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節的來歷由來 中國古代怎麼過元宵節放假多少天

2021-01-09 閩南網

  上元節的起源據說是在漢代,但要說北京的元宵燈市,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元末熊夢祥在《析津志輯軼》一書中記載了元大都市民過上元節的盛況,詞曰:「正月皇宮元夕節,瑤燈炯炯珠垂結。七寶漏燈旋曲折,龍香爇律吹大蔟,龍顏悅。綜理王綱多傅說,鹽梅鼎鼐勞調燮,燈月交輝雲翳絕,尊休徹天街,是處笙歌咽。」帝都的節日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元宵節燈謎大全及答案

  》》元宵節的來歷由來

  元代的上元節一般是從正月十三日到十六日,而真正將這一節日「發揚光大」的,則是明清兩代,而在喜慶熱鬧之餘,古代筆記《夜譚隨錄》中的一些記載,也將這個在我們的觀念中好像只和吃元宵、賞花燈掛鈎的節日,蒙上了一層詭異的色彩。

  壹宣德年間:上元節放假二十天

  明代筆記《萬曆野獲編》有記,永樂七年的正月十一日,已經從南京遷都北京的明成祖朱棣親自下旨,規定每年的正月十一日到二十日「放燈十日」,成為國家的法定假日:「這幾日官人每都與節假,著他閒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緊的事,明白寫了封進來,民間放燈,縱他飲酒作樂快活,兵馬司都不禁,夜巡者著不要攪擾生事,永為定例。」

  從此,燈節成為明代北京城一年中最熱鬧歡樂的民間節日。《皇明通記》有載:「永樂十年正月元宵賜百官宴,聽臣民赴午門外,觀鰲山三日,自是歲以常。」鰲山就是把千百盞彩燈堆成山,高可達十三層,形如鰲,故得名。節日期間,宮內殿宇張燈結彩,燈火耀眼,恍如白晝,內臣宮眷官員,穿著燈景蟒衣赴御苑觀燈,盡情遊樂。皇帝也來參觀,最熱中此事的要數明宣宗朱瞻基,為了「過癮」,他於宣德四年乾脆下令將放假時間延長到二十天,「招群臣悉赴御苑觀燈,至五年八年又亦然」。唯一與大臣們的賞遊有所不同的是,皇帝每次來來回回都要放花炮,《明宮史》記:「凡聖駕升座,伺候花炮,聖駕回宮,亦放大花炮。其前導擺對之滾燈,則御用監燈作所備者也。」

  皇宮內如此,民間就更熱鬧了。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載:「燈市每年正月初十日起至十六日,結燈者,各持所有,貨於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名曰燈市。燈之名不一,價有至千金者。是時四方商賈輻輳,技藝畢陳,珠石奇巧,羅綺畢具,一切夷夏古今異物畢至。觀者冠蓋相屬,男女交錯,近市樓屋賃價一時騰踴,非有力者率不可得……」這裡的「東華門外」,據著名民俗學者鄧雲鄉先生考據,其實是同東安門混淆起來的,過去紫禁城東、西兩面的門叫東華門、西華門,而皇城東、西兩面的門叫東安門、西安門,東安門的具體地點在東皇城根的南口,民國初年的正月兵變時被焚燒掉了。

  描寫明代燈市繁華的文字有很多,但筆者所閱,以《燕都遊覽志》中的一段文字最為令人震驚,說當時燈市那條街長約兩裡地,東西兩側都是高樓,上元節期間,樓和樓之間搭起毛織的簾幕,「夜則燃燈於上,望如星衢」——活像是在北京天文館裡看球幕電影!

