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種類及特點

2020-12-12 美食界的小阿哥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們談談民族舞蹈的數量與分類。在現實生活中,舞蹈的數量是經常變化的,很難有準確的統計。主要原因是新編創的舞蹈節目很多;一些不符合新生活的舞蹈又長時間不露面,幾乎在悄悄地走向銷聲匿跡,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民間祭祀舞。若不是文化旅遊中作為民俗來表演,再把它們挖掘出來,恐怕是難得一見的。變化較少的是真正流傳於民間的民族舞蹈,它們又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性。

關於舞蹈的分類,要看依據什麼原則來劃分。按歷史階段,就只能按某個舞產生的時間來分,若按其存在的時間,必然重複,有許多舞蹈產生在古代社會,但至今仍活著。按歷史劃分的另一個方法,就是依照古代民族與現代民族的籠統概念。目前還流行有「古典舞」、「現代舞」的分類法。

古典舞

按民族成分來劃分,那就是55個少數民族有55類不同風格的舞蹈。其中當然也有不少相鄰民族共同的難分你我的舞蹈。按內容來劃分,可以分為祭祀類、勞動類和生活娛樂類。生活娛樂類如蒙古族的「筷子舞」、「盅碗舞」,蒙古族與哈薩克族的「摔跤舞」,鄂溫克族的「篝火舞」,維吾爾族的「盤子舞」,錫伯族的「醉舞」, 塔吉克族的「木偶舞」,羌族的「喜事舞」等。也可以按內容的表達分為兩種:以抒情為主的是「情緒舞」;以情節見長的是「情節舞」,或稱「敘事舞」,啞劇起源於此,舞劇的故事情節當然就更複雜,因而具有獨立門類的特色。按表演形式來劃分,有單人舞(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有舞臺上表演的表演性舞蹈,還有大家都參與的自娛性舞蹈(多在廣場或南方民族的火塘旁、鼓樓前舉行).

蒙古族的「筷子舞」

按表演者來分,有專業文藝團體或演員演出的,也有純粹民間百姓業餘愛好者演出的。一般較流行的劃分法是:情緒舞與情節舞;少數民族舞與漢族民間舞(合稱「民間舞」或「民族民間舞)。小編說說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少數民族舞蹈藝術豐富多彩,所表現出的特點也五光十色,我們這裡所說的,僅僅是帶有普遍性的特點。民族特點。史達林說:「每一個民族,不論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屬於它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本質上的特點、特殊性。」

懂行的人,不用看服飾,只要一看舞蹈動作,一聽伴奏的音樂,就知道是哪個民族的。若是沒有了特色,也就沒有了區別。例如,同樣是以牧業為主的藏族、蒙古族和哈薩克族,藏族舞腿部和腳部動作多,強調踢踏,鏗鏘有力,步伐豪邁而粗獷;蒙古族舞則以抖肩、揉臂和各種馬步步伐為特色,在表現人的同時也表現馬的雄姿,有種「人離不開馬,馬也離不開人」的「馬背民族」特點。

民族民間舞

蒙古族舞蹈形態講究挺胸開懷,身體重心稍向後傾,給人以胸懷萬裡草原,極目遠眺藍天的舒展美和抒情美。動作瀟灑,引而不發,使觀者都躍躍然。哈薩克舞則顯得敦厚強健,充滿力量與熱情。又如,同樣是稻耕民族,北方的朝鮮族舞蹈肩部下壓,臀部收縮,頭部稍低,目視斜下方,以擰、傾的舞姿為主,給人以亭亭玉立、柔柔曼舞、端莊嫻雅的美感;而南方的傣族舞,最大的形態特點是「三道彎」,即胯、腰、肩向相反方向自然輕柔地扭、斜、偏,靈巧典雅,似行雲流水。

同樣是西北民族,而且同樣受伊斯蘭文化的深刻影響,維吾爾族舞的形態是昂頭、挺胸、立腰、身體重心稍前傾,眉、眼、頸、腰、手、臂都有熱烈而含蓄地表情或靈活多變的動作,給人的感覺是自由奔放、熱情洋溢、充滿自信、樂觀向上。而回族舞蹈則給人以莊重抒情、文雅優美的藝術享受。

蒙古族

民俗特點。民族風俗一般都鮮明地表現在信仰、節日和生活禮儀中。少數民族民間舞中保留著很多祭祀舞、巫舞和反映原始崇拜的舞蹈,如蒙古族的「查瑪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錫伯等族的薩滿舞,壯族的師公舞、道公舞、假面舞,藏族的「鬼面子舞」,傣族的「魔鬼舞」,羌族的「祭祖舞」,土家族的「茅谷斯舞」,瑤族的「洪門舞」,侗族的「天魂舞」、 「巫覡舞」、「儂儺舞」、「儺神舞」、「神廟舞」、「祭祖母舞」,黎族的「趕鬼舞」,高山族的「祭舞」,毛南族、仫佬族的師公舞,等等。

