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們談談民族舞蹈的數量與分類。在現實生活中,舞蹈的數量是經常變化的,很難有準確的統計。主要原因是新編創的舞蹈節目很多;一些不符合新生活的舞蹈又長時間不露面,幾乎在悄悄地走向銷聲匿跡,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民間祭祀舞。若不是文化旅遊中作為民俗來表演,再把它們挖掘出來,恐怕是難得一見的。變化較少的是真正流傳於民間的民族舞蹈,它們又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性。
關於舞蹈的分類,要看依據什麼原則來劃分。按歷史階段,就只能按某個舞產生的時間來分,若按其存在的時間,必然重複,有許多舞蹈產生在古代社會,但至今仍活著。按歷史劃分的另一個方法,就是依照古代民族與現代民族的籠統概念。目前還流行有「古典舞」、「現代舞」的分類法。
按民族成分來劃分,那就是55個少數民族有55類不同風格的舞蹈。其中當然也有不少相鄰民族共同的難分你我的舞蹈。按內容來劃分,可以分為祭祀類、勞動類和生活娛樂類。生活娛樂類如蒙古族的「筷子舞」、「盅碗舞」,蒙古族與哈薩克族的「摔跤舞」,鄂溫克族的「篝火舞」,維吾爾族的「盤子舞」,錫伯族的「醉舞」, 塔吉克族的「木偶舞」,羌族的「喜事舞」等。也可以按內容的表達分為兩種:以抒情為主的是「情緒舞」;以情節見長的是「情節舞」,或稱「敘事舞」,啞劇起源於此,舞劇的故事情節當然就更複雜,因而具有獨立門類的特色。按表演形式來劃分,有單人舞(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有舞臺上表演的表演性舞蹈,還有大家都參與的自娛性舞蹈(多在廣場或南方民族的火塘旁、鼓樓前舉行).
按表演者來分,有專業文藝團體或演員演出的,也有純粹民間百姓業餘愛好者演出的。一般較流行的劃分法是:情緒舞與情節舞;少數民族舞與漢族民間舞(合稱「民間舞」或「民族民間舞)。小編說說少數民族舞蹈的特點。少數民族舞蹈藝術豐富多彩,所表現出的特點也五光十色,我們這裡所說的,僅僅是帶有普遍性的特點。民族特點。史達林說:「每一個民族,不論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屬於它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本質上的特點、特殊性。」
懂行的人,不用看服飾,只要一看舞蹈動作,一聽伴奏的音樂,就知道是哪個民族的。若是沒有了特色,也就沒有了區別。例如,同樣是以牧業為主的藏族、蒙古族和哈薩克族,藏族舞腿部和腳部動作多,強調踢踏,鏗鏘有力,步伐豪邁而粗獷;蒙古族舞則以抖肩、揉臂和各種馬步步伐為特色,在表現人的同時也表現馬的雄姿,有種「人離不開馬,馬也離不開人」的「馬背民族」特點。
蒙古族舞蹈形態講究挺胸開懷,身體重心稍向後傾,給人以胸懷萬裡草原,極目遠眺藍天的舒展美和抒情美。動作瀟灑,引而不發,使觀者都躍躍然。哈薩克舞則顯得敦厚強健,充滿力量與熱情。又如,同樣是稻耕民族,北方的朝鮮族舞蹈肩部下壓,臀部收縮,頭部稍低,目視斜下方,以擰、傾的舞姿為主,給人以亭亭玉立、柔柔曼舞、端莊嫻雅的美感;而南方的傣族舞,最大的形態特點是「三道彎」,即胯、腰、肩向相反方向自然輕柔地扭、斜、偏,靈巧典雅,似行雲流水。
同樣是西北民族,而且同樣受伊斯蘭文化的深刻影響,維吾爾族舞的形態是昂頭、挺胸、立腰、身體重心稍前傾,眉、眼、頸、腰、手、臂都有熱烈而含蓄地表情或靈活多變的動作,給人的感覺是自由奔放、熱情洋溢、充滿自信、樂觀向上。而回族舞蹈則給人以莊重抒情、文雅優美的藝術享受。
