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回歸自身本性,身無痛苦,心無掛礙,得身心大自在

2021-01-07 富春之道

回到身體的本性是要欲望不要成為貪慾,而毀滅人的身體;技術不要成為技術化,而傷害人的身體。這也就是說,回到身體的本性是要身體在欲望、技術和智慧的遊戲中顯示自身,而讓身體不斷更新。

任何一個個體表現為個體的身心存在。天人共生和人我和諧都最終落實到個體的身心自在上。中國古代的智慧也將人的身心問題突顯出來,並形成了性命之學。所謂性是指心性,所謂命是指生命。這也就包括了身心兩個方面。儒家將身心的修煉和社會、道德和政治聯繫在一起,道家注重了身心的自然性,而禪宗則強調了身心的心靈性。

但中國的身體觀在根本上是從自然那裡獲得依據的。人的身體來源於父母,而這又來源於天地自然。人的身體的結構和功能建基於天地自然,並且具有相似性。身體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身體。這使身體和天地可以相互詮釋。但身體有它超自然的特性,是自然天地無法說明的。雖然人是也是一個動物,但是一個特別的動物。它的身體絕對不能和動物的身體具有同一性和相似性。

這在於,人的身體是被人的生存建構出來的。因此,中國古代思想還沒有充分思考人自身的身體的本性。不僅如此,而且中國思想中的身體沒有獨立的意義,它始終服從於心靈和社會制度。此外,身體本身是被限制的,特別是作為欲望和色情的身體是被完全禁止的。在中國思想中出現的身體是被規訓了的身體。毫不奇怪,儒道禪的身體思想一般都是關於身體規訓的思想。

與身體一樣,中國思想中人的心靈也是從自然那裡獲得依據。人的心性論建築在自然宇宙論的基礎上,宇宙論為心性論建立和說明根據。如果沒有宇宙論的話,那麼心性論根本就沒有可能。中國古代思想沒有讓心性自身為自身建立和說明根據。

因此,一種超出了自然法則的心性論仍然是缺失的。對於人的心靈自身,中國思想討論的都只是一般的心靈,而不是個體的心靈。個體的心靈限定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係的規範之中。個體心靈的獨特性和自由性都沒有得到充分的探索。

為了克服中國古代思想的身心觀的限度,人的身體和心靈都必須得到解放。事實上,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正是人的身心解放的歷史。這一歷史在當代仍然在持續。但我們發現,在當代社會裡,身心問題在解放的口號下又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症狀。這要求我們深思。

一方面,現代人的身體生病了。窮人有他的疾病,如飢餓、寒冷和無家可歸帶來的痛苦和死亡。富人也有他的疾病,如肥胖、代謝性障礙等。但現在的一些疾病已經具有了時代特色。如愛滋病、薩斯等傳染病不再是區域性的,而是全球性的。癌症等惡性疾病也會突然侵襲那些不幸的人們。

另一方面,現代人的心靈也生病了。精神性的疾病大多表現為憂鬱和焦躁。一個憂鬱的人是沉悶的,甚至是無言的。但鬱悶會發酵,從而導致心靈的腐爛。與鬱悶的內向性不同,焦躁則是外向性的。它要表達,要發洩,要將自己的內心的情緒傾訴出來。因此焦躁、特別是狂躁往往是指向某一對象的。當然,在一個人身上,憂鬱和焦躁是可以交替發生的。一個憂鬱和焦躁的人在極端情況下會自殺和殺人,走向犯罪的道路。

對於現代人的身心疾病,我們必須正視,同時還要為它找到病因和醫方。

當代人的身體的疾病的主要根源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欲望扭曲了人的身體,人變成了一個情慾的動物。另一方面,技術改變的人的身體,人變形為技術設施中的一個特別的構件。一些愚蠢的思想也誤導了人的身體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身體毫無疑問會染上疾病。

關於身體的訓練關鍵是讓身體成為身體。讓身體成為身體是讓身體擺脫身體之外的各種負擔、壓力、傷害,而回歸自身的本性。中國古代的各種養生術和西方的各種體育運動就是回歸的途徑之一。

但身體的本性是生命,而且在根本上是在生活世界中的欲望、技術和智慧的遊戲中不斷構建和生成的。因此,回到身體的本性既非回到自然,如同動物一樣,也非消滅欲望,否定技術。回到身體的本性是要欲望不要成為貪慾,而毀滅人的身體;技術不要成為技術化,而傷害人的身體。這也就是說,回到身體的本性是要身體在欲望、技術和智慧的遊戲中顯示自身,而讓身體不斷更新。

