。但是,聰明的她很快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她找來長長的棕櫚葉子,順著葉子的紋路扯成細絲,再用這些細絲代替絲線,穿針引線後進行瑤繡。
在用棕櫚葉子做線練習瑤繡一年多之後,奉建英掌握了不少瑤繡技巧。比如,三角形的圖案,在東山瑤族同胞的眼中代表著太陽,4個花瓣的花朵是瓜子花……在製作過程中,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繡出不同的色彩。與此同時,她不斷地向母親及懂得瑤繡的親友、鄰裡求教,瑤繡的技巧日趨成熟。
9歲那年,奉建英獨立完成了一條瑤繡花邊,贏得了母親的稱讚。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她的瑤繡技能已在村裡出了名,不少鄉親婚娶的時候,都請她去繡花邊、繡婚嫁所需的一些東西。幾年間,小小年紀的奉建英,就在當地積累下良好的口碑。
堅持40多年純手工製作
因為家裡經濟困難,初中畢業後,奉建英回家學裁縫。在謀生之餘,奉建英從來沒有放下過對東山瑤族服飾製作的熱愛。每天,她都會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進行瑤繡,「每次拿著針和線,看著好看的花紋在自己的手下誕生,那種感覺,特別好。」奉建英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掌握了很多製作東山瑤族服飾的工序及技巧,也越發對傳統的瑤族服飾製作過程著迷。
1998年,已經成家的奉建英被推薦為村委的婦女主任。當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少本地瑤民開始外出打工,村裡留下的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了解到一些留守的婦女苦於沒有經濟收入很是煩惱的情況後,奉建英決定把村委的婦女們組織起來,一起學習瑤繡,製作傳統的瑤族服飾。
在奉建英的帶領下,整個村委近百名婦女加入了學習、練習純手工製作瑤族服飾的隊伍。為了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奉建英還積極聯繫一些銷售平臺,把村民們製作的傳統瑤族服飾銷售出去。這樣的熱潮,一直持續至今。
採訪的過程中,奉建英拿出專門的工具,開始向記者展示純手工製作瑤族服飾的一些環節。
奉建英打開一塊尚未完工的圍裙,把一頭的絲線固定在窗稜上,另一頭則牢牢地綁在自己的腰部。在被扯直的線的中間,有三個用於固定線的位置的小竹棍,另一塊靈活移動的木板尺,則根據需要,對線的位置做靈活調整。
為何要把線的一頭捆在身上呢?奉建英說,這是東山瑤民製作瑤族服飾過程中的一種習慣,「利用身體的靈活性,隨時可以掌握線的長度。想拉緊線,就把身體往後傾斜;想讓線鬆些,就把身子往前傾。」
在製作汗帕的環節,奉建英拿出了一塊底料布。在布上,奉建英用筆已經畫好了「萬」字形的格子,再沿著這些圖案進行刺繡。
「從勾勒圖案,再到刺繡,再到整合,每一個環節都堅持純手工製作。」奉建英說,母親和老一輩的人都曾告訴過她,純手工製作的瑤族服飾,才是真正的瑤族服飾。所以,40多年來,她一直堅持純手工製作瑤族服飾,為的就是保持瑤族服飾的那份神秘而又古老的美。
希望讓世界見證瑤族服飾之美
在奉建英家的一個房間內,牆上掛著不少已經製作完成的東山傳統瑤族服飾;在一個床鋪上,擺著不少用於製作瑤族服飾的布料、絲線等。
在奉建英看來,東山瑤族服飾五彩斑斕、絢麗多姿,身著東山瑤服的東山瑤民顯得古樸雍容,婀娜多姿。「現在的流行服裝雖然很漂亮,但是我覺得傳統的東山瑤族服飾,更能展現我們瑤族同胞的美。」撫摸著自己製作的瑤族服飾,奉建英臉上難掩自豪。
記者注意到,奉建英製作的女性瑤族服飾以黑色為基調,間以青藍和白色,輔以紅線、黃線作繡裝飾。頭巾用紅色絲線繡長約30釐米的圖案,有的頭巾為純白色;扎時在後側將圖案部分留在外面下垂過肩,把人點綴得特別有神採。在上衣中,有黑色或青布小翻領,衣沿、衣襟織繡精美的圖案紋樣。下身一般是青布長褲,扎黃、紅、綠色絲線織成的腰帶。最讓記者讚嘆的是,這些腰帶、圍裙及頭巾中,均留彩色垂穗,行走時,穗須飛舞,別有一番風姿韻味。
正是因為對東山瑤族服飾的傳承和推廣做出了一定的貢獻,2011年,奉建英被桂林市文化局評為「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東山瑤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
獲得榮譽之後,奉建英在傳承和推廣東山瑤族服飾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勁。2014年,她專程趕赴南寧參加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廣西「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文化工作者專項工作「瑤族傳統服飾刺繡技藝」培訓班,並順利拿到了結業證書。近年來,她幾乎每年都受邀到廣西區內的多個城市傳授與東山瑤族服飾製作有關的內容,獲得業內人士的普遍稱讚。
「其實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把我們瑤族古老、輝煌而又神秘的文化元素傳播到世界,促使它的美讓更多人去了解它、喜歡它,並傳播它。」奉建英說。
東山瑤族鄉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瑤族服飾圖案是瑤族文化的精華,其受到當地生態環境,民族發展歷程,民族審美情趣,生產力生產關係變革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它們作為東山瑤族的民族符號,生動形象地向外界傳達著瑤族豐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民族歷史、傳統的社會生產方式、古老的圖騰崇拜與宗教信仰。這些年來,在奉建英的帶領和推廣下,東山傳統的瑤族服飾得到了大力的傳承和推廣。越來越多的東山瑤民拿起了針和線,進行純手工的瑤族服飾製作。東山瑤族服飾像一朵珍貴而璀璨的鮮花,在新時代的春風裡,將開得更美、更燦爛。
記者秦麗雲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