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約拿情結」:你一生平庸,不是沒有原因的

2020-12-08 人性拆解員

「約拿情節」是大多數人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其名詞起源於《聖經》,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首次在《人性能達的境界》中提出,本書是馬斯洛探索人性與社會關係的著作。

「約拿」在基督教中是鴿子的概念,鴿子的工作是傳播信息,也就是我們理解的傳教士、信使。但在聖經中約拿是約公元前790-749年的一位先知,他與其他同時代的先知,奉神的差遣向異國的人民傳講悔改的信息。

約拿是一位虔誠的猶太先知,內心是一直渴望得到神重用的,有一天神終於派給他一項重要的使命,但約拿卻開始東躲西藏,經過反覆的遲疑,約拿終於悔改完成了這項使命,使命完成後約拿還是把自己隱藏了起來,不讓人們紀念他,將眾人的目光引向了神。

約拿情結:「人不僅害怕失敗,還害怕成功。」

約拿情結被引用在心理動力學理論中,是一種在機遇面前隱藏自己、逃避開發自己潛能的情緒狀態,你是否也會像約拿一樣,在快要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時,卻想要逃走了?

從自我實現的角度看,約拿情結是一種阻礙實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的心理障礙因素。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有約拿情結?

人類的心理是複雜而奇怪的,約拿情結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

要從心理學家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研究起源說起:

「自我實現研究的發端,我對自我實現的調查不是作為研究工作設計的,也不是作為研究工作開始的。」——馬斯洛

馬斯洛的調查初衷,是源於試圖了解他所敬愛的兩位老師,他對兩位老師不滿足於簡單的崇拜,而是試圖理解為什麼這兩個人這麼優秀、這麼與眾不同,兩位老師是本尼迪克特(Ruth Bendict)和韋特海默(Max Wertheimer)。

馬斯洛對兩位老師分別做了雜記,開始思考有關他們的事情,並在日記中記錄下來,通過筆記馬斯洛發現了一件奇妙的事情,當他歸納兩位老師的特點時,發現了一些共同的特徵,這時馬斯洛意識到,他在研究的是某個類型,而不僅僅是兩個個體。於是馬斯洛按照這個範例再去觀察其他人,發現確實能夠在他人身上再次發現。

馬斯洛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接著再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做出研究,包括存在價值、超越性需要和超越性病態、引向自我實現的行為、去聖化(desacralizing)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複製驗證。

馬斯洛的研究人群廣泛,從青年到老年人都是他的研究對象。

馬斯洛在研究中發現,大多數人在接近自我實現時,在快要實現自己熱誠的追求、所嚮往的目標時,會開啟自我防衛的心理,拒絕成長,拒絕承擔更大的責任突破自己,當出現這一心理因素時,這些人的內心時刻進行著選擇:「是前進還是後退?是離開還是充分證明自己?」

在前進的路上這一心理因素往往是阻礙你前進的絆腳石。

在實現自己的道路上,每個人的心理因素會有所不同,心理因素對你的影響與接受的教育、成長的家庭息息相關,在中國教育中,我們有一句俗話叫「槍打出頭鳥」。

在學校中老師向學生傳輸的思想也是犯錯誤是要接受懲罰的,這樣很多人在孩童時期就埋下了約拿情結的種子,他們在面對自己閃閃發光的夢想時,在快要接近目標時,也會開始躲避起來,儘管那是自己渴望已久的東西。

成長的家庭,隨著現代社會心理學的越來越普及,這兩年大家可以經常看見的一個詞「原生家庭」,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很多心理現象其實在我們是孩童時便已經由我們成長的家庭在我們心中埋下了萌芽的種子,如果是嚴厲傳統的家庭相比放養式自由教育的家庭,前者成長的孩子會在以後更容易擁有約拿情結,在追逐目標的路上造成困擾。