當代人的心靈喪失了心靈自身的純潔、空靈和自由。這在於,心靈被欲望所牽引,充滿了各種人慾和物慾,以及由此產生的渴求、佔有、鬥爭和仇恨等。同時,心靈被技術所控制,成為了各種類型的工具的工具。此外,心靈也被古今中外的愚蠢的學說、理論所指引,而走向黑暗之所。於是,心靈就會扭曲、變形、生病。

關於心靈的訓練是讓心靈成為心靈。讓心靈成為心靈就是要對於心靈進行洗禮,使之達到純潔,而回到心靈自身。儒家講的「誠」,道家講的「心齋」,禪宗講的「明心見性」,還有西方的祈禱等等雖然各自不同,但也都是有效的方式。

但心靈的本性是自由,而且在根本上是在生活世界中的欲望、技術和智慧的遊戲中不斷生成的。回到心靈自身既不是回到以天道為基礎的心性,也不是否定心靈與生活世界的關係。一顆真正的心靈能支配慾望,使用技術,傾聽智慧。作為如此,心靈不是囿於自身,而是走向生活世界,而通達天地。這樣的一個心靈是偉大的、廣闊的。

雖然人的身體和心靈是不同的,但是並非走著兩條不同的道路,而是交互作用。身體可以影響心靈,心靈也可以影響身體。一個有病的身體會導致有病的心靈,而一個有病的心靈也會導致有病的身體。

