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固廂鄉四村有位70多歲老人,堅持手工製作粉條60年

2020-12-16 騰訊網

進入寒冬,臨潁縣固廂鄉四村傳統的紅薯粉條加工紅紅火火,這裡的粉條不含任何添加劑,是用紅薯粉直接加工,吃起來非常筋道,深受大家的喜愛。

攪粉、捶瓢……晾曬。12月15日上午,小編在臨潁縣固廂鄉四村看到,71歲的韓德銘正帶著6名工人忙著生產手工紅薯粉條。紅薯粉攪拌好後,一位漏粉者操起漏勺,將紅薯粉放在裡面,一隻手端著漏瓢,舉高后,另一隻手開始均勻地敲打漏瓢,粉條就會源源不斷地漏進下面的熱鍋裡燙熟,經過涼水冷卻後,被挽好搭在竹竿上定型。

「我從小就跟著家裡學做手工粉條,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談起四村粉條的淵源,韓德銘說:「我們固廂鄉四村堅持傳統手藝製作紅薯粉條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村裡沒有確切的記載,只知道是一代人跟著一代人學製作粉條。從紅薯到純手工粉條需要十多道工序,打芡、攪粉、漏粉、撈粉、冷卻、凍粉、晾曬、綑紮、包裝等等。我們把純紅薯打成粉子,用最傳統的手藝攪粉、手工捶條,這樣做出來的粉條,粗細均勻,好吃又筋道。」

在四村的鄉村道路上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晾曬的粉條,像瀑布一樣懸掛著。經過晾曬後,這些粉條將被投放到市場。

韓德銘說:「以前到這個季節,我們整個村裡都是製作紅薯粉條的,粉條多的掛都沒掛。但是近年來,由於傳統工藝生產的粉條製作過程太過繁瑣,人工效率低且成本較高,村裡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幹,外出打工了。現在,村裡只剩下不到20家製作手工紅薯粉條的。」

除了生產手工紅薯粉條,韓德銘廣開思路,生產多樣化,開發出燜子、面魚、寬粉等系列產品,光滑勁道,口味獨特,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做粉條就跟做人一樣,實實在在,才能出好東西,堅持傳統工藝,也能做出傳統手工藝的精品。」老韓德。(圖文:王利生 谷鈳新)