  京城的制燈高手們都要在這時一較高下,用燒珠、料絲、紗、明角、麥秸、通草等製作出一盞盞光明燦爛、巧奪天工的花燈,而達官貴人們也將上元節變成了鬥富的絕佳時機,據《明宮史》所記:「燈賈大小以幾千計,燈本多寡以幾萬計,自大內兩宮,與東西兩宮,及秉刑司禮,世勳官戚,文武百僚,莫不挾重貲往,以買之多寡角勝負。百兩一架,廿兩一對者比比,燈之貴重華美,人工天致,必極塵世所未有」。一般來說,在上元節上能傾倒眾生的稀見花燈,都是融合了「閩躍技巧、蘇杭錦繡、洋海物料」而成,而那些「稍稍隨俗無奇」的燈,大約只能掛在家裡看看,連上街的膽量都沒有。

  貳正月十六:走百病與摸門釘

  到了清代,上元節依然是國家法定的最重要節日,例從正月十三至十七,民間可以大鬧花燈五宵,但考慮到安全等問題,紫禁城內不準燃放煙花爆竹。晚清學者震鈞在《天咫偶聞》中回憶起自己垂髫之年還見過那些在明代搭過「天文館」的高樓,可惜幾百年過去,樓只剩下路南的六座。而清代的上元節則盛況依舊,「每上元五夕,西馬市之東,東四牌樓下,有燈棚數架,又各店肆高懸五色燈球,如珠琲、如霞標、或間以各色紗燈。由燈市以東至四牌樓以北,相銜不斷。每初月乍升,街塵不起,士女雲集,童稚歡呼。店肆鐃鼓之聲,如雷如霆。好事者燃水澆蓮、一丈菊各火花於路。觀者如雲,十軌之衢,竟夕不能舉步。香車寶馬,參錯其間,愈無出路,而愈進不已。蓋舉國若狂者數日,亦不亞明代燈市也」。

  而「鬥燈」的傳統也保留下來,尤其是六部,比著爭奇鬥豔,而制燈的能工巧匠們本來就是工部的「管理範圍」,所以幾乎每年的鬥燈,都以工部勝出,「頭門之內,燈彩四環。空其璧以燈填之,假其廊以燈幻之。且燈其門,燈其室,燈其陳設之物,是通一院皆為燈也」。

  不過今天的人們很少再提到的是,上元節在我國古代亦有祈免災疚的傳統,只是時間不在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六,在這一天的夜裡,婦女會著蔥白色月光衣,結伴行遊街市,名曰「走百病」,《宛署雜記》對此有詳細的描述:「正月十六夜,婦女群遊祈免災咎,前令人持一香闢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橋之所,三五相率一過,取度厄之意。或雲終歲今無百病,暗中舉手摸城門釘一,摸中者,以為吉兆。」而官府也很通情達理,這一夜正陽門、崇文門和宣武門均不關閉,「任民往來」。

  而另外一件事則就比較詭異了,名叫「打鬼」,看似小孩子們的遊戲,但只在正月十六日進行,就更有某種儀式感。「首以一人為鬼,繫繩其腰,群兒共牽之,相去丈餘,輪次躍而前,急擊一拳以去,名曰『打鬼』」。一旦被「鬼」抓住,就要成為「替鬼」——替代原來做鬼的人,扮成下一輪遊戲的「鬼」,按照《宛署雜記》中的記載,這種遊戲,小孩子們可以做一整天,「更系更擊,更執更代,有久系而不得代者,有得代而又系者,有終日擊人而不為所執者。」

  此外更有一事,乃是宋朝傳承下來的「傳統」,上元之夜,青年男女在觀燈時如果互相「對上眼」,就可以找到個僻靜無人之處約會,歐陽修在《生查子》中寫「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即隱指此事,這當然屬於男女自由戀愛,幹涉不得,但某些市井無賴、浪蕩子弟則找到了放肆的時機,在上元節期間趁著混亂之時漁色揩油,大姑娘小媳婦的受了委屈還不敢說,只能把苦水往肚子裡咽。

  在清代筆記《夜譚隨錄》中,上述這些上元節發生的詭異之事,都有了真實的闡述。

  叄白塔寺邊:傻白路遇「伏地魔」

  就筆者所讀的清代筆記中,大概和邦額所著之《夜譚隨錄》是記載「上元節異事」較多的一部,這裡隨便摘引兩則,恰恰說明上元節所言之不虛。

  京城有個姓白的太監,外號叫「傻白」,跟和邦額有些私交,他曾經告訴和邦額,自己十六歲那一年,正趕上上元節,「金吾不禁,燈月交輝」,他跟著叔父一起到西城外的祖母家串親戚,跟一幫兄弟姐妹們團聚,一起玩兒到四更天,才告辭回城裡。走到半路,突然想起表妹送給他一樣禮物忘了拿了,「升官圖一紙,骰子六枚」——這升官圖大約就相當於古代的「大富豪」遊戲,通過轉陀螺或投骰子,從「開局是白丁」到「最後當太師」。傻白跟叔父說自己必須回去拿一趟,「叔不耐往還,約在西安門茶鋪中坐候」。