民俗特點。民族風俗一般都鮮明地表現在信仰、節日和生活禮儀中。少數民族民間舞中保留著很多祭祀舞、巫舞和反映原始崇拜的舞蹈,如蒙古族的「查瑪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錫伯等族的薩滿舞,壯族的師公舞、道公舞、假面舞,藏族的「鬼面子舞」,傣族的「魔鬼舞」,羌族的「祭祖舞」,土家族的「茅谷斯舞」,瑤族的「洪門舞」,侗族的「天魂舞」、 「巫覡舞」、「儂儺舞」、「儺神舞」、「神廟舞」、「祭祖母舞」,黎族的「趕鬼舞」,高山族的「祭舞」,毛南族、仫佬族的師公舞,等等。
在少數民族節日中,都有相應的樂舞,較突出的是新疆各族、東北朝鮮族和南方少數民族。尤其在青年男女的社交性節日裡和喜慶節日裡,民族歌舞貫穿始終。在生活禮儀中,很多少數民族有婚禮舞、迎親舞、喪葬舞、敬酒舞等。有些民族甚至有行路舞、進寨舞、迎客舞,壯族即是。民族舞蹈的民俗特點,也可以說是密切聯繫生活的實用性特點。
群體特點。民族舞的群體特點主要表現在編創、表演、流傳等3方面。民間舞產生於民間,基本上沒有指名道姓的編創者,它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群眾出於表達喜怒哀樂的需要,即興歌詠之,舞蹈之,有同感者相隨之,而後逐漸加工動作,諧調步伐,統一節奏,基本定型,流傳開來,日臻完美的。
例如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彝族的「跳月」、跳「煙合」、「羅作」,藏族的「鍋莊舞」、「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傣族的「戛光」, 景頗族的「目腦縱歌」,苗族的「跳蘆笙」,侗族的「踩歌堂」,土家族的「擺手舞」,羌族的「跳沙朗」等等,在節日的舞蹈中,經常可以看到數百人甚至上千人共舞的壯觀景象。群體性在表演中的另一個反映,是舞蹈本身要求舞者的動作必須統一規範, 否則就沒法跳。例如黎族、壯族的「竹杆舞」,誰跳得不合竹杆開合敵擊的節拍,誰就會被竹杆夾住;壯族的「板鞋舞」中,三四人或五六人合套兩隻長木板「鞋」,若有一人舞步不同於大家,就會絆倒;民族舞中的群舞,其音樂節奏都要求舞者有統一的動律,否則就亂了套,破壞了舞蹈的藝術美。群體性培養了民族的團結精神。
地域特點。共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使舞蹈藝術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生活在崇山峻岭、莽莽草原的民族,要和寒冬的暴風雪進行搏鬥,沒有雄鷹般的堅強、犛牛般的耐勞、駿馬般的驃悍、烈火般的熱情和雷電般的迅捷,是無法生存和發展的,所以生活在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帕米爾高原和東北林海及內蒙草原的民族,一般都有頑強不屈、敦厚淳樸、熱情豪爽的民族性格;而生活在青山秀水、鳥語花香、風和雨細、四季溫暖的環境中的南方許多民族,則更多地表現出外柔內剛、溫文爾雅、含蓄細膩的民族性格。
沒多大變化的穩定性。除原始的祭祀舞、儺舞和巫舞之外,在集體舞中也表現出這一特點,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我國西南地區藏、彝、羌、納西、普米等族的鍋莊舞和左腳舞,現在流行的跳法,和5000年前河湟地區古羌人的跳法基本相同,連臂踏歌,圍圈而舞,以左腳為中心向順時針方向驅動。證明材料就是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