相關焦點

  • 臨潁:又到了手工粉條製作的季節,小編來揭秘紅薯是咋變成粉條的
    進入寒冷的冬季,臨潁縣傳統手工粉條製作又迎來了加工生產銷售的旺季。今天,小編就帶你去揭秘紅薯是怎麼一步步被加工成粉條的。製作粉條的第一步,當然是要先種植紅薯了。臨潁縣這裡一般都是從五月份的時候開始種植紅薯苗,看,生機勃勃的小紅薯苗正在紮根,努力結紅薯呢。田地裡,農民朋友正在彎著腰辛辛苦苦的種紅薯苗。幾場大雨之後,紅薯地裡雜草多了起來,我們還要去田間拔草。經過精心的管理,紅薯長勢旺盛。
  • 純手工製作粉條,見過嗎?
    純手工製作粉條,見過嗎?「儘管現在有的地方為了加快粉條的製作進度,採用了機械化工藝製作,但為了保持那沿襲下來的年味,村民還是延續著祖傳的手工藝製作方法。
  • 親們,你知道傳統手工粉條是如何製作的嗎?
    宋書傑告訴記者,他們村製作粉條有近100年的歷史,他父親從小就跟著老一輩學粉條製作,代代相傳至今,在十裡八鄉是出了名的。每到冬天,請他去幫忙做粉條的很多,整個冬天都忙得連軸轉,到現在已經幹了30年了。煮粉、過涼、撈粉「手工製作的紅薯粉,一定要選優質的紅薯。」談到方法,宋書傑介紹說,先拿紅薯澱粉在一個瓷缸裡和成漿,然後用一個漏勺將其均勻的漏至開水中,冷卻取出便成紅薯粉條。
  • 70歲大爺做1種美食40年,堅持手工製作,看他為啥不厭其煩
    手工掛麵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美食,其製作方法較為複雜,包括和面、醒面、開條、盤條、上筷、扯麵、下筷等十餘道工序,隨著社會發展,各種機器應運而生,用機器代替某些手工工序,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讓手藝人輕鬆了很多,不過,現年70歲的劉大爺卻一直堅持用手工製作掛麵,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他說,他堅守的是一種傳統文化
  • 27軍退伍老兵,東南亞賣粉條年入300萬!
    後來回到家鄉農村創業,從父親手裡接過祖傳的手工製作粉條手藝,成立遷西縣船莊甘薯專業合作社,製作的船莊粉條成為當地的名優特產,遠銷東南亞等國。2017年7月擔任村支書,致力於家鄉農村的振興,帶領鄉親共同奔向小康之路。
  • 尋味衛輝:帶大家瞧瞧大山深處的傳統純手工粉條的製作過程!
    大地鍋菜對於咱衛輝的老百姓來說都不陌生,可以說是過年逢節,紅白喜事,家庭必備:豬肉炒熟後,放白菜、黃豆芽、皮扎、豆腐、丸子、腐竹、木耳…… …… 家裡有什麼就放什麼,最後放開水和紅薯粉條一起燉熟。筋筋滑滑的粉條,滿滿的一碗,香氣撲鼻,手上拿著一個熱乎乎的白饅頭。
  • 60多位老人幸福開餐!曲阜尼山鎮魯源村幸福食堂開業運營
    60多位老人陸續來到餐廳裡,圍坐在餐桌邊,每個人的餐具盤子裡有白菜粉條燉肉、一個雞蛋,還有豆子鹹糊塗玉米粥、白面饅頭隨便吃,志願者們圍著老人們熱情周到的服務,幫助老人們端菜,盛湯,攙扶著吃完飯的老人們回到老年公寓宿舍裡,讓老人們感到非常的溫馨幸福。
  • 作為火紋的締造者,70歲的加賀昭三在堅持著什麼?
    作為火紋的締造者,70歲的加賀昭三在堅持著什麼? 2020-06-27 18:45  遊戲時光VGTIME 原標題:作為火紋的締造者,70歲的加賀昭三在堅持著什麼
  • 製作純紅薯粉條拓寬致富路
    駐馬店網訊(記者 李旻)大雪已過,天氣漸寒,正是手工製作粉條的好時機。12月9日,驛城區沙河店鎮山灣村一戶農家院門前,一口直徑約1.5米的大鍋冒著騰騰熱氣。經過冬夜的冷凍,再經過陽光下晾曬脫水,手工粉條才算製作完成。
  • 3位60歲老人的心聲:家有長壽老人,對我來說就是一場苦難的開始
    前言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事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家裡有老人,有沒有寶,我們不知道,可是隨即而來的也許會有困難。為什麼說家裡有老人,會有苦難呢?下面我們可以聽聽這三位60歲老人的心聲。60歲的劉大爺:我父親今年85歲了到了我這個歲數,身體如果不好的話,也許連自己都照顧不了,可是,我不但要照顧自己,還得照顧自己一個85歲的老父親。