  傻白獨自回到祖母家中,拿了升官圖,又跟兄弟姐妹們聊了一會兒,才往城裡走,「時已五更,街市人跡已稀」,走到白塔寺那個地方,在迴廊下看見一個人,跟著自己並肩而行,傻白一看之下,不禁嚇得渾身發抖,「視其人,高不過三尺,塊然一物,淡黑色,別無頭面耳目手足,如一簇濃煙,且月下無影」,這個模樣怎麼看都像是縮小版的伏地魔,傻白撒腿就跑,而那鬼物一路跟在他身後。傻白跑了一裡地,見一個人迎面走來,與自己錯肩而過後,恰與那鬼物來了個臉對臉,鬼物似乎有點怕,「且卻且躍,倏左倏右,狀頗倉皇」,而那人似乎看不見他,徑直往前走,「物窘迫一閃,化為旋風羊角而起,高丈餘,投東去」。

  這時候,負責值夜的一位司柵老軍看見了,打開柵欄門跳了出來高喊:「誰?」傻白說自己是個夜歸的人,老軍搖搖手道:「我沒問你,剛才看見一個人已經來到柵欄前面了,怎麼一個旋身就不見了?」傻白也回答不出來,只是心怦怦直跳,繼續趕路,到了西安門,「心旌未定,見其叔坐茶鋪中,神色沮喪」。傻白喘著粗氣,剛要把剛才撞見鬼的事情告訴他,「叔急搖手止之,似有所諱」,又叮囑他無論看到什麼,回家也不能對別人講。

  等到家以後,沒幾天,叔父就得急病死去,傻白這時才覺得,上元節那天所遇見的,大概是叔父正在緩緩出竅的鬼魂吧……

  由此可見,中元節雖為鬼節,而上元節大概也是各種離奇物什活動頻繁的日子,而婦女的「走百病」和孩子們的「打鬼」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說這一則故事,八成是傻白走夜路慌張,誤把什麼影子或旋風當成了鬼物,又與叔父之死相聯繫罷了,那麼另外一則所說的,則可信度極高了。

  京師有個書生,天生的近視眼,偏偏還猥瑣不堪,擱到現在就是一個滿嘴黃段子的下流胚,「每與其同學遊行,見婦女必指點,論其妍醜,佐以穢言」。這一年的上元節,他跟一幫不三不四的同學上街去踏月看燈。「天街士女如雲」,這夥子流氓就動了花花腸子,想找個婦女猥褻一番,正好過來一輛車,車裡坐著一個少婦,三寸金蓮露在外面,盈盈可握。「眾共贊此婦人大妙,生亦神狂,謔浪不已」,就這麼跟著車後面汙言穢語地調戲了一路,近視眼書生看不清那婦人長相,但淫心方熾,突然冒出了一個壞主意,他張開雙臂喊道:「這小娘子的腳露在外面,誰要是能把她的鞋擼下來,我們就一起湊錢請他喝酒,怎麼樣?」眾流氓高聲叫好!一個小流氓搶先一步說:「我來我來!」說著快走幾步,來到車前,一把將那婦人的鞋扒了下來,因為他用力過大,而車速又快,居然連襪子也摘脫了下來,露出婦人白皙的小腳,望著疾駛而去的小馬車,流氓們瘋笑起來,尤其近視眼書生的笑聲,最是開心放蕩。

  那個搶鞋的小流氓「以手提鞋,以鼻嗅襪」,滿臉露出志得意滿的神色,眾人如約請他吃酒,酒席上輪流「欣賞」那隻鞋襪,嘖嘖稱美,很久才散夥。

  近視眼書生回到家,見妻子在房間裡失聲痛哭,驚問何故,妻子劈面罵道:「我今天回娘家,晚上僱了輛馬車回家,過四牌樓的時候,見你們十幾個惡少在街上指著我汙言穢語地跟了一路,我也不敢吱聲,正催車夫快走,你們那一伙人中的一個小流氓,突然衝上來剝掉我的鞋襪指我戲謔,萬目共睹,出醜盡矣!而你居然還在旁邊狂笑,你還是人不是?」近視眼書生才知道今晚調戲的婦人正是他的妻子,只因暮色深沉加上自己視力不好,所以才沒有看清,「雖悔恨亦無及矣」!