在少數民族節日中,都有相應的樂舞,較突出的是新疆各族、東北朝鮮族和南方少數民族。尤其在青年男女的社交性節日裡和喜慶節日裡,民族歌舞貫穿始終。在生活禮儀中,很多少數民族有婚禮舞、迎親舞、喪葬舞、敬酒舞等。有些民族甚至有行路舞、進寨舞、迎客舞,壯族即是。民族舞蹈的民俗特點,也可以說是密切聯繫生活的實用性特點。

蒙古族的「查瑪舞」

群體特點。民族舞的群體特點主要表現在編創、表演、流傳等3方面。民間舞產生於民間,基本上沒有指名道姓的編創者,它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群眾出於表達喜怒哀樂的需要,即興歌詠之,舞蹈之,有同感者相隨之,而後逐漸加工動作,諧調步伐,統一節奏,基本定型,流傳開來,日臻完美的。

例如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彝族的「跳月」、跳「煙合」、「羅作」,藏族的「鍋莊舞」、「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傣族的「戛光」, 景頗族的「目腦縱歌」,苗族的「跳蘆笙」,侗族的「踩歌堂」,土家族的「擺手舞」,羌族的「跳沙朗」等等,在節日的舞蹈中,經常可以看到數百人甚至上千人共舞的壯觀景象。群體性在表演中的另一個反映,是舞蹈本身要求舞者的動作必須統一規範, 否則就沒法跳。例如黎族、壯族的「竹杆舞」,誰跳得不合竹杆開合敵擊的節拍,誰就會被竹杆夾住;壯族的「板鞋舞」中,三四人或五六人合套兩隻長木板「」,若有一人舞步不同於大家,就會絆倒;民族舞中的群舞,其音樂節奏都要求舞者有統一的動律,否則就亂了套,破壞了舞蹈的藝術美。群體性培養了民族的團結精神。

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

地域特點。共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使舞蹈藝術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生活在崇山峻岭、莽莽草原的民族,要和寒冬的暴風雪進行搏鬥,沒有雄鷹般的堅強、犛牛般的耐勞、駿馬般的驃悍、烈火般的熱情和雷電般的迅捷,是無法生存和發展的,所以生活在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帕米爾高原和東北林海及內蒙草原的民族,一般都有頑強不屈、敦厚淳樸、熱情豪爽的民族性格;而生活在青山秀水、鳥語花香、風和雨細、四季溫暖的環境中的南方許多民族,則更多地表現出外柔內剛、溫文爾雅、含蓄細膩的民族性格。

