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期
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9分,日本侵略軍在南京向中國投降。投降儀式,在原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
貴陽人曾鴻圖,作為當時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秘書,參加了這次受降儀式,見證半個多世紀以來,受盡日本侵略者侮辱和摧殘的中國人民在浴血奮戰後取得的勝利。
受降儀式上,面對日本投降書的中文版本,岡村寧次低頭籤名,完全喪失在中國大地作惡多年的驕橫跋扈。
望著這個侵略中國的元兇在日本投降書上乖乖籤字,老實地向中方交出他的隨身佩刀,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曾鴻圖投以輕蔑的目光。因為這份中文版最初的降書,是曾鴻圖和秘書團隊代表政府草擬,日本侵略軍投降後,降書載入史冊。
曾鴻圖何許人也?傳奇經歷的背後,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
歷經一年,記者蠶繭抽絲般撥開塵封的歷史,在貴陽循跡,走訪寥寥無幾的知情者;沿著網際網路,查閱美國、臺灣方面的線索。儘管資料稀缺,不過,上百段碎片化的語言,逐漸讓一個世紀老人的人生旅痕由模糊而慢慢清晰起來。
見報於2020年9月3日《貴陽晚報》
A.
美國社區報,引出塵封往事
2002年5月30日,美國《聖路易時報》刊載了一名華人過95歲壽誕的報導。
報導說,華人名叫曾鴻圖,字景蒼,貴州貴陽人,居住在密蘇裡州聖路易城。
2004年,刊載曾鴻圖去世的美國《聖路易時報》
短短篇幅的報導,引起另一名因探親旅居在密蘇裡州哥倫比亞市的貴陽人的關注。這名貴陽人叫傅金聲,在雲巖區政協工作。
長期從事文史工作的傅金聲,早就對曾鴻圖耳熟能詳:曾鴻圖,1945年在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時,他代表中國政府起草了一份接受日本投降的受降書。
★壽誕報導:透出重要信息
講述人:傅金聲,86歲,曾在雲巖區政協文史委員會工作
2002年5月30日,在哥倫比亞是一個陽光充沛的日子。當天是周四,也是《聖路易時報》出版的時間。在當地,《聖路易時報》是唯一一份專屬聖路易華人、精緻溫馨的免費中英文社區報紙。
創刊於1990年的《聖路易時報》是了解聖路易城的亞洲人社區的渠道。同時,這份社區報也有一個重要特點:凡是華人生日或是去世,都會刊載相關信息,讓大家了解此人的生平事跡。
在女兒家,我翻開報紙,頓時被一則報導吸引:兩天前的5月28日,是居住在聖路易城的老人曾鴻圖先生95歲的壽辰。一個念頭在我心中升起:此曾鴻圖莫非是貴陽的曾鴻圖?
我細讀下去,報導簡要敘述——曾鴻圖先生在1945年日本投降時,他代表中國政府起草了一份接受日本投降的受降書。
報導中所述的曾鴻圖,正是貴陽人曾鴻圖!
異國他鄉,讀到這段文字,不由讓人盪氣迴腸,雖然遠隔萬裡重洋,卻瞬間讓人回到「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落芷江」的抗戰歲月。這段歲月,大約有80萬黔籍軍人先後奔赴抗日前線,在正面戰場與殘暴的日軍拼死血戰。
因為長期在雲巖區政協從事文史工作,所以我對曾鴻圖先生的經歷略知一二:曾鴻圖出生在貴陽,自幼愛學習,在小學7年、中學4年的時間裡,他各學期的成績總是全班第一名,只有一個學期得了第二名,而且分數僅比得第一名的同學少一分。那次獲得第二名的原因,是因為他生病了,缺課多的緣故。
曾鴻圖憑自己的努力進入國民政府,擔任軍政部長何應欽的秘書。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國民政府接管南京的時候,曾鴻圖奉命起草中國國民政府接受日方投降的受降書。
傅金聲的講述,為我們描繪出曾鴻圖及其家世的大致輪廓。為了弄明白歷史的細節,幾經輾轉,記者找到貴州曾子文化研究會學者曾明林,從曾氏家譜記載中,還原了曾鴻圖一家上世紀初在貴陽的生活狀況。
★★堰塘街:曾家的生活軌跡
講述人:曾明林,54歲,貴州姓氏文化專家組成員
曾明林
曾鴻圖的老家,是距離成都市50公裡的金堂縣,他的爺爺在清朝鹹豐年間到貴陽,做貴州巡撫曾璧光的幕僚,把曾家這一脈帶到貴陽,定居在堰塘街。
曾鴻圖的父親叫曾詠雩,1914年在堰塘街開了一個中藥房,名叫壽康藥房,專門從昆明請來雲南有名的中醫何獻奇坐診藥房把脈看病。藥房常常會來一些經濟拮据的病人,買不起藥,曾詠雩免費送藥給他們,全當行善積德。到了1916年,壽康藥房資金出現問題,經營難以為繼,曾詠雩就把藥房關了。
曾詠雩不僅國學功底深厚,還寫得一手好字,適逢貴州高等法院書記處需要人手,曾詠雩成為首選人選,不到兩年,他就擔任書記官長,相當於現在秘書長的職務。後來,曾詠雩還在貴陽要害部門的憲兵司令部擔任秘書,直到1940年去世。據稱,後來貴陽著名的書法家張星槎在啟蒙開筆之年,就師從過曾詠雩。
曾鴻圖的母親叫陸詠蓮,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女子,擅長詩詞歌賦,寫得一手漂亮的小楷,精於刺繡女紅。1916年,見到丈夫一個人養家太累,她便到貴陽達德小學女校部做教員,教授刺繡等。
家學淵源,從小影響著曾鴻圖。
B.
