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寒冬,臨潁縣固廂鄉四村傳統的紅薯粉條加工紅紅火火,這裡的粉條不含任何添加劑,是用紅薯粉直接加工,吃起來非常筋道,深受大家的喜愛。
攪粉、捶瓢……晾曬。12月15日上午,小編在臨潁縣固廂鄉四村看到,71歲的韓德銘正帶著6名工人忙著生產手工紅薯粉條。紅薯粉攪拌好後,一位漏粉者操起漏勺,將紅薯粉放在裡面,一隻手端著漏瓢,舉高后,另一隻手開始均勻地敲打漏瓢,粉條就會源源不斷地漏進下面的熱鍋裡燙熟,經過涼水冷卻後,被挽好搭在竹竿上定型。
「我從小就跟著家裡學做手工粉條,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談起四村粉條的淵源,韓德銘說:「我們固廂鄉四村堅持傳統手藝製作紅薯粉條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村裡沒有確切的記載,只知道是一代人跟著一代人學製作粉條。從紅薯到純手工粉條需要十多道工序,打芡、攪粉、漏粉、撈粉、冷卻、凍粉、晾曬、綑紮、包裝等等。我們把純紅薯打成粉子,用最傳統的手藝攪粉、手工捶條,這樣做出來的粉條,粗細均勻,好吃又筋道。」
在四村的鄉村道路上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晾曬的粉條,像瀑布一樣懸掛著。經過晾曬後,這些粉條將被投放到市場。
韓德銘說:「以前到這個季節,我們整個村裡都是製作紅薯粉條的,粉條多的掛都沒掛。但是近年來,由於傳統工藝生產的粉條製作過程太過繁瑣,人工效率低且成本較高,村裡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幹,外出打工了。現在,村裡只剩下不到20家製作手工紅薯粉條的。」
除了生產手工紅薯粉條,韓德銘廣開思路,生產多樣化,開發出燜子、面魚、寬粉等系列產品,光滑勁道,口味獨特,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做粉條就跟做人一樣,實實在在,才能出好東西,堅持傳統工藝,也能做出傳統手工藝的精品。」老韓德。(圖文:王利生 谷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