人非空白的,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有的特質,人們都擁有著一個自我,而自我實現就是要讓這個自我顯露出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而,我們大多數人,特別是兒童和青年,不是向內聆聽自己的聲音,而是聽爸爸媽媽的聲音、權威專家的聲音、傳統的聲音,卻不曾真正的靜下心來發現自己是誰,是哪種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1. 克服約拿情結走向自我實現的簡單第一步,卸下防衛心理:

向自己敞開自己,這也就意味著識別自己的防衛心理,當你在接近自己渴望的目標時,心裡產生逃避的想法,這時候就是你的防衛機制心理發生了作用,你試圖躲在自己內心建立的安全堡壘之中,當防衛心理被識別之後,就要鼓起勇氣來拋棄它,這樣做事痛苦的,因為防衛心理是你為自己築建的安全堡壘,然而放棄防衛心理是值得的,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地走向你內心所渴望的目標,而不是壓抑它,埋藏於你的內心之中。

2. 自我實現的第二步,通過表象看本質:

馬斯洛曾經在研究中,邀請他的學生做過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一組學生面對一瓶酒並被詢問酒是否好喝,而另一組學生沒有看見酒瓶只是用酒杯試喝被詢問酒是否好喝,實驗結果第一組的學生回答出奇的一致,而第二組的答案則多樣性化因人而異。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常常在做著這樣的事情,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追求與大多數人相同的答案,而不是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不害怕與別人不一樣,勇敢地承擔責任,就是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又進了一步。

如果我們把生命看作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那麼在每一個選擇面前其實都會有前進或後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選擇防衛、逃避,有時也會勇敢的向前邁進一步,那怕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在人生無數次的選擇中,如果你都選擇勇敢地向前邁進一步,那將是你整個人生中的一大步,自我實現克服約拿情結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相關焦點

