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指的是敵對的雙方為了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而進行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武裝鬥爭,就戰爭的分類而言,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兩類。縱觀古今中外,若說對戰爭的解讀,古代春秋時期的《孫子兵法》可謂是世界上最早又最為專業的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兵書》、《孫武兵書》,全書共十三篇,約六千字左右,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被後人譽為「兵學聖典」。《孫子兵法》書中記載:「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關於戰爭的定義,孫子就說得很直白: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關係到百姓的生死,一個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思考和研究。通過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可進行綜合比較,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分別為: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勢、四是將領、五是制度。
眾所周知,1931年,日軍出兵東北,九一八事變爆發;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日本窮兵黷武,挑起了中日戰爭。本就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雖然日軍前期攻勢很猛,但最後仍擺脫不了失敗的命運。
對中國發起的不正義戰爭,是為無道;殘暴不仁,勞師遠徵,是為不得地利;雖然戰士軍事素養具備相對優勢,軍中高級將領自認為也是個中國通、美國同,但奈何高估了了自己,焉能不敗。
1945年5月,日本盟友德國戰敗投降;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否則將予以日本「最後之打擊」。到了8月時,日本仍沒有投降的意思,鑑於此,美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原子彈,8月9日當天,蘇聯百萬大軍兵分四路,越過中蘇邊界,向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了全線進攻。
8月12日,日本東京大本營在分析了世界局勢後,密電日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告訴他日本天皇準備要無條件投降了。此時的岡村寧次,作為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已經深知這場戰爭日本必敗無疑。但手握80萬重兵的他,卻沒有投降的打算,在接到天皇的密電後,冷冷地說了4個字:繼續作戰!
就岡村寧次的態度而言,我們其實不難看出日本人的特點,那就是明知道自己必敗無疑,卻還是想要抱著僥倖的心裡去「賭一把」,也可以理解為不願直面慘澹的結果。作為日軍的高級將領,岡村寧次是一個狂熱的戰爭分子,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收集中國情報。在擔任軍閥孫傳芳的軍事顧問時,趁著孫傳芳戰敗,盜走了他的軍事地圖,為之後的侵略中國打下了基礎。
1945年8月,日本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準備無條件投降。此時作為日本中國派遣軍最高司令長官的岡村寧次,並沒有打算放下手中的武器,而是決定還要放手一搏,繼續將戰爭打下去。或許是他不甘心,也或者是他想賭一把,就是不肯輕易投降。
儘管岡村寧次十分不情願,但是在1945年8月15日上午10點10分,他再次收到了日本大本營發來的密電:天皇已經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了。面對這一結局,這個雙手沾滿了中國人鮮血的劊子手,終於還是選擇了投降。1966年9月2日,岡村寧次在東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