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的禮貌素養,即在於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鬥爭成果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擁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力,就連一直在美國原有社會中飽受壓迫、歧視的黑人們也擁有了比以前更多的社會資源,手頭擁有了物質條件,這讓黑人們一直以來的反抗壓迫,追求平權的夢想有了實踐的可能,不管是溫和式的非暴力革命,還是暴力的武裝暴動,都在衝擊著美國原有的社會結構和制度,為了能讓社會繼續運轉下去,居於統治地位的白人群體們選擇了妥協,就這樣,就有的制度被打破了,而全新的制度還尚未到來。
▲演講中的馬丁路德金
我們要明白,這種妥協並非是「白人大老爺」們的仁慈和善良的施捨與同情,而是黑人群體通過自己的強硬抗爭和努力追尋而得來的結果,這是階級鬥爭的成果而絕對不是道德上的良心發現。黑人們確確實實在美國的社會建設中和戰場廝殺中為國家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這一點是無法抹殺的。
▲黑豹黨遊行
有人說只要社會資源多了,社會矛盾就會消失,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中也有「倉稟足而知禮節」這樣的話,那我們就不禁要問,為什麼美國在社會資源急劇上升,國家實力達到巔峰的時候,黑人們追求平權,反對壓迫的運動爆發了呢?就是因為美國在短時間之內,大量增加的社會資源,讓原本貧困的黑人群體們手中也有了進行鬥爭的資本,讓黑人們具有了衝破舊有格局的能力。
▲五十年代的美國家庭
那麼,發生了這種情況,是不是說明了理論的自相矛盾呢?
其實並不矛盾,我們不要忘記一個情況,那就是美國實際上是一個新興國家,至今一共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放在歷史的長河中還只能算是一個新生的文明,無論是制度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處在一個非常初級的階段。
時機未到
美國的統治階級正在從對下層群體的絕對壓榨慢慢走向相對壓榨,其中一個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美國從奴隸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改變的這樣一個過程,黑人運動就是促進這個現象發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黑人群體真正走上了歷史鬥爭的舞臺恰恰是因為社會資源的增加,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美國的融合與鬥爭就到此結束了呢?
▲奴隸制時期的美國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我們回溯美國並不算長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發現,美國至今都沒有迎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真正對美國的社會結構形成徹底改變的鬥爭與融合,這一點和我國是非常不同的。從歷史的經驗上來看,大多數大規模的鬥爭與融合都發生在轉折點和大變局的時候,基本都發生在舊制度徹底崩潰的時候才會出現,也就是說,當美國的發展曲線向下,出現衰落的時候,由於社會資源的減少,統治階級和被壓迫者的矛盾就會迅速激化,到了那個時候,美國才有可能真正迎來一次鬥爭與融合。
▲2020年的黑人運動
其實不只是美國有這個問題,歐洲同樣也存在著這種現象,在輝煌的羅馬帝國衰亡之後,原本在羅馬體系下的公族勢力和旁族群體之間的矛盾迅速惡化了,歐洲之所以變成了現在的這種情況,形成了現在這種格局,就在於在羅馬倒塌之後沒有一個人可以提出一種更加先進的觀念,讓歐洲在向前的道路上行駛,沒有一個人可以讓歐洲繁星一樣的國家產生出更多的包容,讓大家可以做到一定的妥協。嫌犯的是,歐洲現在反而把「歐洲到底該往何處去」這個根本性的問題束之高閣,仿佛是只要我不去討論,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一樣,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讓歐洲各國相互之間的不信任越來越嚴重,以至於慢慢細分到了一個民族就是一個國家的局面。
另一群人
我們再把話題說回到當時的美國,除了黑人運動在那段時間裡風起雲湧,無數的人走上街頭抗爭和呼喊之外,還有一些感到異常焦慮和煩惱的人,這些人們在為了美國所經歷的另一個麻煩而苦惱不已,這群人就是關心著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進程的人。
▲越南戰場上受傷的美國士兵
美國顯然在越南遇到了大麻煩,越南戰爭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對美國不利的方向,可以說美國軍隊有一次在和亞洲人民的交戰當中被困住了,無數的美國士兵迷失在了越南潮溼悶熱的土地上,到底是繼續出兵增援越南還是對前線已有的士兵們置之不理,及時止損成了美國人的一塊心病,進退兩難。美國政府實際上並不在意士兵們的處境,他們考慮的問題還是關乎於冷戰的對抗,如果越南被北越徹底掌控,越南走向了共產主義陣營,那麼整個東南亞地區會不會變成新的共產主義大本營呢,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會不會出現一個亞洲版的蘇聯呢?這都讓美國政府頭痛不已。
▲越南戰爭舊照
越南和朝鮮的戰略價值對於美國人來說不分上下,不管是扶持韓國的李承晚,還是扶持南越的吳庭豔,美國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並不是什麼為了對當地進行恢復性的建設,和維持當地的秩序,美國人希望韓國和越南成為兩個工具化的國家,希望通過他們來延阻共產主義在整個亞洲地區的迅速蔓延,而美國人在這個方面具體是如何操作的,有著怎樣的戰略考量我們會在以後的文章裡單獨做詳細的分析,了解以往美國在亞洲的戰略規劃和思維模式,對如今的局勢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
《美國的秘密》
《冷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