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身體的本性是要欲望不要成為貪慾,而毀滅人的身體;技術不要成為技術化,而傷害人的身體。這也就是說,回到身體的本性是要身體在欲望、技術和智慧的遊戲中顯示自身,而讓身體不斷更新。
任何一個個體表現為個體的身心存在。天人共生和人我和諧都最終落實到個體的身心自在上。中國古代的智慧也將人的身心問題突顯出來,並形成了性命之學。所謂性是指心性,所謂命是指生命。這也就包括了身心兩個方面。儒家將身心的修煉和社會、道德和政治聯繫在一起,道家注重了身心的自然性,而禪宗則強調了身心的心靈性。
但中國的身體觀在根本上是從自然那裡獲得依據的。人的身體來源於父母,而這又來源於天地自然。人的身體的結構和功能建基於天地自然,並且具有相似性。身體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身體。這使身體和天地可以相互詮釋。但身體有它超自然的特性,是自然天地無法說明的。雖然人是也是一個動物,但是一個特別的動物。它的身體絕對不能和動物的身體具有同一性和相似性。
這在於,人的身體是被人的生存建構出來的。因此,中國古代思想還沒有充分思考人自身的身體的本性。不僅如此,而且中國思想中的身體沒有獨立的意義,它始終服從於心靈和社會制度。此外,身體本身是被限制的,特別是作為欲望和色情的身體是被完全禁止的。在中國思想中出現的身體是被規訓了的身體。毫不奇怪,儒道禪的身體思想一般都是關於身體規訓的思想。
與身體一樣,中國思想中人的心靈也是從自然那裡獲得依據。人的心性論建築在自然宇宙論的基礎上,宇宙論為心性論建立和說明根據。如果沒有宇宙論的話,那麼心性論根本就沒有可能。中國古代思想沒有讓心性自身為自身建立和說明根據。
因此,一種超出了自然法則的心性論仍然是缺失的。對於人的心靈自身,中國思想討論的都只是一般的心靈,而不是個體的心靈。個體的心靈限定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關係的規範之中。個體心靈的獨特性和自由性都沒有得到充分的探索。
為了克服中國古代思想的身心觀的限度,人的身體和心靈都必須得到解放。事實上,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正是人的身心解放的歷史。這一歷史在當代仍然在持續。但我們發現,在當代社會裡,身心問題在解放的口號下又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症狀。這要求我們深思。
一方面,現代人的身體生病了。窮人有他的疾病,如飢餓、寒冷和無家可歸帶來的痛苦和死亡。富人也有他的疾病,如肥胖、代謝性障礙等。但現在的一些疾病已經具有了時代特色。如愛滋病、薩斯等傳染病不再是區域性的,而是全球性的。癌症等惡性疾病也會突然侵襲那些不幸的人們。
另一方面,現代人的心靈也生病了。精神性的疾病大多表現為憂鬱和焦躁。一個憂鬱的人是沉悶的,甚至是無言的。但鬱悶會發酵,從而導致心靈的腐爛。與鬱悶的內向性不同,焦躁則是外向性的。它要表達,要發洩,要將自己的內心的情緒傾訴出來。因此焦躁、特別是狂躁往往是指向某一對象的。當然,在一個人身上,憂鬱和焦躁是可以交替發生的。一個憂鬱和焦躁的人在極端情況下會自殺和殺人,走向犯罪的道路。
對於現代人的身心疾病,我們必須正視,同時還要為它找到病因和醫方。
當代人的身體的疾病的主要根源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欲望扭曲了人的身體,人變成了一個情慾的動物。另一方面,技術改變的人的身體,人變形為技術設施中的一個特別的構件。一些愚蠢的思想也誤導了人的身體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身體毫無疑問會染上疾病。
關於身體的訓練關鍵是讓身體成為身體。讓身體成為身體是讓身體擺脫身體之外的各種負擔、壓力、傷害,而回歸自身的本性。中國古代的各種養生術和西方的各種體育運動就是回歸的途徑之一。
但身體的本性是生命,而且在根本上是在生活世界中的欲望、技術和智慧的遊戲中不斷構建和生成的。因此,回到身體的本性既非回到自然,如同動物一樣,也非消滅欲望,否定技術。回到身體的本性是要欲望不要成為貪慾,而毀滅人的身體;技術不要成為技術化,而傷害人的身體。這也就是說,回到身體的本性是要身體在欲望、技術和智慧的遊戲中顯示自身,而讓身體不斷更新。
當代人的心靈喪失了心靈自身的純潔、空靈和自由。這在於,心靈被欲望所牽引,充滿了各種人慾和物慾,以及由此產生的渴求、佔有、鬥爭和仇恨等。同時,心靈被技術所控制,成為了各種類型的工具的工具。此外,心靈也被古今中外的愚蠢的學說、理論所指引,而走向黑暗之所。於是,心靈就會扭曲、變形、生病。
關於心靈的訓練是讓心靈成為心靈。讓心靈成為心靈就是要對於心靈進行洗禮,使之達到純潔,而回到心靈自身。儒家講的「誠」,道家講的「心齋」,禪宗講的「明心見性」,還有西方的祈禱等等雖然各自不同,但也都是有效的方式。
但心靈的本性是自由,而且在根本上是在生活世界中的欲望、技術和智慧的遊戲中不斷生成的。回到心靈自身既不是回到以天道為基礎的心性,也不是否定心靈與生活世界的關係。一顆真正的心靈能支配慾望,使用技術,傾聽智慧。作為如此,心靈不是囿於自身,而是走向生活世界,而通達天地。這樣的一個心靈是偉大的、廣闊的。
雖然人的身體和心靈是不同的,但是並非走著兩條不同的道路,而是交互作用。身體可以影響心靈,心靈也可以影響身體。一個有病的身體會導致有病的心靈,而一個有病的心靈也會導致有病的身體。
只有當人身體回到自身本性的時候,當人的心靈回到自身本性的時候,人的身心才能完全遠離疾病,而達到健康。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就能實現身心合一,身心交融。身無痛苦,心無掛礙。由此,人達到身心自在。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