  • 公交車上,70多歲老人對女子大打出手,從思維模型剖析老人行為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重慶一公交車上女子因不讓座被一名70多歲的老大爺撕扯衣服,並對其大打出手。圖中可以看到老人力氣非常大,女子差點被推下了公交車,後來還是被其他乘客拉開,老人才停止。圖片來源於網絡第二個故事:我有一次坐公交車,車行駛到公交車站,車停,門開,上來一名60多歲的老婦人,身穿紅色圓點長裙,斜挎黑色小皮包,紅光滿面。
  • 100斤做不出6斤的「天價」小吃,80元1斤,老人堅持純手工製作
    100斤做不出6斤的「天價」小吃,80元1斤,老人堅持純手工製作小吃在人們的認知中都是很簡單的,用食材加工一下就可以了,其實並不然有的小吃就是非常的麻煩,而且產量並不多,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個小吃就是如此,100斤做不出6斤的「天價」小吃,80元1斤,看著是不是很神奇呢。
  • 甘肅天水:五龍鎮小窯村手工粉條,冬季裡傳承的百年美味
    進入寒冬,五龍鎮小窯村傳統粉條製作就開始熱鬧起來了。村民們呼朋喚友相互幫忙,將自家收穫的土豆變成質量上乘的土豆粉,粉條口感勁道爽滑,深受天水人的喜愛。小窯村屬於典型的渭北山區,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使得這裡生長出的土豆產量高、個體大、澱粉含量也多,在製作粉條方面佔有先天優勢。除此之外,自建村起,村內就有一處天然泉眼,泉水直接飲用甘甜清冽,富含多種礦物質,當地人稱之為「神泉」,用泉水煮的粉條口感更佳。
  • 這種美食100斤做不出6斤,一斤80元,老人堅持純手工製作!
    推薦語:都是傳統純手工的做法啊,味道一定也是最天然的,看了好想吃,去超市一定買點下文轉載自作者:食知味這種美食100斤做不出6斤,一斤80元,老人堅持純手工製作!藕是一種常見的食物,很多人把它當成蔬菜吃。人們除了直接食用它之外,還會把它做成藕粉。
  • 52歲的農村漢有一門好手藝 漏粉條圓了致富夢
    走進村口這戶人家,戶主叫梁雲龍,今年52歲,是村裡有名的漏粉條的好手,他家裡好幾輩人都是做粉條的,有上百年傳承的歷史了,做的粉條好吃,十裡八鄉都有名氣,每年一到冬季的這個時候
  • 紙聖誕老人手工製作
    2020 December 紙聖誕老人手工製作 手工 手工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多動手可以使得創作個性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
  • 六旬老人利用廢舊木材製作精美玩具車模
    延吉市民金哲洙是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他用廢舊木材,手工製作出一件件精美的玩具車模型,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周圍的鄰居都親切地稱他「玩具車達人」。今年60歲的金哲洙已在延吉市開了十三年汽車零配件商店,可以說成天與汽車打交道,而時間一長,就讓他萌生了自己動手,製作玩具車模型的想法。
  • 永嘉有位102歲的老人,家裡的雜活,還跟七十歲的兒子爭著幹
    如果你能活到100歲,閉上眼睛細想,你最想做什麼事,你最想見什麼人,你的狀態會如何?是睡意昏沉還是精神抖擻,是步履蹣跚還是健步如飛。在巖頭鎮杏岙村,村裡有一對」特殊」的母子,母親102歲,兒子70歲。在農村有些雜活,母親總是搶著跟兒子爭著幹,鄰居笑稱:「70歲的老人竟還有媽媽管著,真幸福。」
  • 常州「棉鞋奶奶」,7年手工製作近千雙「愛心棉鞋」
    天氣漸漸寒冷,在常州市新北區羅溪鎮青蓮社區同心苑小區,有一位技藝超群的「棉鞋奶奶」,她做的手工棉鞋不僅暖腳還暖心。這位奶奶叫陳玉娟,今年60歲,出了名的「熱心腸」,因為有一手做棉鞋的手藝,她一直關心著小區裡的空巢老人和困難家庭。
  • 商洛87歲老人堅持行醫60多年服務鄉鄰
    這位老者名叫王前娃,今年87歲,是土生土長的劉圪人,也是村裡年齡較大的老人,已堅持為全村人治病60多年。 60多年的堅守,甘做全村人的守護神 劉圪村坐落在一個小山丘上,全村一共有200多戶一千多口人,王前是村裡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