  • 你有約拿情結嗎?
    撰文/ 沈子菡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本科生 運營/ 楊曉 你是否曾遇到過這樣的情境:當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一道題並問有沒有同學會解時,雖然你很清楚這題的解法,但看到鴉雀無聲的同學,你放下了想要舉起的手;當組內同學問你願不願意做小組長時
  • 天才少年不願接受教授幫助,只想當清潔工,背後的約拿情結要警惕
    02想成功卻一事無成,原來是約拿情結在作祟其實威爾的經歷很多人都深有體會,明明有自己擅長的事情,卻依然在逃避自己優秀的一面。他們並不是甘於平庸,而是徘徊在既擔心失敗,又畏懼成功的心理當中。這種心態,在心理學上被統稱為約拿情結。
  • 克服「約拿情結」,直面人生挫折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據此提出「約拿情結」。約拿是《聖經》中的人物。據說上帝要約拿到尼尼微城去傳話,這本是一項崇高的使命和很高的榮譽,也是約拿平素所嚮往的。但一旦理想成為現實,約拿又感到畏懼,感到自己不行,想迴避即將到來的成功,想推卻突然降臨的榮譽。這種成功面前的畏懼心理,心理學家們稱之為「約拿情結」。簡單地說,「約拿情結」就是對成長的恐懼。
  • 約拿情結怎自處,套頭交易待梳理,繼續《白髮魔女傳》第九回
    1.約拿情結上帝派約拿去尼尼微城傳神的旨意,約拿不肯去,逃到了船上要出海,結果海上遇到巨魚,他被吞進魚腹裡,在魚腹裡三天三夜,他終於明白這場災難是源於他逃避責任,約拿是以色列的先知,先知就是被上帝揀選出來傳旨意,傳福音的,他逃避的是他應有的責任。
  • 警惕「約拿情結」阻礙你的夢想之路
    因為不用努力是很輕鬆的,如果我們因為某些原因而沒有去做這件事,我們還可以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我不是做不了,我只是沒有去做。而努力了卻沒有得到成果,這無疑是對我們能力的否定,這樣的結果會顯得殘酷很多,也很打擊自信心。
  • 約拿書-個人靈修
    但是約拿因為亞述是欺壓以色列國的,因此就不肯挽救敵國的性命,寧願他們遭到神的公義審判。約拿是神的先知,竟然公然違抗神的命令,尋求自己的國家利益。作為屬於神的人,不應該尋求自己的意思,而是如同耶穌說的一樣,「父如何吩咐,我就怎樣行。」先知是神傳話的器皿,是神的僕人,因此要做順命的工具,而不是傳遞自己的意思。這帶給我們的教訓是,我們自己是不是經常尋求的是自己的意思的成就,而不是神的意思的成就。
  • 《約拿書》第二章:約拿在魚腹中的禱告
    何況我們的天父是沒有缺乏的,沒有不足的,我們更應該需要向他求告。因此,當我們處於患難之中,或者我們有各種的軟弱和缺乏時,就應當向神禱告。我們可以通過讓牧長、弟兄姐妹代禱的方式,更可以自己面對面向神禱告。
  • 人,不怕大器晚成,就怕人一生平庸
    夢想從來不怕晚,它只怕你從來不敢,不敢擁有夢想,不敢堅持到底。真正可惜的,從來都不是匆匆而逝的歲月,而是你從來沒有過想要開始的勇氣。所以踏實一些,不要著急,你想要的,歲月都會給你。「人,不怕大器晚成,就怕人一生平庸」,你怎麼看?
  • 約拿的差遣給我們看到什麼
    進城去,你所(應)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11主對他說:「起來!而今天那些名為奉差距的人不是接受撒勒法式的寡婦供養(接受低微教會的供養,而不是去供養他們),而是給這些教會有依靠、得到保障,就是農村(鄉下)的教會由縣城供養供養,名望大的教會供養名望小的教會這樣的供養格局已經定型。這樣與以利亞奉神的差遣到撒勒法寡婦的那裡接受供養不是顛倒了嗎,這樣真是成為賽6:9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 舊約聖經約拿書概述
    在後先知書中,約拿書是獨具特色的一卷書。這卷書並沒有收集先知宣講的預言,相反,它通過一位極不情願的希伯來先知約拿(亞米太之約拿,他與耶羅波安二世在位期間說預言)之口講述了神憐憫某個外邦人的故事。故事可以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約拿蒙神呼召,讓他去尼尼微城裡宣講審判的信息。他卻往尼尼微相反的方向逃去,來躲避耶和華。耶和華卻興起大風,約拿被扔到海裡。最後神安排了一條大魚,通過神跡救了約拿的性命。第二部分講述了約拿在魚腹中的禱告回應,以一首讚美詩感謝神救他。
  • 《約拿書》講解:願萬人得救的神
    《約拿書》讓人看到了神願意萬人得救。了解《約拿書》的背景可以幫助理解這卷書的內容。先知約拿所處的時代,以色列與亞述帝國是敵對的關係,而尼尼微就是亞述的京城,因此約拿極不情願到尼尼微傳福音。當上帝的呼召第一次臨到約拿時,他沒有去尼尼微,卻往相反的方向逃跑。神讓海中起了大風,當約拿被扔到海中,神為他安排了一條大魚。在大魚的腹中呆了三天後,神吩咐大魚將約拿吐在旱地上。