沒多大變化的穩定性。除原始的祭祀舞、儺舞和巫舞之外,在集體舞中也表現出這一特點,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我國西南地區藏、彝、羌、納西、普米等族的鍋莊舞和左腳舞,現在流行的跳法,和5000年前河湟地區古羌人的跳法基本相同,連臂踏歌,圍圈而舞,以左腳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驅動。證明材料就是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史》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舞蹈的起源。關於舞蹈的起源,舞蹈理論家、藝術史家、原始社會史學家、民族學家、民俗學家的共同觀點是起源於原始人類共同的社會勞動生產。但是一具體化,就有不同看法。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體育遊戲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說說與節日娛樂密切聯繫。在眾多的少數民族節日裡,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就是體育遊戲比賽和文藝表演,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少數民族的裙子結構種類較多,簡潔的裙和繁複的裙都有。繁複的裙:如多褶裙(其褶子非常細密工整,全手工做褶) ;瑤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多層裙:彝族的多色節裙等。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
  • 國漫《彩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浸潤中生長而出的動畫之花
    民族文化能在動畫中起著貫穿始終的背景作用,是因為它是一個民族生存的基本內核,是維繫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紐帶,更是民族發展的根本動力。民族文化的繁榮程度影響著民族的發展,文化的傳承與否直接關係到民族的生死存亡。在中國,56個民族各有其獨特的魅力文化,琳琅滿目、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維繫著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親族稱謂
    由於歷史的延續和家族的發展,必然造成親族範圍的不斷擴大,所以在傳統的親族概念上,不僅有內容的限定,而且有範圍的限制。」傳統觀念以上四代以內和下四代以內為近親,以外為遠親。家族制度在解放後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已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沿襲傳統的稱謂並不能很快改變,因而顯示出或保留著舊有的特點。1.不標明父方母方(夫方妻方)的稱謂法。
  • 中國傳統文化,唐代服飾文化研究,胡舞的奇麗之美
    漢民族舞蹈腳下一般著錦屣,而《西涼樂》卻腳蹬皮靴,這說明方舞腳下蹋著「西域風」,其舞步也是西域型的。西北少數民族的地理環境和生產方式養成了他們穿皮靴的習慣,因而舞靴擊打出來的聲音和節奏富有地域色彩,也成為西域舞蹈服飾的一個顯著特點。儘管《西涼樂》融合了「西城風",但是從整體基調。
  • 【文萃】中國傳統教師文化的特點與意蘊
    教師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擔負著培養新人、普及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角色。任何一個國家的富強、任何一個民族的興旺,都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勞動。  相比較而言,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從事教育活動的傳統遠比西方深厚悠久,這以儒家最為突出。歷代鴻儒碩彥,大多做過教師,且樂於為師,留下大量有關教師的論述,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教師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各信仰服飾特徵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滿語支的滿、錫伯、赫哲和通古斯語支的鄂溫克、鄂倫春等五個民族都系屬於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這些民族都信奉薩滿教。由於特定的地理環境和大致相同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反映在服飾形態上,他們都普遍穿滿族式長袍、套褲和靴鞋,表現出基本相似的服飾習俗與風格特點。滿族服飾的基本式樣為上穿袍服,下穿長腰、寬襠的大腳褲,並常配上皮、棉套褲,腳穿「靴鞋」鞋。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雲上舞蹈」:中國民間舞①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雲上舞蹈」:中國民間舞① 2020-07-07 1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承我國傳統文化雕塑
    少數民族雕塑,鑄銅雕塑,戶外景觀雕塑,人物雕塑 傳承我國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並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五色衣等苗族服飾特徵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盛裝花衣是苗族女性必備的宗教及婚喪禮服,不少支系的男子至今也還遵循古制,在宗教活動中穿上特製的「花衣」或婦女的衣裙或許是經濟條件的限制,瑤族社會對宗教「花衣」式樣的要求不像苗族那樣嚴格,常常只將花布、紅布、花被面等材料簡單縫製成衣服,「或袍或衫」, 甚至乾脆把布料略綴合披到身上,意到為止,不拘一格,可以看出,瑤族傳統服飾更多是通過抽象的色彩來體現其母系始祖文化。
  • 探尋青年舞蹈風潮背後的文化自信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與聖賢對話,打開高雅藝術的藩籬,讓青年走進舞蹈藝術,乃至中國文化。舞蹈熱潮在90後、00後青年群體中湧起,古典舞、民族舞和含有國風元素的舞蹈持續升溫,帶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烙印。「這是文化自信在現代生活土壤中持續生長而盛開的燦爛花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漢武帝時期這些都是與西域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條件和遊牧的生活方式相適應而形成的結構特點。而整體的剪裁方式、完整的「十」字結構形式與中原的服裝並無不同。將先秦兩漢時期中原與西域服裝剪裁結構加以比較,會發現一脈相承的大中華傳統服裝文化特質。雖然在面料幅寬一定的情況下, 中原人民與西域人民都選擇了「十」字的裁剪方式,但中原漢民族寬大的服裝注重的是道德禮儀功能,表現出物產豐富的農耕文化特徵,而西域的民族服裝地域性和實用性表現出他們的遊牧生活方式和強烈的節儉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神衣象徵穿在巫師身上的舞服稱為神衣,也稱法衣, 它們是巫師施法時的一種必要裝扮。緊裹著的纖細腰肢,寬大而斂口的衣袖,帽子上羽毛的題裝飾,是具有女性特點的美麗舞服。巫的舞衣以及舞蹈時的表情和動作,都被視為與神通化、靈魂附體。
  • 中國傳統文化,面點文化,它的分類及作用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面點技藝,是中國烹飪技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古代的文明和飲食文化的發達。中國面點品種豐富多彩、工藝精湛多姿,在中國飲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面點是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它的絢麗多姿、風味獨特使中國烹飪聞名於世,為民族燦爛的文化增添了瑰麗的色彩。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
  • 湖湘巾幗 撐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半邊天」
    」出學校多年來在各方面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四自」精神為引,聚焦湖湘女性湖南素有新辦女學的傳統,近代湖南女校曾培養了楊開慧、向警予等諸多傑出女性,她們為中國革命和婦女解放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在不同學院中,學校則通過精準施策助力不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美術與設計學院,以傳統湖湘文化為基礎,圍繞湖湘女性服飾文化、傳統女紅文化、湖湘少數民族染織技藝類非遺傳承等方向開展教研,注重其與當代服裝與服飾、產品、視覺傳達的融合凝練。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服飾的刺繡針法繡挑、補貼和編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的刺繡針法最常見的屬刺繡了,通常在少數民族服飾的衣袖、套袖、衣襟、盤肩、衣腳、褲腳、裙腳以及帽子等裝飾部位上都能見到。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取得成果,及關於舞蹈藝術問題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幾年來,通過以藝術革新為中心內容的綜合治理,增強了戲曲藝術自身發展的活力,調整、改善、密切了同新時代群眾的關係,推動了戲曲藝術事業的前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