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世界六大城市群示意圖,城市群也可以稱為都市圈,實際上被世人公認的四大都市圈中,我們的上海及五大湖兩個都市圈並沒有達到一定高度及緊密度。這裡面還可以看出國內經濟總量常年排首位的廣東,它所轄的珠三角核心六市也並沒有被提到書面上來。
原因在於珠三角核心六市緊密度目前來說還是不足,無論是從交通還是行政方面都是如此,所以近期各位看到的廣州規劃地鐵先通東莞,而深圳也籌劃地鐵通東莞,最終都是儘快實現廣州和深圳在交通方面的互通,這是在做交通一體化的第一步棋,相信之後就是逐步探水更高層面的互通。
龐大的都市圈能夠帶來三方面的好處:一、提高區域競爭力,城市形象更鮮明。二、有利於城鎮化快速實施,其中,以高層居住樓的方式可以容納很多進城人員。三、大量人員交往的頻繁度能夠帶來思維的活躍性,有利於創新性的東西不斷湧現出來。
當然,事物有兩面性,它也有三方面弊處:一、城市交通的堵塞。二、帶來省域內部發展的不平衡現象。三、存在著不可預估的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影響。
但就算如此,當下的人類仍然對大都市圈興趣不減,就拿頭號都市圈——東京都市圈來說,目前他們的一都三縣已經成熟,這裡的都指東京,縣指三個縣,日本的大部分縣雖然與我們的省同級,但在量方面其實相當於我們的地級市。
單單一個東京都的GDP就有108339億人民幣,整個廣東才10393億,一都三縣人口約3700萬,約相當於廣州深圳東莞三市總人口。現在東京都市圈仍在做「三期」規劃,正在把周邊5個縣納進來,最終的人口規模在4500萬左右,這已經是目前人類聚居模式的極限。
這裡說明一下,東京單獨發展壯大為「一期」,帶動並融合周邊三個縣為「二期」,如今再擴展到周邊5個縣的接壤地區為「三期」。其實我們的城市發展也基本是這樣的脈絡,比如拿珠三角廣州來說,一期先自行發展,二期再帶動融合周邊佛山、中山、清遠,三期最終擴展到更遠的江門、肇慶、雲浮、韶關等接壤地區。
我們這個民族一向都有勇拔頭籌的人文秉性,有著唐人的輝煌歷史榮光印跡擺在這裡,沒有理由讓世界都市圈名單裡沒有我們的名字,無論是長三角還是珠三角都應該能榜上有名的。以下僅對珠三角進行探討,現實中就看兩個「角」誰能夠更快人一步了。
長三角有自己的長處,而珠三角也自然有獨特的優勢,早些年珠三角提出的大灣區2+6+3模式(也稱2+9模式)構思,顯示了構建世界都市圈的開始,那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未雨綢繆了。這裡的2是港澳,6是珠三角核心6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而3則是江門、肇慶及惠州。
這和東京都市圈有很大不同,區別在於珠三角都市圈有2個核心城市:廣州和深圳,相信今後是兩級融合中存在著競爭,後勢看頭比較多。現在廣州和佛山城軌一體化早已經實現了,廣州目前主打的廣佛同城目視已經進展到了一半左右。
而深圳這些年也在加快腳步,地鐵今年陸續往北開通到光明、平湖,儘量往東莞方面靠,向東則是往經龍崗往坪山、惠陽延伸,正在規劃實施中,相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直連惠州的惠陽了。最終廣州和深圳兩城合力打通東莞的地鐵,那麼珠三角核心六市裡基本就實現交通一體化,想像一下,單線兩百多公裡的地鐵線路顯得非常壯觀。
面對著廣佛同城,深圳實行跳躍式思維:兩三年前,跳過惠州在汕尾東部設了一個深汕合作區,目前處於與粵東汕尾的融合階段。展望未來,珠三角都市圈成型的話,在人口、面積、經濟總量方面都能躋身世界五大都市圈,對於個人來說,只有依附大都市圈,才能在各方面的資源方面獲取先機,先拔髮展的頭籌,這種趨勢是不應該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