  害人終害己,倒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報應觀。任何一個社會乃至一個時代的惡行能夠猖獗,一定是公眾的無視、默許乃至叫好,如有人挺身而出揮拳便打的,那麼結局或許是另一種樣子。

原標題:明代上元節 燈市搭出座「天文館」

責任編輯:柯金定

相關焦點

  • 上元節:鮮為人知的古代節日,不為人知的古代習俗
    也許當我們提及上元節時大家很少會有人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節日,可是當我提到元宵節時,大家一定會脫口而出:這不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嗎!其實上元節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只不過上元節更加古老一些罷了,那麼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習俗呢?
  •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這個節日對於古代時期的女性有什麼意義?
    現在人們在過完春節之後,就會過一個比較傳統的節日叫做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一個節日。這個節日在我們國家幾千年前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那個時候又將元宵節稱為上元節。元宵節在古代時期對於女性來說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這些平時被要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孩子還可以在街上進行賞花燈和約會,所以在古代一些美好的故事都會發生在上元節,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稱呼的元宵節。我們國家有非常多美好的愛情故事都是發生在元宵節的時候。像是古代時期的太平公主,因為再一次和皇上賭氣之後就跑出了皇宮後,正好遇上了元宵節熱鬧的時候。
  • 中元節的來歷20字50字簡短介紹 七月十五中元節由來傳說
    中元節的來歷20字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中元節的來歷50字簡短介紹  漢代時,中元節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元宵節有什麼含義?元宵節的傳說有哪些?
    元宵節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狂歡節,每到這一天,所有人都可以到街上去參加各種活動。你知道元宵節有什麼含義嗎?關於元宵節的傳說又有哪些?  一、元宵節的含義   1、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
  • 2021春節放假安排日曆學生 2021年春節學校放假安排時間表
    導語:每年春節都有7天假期,今年也不例外,即2月11日至17日放假,其中,2月7日(星期日)和2月20日(星期六)調休上班。但是,學校和單位企業不同,學校有寒假,所以假期會長一些。那麼,具體2021春節放假安排日曆學生放假天呢?一起來看看2021年春節學校放假安排時間表。
  • 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安排 由來來歷傳說習俗有哪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安排 由來來歷傳說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作為我們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許多人都知道是農曆五月初五,可是不是太清楚是公曆幾月幾日,幾天小編就分享下,順帶說說端午節的來歷由來,端午節的習俗等等。
  • 千年古村天巖元宵節活動的由來
    範交換 範治榮口述 範念頲 範石命整理天巖村的元宵節活動(村中稱「耍玩藝兒」),應該開始於清朝後期,成熟並具有固定程序在解放前後,直至當今基本約定成俗。天巖的元宵節活動為農曆正月十三至十六,共四天,這四天各天有各天的內容和主題:十三「請神」,當日下午各種玩藝兒集中出動,迎請神道,以保佑百姓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 天官:上元節吃湯圓,看神秘花花首露面與謝憐偶遇
    今天是元宵節,祝大家元宵節快樂!元宵節也就是上元節,沒錯,就是花花和謝憐相遇的那個上元節,也是道教中天官賜福的日子。而《天官賜福》也在上元節這天更新了一話上元節相遇的場景,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緣分嗎?上元佳節,謝憐重操舊業,獨自一人去撿破爛,歸家途中見漫山紅葉,心中不由得有了一絲落寞。
  • 在古代,元宵節才是真正的情人節
    連環畫《東周列國故事過昭關》昭關還有一個是很應時節的成語故事《雞鳴狗盜》。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被秦昭襄王扣留,幸虧他的一個門客裝成狗潛入秦宮,偷出已經獻給秦王的白狐裘,再獻給秦王的愛姬,才得以獲釋。但不久,秦王后悔了,馬上派兵去追。田文凌晨來到函谷關,天還未明,按秦律規定要日出雞鳴之時才可以開門。
  • 元宵節 | 猜燈謎!你能猜對多少個?
    不知道小夥伴們對元宵習俗了解多少呢?快來一起看看吧~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因有觀燈的習俗,又稱燈節。因為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也稱上元節、元夕。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按照民間傳統習俗延續至今,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 關於元宵節由來的八種傳說