89歲:寓居作文寄鄉愁
曾鴻圖,1907年生於貴陽,1921年在貴陽達德小學畢業,後考入南明中學十九期讀書。
南明中學,即今天的貴陽一中。
1996年,適逢貴陽一中建校90周年,學校編輯一本反映該校90年來風貌變化的圖書《沃土》,遠在大洋彼岸的曾鴻圖,時年89歲,受邀寫下《回憶南明》一文,記錄自己在貴陽求學的經歷。
1921年,曾鴻圖(右二)與南明中學的同學在貴陽合影
★中學時代,喜好數學
講述人:濮振遠,75歲,曾任貴陽市人大副主任,1996年主編《沃土》一書
曾鴻圖在《回憶南明》一文中,文字細膩,聲情並茂,把讀者一下就引入他的學生時代,這篇千字文,其實就是他的鄉愁。
曾鴻圖在文章中寫道:
我在南明中學畢業時,是1925年冬季。這和現在秋季入學計算學年的方式不一樣,當時學校多系春季開始入學。
南明中學在貴陽次南門外南明河岸。我們由貴陽城內到學校,要走出次南門,乘渡船過河。渡船是學校的,在兩岸各有大木樁一根,連以粗鐵繩。船的邊上有根木柱,分在船的兩端,木柱上各有鐵環一個。平常水位時,鐵繩穿過兩個鐵環,船夫用手拉鐵繩使船移動往來兩岸,每次也需要好幾分鐘。河水稍漲不能拉渡時,船夫就得用撐竿將船略撐到上遊,然後斜撐到對岸碼頭。河水大漲時,渡船不能使用。我們就得走到上遊的『新橋』過橋進入學校,下雨時倍覺辛苦。如今建有橋梁,人們可能就想不到當年的不便了。
與南明中學同時,貴陽還有模範中學、達德中學、女子師範、正誼學校等。我在南明中學畢業後的第二年,南明中學改為省立二中,模範中學改為省立一中,何時原來的南明中學又改為現在的一中,我不知道。
南明學校之歌我至今還能記憶,特錄呈以備參考。這個校歌是何人作譜何人作詞何時所作,我不知道,但我們十九期畢業時是唱的這首校歌。當時學校制服是白包,前襟有兩行銅扣。
我在學校時,校長似乎是一位劉先生。我已記不清楚。但三四年級時有幾位教師我還記得。代數教師楊楚生,湖南人,武昌師大畢業。英文教師李廉芳,湖北人,武昌師大畢業。幾何教師錢潭澄,東北人,大概是東北一個大學畢業。我因對數學較有興趣,故和數理教師比較接近。
★學校考試,常年第一
曾鴻圖回憶起在達德小學的上學經歷,也是一番親切的文字:
我還在達德小學時,南明中學校舍落成(約在1919年前後),達德小學師生前往慶祝,並特編慶祝歌一首,我也還記得,一併錄附。
我在達德小學七年,每學期考試均名列第一,入南明中學後,以為同學來自各縣各校,競爭必烈,沒有想到第一學期期終考試榜發時,我仍名列第一。這給我極大的鼓勵。在校四年,兢兢業業不敢稍懈,除一個學期因病假扣分名列第二外,其餘各學期及畢業考試均名列第一。
至今年將九十(1996年,記者注),對達德小學記憶懷念猶深。我考第二名的那一個學期,第一名是鄭嘉益,玉屏人,寫得一手好字,也是和我最要好的同學。可惜此君青年早逝。其餘同班同學姓名尚能記得者有塗德新(年齡最長、同學戲呼之為老匹夫)、李素廉,另一賀君忘其名字,同學戲呼之為賀二八。不知這些同學尚健在否?
★★「不亦」為題,文短意深
曾鴻圖在上達德小學的時候,就表現出不同於凡人的志向。
記者遍查資料,在一份標識為「丁巳年七月初二日」(即1917年8月19日),達德小學出版的校園刊物《達德周刊》的「文苑」上,讀到一篇曾鴻圖寫下的短文《不亦》,文如下:
人生於世,皆當有職業。職業甚多,或為農,或為工,或為商,或為賈,或為兵。就其人之本能而為之。若一事不為,則為遊民,不亦恥乎。
「不亦」二字出自《禮記·檀弓下》:「武子曰:『不亦善乎?』」不亦,常用於表肯定意思的反問句,句末多有「乎」字,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記者目睹,《達德周刊》專門標註,作此文時的曾鴻圖,系「初等四級學生」。用現在的標準衡量,曾鴻圖是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1917年他正好10歲。在中國古語中,10歲叫做「幼學之年」。正是在別人看來少不更事的年齡,曾鴻圖卻以「不亦」為題,則是表達自己鴻鵠之志。
《達德周刊》
大十字一側的達德小學,在我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中起過積極作用,曾鴻圖和同學們在這裡受到的教育,對日後的事業成就起到重要作用。就在刊發曾鴻圖《不亦》文章的《達德周刊》版面上,刊登了一篇署名「高等小學三年級 王孝乾」所作的文章《蔡松坡先生贊》。蔡鍔,字松坡,該文是對蔡鍔聲討袁世凱,對護國戰爭中英雄輩出的讚美。
-END-
敬請期待下期精彩內容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田堅 李強
編輯:艾柒 | 審校:冷兵 | 籤發: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