只有當人身體回到自身本性的時候,當人的心靈回到自身本性的時候,人的身心才能完全遠離疾病,而達到健康。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就能實現身心合一,身心交融。身無痛苦,心無掛礙。由此,人達到身心自在。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覺真法師:只有心中一無牽掛 才能真正得大自在
    心無掛礙本無一物,才是真正放下,真正得大自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有一個人搭船去英國,途中忽遇風暴,全船的人都驚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靜地在祈禱,神情安詳而又幸福。「無住」,就是不在一個念頭上或任何一種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比如,一個人受了批評,聽到了一句非議的話,或遭遇挫折、蒙冤受屈,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心生苦悶,那就叫心有所住。貪財貪色,貪名貪利,心中牽掛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貪戀,甚或瞋恨怨怒,這些就叫「有所住」。凡是煩惱、想不開、看不破、放不下,就是心有所住。所謂「心無所住」,當然就是身在紅塵,又能跳出紅塵,不受紅塵困擾,不受紅塵的系縛。
  • 佛養心,安頓內心,尋覓幸福;道養性,回歸本性,找到自我
    作家恍然大悟道:「每個人都只能追求屬於自己的東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得到幸福和快樂,人生才會輕鬆愉快啊!」 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憊。究竟為什麼這麼累呢?因為在追求一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因為在做一些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 大自在祈禱文能令身心得自在得大安樂
    無上永恆不變的大樂與萬法皆不可得的大空性,無二無別的雙運,分分秒秒而了知萬法的智慧身,本來遠離一切分別執著,具足了無比的大快樂,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樣。這裡用蓮花來比喻蓮花部尊眾的來處,即妙觀察智身。妙觀察智是蓮花部尊眾的來處,所有蓮花部的尊眾都是從妙觀察智顯現而 來。
  • 心無掛礙遇美好,人生漫漫沾花香,微笑面對心坦蕩
    01 人的一生需要多種素質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情緒穩定,心無掛礙方能遇見美好,能控制情緒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生活就應該從簡單開始向著美好出發,抬頭遇見的皆是柔情安身之處便是花香滿徑,其實幸福與擁有的多少無關,擁有怎樣的心態就會有怎樣的世界。
  • 佛說: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佛說:「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只要明白身心一切皆空,這樣的人與佛有什麼不同呢?能徹悟自性便成佛。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只要生活充實了,哪裡有時間想到「老」這樣的事呢?勤勞可以補拙,過於清閒就會感到無聊,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 知樂日記:回歸自己,擁抱自身的力量
    更符合一切萬物的本性 這是一個更加平衡的實相 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更加喜悅 能夠獲得更好的做自己
  • 佛教:大自在天,此天喜時,一切眾生均得安樂;此天瞋時魔眾皆現
    所以,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之中,不僅有著西方本土傳入我國的諸佛菩薩,更有著許多古老的神魔,皈依後在佛教各司其職,今天就為大家介紹略微神秘的佛教:大自在天,此天喜時,一切眾生均得安樂;此天瞋時魔眾皆現:佛教護法:大自在天「大自在天」並非佛教所獨創之神祇,其實佛教中的眾多神祇也多出自於其他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
  • 仙翁洩天機:真正活出華嚴境界的人,才是大修行,能得大自在
    因為彌勒佛是一個美好而又獨特的象徵,彌勒佛是個歡喜佛,彌勒佛的道路是喜樂之道,是華嚴之道,是靈性支配物質之道,是無上的中道。彌勒佛說,大家終究都是要成佛的,大家都是未來佛,所以有什麼難過和悲傷的?一切都是圓滿的,悲傷什麼呢?盡情的喜樂吧,只要帶著覺知、帶著無我、帶著觀照,盡情享受物質的豐盛。
  • 觀自在菩薩中的大自在?
    《心經》告訴我們,有了大智慧,破除了一切執著,能夠到達彼岸,就得大自在。」觀自在披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可以理解為一位具體的菩薩的名號,也可以理解為所有修般若法門的人。我們人生有種種局限,種種追求和執著,因而有煩惱、有痛苦,不得自在。
  • 讀《涅槃經》,觀「大自在」
    真正的快樂,不依靠他物,由已而生發,唯有從世俗煩惱中解脫出來,證入涅槃,方得大自在。《涅槃經》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連「一闡提」(善根斷盡的人)也可以成佛,一般人更不在話下,「人人皆可成佛」。佛在《涅槃經》上教我們四種顛倒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無常計常,常計無常;無我計我,我計無我;不淨計淨,淨計不淨。」
  • 夫唯不爭,故無尤——對於《道德經》人天性問題的理解
    同樣,老子在第五章也說明了順從萬事萬物的本性也便是順應天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蘇轍註解:天地無私,而聽萬物之自然,故萬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聖人之於民亦然,特無以害之,則民全其性,死生得喪,吾無與焉。雖未嘗仁之,而仁亦大矣。
  •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無意義痛苦指向痛苦的終極意義
    人生來痛苦,伴隨著第一聲與母親分離的啼哭,我們存在,但我們的存在,卻全都得倚仗著別人的照顧和給予,這種無助和無從選擇,造成了我們的貪婪和最深切的痛苦。父母得到一個生命,或欣喜或悲傷,我們卻無從選擇或決定欣喜與悲傷,只能靠世界的偶然和別人的給予。
  • 在誠實的心靈之中,天地間萬事萬物,會誠實地顯現自身本性
    當自誠明的時候,是道自身的發生和作為,是本性的顯露;當自明誠的時候,是人遵道而行,依道而為,是教化的結果。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將「性與教」和「誠與明」同等設置。這就是說,性就是誠,教就是明。不僅如此,「性與教」和「誠與明」還可以相互闡釋。通過這種解釋行為,它們自身的意義就進一步解放和釋放出來。自誠明和自明誠的區別不僅表現在道與人的不同上,而且也體現在人本身的不同上。
  • 中國儒道禪的智慧認為:世界是已經自身存在的,也是思想的開端
    儒家強調要敬天愛人,享受人倫之樂;道家主張自然無為,至樂無樂;禪宗追求得大自在,得大歡樂。當我們探索中國的智慧的本性的時候,首先必須討論它的開端。智慧作為思想,有其開端。它既是思想的出發點,也是其回歸點。通過如此,開端規定了思想的整體和過程。作為人類智慧的一種獨特形態,中國的智慧是從哪裡開始思考的?
  • 揭開蓋子,對治自身,照見真如本性
    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對一些理路沒有整理清晰,就像在大鍋裡邊煮好了初禪,煮好了禪定,但是鍋上面有幾個蓋子,我們得把它一一揭開,拿掉以後,我們的「定」就會現出來了,其實就這麼簡單的。隋朝智者大師的《童蒙止觀》中,大師講到了修禪有五蓋,這個蓋就是蓋覆,讓禪定不能現前、顯露。障礙我們禪定生起的是哪五個蓋呢?
  • 同時做幾件事讓人身心分離,想要提升專注力,就要讓感受回歸行動
    比如,有人跑步、健身的時候戴著耳機;也有人開車上班的路上,聽著音頻課程;還有人在公園邊散步聽著音頻。而我自己,常常在下廚的時候也一邊聽著音頻節目,一邊做著食物。多年前,一位非常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也曾經很自豪地說,她可以一心二用,同時做幾件事情。曾經,我也認為這樣做無可厚非,高效利用時間嘛。可是,《認知覺醒》告訴我們,這樣做其實是「身心分離」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一,金剛那羅延身願
    金剛那羅延身,指身體堅固不壞,猶如金剛,無有能壞其身之物。金剛那羅延指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能得到金剛不壞的身體,如同佛身,能生無極大力。根據善導大師等等淨宗大德的說法,極樂世界是屬於三界之外的報土,一聲佛號,即是真正的不死藥,往生極樂,就能如同阿彌陀佛一般壽命無量,得大自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