  • 先知約拿的經歷,能帶來哪些教訓
    先知約拿這個人物,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是以色列人的先知,深愛以色列人。他所寫的《約拿書》,既是記載神拯救外邦人的歷史書,也是自己的一本悔過書,他在懺悔去往尼尼微大城傳福音道路上的種種不是。那我們從先知約拿的這些經歷中,可以學習到什麼樣的教訓呢?
  • 逃跑的約拿……(拿1:1-6)
    (約拿書1:3b)約拿可能是舊約最有名的先知,不是因為他敬虔的典範或屬靈影響力,而是因為他獨一無二的個性和經歷。孩子們都喜歡約拿,因為約拿的個性跟小孩子一樣,他逃離神,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孩子們也想逃離,逃離父母。經典繪本《逃家小兔》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隻小兔子,他很想要離家出走。
  • 天國的奧秘|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生命!
    約拿單的心和大衛的心就深相契合,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生命。大衛戰勝歌利亞的英雄事跡,令以色列軍隊士氣大振,一掃四十天來得憋屈恥辱,這就是大英雄的作用,也是神揀選他的原因。約拿單也是敬畏神的英雄,這些天來何等的煎熬,作為以色列軍隊的將領,那種恥辱、無奈是何等的強烈。當他看到大衛的信心,還有神借他之手成就的大事,敬愛之心油然而生。
  • 讀經感悟:「約拿的故事」與神的憐憫
    約拿的發怒,神的兩次反問,「合乎理嗎?」我自己解讀為「合乎義嗎?」合乎真理嗎?合乎公義嗎?這樣的發怒,不是義怒,凡是不是以神的心意為準繩的發怒,都是一種自我宣洩。造成自我傷害。情緒的攻擊性,發怒,苦毒,很可能都是沒有以神的標準為標準來判斷人和事。
  • 先知約拿與魚的故事
    約拿時常在街上走來走去,人們也都來向他問安,他也以禮相還。有一天,約拿心裡又為尼尼微人欺負本族人而生悶氣。這時,上帝對他說話了:「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約拿清楚的聽到了。但是他覺得這不可能,為啥?憑啥?不去,就不去!他把腦袋一撲楞:我去他施暫避風頭,不聽就不聽!
  • 約拿情緒講人們期待成功,卻又害怕成功,你贊同嗎
    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出名的預言家,他的名字叫約拿,有一天奉上帝之命前往幾百公裡外的地方去傳話,本來約拿不想去,可上帝之命不可違,最後還是答應了有這麼一趟。 正當約拿完成彼此任務,意味著他獲得了至高的名譽與聲望,可他卻感到了恐懼。於是他把自己隱藏了起來,為了不讓別人紀念他,他懼怕獲得成功。
  • 牧者靈修丨約拿書:蒙福人生,不至滅亡
    有些信徒一天到晚憂慮、生氣、發脾氣,一到教會就哼哼哈哈地找人禱告;我認為,你找人禱告也不會好。如果你天天敬畏神,愛神,喜樂平安,你不找人禱告,你照樣健康,因為這是上帝所定的律。我們要認識神。尼尼微大城的人犯罪,耶和華的話就臨到約拿。雖然約拿逃避,但是神的旨意不能攔阻,他還是被差到尼尼微去了。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他。這就是神作事的法則。尼尼微犯罪,神警告他,不是一下子就叫他滅亡。
  • 《約拿書》Tim隊長3分鐘講一個先知與魚的故事
    >工作也不積極,畢竟又不是心甘情願的然後約拿就在大街上宣告說「再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傾覆了!」雖然這是一個沒有注入靈魂的布道卻在尼尼微城裡面引發一場屬靈的大復興運動上至尼尼微王,下至人與牛羊牲畜都禁食悔改然後上帝很滿意尼尼微人的態度就不把所說的災禍臨到他們了然後約拿就不幹了不降災禍,我這個先知不就成了假先知了嗎?我的面子往哪裡擱?上帝啊!我死了算了,我沒臉見人了!
  • 大衛和約拿單:兄弟情深,心相契合
    但是在這個事情裡,我們看到約拿單是一個心理尊主為大的人。他聽到大衛和掃羅說什麼話呢?那天當歌利亞在向以色列人挑釁時,約拿單也在場。但是他還不夠勇氣出去面對歌利亞,所以當他聽到大衛說:「你僕人為父親放羊,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從群中銜一隻羊羔去,我就追趕它,擊打它,將羊羔從它口中救出來。它起來要害我,我就揪著它的鬍子,將它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