    「五鬥米教」創「天、地、人(或水)」三官說。到魏晉時,道家又把這三官與季節時日相配,正月十五日為天官賜福稱「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地官消災,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水官赦罪,稱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據說這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喜好娛樂地官喜好熱鬧人多,水官喜好燈火,所以上元節要燃燈仕女結伴夜遊因而有了「燈節」、「燈會」之稱。
  •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官紫微大帝聖誕,說一說道教的天官信仰
    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也叫元夕,古人稱夜為「宵」,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所以古人把正月十五這一天稱作元宵節。人們在這一天會全家人一起吃元宵,象徵團圓幸福,古時候到了晚上還會有熱鬧非凡的燈會。
  • 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是哪一天?不是七月七日的七夕
    那在古代古人所過的節日到底哪一天是情人節呢?想到這裡,大家可能大多都會想起七夕節。但其實七夕節並不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面的情人節。在古代七夕節大約起始於西漢,在宋代的時候才開始興盛起來。那在七夕這一天,傳說是是紡織女神的誕辰。古代女子平時大多都是待在閨房當中,很多時間都是不能在外行走。但是情人節這一天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她們可以走出家中。
  • 農曆春節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麼?
    貼窗花是中國新年的,又一大特色。在春節期間貼窗花達到裝點的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並寄託著辭舊迎新,納福迎祥的願望。貼春聯和貼年畫也有相同的作用!當春節將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邊貼上嶄新的春聯。有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在節前的頭一天還要蒸年糕。這是中國新年裡不可缺少的食物。還要掛起紅紅火火的燈籠。備齊年貨,這樣年前的準備工作就算結束了。
  • 聊聊古代節日習俗
    如果回到古代,你最想過哪個節日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聊聊古代的節日都有哪些玩兒法。一.春節大家對春節這個節日一定不陌生,因為它是我們中國傳統節日中的老大哥,從堯舜禹時期開始,春節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了,但民國以前的春節不叫春節,叫元日、歲首、正旦等,有一首詩叫《元日》,說的就是古代春節,那古人在春節這幾天都忙些什麼呢?
  • 五一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嗎?還有哪些國家過這個節日
    中國的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傳下來許多寶貴的值得傳承的文化,其中傳統節日是最常提起的,深受人們的喜愛,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對於這些傳統節日,其實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放不放假?放假有沒有工資?高速免不免費?
  • 2019年元宵節放假嗎 2019年節假日放假安排時間表一覽
    2019年節假日放假時間安排一覽表 一、元旦 12月30日~1月1日  12月29日(周六)上班  共3天 二、春節 2月4日(除夕)~2月10日  2月2日(周六)、2月3日(周日)上班  共7天 三、清明節  4月5日~4月7日  與周末連休  共3天
  • 你們哪裡有什麼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和傳說
    今天是2020年2月8日,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您知道,正月十五為什麼稱元宵節嗎?「元」是第一的意思,「霄」指夜晚。元宵就是一年中第一個能看到滿月的夜晚。元宵節是家庭團聚的傳統佳節,最隆重的活動就是展掛各種各樣美麗的燈籠。
  • 「元宵節」掛燈籠、燃焰花、放炮仗、吃湯圓、跑馬燈的來歷和習俗
    文/張華泰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是農曆春節,到了正月十五,把節日氣氛推向最高潮,那就是「元宵節」要掛紅燈、燃焰花、放炮仗、猜燈謎、吃元宵、跑馬燈等一系列的活動,以此慶賀元宵節!為了紀念這次的消災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燃焰火、放炮仗來維護祥和平安的日子。這便是掛紅燈籠、燃焰火、放炮仗的來歷。猜燈謎:謎面:化裝完人顯俏(打一節日名)謎底:元宵,解析:「肖」字與「人」組合,方顯現「俏字。」「肖」與「完人」化裝後合成「元宵」二字。
  • 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